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艾弗砷 2018-03-20 07:51:11

    “我做一个镇压体制的螺丝钉做了五年。这一经历让我深感愧疚。我想把自己放低,到受压迫者中去。失败对我来说是唯一的美德。” 对寒酸绅士阶层性格的分析是最精彩的部分。寒酸绅士是唯一与无产阶级关系密切的上流阶层。他们抓着绅士习惯不放,同时在金钱上捉襟见肘,甚至生活质量还不及工人。这些人最容易对共产主义感到亲近。薪资微薄的印度之所以吸引下层中产阶级,是因为那里马匹便宜,佣人成群,假扮绅士非常容易。一战结束前,英国工人阶级曾经很有骨气,因为当时很少失业。一战后的经济萧条迅速让工人失去了锐气,对中产阶级的态度从唾弃变成了谄媚。阶级憎恨仍然存在,但在报纸上见不到,因为要讨好也会读报纸的工人。如果不被人问起,煤炭工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不堪忍受。 “只有有教养的人,尤其是文学人士,才知道怎样当个顽固的盲从者。”

  • 21 妖刀 2017-11-12 08:29:35

    前半部分讲矿工比后半部分论述共产主义要精彩,非常出色的社会报告。当然在后面也知道奥威尔写1984和动物农场也是彻底的背弃了共产主义,认为是个骗局。其实不论任何主义,我相信奥威尔是反对的极权和不公。

  • 11 defatMayon 2018-09-14 01:21:13

    奥威尔说过毛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现代作家,恰巧我在读完《刀锋》之后紧接着就读《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不由得比较奥威尔和《刀锋》主角拉里相似的人生经历:两人都去了矿区和远东,求索终极命题。父母双亡、财务自由的拉里是为体验生活,最后在印度皈依宗教;而奥威尔出身末流中产,后产生社会主义追求,他的生活经验,包括在矿区调研和在缅甸殖民地的工作,艰难困苦和潦倒坠落,对他都是对心智和信仰的磨砺和验证。拉里的所谓“大哉问”,立得太高却只能落到玄学,空洞无力,是因为毛姆缺少奥威尔那样的真诚经历。毛姆写小说,奥威尔也写小说,而奥威尔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作品。《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能告诉你奥威尔何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冷峻良心”。

  • 6 甘草披萨 2017-10-23 16:01:25

    奥威尔与矿工失业者流浪者等社会底层人民一起生活的记录,甚至自己也下矿井,切身体会与知识分子的良心促使他写下如何解决贫困矛盾不公等社会问题的种种思考;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提到的与苦力融洽交流的中国官员的章节本书竟也特意提及;是啊西装最后一颗纽扣扣不扣、喝汤出不出声到底有什么关系

  • 3 #暗蓝# 2017-08-18 12:05:37

    如果“现代”意味着正义与自由,那么奥威尔恐怕是第一个现代人。半本纪实半本政论,意义非凡。

  • 2 秦十因 2020-03-08 08:03:14

    震撼我灵魂!知识分子的良心!左翼之魂!(真想看看如果奥威尔活到今天怎么看待社会主义国家

  • 2 胡大狐 2020-09-08 23:51:08

    真 一颗红心

  • 3 索马里 2018-08-05 12:21:09

    “若想憎恨帝国主义,你得成为它的一部分。” “英国的左翼人士……仍觉得自己对帝国主义不必负道德责任。在欣然享用帝国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他们靠嘲笑维持帝国的人来拯救灵魂。”

  • 2 上世纪老人家🍦 2020-04-12 13:30:47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自由还是奴役,奥威尔在他后续的书中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这条路是走不通,谁能拦住共产主义者们锯掉自己坐着的树枝,没人。

  • 2 TriAngel 2019-01-05 00:32:35

    半纪实半政论,后半关于“现代”的评价,至今读来仍然掷地有声。

  • 2 天人五衰 2019-12-14 18:45:05

    对于信仰的热情有多高涨,信仰幻灭后的失望就有多深

  • 1 好累啊 2018-03-26 14:15:52

    现如今,阶级就是等同于经济地位啊!

  • 2 查令十字街 2017-07-30 22:35:55

    对各种底层生活细节的描写和记录,特别是煤矿工人可怖的生存状态,住危房,蓬车,棚屋区,拥挤的居住空间,糟烂的生活环境,各种蝇虫,粪便甚至就在屋里…政府对修建奢侈的公共建筑颇为上心,却极其缓慢地建造工人阶级需要改善生活质量的住房。受过教育的上层阶级其实没什么用,却掌控着一切…真相。

  • 1 不伺机 2021-02-17 22:23:23

    奥威尔的社会主义自白书,上半部工人生活白描非常精彩

  • 0 土呆 2022-05-28 09:38:03

    万恶的资本主义!哼!

  • 0 大小章鱼 2018-03-06 09:39:32

    不得不说奥威尔的非虚构比小说写得好,精准、简练、体察入微,每个字都有骨有血。后半部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一派天真,但非常真诚。

  • 0 リカ 2018-03-13 21:44:46

    前半部分“非虚构写作”后半部分个人政论,作为站在历史这一头的我们来看当年的观点虽然朴素,但依旧充满洞察力,此后,《动物农庄》《1984》两部经典即将诞生。

  • 0 法厄同 2019-12-04 04:04:08

    “一战”,而不是“伟大的战争”。不过掩盖不了洞见,获得那样的洞见并不难,难的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有直视疮疤的行动,因为本能会让人觉得脏和疼。当然,能做到的人自然就非常伟大。对我来说,这样一种生活已经是不可逆了,它是一种正直的选项,却无法成为唯一。

  • 0 Hoja 2020-02-20 14:04:15

    书中很让人警醒的观点是口号和宣言的虚伪性,那些疾呼要消灭阶级差异的中产们是否真的知道阶级差异意味着什么,是否真的愿意为此做出改变。那我们呢?在呼吁关注底层,为苦难发声的时候,我们是被正确的“主义”裹挟,被自己莫须有的道德标准要求,还是真的感受到悲剧的重量和痛苦。不下沉到你想要抵达的对象,只用精英的智识和宣言来共情和呼喊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效的,只能满足你表达自己的需求,还会让人觉得虚伪。

  • 0 风雨潮生 2021-05-01 17:42:46

    一个真正的左翼。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