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云的散文比小说更优秀。情感丰沛而内敛,而生命经不起拷问,这真是一本仿佛和朋友聊天的书。作为读者,想说一句“来信收到”。:)她会成为作家,这应该是在她中学时烧掉的日记里就已经打下的命运方向盘。She is a great writer for her nature and emotion, not skills or structure.
这好像是一本语言大于内容的书,起码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我一边觉得挺好听,另一边觉得那些语言文字的真正意思其实完全lost on me,好像水面上平滑漂亮的石头,踩着可以轻盈飘浮地走过去,但其实完全是浮在表面的,既没有理解,也没有真正体会(当然我觉得这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读者更有关,而不是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奇异的是我还是一直听下来了,还记得一些细细碎碎的具象的细节,这种阅读体验跟我听其他的书完全不同。
读了纽约客上刊发的To Speak is to Blunder才知道这本书,因此以为这本非虚构是李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实际上这个主题只占到1/3篇幅。几篇essays,李游走在北京往事、住院经历和阅读感悟之间,循环切换。相较她对往事的欲言又止(和时不时显露出的黛玉性格),我倒更喜欢读她对终结生命的思考。末尾书单也是一大彩蛋。除了"one"作为代词出现得过多,她的写作方式没有太多可苛责的。况且她说,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are not what I have been striving for.
Can one live without what one cannot have—the question appeared repeatedly in my journal. To say no was to give in; to say yes was surrender, too, though masked as bravado. (25) 這是全書在我讀來最犀利也最坦誠的一句剖白。若為這本書換一個名字——「Between Two Surrenders」。
2018.5.13-6.3. 太喜欢了。真诚坦率到有些残忍,不留情面地把自己剖开,写作是最终会放弃自我保护的一个过程。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多年来的想法,一些我熟悉的挣扎和自我怀疑。最后的致谢和前面的风格太不一样,让人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她,但也许两者皆是,或者都不是。时隔一年多再读《To speak is to blunder》依旧感触很深,现在标题改为《TO speak is to blunder but I venture》,”but I venture” is so powerful!
2019年夏天就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这几天又拿起来发现当时也认真读完了前三章;后来那时的我有一天读完几页后觉得它实在太令人心碎了,不适合那个夏天读;而今年的夏天它却成了一种温柔的安慰 - 我觉得和她讲的“reading other writers' journal and letters was a comfort”是一样的。我并不中意她的小说,但是她的essay都让我爱不释手。 | To speak is to blunder but I venture. - 这一篇从2017年酷寒的冬天在New Yorker上惊喜地读到就一直没忘掉。
作者: Yiyun Li isbn: 0399589090 书名: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页数: 224 定价: USD 27.00 出版社: Random House 装帧: Hardcover 出版年: 2017-2-21
54 有用 ziwei 2017-03-31 08:59:11
放弃母语是因为作者想抛弃使用母语的那段日子以及那段日子里的她自己。可是她的作品却是不断地回忆那段日子。一个可怜的人。
28 有用 W 2017-04-03 22:31:45
李翊云的散文比小说更优秀。情感丰沛而内敛,而生命经不起拷问,这真是一本仿佛和朋友聊天的书。作为读者,想说一句“来信收到”。:)她会成为作家,这应该是在她中学时烧掉的日记里就已经打下的命运方向盘。She is a great writer for her nature and emotion, not skills or structure.
19 有用 至秦 2017-03-14 22:55:30
这本书太让人心碎了
13 有用 mirror 2017-08-01 05:25:51
A defense. Make sense. 李翊云或许真的没有在写政治,也无心写历史,她对于写作的态度来源于对语言本身的失望和缺乏安全感,如何让一个对语言失望的人用语言传递政治野心呢。她不是哈金,没有用粗暴的方式赋予文学伟大的历史使命,所以这本书柔软脆弱而且真实。
8 有用 seren 2019-03-24 00:42:13
这好像是一本语言大于内容的书,起码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我一边觉得挺好听,另一边觉得那些语言文字的真正意思其实完全lost on me,好像水面上平滑漂亮的石头,踩着可以轻盈飘浮地走过去,但其实完全是浮在表面的,既没有理解,也没有真正体会(当然我觉得这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读者更有关,而不是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奇异的是我还是一直听下来了,还记得一些细细碎碎的具象的细节,这种阅读体验跟我听其他的书完全不同。
8 有用 浅显 2017-11-19 11:10:22
读了纽约客上刊发的To Speak is to Blunder才知道这本书,因此以为这本非虚构是李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实际上这个主题只占到1/3篇幅。几篇essays,李游走在北京往事、住院经历和阅读感悟之间,循环切换。相较她对往事的欲言又止(和时不时显露出的黛玉性格),我倒更喜欢读她对终结生命的思考。末尾书单也是一大彩蛋。除了"one"作为代词出现得过多,她的写作方式没有太多可苛责的。况且她说,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are not what I have been striving for.
4 有用 Gloria 2020-01-18 13:47:59
An extreme private reading experience that can never be shared.
5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7-10-18 23:50:55
已购。书名取自曼斯菲尔德的笔记,作者写到了许多死亡(尤其是自杀)、对母语的离弃、让人难以忍受的母亲、各种作家书信笔记、对契佛的推崇,读着读着让我都觉得抑郁了。It is an illusion that writing,like reading,gives one freedom
2 有用 ichbinluz 2017-10-25 21:46:10
对这本书是很矛盾的感觉,读的过程中起起伏伏地觉得好或不好。语言自成一种冷冽节制的风格。心碎的片段我们都有。但又太用力了,其实是内在”哲学”的问题。作者很喜欢用一些格言式的句子:不是A,而是B。但这种东西太多了,而背后也没有真正的意义。A和B既不构成对比,也不是完全排斥的。当然这
3 有用 Eudaimonia 2019-12-26 22:16:42
读了大半本,实在太悲伤了,终于在她反复探讨自杀和书中写出的人物命运这篇决定弃了。
3 有用 -董渡渡 2020-07-21 02:40:05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但经过审视的生活并不好过。
3 有用 Ponzu Pang 2019-01-31 07:41:32
人类的孤独竟有相通之处
5 有用 北溟鱼 2021-07-28 22:42:10
带着重重枷锁的语言,被越来越粗暴的使用,让人没法有安全感翻开创伤记忆。我们这代人,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无论多善于自我否认,无论离politics多远,无论生活在天朝的哪个位置,创伤都以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过去和现在。我们越来越不谈论的很多事情,不是因为不重要,反而因为重要到被外界和自己重重审查,只能一再回避。以此为题又总存在一种表演性。从冷静真诚理性这个角度来说,Li是个蛮勇敢的作者。 这种类型的写作其实蛮复古的,沉思录,忏悔录……甚至前人在各个话题上都有过更精彩和深刻的见解。但在如今时代,确实稀缺。比起暴露自己,隐藏自己是更现代更聪明也更懦弱的写作方式。虽然写作班的narrative skills 被辨认出来总会让人产生被manipulate 的疑虑,可见忘机之难
2 有用 YING 2020-08-30 07:55:53
Can one live without what one cannot have—the question appeared repeatedly in my journal. To say no was to give in; to say yes was surrender, too, though masked as bravado. (25) 這是全書在我讀來最犀利也最坦誠的一句剖白。若為這本書換一個名字——「Between Two Surrenders」。
1 有用 遥遥 2020-08-10 08:10:22
今年的第二本女性的喃喃自语。脑海中始终想的是,一个人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母语而用另一种语言创作吗?也许这也和她始终想要将自己与自己笔下的角色保持距离有关。
3 有用 poiuny 2018-06-04 01:02:10
2018.5.13-6.3. 太喜欢了。真诚坦率到有些残忍,不留情面地把自己剖开,写作是最终会放弃自我保护的一个过程。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多年来的想法,一些我熟悉的挣扎和自我怀疑。最后的致谢和前面的风格太不一样,让人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她,但也许两者皆是,或者都不是。时隔一年多再读《To speak is to blunder》依旧感触很深,现在标题改为《TO speak is to blunder but I venture》,”but I venture” is so powerful!
1 有用 Ricey 2018-07-22 11:24:40
180604想读。180721读过@NYPL. Soliloquy of an introvert and introspect person. I do hear you, the whispers to oneself only. 20230227 重读。
2 有用 王小猫可爱多 2023-04-08 05:11:22 荷兰
首先吸引我想要读的原因是为什么一位作者会拒绝用母语写作,另外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她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去美国也读了相关博士工作,但还是毅然决定要当作家,都是很令人好奇也并不常规的选择。这本书里主要讲了文学作品一些作家对她个人的影响,以及她自己的家庭创伤,尤其是母亲对她的创伤,印象深刻地是她说用英文写作,以及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我,不过是对宿命的一种反抗。是还蛮动容的,但我看到2/3后还是决定放弃,因为那种她个人阴郁的情绪和一些细枝末节的想法始终是过于自我剖析,我不想看的原因也是活到这个年龄确实自私地不再关心想去关注陌生人的生活。
1 有用 fugue 2020-07-30 12:35:04
2019年夏天就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这几天又拿起来发现当时也认真读完了前三章;后来那时的我有一天读完几页后觉得它实在太令人心碎了,不适合那个夏天读;而今年的夏天它却成了一种温柔的安慰 - 我觉得和她讲的“reading other writers' journal and letters was a comfort”是一样的。我并不中意她的小说,但是她的essay都让我爱不释手。 | To speak is to blunder but I venture. - 这一篇从2017年酷寒的冬天在New Yorker上惊喜地读到就一直没忘掉。
2 有用 卷毛yume 🎶 2019-03-23 19:58:40
以后还要再读很多很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