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短评

热门 最新
  • 75 余颜 2018-05-08 23:26:21

    排除掉几乎每页都有的错译、翻篇就能看到的各种前后译名不同以及各种游走在病句边缘的「人工智能翻译」,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在中文语境下)毋庸置疑。泛泛来看,全书文绕地控制论、信息科学与科幻小说三个主题其实都并不新鲜,前人已有不少研究(看本书尾注就能知道),本书在此之上虽然并未能非常有机地整合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除去将控制论与文学文本及极少数的当代信息科学实验进行薄弱关联外,也并无什么理论创见,但在保证了这样一锅大杂烩的易读性的情况下,还能使观点明晰且不滑入论战中的任何一个极端,应当说是非常难得的。个人比较困惑的是,作者是一个做文学理论的,可是整本书中最好的章节却是三章讲控制论的,三章小说分析却都有些流于形式,兜兜转转却难以明确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文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 49 菊花夜行军 2018-03-28 11:01:57

    北大出版社可以再粗制滥造一点吗?翻译的人名书名完全不统一。烂!

  • 40 顾小拧巴 2017-07-31 23:06:19

    论证很周密,偏向科哲(立足于维纳的控制论)。人类从始至终都是后人类,从来没有应然的、固定的人类主体性,主体性一直都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被建构、流变。在未来的赛博世界,由于义体的普遍应用,人类的认知模式、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多变,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及其之间的关系皆有可能。

  • 27 把噗 2017-12-07 12:50:49

    又名:控制论简史;信息的具体化,电子人的诞生,后人类的出现。

  • 23 医生救命 2020-07-23 02:10:35

    这翻译是tm外包给五十个初中生一起翻并且不校对的吗

  • 17 闭关中 2018-12-29 00:00:10

    翻译不行,章与章之间同一个术语都是不同译法,不得不脑补原文进行理解,但无碍于原作的精彩分析与洞见,台版已出,可洗版。

  • 5 哭之笑之 2018-05-09 08:39:43

    第一个故事强调信息如何失去“身体”,即如何被概念化,成为与物质形态相互分离的实体,而物质形态曾经被认为是信息赖以栖居之地; 第二个故事集中关注电子人如今在二战之后被塑造为技术产品和文化偶像; 第三个故事与前两个牵涉颇深,它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建构(“人类”)逐渐让位于另一个不同的观念/建构(“后人类”)的故事。 我们从来都不是现代的;序列化的控制论历史——从既定的网络中诞生,变成物质的真实,被社会约束,被话语建构——暗示,由于相似的原因,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来都不是现代人》

  • 6 花也怜侬 2017-12-10 19:38:08

    海尔斯以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理论的实际运用和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三者并行阐释了其“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的观点,鲜明展现了其科学论路径的方法。为了对抗莫拉维克式的超人类主义同时又要在后人类时代保住“人”的存在,海尔斯强调彻底切割自由人文主义,追求具身性与虚拟性,最重要的是将人置于人与机器普遍联结的分布式系统之中,将认知的“最高权力”推及机器、动物以与人共同享有。设想是美好的,但只执着于技术问题而忽略技术背后的结构动能,可能会使后人类又变成了一颗逃避现实的蓝色药丸。翻译扣一星

  • 11 🌺五月雨永远 2018-12-21 19:17:14

    我实话实说,我没有读懂,并且和翻译因素的影响关系不大。等以后如果需要关注到后人类、赛博格、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交感幻觉还有科幻里的赛博朋克小说的时候,肯定要翻出来再读一遍。Katherine Hayles作为一个文学教授能把这个副标题内容扩展到让人一点都读不懂,还是蛮厉害的。。

  • 10 不要忘却要记住 2018-11-29 16:40:36

    用手机翻完五百页PDF是怎样的精神……

  • 4 gawe 2018-10-17 17:08:40

    牛,非常深入地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碳元素有机体所面临的硅元素电子部件的冲突,尤其前两章聚焦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的回顾。或许过两百年后再看,二十世纪中期的梅西会议将成为后人类时代的关键前奏曲。

  • 2 凌云一寸心 2021-01-15 15:13:52

    虐心的阅读体验。第一、二、八、十章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第十章画的符号矩阵,写论文时候可以画个类似的版本。对于控制论发展史及其内在矛盾的梳理非常细致,以至于我在想那几章是不是读书笔记。除了让文科生读不懂(以及翻译添堵)没毛病。倒是文本细读的部分相对乏善可陈,有种执理论以驭文本的咋呼劲儿,这大概是文论家搞细读的通病?已购入台版,回家写论文的时候,把读不顺的地方再读一遍吧。

  • 6 栗子一小只 2020-05-01 17:05:53

    翻译太虐…文论家立足控制论三阶段谈后人类。从在场—缺席到模式—随机,信息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但人类的具身性难以被完全对应于信息,尤其是习惯的、历史的、语境化的部分。所以人与机器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适应和协同分工。

  • 4 胖达叔 2020-01-06 17:24:16

    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很多。

  • 4 里相玉 2020-01-19 00:49:17

    就算补了控制论的课也很难看懂啊,讲大会和三次浪潮的时候总想跳过,讲女性主义的部分也想跳过,用到精神分析的部分也想跳过,结果到了文本分析这块也有点膈应,控制论拼接替代连接符?wtf?

  • 2 勺九 2019-02-01 21:35:58

    作者以控制论发展史上的三次浪潮为线索,讲述了关于信息具体化、电子人观念建构和从人类到后人类的三个故事。后人类主义的建构离不开序列化演进的过程,即在原初的物质性(在场/缺席,具型-体塑)、人类的有限性、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和身体进化所沉淀的历史语境(归并依赖语境,铭写去语境)的基础上,循序形成以模式/随机为中心,以具身化现实(而非无形信息)为依托,并具有观察反身性自觉的思想系统。技术、意识、语境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塑造后人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立场应定位在自由人本主义与原教旨的后人类主义的交界处。作者以非功利性的人性论作为后人类人本主义的基石,并积极思考着理性和存在这一对根本性的辩证范畴在“计算宇宙”中的未来。

  • 1 喊走哥 2021-03-01 23:29:37

    这是一本信息量非常大的书,围绕“虚拟性/虚拟身体”概念,跨越控制论、文学、信息科学三大领域,旁征博引展开论述,系统地阐述了杜克大学荣休教授Hayles海勒本人的后人类观。

  • 2 穸苑花深无地 2019-12-23 23:17:09

    “尽管一些流行的说法认为后人类是反人类的和毁灭性的,但是我们可以精心勾勒另一幅有助于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形式长期生存的图景。对于其他生命形式,不管是生物的何人工的,我们都愿意同他们共享这个星球甚至我们自己。”

  • 2 kamome 2021-01-19 11:47:56

    终于啃完了,除去翻译上一些生硬到快让我脑袋打结的句法问题,Hayles对于科技人文的分析与视野都展现了在科技信息新浪潮时代中的重要性,“后人类”一概念在大多数科幻类作品当中经常以令人恐惧和迟疑的形式出现,但回归到科技领域本身技术对人类认知和生活上的改变无法只以自由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甚至说自由人文主义将思考和认知看作是决定人类本质性的因素会遮蔽掉科技发展的深层影响。全书详述了三次控制论发展、信息如何失去“身体”以及赛博格如何作为新的文化表征等内容,论述了诸如模式/随机、反身性等重要概念,作者想要打开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人类领域,如同Hayles所说的不要等后人类思想早已稳固之时再激烈地动摇,而应该在此刻就进行关于后人类的讨论,尤其是在技术深度参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早已成为后人类的现在。

  • 1 廖芜 2018-05-28 23:59:14

    以时间为轴对后人类发展史的探讨,却一直被其论题本身的分裂性和复杂性撕扯。而在淬骨炼心的拉扯和重构中,作者奉上了信息的具身化,记录了电子人的偶像化,论证了我们作为后人类无法抵抗,或许恐惧,但是必须顺应的后现代历程,即打破界限,不断分化的宿命,并希望人们可以认清这一过程中逐渐强大的真正的自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