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中平卓马在70年代文章写得最漂亮的时候,照片其实拍的很糟,后来不会说话写东西了,拍的也就好了。石内都这文笔当然不能和中平卓马比,和森山大道也差了好几个档次,所以才能把照片拍得那么实在吧。可惜书里照片印刷质量很差,文字排版也像是在看kindle,生活不但模仿艺术,传统也在模仿现代。
“我对曾经拍摄过的地方不感兴趣。只有初次见面、初次的邂逅才有拍摄的意义……仅只一次的新鲜相遇和别离,才能拥有与那座城市的景色相抗衡的力度。”这不是猎奇所支撑的拍摄,而是怀揣着再不相见的恐惧而创造的珍品。我不会再去逗子和叶山,也不会再对横须贺举起相机。
看完百感交集,作为中国人,一直对日本挺难释怀的。但同为女人,跟着石内度走进混合着日洋之风的妓院游廓,在露出零星繁华的平淡房间里,似乎还能看到那些被战争、暴力剥夺得一无所有衣不蔽体的柔弱女性,为了生存,骨子里隐忍,面上却还清甜带笑地取悦着美日军官的人世百态。
字字珠玑,文法建构繁复,情绪细腻、深入,不可阻挡,从未见过如此直面锋刃的表达。读之好似精神抗战,需耗费大量脑力,一回合下来,汗渍涔涔。二次元相片,单向度文字——作者长袖善舞,施巨匠手艺于二者,升维3D影像,复黑白这般无彩之色,现urban explorer之足迹,此非杰作而何。
照片印刷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排版跟山寨一样,文笔和荒木,森山,中平都不在一个档位,差评
装帧不错,封面黑白两色,简洁又有点神秘。
作者的文字,有那么一点点布罗茨基的隐喻感……
我阅读全书时不断想到《夜航西飞》,除了同为女性作者这个身份,更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她们都是如此凛冽的女性。简单说就是如果有一个人去扮演《黑白》中的女摄影师,我觉得该是天海佑希。唯有大天海,可以把这个女人的飒飒风姿给发挥出来。匆匆读完,便开始重读。这样的书的确不愧卡夫卡的那句名言
觉得石内都的人体写真有一点非常可爱(我可能是个变态),相比荒木经惟相机中自然、舒展,与镜头正面相遇的模特;石内都照片中,那些局促地握在一起的手,双臂交叠微微佝起的背,找不到焦点的警惕目光……都透着一股因不适应被注视而战战兢兢的羞涩,可她们和他们,却没有因此逃走,而是赖着那股倾诉的决心和勇气,把平日小心翼翼遮盖起的身体秘密,展示给我们看。
很喜欢书描写妈妈那一段,在偶然翻出的旧照片上看到年轻的母亲,作为吉普车司机,英气勃发,有着和一直认识的她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大概因为天天腻在一起,有时我们对亲人的了解,反倒不如对朋友敏感。
九三年的书。一个看瓷砖产品目录沉迷于此通宵的女摄影师。
她的黑白局促让人不知所措但又心颤,老后拍的彩色衣物也透着一种绝美。拍彩色的那套也完全走的黑白的路子。 日本文化里的物之凄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所以最后我们还是会柔软下来啊,很多时候这种柔软也更有力量。
一份从自身履历,梳理废墟肌理和身体形貌的文字吐露。文字感性,阐明了作者为何偏爱黑白,暗室,还有绝大多数胶卷并不冲洗,只是保留小样的“less is more”。
意外地喜欢装帧 字体 娓娓道来的叙述也很有趣 很多关于摄影的概念深得我心 还需再多看些她的作品
1993年时的一段摄影生活的记录,很喜欢妓院街阿袖的那段故事。石内都很有魔力,关于记忆、拍摄、遗存、观看的描摹可以将人吸进奇妙的异时空。内文的排版应该是出于某种特殊的美学考虑而做的设计吧,然而我不太能理解。
比起后半部分身体的照片,更喜欢石内都拍摄的废弃建筑,不,应该说是太喜欢了!起皮的墙壁,变旧的天花板,地板、楼梯、房间、门,真想与她的这些照片永久对视。
日本摄影似乎就分两个流派:小清新和浪摄流,难道对应的就是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不过,浪摄流这一派的摄影师都是随笔高手。
看到第二遍时,突然喜欢极了。
在偶然的相遇中完成持久的抗衡。所有趋于某种假定色彩的都变成封闭的伤疤。 文字出乎意料也带着某种黑白一样的隐忍力量,加分。
摄影随笔集通常都不适合用来欣赏摄影作品。摄影师笔下的理性与灵感颇有哲学意味,包括读苏珊·桑塔格也有过同样的感受。读来稍显干涩。不过,如果对石內都有过了解或好奇,那也不妨一看。
> 黑白
22 有用 松本南国 2017-05-26 09:53:40
中平卓马在70年代文章写得最漂亮的时候,照片其实拍的很糟,后来不会说话写东西了,拍的也就好了。石内都这文笔当然不能和中平卓马比,和森山大道也差了好几个档次,所以才能把照片拍得那么实在吧。可惜书里照片印刷质量很差,文字排版也像是在看kindle,生活不但模仿艺术,传统也在模仿现代。
18 有用 海带岛 2017-05-21 09:49:45
“我对曾经拍摄过的地方不感兴趣。只有初次见面、初次的邂逅才有拍摄的意义……仅只一次的新鲜相遇和别离,才能拥有与那座城市的景色相抗衡的力度。”这不是猎奇所支撑的拍摄,而是怀揣着再不相见的恐惧而创造的珍品。我不会再去逗子和叶山,也不会再对横须贺举起相机。
11 有用 北北 2017-05-11 11:30:05
看完百感交集,作为中国人,一直对日本挺难释怀的。但同为女人,跟着石内度走进混合着日洋之风的妓院游廓,在露出零星繁华的平淡房间里,似乎还能看到那些被战争、暴力剥夺得一无所有衣不蔽体的柔弱女性,为了生存,骨子里隐忍,面上却还清甜带笑地取悦着美日军官的人世百态。
7 有用 holly2007 2017-09-03 21:58:10
字字珠玑,文法建构繁复,情绪细腻、深入,不可阻挡,从未见过如此直面锋刃的表达。读之好似精神抗战,需耗费大量脑力,一回合下来,汗渍涔涔。二次元相片,单向度文字——作者长袖善舞,施巨匠手艺于二者,升维3D影像,复黑白这般无彩之色,现urban explorer之足迹,此非杰作而何。
6 有用 恶鸟 2017-09-06 18:13:14
照片印刷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排版跟山寨一样,文笔和荒木,森山,中平都不在一个档位,差评
4 有用 李唐 2017-05-11 11:23:06
装帧不错,封面黑白两色,简洁又有点神秘。
4 有用 萧轶1989 2017-05-16 12:18:17
作者的文字,有那么一点点布罗茨基的隐喻感……
3 有用 本来老六 2017-12-31 11:28:43
我阅读全书时不断想到《夜航西飞》,除了同为女性作者这个身份,更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她们都是如此凛冽的女性。简单说就是如果有一个人去扮演《黑白》中的女摄影师,我觉得该是天海佑希。唯有大天海,可以把这个女人的飒飒风姿给发挥出来。匆匆读完,便开始重读。这样的书的确不愧卡夫卡的那句名言
5 有用 日夜过磅 2017-05-26 13:29:17
觉得石内都的人体写真有一点非常可爱(我可能是个变态),相比荒木经惟相机中自然、舒展,与镜头正面相遇的模特;石内都照片中,那些局促地握在一起的手,双臂交叠微微佝起的背,找不到焦点的警惕目光……都透着一股因不适应被注视而战战兢兢的羞涩,可她们和他们,却没有因此逃走,而是赖着那股倾诉的决心和勇气,把平日小心翼翼遮盖起的身体秘密,展示给我们看。
4 有用 尾巴很大的海狗 2017-05-11 22:01:27
很喜欢书描写妈妈那一段,在偶然翻出的旧照片上看到年轻的母亲,作为吉普车司机,英气勃发,有着和一直认识的她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大概因为天天腻在一起,有时我们对亲人的了解,反倒不如对朋友敏感。
3 有用 四左 2017-05-24 15:18:42
九三年的书。一个看瓷砖产品目录沉迷于此通宵的女摄影师。
3 有用 苦月亮 2018-04-10 17:18:31
她的黑白局促让人不知所措但又心颤,老后拍的彩色衣物也透着一种绝美。拍彩色的那套也完全走的黑白的路子。 日本文化里的物之凄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所以最后我们还是会柔软下来啊,很多时候这种柔软也更有力量。
0 有用 木卫二 2020-11-01 14:26:20
一份从自身履历,梳理废墟肌理和身体形貌的文字吐露。文字感性,阐明了作者为何偏爱黑白,暗室,还有绝大多数胶卷并不冲洗,只是保留小样的“less is more”。
2 有用 。 2017-06-12 02:11:11
意外地喜欢装帧 字体 娓娓道来的叙述也很有趣 很多关于摄影的概念深得我心 还需再多看些她的作品
1 有用 junepig 2017-06-30 20:46:01
1993年时的一段摄影生活的记录,很喜欢妓院街阿袖的那段故事。石内都很有魔力,关于记忆、拍摄、遗存、观看的描摹可以将人吸进奇妙的异时空。内文的排版应该是出于某种特殊的美学考虑而做的设计吧,然而我不太能理解。
1 有用 流星ヘブン 2018-01-31 20:00:56
比起后半部分身体的照片,更喜欢石内都拍摄的废弃建筑,不,应该说是太喜欢了!起皮的墙壁,变旧的天花板,地板、楼梯、房间、门,真想与她的这些照片永久对视。
1 有用 柏拉不图 2017-07-17 10:13:43
日本摄影似乎就分两个流派:小清新和浪摄流,难道对应的就是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不过,浪摄流这一派的摄影师都是随笔高手。
1 有用 黎戈 2018-07-05 20:04:11
看到第二遍时,突然喜欢极了。
1 有用 川儿。 2017-06-29 10:23:54
在偶然的相遇中完成持久的抗衡。所有趋于某种假定色彩的都变成封闭的伤疤。 文字出乎意料也带着某种黑白一样的隐忍力量,加分。
1 有用 徐梦瑶 2017-06-28 01:24:07
摄影随笔集通常都不适合用来欣赏摄影作品。摄影师笔下的理性与灵感颇有哲学意味,包括读苏珊·桑塔格也有过同样的感受。读来稍显干涩。不过,如果对石內都有过了解或好奇,那也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