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原作名: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译者: 曹俊峰
出版年: 2017-4-1
页数: 34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ISBN: 9787511732804
内容简介 · · · · · ·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益于现今的音乐状况。
作者简介 · · · · · ·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生于法兰克福一犹太酒商家庭,卒于瑞士菲斯普。1921年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和音乐,1924年以论文《胡塞尔现象学对物体与意识的超越》获博士学位。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博士毕业后曾赴维也纳跟随勋伯格小组学习作曲。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克尔凯郭尔:审美建构》(193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1947)、《新音乐哲学》(1949)、《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1951)、《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音乐社会学导论:十二篇理论讲座...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生于法兰克福一犹太酒商家庭,卒于瑞士菲斯普。1921年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和音乐,1924年以论文《胡塞尔现象学对物体与意识的超越》获博士学位。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博士毕业后曾赴维也纳跟随勋伯格小组学习作曲。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克尔凯郭尔:审美建构》(193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1947)、《新音乐哲学》(1949)、《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1951)、《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音乐社会学导论:十二篇理论讲座》(1962)、《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目录 · · · · · ·
一、本书的哲学基础/006
二、关于勋伯格/047
三、关于斯特拉文斯基/074
作者序言/105
一、导论/111
新妥协主义/115
虚假的音乐意识/117
理智主义/121
激进的音乐也不是纯洁无瑕的/126
新音乐的二律背反/128
差异化的丧失/131
论方法/135
二、勋伯格与进步/139
作品的震颤/141
音乐素材的趋势/144
勋伯格对假象和游戏的批判/148
孤独的辩证法/153
作为风格的孤独性/158
类似于客观性的表现主义/160
各种要素的整体组织结构/163
整体性的展开部/166
十二音技法的理念/171
音乐中自然的支配地位/175
向不自由倒退/178
十二音旋律和节奏/181
个别化与粗糙化/187
和声/190
乐器的音色/197
十二音对位法/199
对位的功能/203
形式/204
论作曲家/213
先锋派和理论/221
脱离素材/225
作为知识的音乐/232
对社会的态度/236
三、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243
真实性/245
无意图性和献祭/247
作为原始现象的手摇风琴/252
《春之祭》和非洲雕塑/254
《春之祭》中的技术要素/257
节奏/261
与集体的同一化/265
古代性、现代性、幼稚性/267
持续的倒退和音乐形式/272
精神病的视角/274
宗教仪式/276
作为客观性的异化/278
手段的物神性/279
非个性化/281
青春期痴呆症/283
紧张症/285
关于音乐的音乐/288
非自然化和单纯化/291
时间的分化/294
类似于绘画的假结晶体/298
芭蕾音乐理论/300
听取的类型/304
客观主义的欺骗性/308
后的策略/310
新古典主义/313
扩展的尝试/316
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319
附录/325
本书第五版后记/331
谈谈对本书的误解/335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据说勋伯格把此书当作是对自己的直接攻击
> 更多书评 3篇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无比强大的文化工业越是把解释的原则据为己有,并在对待人的态度中为了生产黑暗而败坏那种原则,艺术也就越加有力地起而反抗这种虚假的光辉;它以那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形象来对抗无比强大的霓虹灯的时髦格调,而且只以有意识地证明它自己的暗昧世界的光明是一种犯罪来帮助人们看清(这个世界)。2018-06-30 21:17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调性体系的第二自然属性是其起源于历史之中这一事实的变了形的假象。它应该把它的尊严归之于一个建立在交换之上的社会的封闭的而且是唯一的体系,交换自身的动力趋向于整体性,而所有调性要素都在深处与交换中事物的可替代性协调一致。新的音乐手段起源于旧的有调性的音乐的内在运动之中,这种新的音乐手段正是通过质的飞跃从旧音乐的运动中分离出来。2018-06-30 21:17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在哲学上,所有的哲学流派,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不管是唯实论还是唯名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不管是独断论还是怀疑论,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不管是唯意志论还是生命哲学,不管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成了他指责的对象,尽管还没有遭到彻底的否定;所有占有一定地位的哲学家都受到了他的批判,《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多次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休漠、莱布尼茨、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
2018-04-13 09:57
在哲学上,所有的哲学流派,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不管是唯实论还是唯名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不管是独断论还是怀疑论,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不管是唯意志论还是生命哲学,不管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成了他指责的对象,尽管还没有遭到彻底的否定;所有占有一定地位的哲学家都受到了他的批判,《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多次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休漠、莱布尼茨、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名字,他们都因为某些观点不合乎阿多诺的口味而被否定掉了。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和政治框架的早期启蒙主义理论家,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辩护的理论家,试图修补现存制度以使其永世长存的改良主义政治家,都被他当成批判的靶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阿多诺在实践和理论这两个方面都应算是半个历史虚无主义者。
回应 2018-04-13 09:57 -
这里当然也包含形式方面不断否定或不断扬弃的关系:无调性扬弃了调性,十二音系列扬弃了七声音阶,音列扬弃了动机、主题和传统意义上的旋律,不协和音扬弃了协和音,随意变化的节奏扬弃了统一的节奏,创作中的自由扬弃了诸多禁忌,中性化的素材扬弃了有意味的素材,极宽广的音域扬弃了有限的音域,所谓真实性扬弃了虚饰和假象等等。
2018-04-13 10:31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无比强大的文化工业越是把解释的原则据为己有,并在对待人的态度中为了生产黑暗而败坏那种原则,艺术也就越加有力地起而反抗这种虚假的光辉;它以那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形象来对抗无比强大的霓虹灯的时髦格调,而且只以有意识地证明它自己的暗昧世界的光明是一种犯罪来帮助人们看清(这个世界)。2018-06-30 21:17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调性体系的第二自然属性是其起源于历史之中这一事实的变了形的假象。它应该把它的尊严归之于一个建立在交换之上的社会的封闭的而且是唯一的体系,交换自身的动力趋向于整体性,而所有调性要素都在深处与交换中事物的可替代性协调一致。新的音乐手段起源于旧的有调性的音乐的内在运动之中,这种新的音乐手段正是通过质的飞跃从旧音乐的运动中分离出来。2018-06-30 21:17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Suhrkamp Verlag版 1995 / 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游荡的未来 (诗菡)
-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 (指麤为骉)
- 有笙有瑟(2) (密涅瓦的貓頭鷹)
- 法兰克福学派 (王荣欣)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河马祘 2018-10-07
阿多诺也实在是太差了
0 有用 Ther. 2019-02-26
阿多诺试图用哲学的方式来处理现实对象,使用哲学范畴,超越感性直观的现象描述,达到形而上学的先验层次,紬译出具有理论意义的结论。通过描述当今音乐功能的嬗变,解释音乐现象本事由于顺应商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二发生的内在变化,同时说明在标准化的社会里人类学的变异为什么一定会延伸到音乐接受的结构中去。
0 有用 Cusanus 2019-05-21
斯特拉文斯基有一种想通过戒律来控制倒退的冲动。人类学的角度:一切都按自己的本能对源于自身的东西作出反应,为这种东西所吸引,一切都愿意沿着社会迫使它的无助的成员必须走的道路,朝着必须前进的道路前进:消解自我,养成无意识的熟练技能或习惯,适应在盲目的整体中生存。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苛求于每个人的自我牺牲在往昔的远古状态的幌子下诱惑人们,同时又使人们充满对未来的恐怖。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更喜欢把精神错乱当作健... 斯特拉文斯基有一种想通过戒律来控制倒退的冲动。人类学的角度:一切都按自己的本能对源于自身的东西作出反应,为这种东西所吸引,一切都愿意沿着社会迫使它的无助的成员必须走的道路,朝着必须前进的道路前进:消解自我,养成无意识的熟练技能或习惯,适应在盲目的整体中生存。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苛求于每个人的自我牺牲在往昔的远古状态的幌子下诱惑人们,同时又使人们充满对未来的恐怖。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更喜欢把精神错乱当作健康状态加以维护。 (展开)
0 有用 子因 2019-08-25
阿多诺对音乐非常熟悉,将音乐分析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辨很好地贯穿在一起
1 有用 蒲草 2018-08-20
译者的长句子还是太多了,读起来会有些费劲儿。总体而言是达意的,译者开始的导论付出了心血,对于读者很有帮助。
0 有用 忘齋 2019-09-14
勋伯格之后海
0 有用 子因 2019-08-25
阿多诺对音乐非常熟悉,将音乐分析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辨很好地贯穿在一起
0 有用 。 2019-05-30
对素材-力的强调以及对于理性遮遮掩掩的不满,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看待叔本华的音乐哲学却偷用了不少。尼采喜欢罗西尼也是继承叔本华,哭笑不得。否定似乎才是纯粹的。但是这同样是在实现理念的途中罢了,只不过是以严苛相反的方式让其客体化。真的不喜欢阿朵诺那么黑格尔美学。相反,德对于音乐问题的处理停留在本体层面,存在的节奏而不是形式中的节奏。彼得卢什卡让我想起我的德语同桌熊雅婷,她钢琴表演专业,这是她觉得最难弹的... 对素材-力的强调以及对于理性遮遮掩掩的不满,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看待叔本华的音乐哲学却偷用了不少。尼采喜欢罗西尼也是继承叔本华,哭笑不得。否定似乎才是纯粹的。但是这同样是在实现理念的途中罢了,只不过是以严苛相反的方式让其客体化。真的不喜欢阿朵诺那么黑格尔美学。相反,德对于音乐问题的处理停留在本体层面,存在的节奏而不是形式中的节奏。彼得卢什卡让我想起我的德语同桌熊雅婷,她钢琴表演专业,这是她觉得最难弹的曲子。 (展开)
1 有用 Acorn 2019-04-22
最近去live前排蹦迪,看到一个女生闭着眼睛跟着音乐shake head,汗水把短发完全打湿,灯光下闪隐隐的光,忍不住看了她好一会儿,莫名被触动,今天就把这本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虽然流行音乐有伪个性的特征,但是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即使听的是完全一样的音乐,我也不可能摸清楚关于她的任何,甚至好几天也找不到形容她当时样子的词句,所以发现音乐的伪个性化也不差,人们即觉得表达了自我,又有... 最近去live前排蹦迪,看到一个女生闭着眼睛跟着音乐shake head,汗水把短发完全打湿,灯光下闪隐隐的光,忍不住看了她好一会儿,莫名被触动,今天就把这本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虽然流行音乐有伪个性的特征,但是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即使听的是完全一样的音乐,我也不可能摸清楚关于她的任何,甚至好几天也找不到形容她当时样子的词句,所以发现音乐的伪个性化也不差,人们即觉得表达了自我,又有一些聚合效应,能引起年轻人舒适的可能就是能达到这样微妙平衡的音乐,即现在所谓的“小众”——听众既孤独又不是绝对的孤独。 (展开)
0 有用 春眠寺山 2019-04-19
没看懂,不过不是完全不看的不懂。有时候觉得就算是附庸风雅,人生至此也是一种壮美的外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