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许多论断还停留在印象式的归纳上,以日本的图像、文学、历史和部分现实采访材料为主要依据,还得考虑到这些材料本身的性质问题。毕竟想要对一个宽泛的“国民性”作出定义是不难的,这本书的广泛流行只能说是切中了大众对刻板印象的心理学需求。决定是否将它的观察和结论纳入我们的认知仍是一个问题。如果想批判其中的结论,还得需要更加细致的经验材料和更精巧的解释工具才行。但毋庸置疑,从这本书引出来的诸多问题还是相当有趣的。
1948年的书,虽然已经不能描述当下的日本,但对恩和债的论述真的是切中东亚文化的要害。没有田野调查,隔着大洋写出这样一本书真是厉害了。这增订本最后收录的三篇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真好,帮读者更客观地去读此书。
个人觉得很多东西已经不能概括今天的日本。后面的评论,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很多年前,也还是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过举例的一些还是有趣,关于精神磨砺,说日本小孩要经受挨饿受冻,想着去日本玩的时候,日本的小孩也是光腿,女孩也是光腿,大家都穿很少,也许多多少少也受这历史文化的人影响吧~
“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和行动之间彷佛有一块绝缘板”
作者牛逼。 “忠”、“孝”、“情理”、“感官”并没有交织成日本文化,而是拼接出了日本文化,因此日本文化中出现了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理解的矛盾性。但正如我们不能用拉格和艾尔工艺来评价啤酒的优劣一样,存在即合理。 作者的一个观点对我触动颇深:日本一再从中国伦理体系中吸取营养,“忠”、“孝”都是汉语,但中国人没有把这两项道德看做无条件的,其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统治者、父母必须“仁”,否则将失去人民和子女的“忠”、“孝”。在日本,“忠”、“孝”成为了道德体系的制高点,“仁”被排除在了道德体系之外:“仁”固然是值得称道的美德,但它是份外之事,你并非非做不可......
与史密斯那本《中国人的性格》异曲同工,都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不同的是,日本到底曾在战争初期给美国人以重创,因此本尼迪克特的文字里多少流露出对日本人的忌惮之意;而晚清中国的一败再败,使得在史密斯的叙述里,中国人的所言所行基本都是“劣根性”的表现,毫不隐晦自己对中国人的轻视鄙夷。
把军队中的日本人当作所有日本人的习性固然有所偏颇,但不妨碍本书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上的价值
美国女学者本尼迪克特的笔下,能看到美国人对日本的好奇、探察、惊异以及理解的努力,能看到一个女性的敏感直觉和理论驾驭能力,能看到她的坚定和宽容。译文也明白晓畅,总体来说很好看。
看人类学入门教程,竟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菊与刀》,十年前只会很装B的感叹一个外国人没有去过日本把日本写的真好啊。如今安装了人类学的思考框架,看到了日本人性格的缘由,行为的深层动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理解与不解。这本译作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结尾有鲁思的生平以及日本学者对这本书的评鉴,感觉挺好,视野更宽泛了一些。人类学不简单,不容易,有局限,有包容。
写作业的时候简单翻了一下。作者没去过日本还分析得头头是道,挺厉害的。
有打开新的角度
看完觉得总结的很到位 但突然一想陷入了巴纳姆效应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日本人也没什么不同
一般般,感觉可以缩减一半页数,比较枯燥
耳闻许久,今天看完了,Mark。
耻感文化/生命的尽头是自杀/义理……
高中时就尝试过读这个,到今天才算真正看完。作者笔下固然不乏由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立场所施加的局限和谬误,但一些纵经沧海桑田也无法变更的、无比显著的民族特性还是被总结得蛮到位的。
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忠、孝、仁、义、德德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日本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基础是日本人的等级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基于人身或统治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意志的结合,这种关系由“报恩义务”进行维系。即规范人的是“恩”的道德伦理;日本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于人格特征的影响。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娇惯与苛求,菊花与刀;
我对日本没什么了解,草草读了一遍,做了一点笔记。美国人写日本,中国人看,三种视角结合在一起,也怪有意思的。
数十年已过,仍有些借鉴意义,不只是具体内容,在方法论等方面也是一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今天,以彼为师显得更加重要。 看的过程中偶尔想到《乡土中国》,高中读时只是作为作业而已,但愈发感觉到此类文章对人生活的指导意义。也许应该更加广泛涉猎各类文字。
一般吧,主要是翻译不咋滴,如果是日语写的就最有说服力了,老美写的就隔了一层意思,再把老美的翻译为中文,就差了好几层意思了。 菊与刀,是矛盾的,看完后第一感悟就是日本规矩好多啊,其实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像,但是日本没有中国博大,所以由于环境的原因吧,演变的有点畸形,但是却适配日本国情。 另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日本的等级秩序鲜明,不喜欢负恩,负恩就一定要报恩,讲究所谓的”义理(翻译的啥玩意,对应中国的天理意思麽)”,不然无法洗刷污名,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儿童教育抓起的。
> 菊与刀
20 有用 亞歷山大裡亞 2017-12-16 22:01:56
许多论断还停留在印象式的归纳上,以日本的图像、文学、历史和部分现实采访材料为主要依据,还得考虑到这些材料本身的性质问题。毕竟想要对一个宽泛的“国民性”作出定义是不难的,这本书的广泛流行只能说是切中了大众对刻板印象的心理学需求。决定是否将它的观察和结论纳入我们的认知仍是一个问题。如果想批判其中的结论,还得需要更加细致的经验材料和更精巧的解释工具才行。但毋庸置疑,从这本书引出来的诸多问题还是相当有趣的。
12 有用 沙皮狗 2019-03-19 17:25:37
1948年的书,虽然已经不能描述当下的日本,但对恩和债的论述真的是切中东亚文化的要害。没有田野调查,隔着大洋写出这样一本书真是厉害了。这增订本最后收录的三篇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真好,帮读者更客观地去读此书。
10 有用 Helios 2019-02-27 23:10:56
个人觉得很多东西已经不能概括今天的日本。后面的评论,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很多年前,也还是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过举例的一些还是有趣,关于精神磨砺,说日本小孩要经受挨饿受冻,想着去日本玩的时候,日本的小孩也是光腿,女孩也是光腿,大家都穿很少,也许多多少少也受这历史文化的人影响吧~
9 有用 Song,F. 2017-06-24 16:58:06
“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和行动之间彷佛有一块绝缘板”
5 有用 罗杰范巴 2020-01-29 09:03:21
作者牛逼。 “忠”、“孝”、“情理”、“感官”并没有交织成日本文化,而是拼接出了日本文化,因此日本文化中出现了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理解的矛盾性。但正如我们不能用拉格和艾尔工艺来评价啤酒的优劣一样,存在即合理。 作者的一个观点对我触动颇深:日本一再从中国伦理体系中吸取营养,“忠”、“孝”都是汉语,但中国人没有把这两项道德看做无条件的,其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统治者、父母必须“仁”,否则将失去人民和子女的“忠”、“孝”。在日本,“忠”、“孝”成为了道德体系的制高点,“仁”被排除在了道德体系之外:“仁”固然是值得称道的美德,但它是份外之事,你并非非做不可......
0 有用 江上悬鱼 2021-03-31 19:16:01
与史密斯那本《中国人的性格》异曲同工,都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不同的是,日本到底曾在战争初期给美国人以重创,因此本尼迪克特的文字里多少流露出对日本人的忌惮之意;而晚清中国的一败再败,使得在史密斯的叙述里,中国人的所言所行基本都是“劣根性”的表现,毫不隐晦自己对中国人的轻视鄙夷。
0 有用 中森明草 2022-03-29 17:14:59
把军队中的日本人当作所有日本人的习性固然有所偏颇,但不妨碍本书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上的价值
0 有用 Miriam_ 2021-12-12 13:02:07
美国女学者本尼迪克特的笔下,能看到美国人对日本的好奇、探察、惊异以及理解的努力,能看到一个女性的敏感直觉和理论驾驭能力,能看到她的坚定和宽容。译文也明白晓畅,总体来说很好看。
0 有用 风声密码 2021-11-27 21:06:17
看人类学入门教程,竟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菊与刀》,十年前只会很装B的感叹一个外国人没有去过日本把日本写的真好啊。如今安装了人类学的思考框架,看到了日本人性格的缘由,行为的深层动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理解与不解。这本译作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结尾有鲁思的生平以及日本学者对这本书的评鉴,感觉挺好,视野更宽泛了一些。人类学不简单,不容易,有局限,有包容。
0 有用 Orlando 2021-12-02 21:43:19
写作业的时候简单翻了一下。作者没去过日本还分析得头头是道,挺厉害的。
0 有用 リカ 2022-01-09 22:06:09
有打开新的角度
0 有用 IUIANGO 2021-03-28 00:32:03
看完觉得总结的很到位 但突然一想陷入了巴纳姆效应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日本人也没什么不同
0 有用 ax 2022-06-04 13:18:19
一般般,感觉可以缩减一半页数,比较枯燥
0 有用 ve 2022-10-22 10:39:22 广东
耳闻许久,今天看完了,Mark。
0 有用 wivipig 2024-03-09 16:55:35 浙江
耻感文化/生命的尽头是自杀/义理……
0 有用 海鹽白巧 2022-09-11 06:55:57 四川
高中时就尝试过读这个,到今天才算真正看完。作者笔下固然不乏由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立场所施加的局限和谬误,但一些纵经沧海桑田也无法变更的、无比显著的民族特性还是被总结得蛮到位的。
0 有用 小时 2022-06-19 13:05:40
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忠、孝、仁、义、德德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日本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基础是日本人的等级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基于人身或统治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意志的结合,这种关系由“报恩义务”进行维系。即规范人的是“恩”的道德伦理;日本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于人格特征的影响。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娇惯与苛求,菊花与刀;
1 有用 渔舟唱晚 2023-04-19 00:04:17 天津
我对日本没什么了解,草草读了一遍,做了一点笔记。美国人写日本,中国人看,三种视角结合在一起,也怪有意思的。
0 有用 之王ing 2023-07-07 16:17:34 湖南
数十年已过,仍有些借鉴意义,不只是具体内容,在方法论等方面也是一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今天,以彼为师显得更加重要。 看的过程中偶尔想到《乡土中国》,高中读时只是作为作业而已,但愈发感觉到此类文章对人生活的指导意义。也许应该更加广泛涉猎各类文字。
0 有用 定心石 2023-05-07 18:15:38 广东
一般吧,主要是翻译不咋滴,如果是日语写的就最有说服力了,老美写的就隔了一层意思,再把老美的翻译为中文,就差了好几层意思了。 菊与刀,是矛盾的,看完后第一感悟就是日本规矩好多啊,其实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像,但是日本没有中国博大,所以由于环境的原因吧,演变的有点畸形,但是却适配日本国情。 另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日本的等级秩序鲜明,不喜欢负恩,负恩就一定要报恩,讲究所谓的”义理(翻译的啥玩意,对应中国的天理意思麽)”,不然无法洗刷污名,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儿童教育抓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