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译者: 庄加逊 译 / 曹利群 校
出版年: 2017-3-1
页数: 724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078033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古尔德的大名对爱乐者来说如雷贯耳。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最优秀的
巴赫诠释者之一,在古尔德不同凡响的音乐演奏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音乐理念。这些远远超越于一名演奏家意义上的天赋,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独辟蹊径、密布陷阱的毒舌评论,到颇具文学虚构感的自问自答,古尔德的文字一如他...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古尔德的大名对爱乐者来说如雷贯耳。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最优秀的
巴赫诠释者之一,在古尔德不同凡响的音乐演奏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音乐理念。这些远远超越于一名演奏家意义上的天赋,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独辟蹊径、密布陷阱的毒舌评论,到颇具文学虚构感的自问自答,古尔德的文字一如他的演奏一般,精准之中无处不跳跃着天才的火花,带给阅读者无穷的快乐与灵感。
作者简介 · · · · · ·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加拿大著名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早年就蜚声国际,之后录制了诸多著名唱片,其中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等曲目已被奉为当世经典。
编者提姆•佩吉(Tim Page,1954— ),美国著名音乐评论人、作家、制片人,曾荣获普利策奖。他是古尔德的好友,两人交往颇多。
译者庄加逊,80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现就职于上海交响乐团。著有《陌上花来》,译著有《雅纳切克私信集》、合译《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常年为《爱乐》《音乐爱好者》《读库》等杂志撰文。
校者曹利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曾任《爱乐》杂志主编。从事音乐写作,出版并翻译过音乐类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和企业做古典音乐讲座。
目录 · · · · · ·
卷一音乐
威廉•伯德与奥兰多•吉本斯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赋格的艺术
哥德堡变奏曲
博基笔下的巴赫
莫扎特及相关话题:格伦•古尔德与布鲁诺•孟塞杰的对话
格伦•古尔德关于贝多芬的自我访谈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和“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
钢琴上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四段臆造的乐评
几首贝多芬与巴赫的协奏曲
您不爱勃拉姆斯吗?
我们应当挖掘浪漫吗?不,他们只是一时的狂热
格里格与比才的钢琴音乐,请对评论者保持警惕
一路冲天的马勒数据库
为理查•施特劳斯辩护
理查•施特劳斯与电子化未来
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诺赫•阿登》
西贝柳斯的钢琴音乐
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
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音乐
莫扎特与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
阿诺德•勋伯格的《第二室内交响曲》
一只鹰,一只鸽,一只叫弗朗茨•约瑟夫的兔子
欣德米特:将再一次迎来他的时代?
双面玛丽亚
斯克里亚宾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
苏联音乐
艾夫斯第四
纪念文集,为“恩斯特•某某”而作
贝尔格、勋伯格与克热内克的钢琴音乐
科恩格尔德与钢琴奏鸣曲危机
20世纪加拿大钢琴音乐
十二音体系作曲家的左右为难
布列兹
未来与“扁平足女友”
特里•赖利:谈谈赖利的作品《C音》
古尔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一号
你是想写首赋格啰?
卷二表演
让我们禁止鼓掌吧!
我们代表将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人向您致敬!
即兴的心理
评论家
斯托科夫斯基六章
采访鲁宾斯坦
莫德海港的回忆,或关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主题变奏
耶胡迪•梅纽因
寻找佩图拉•克拉克
史翠珊,与施瓦茨科普夫一样
间奏曲
格伦•古尔德就“格伦•古尔德”采访格伦•古尔德
卷三媒体
展望录音科技
音乐与技术
被剪掉的草坪总是更加鲜绿:一场关于听的实验
“噢,辛西娅,看在上帝的分上,一定还有些别的能看!”
广播即音乐:格伦•古尔德与约翰•杰索普的对话
北方的概念•引子
《北方的概念》简述
《新来的人》简述
卷四杂集
以赫伯特•冯•霍夫梅斯特博士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
多伦多
奇尔库特港会议
真相、幻相还是心理历史学:P.D.Q. 地下笔记
唱片十年
罗斯玛丽的宝贝
荒岛唱片目录
电影《五号屠宰场》
一本格伦•古尔德的传记
终曲 古尔德与佩吉谈话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6条 )
-
从孩提时代起,北方就令我神魂颠倒。上学的时候,我常常对着手边的地图凝视......北方的原野的景象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但老实说,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北方的概念更多地局限于被浪漫化了的、夹带艺术风格色彩的“绘画七人组”的画作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北方的概念》 -
后来,我开始学会察看航拍照片,看懂地址测量数据并开始意识到北方有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气质。 当然,如今看来,这些关于北方概念的隐喻性篡改是值得怀疑的,更谈不上什么浪漫化。因为在今天,很少有人们触及不到或联系不上的地方 ;总有那么些生活在曼哈顿中心的人们如独立的、隐修士般的勘探者,一点一点地挖掘被青苔所覆盖的冻土地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北方的概念》
> 全部原文摘录6条
喜欢读"古尔德读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更多短评 7 条
古尔德读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古尔德读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2017-10-17 16:04 1人喜欢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特质令他的《先知耶利米的哀歌》成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宗教体验,而吊唁韦伯恩的《交响挽歌》或许是音乐家之间最动人的馈赠。我怀疑,构成克热内克音乐性格的远见与超脱并非仅仅是灵活应用技巧的产物。它们表面上看似熟悉,但内在构成并不一致。(可以肯定的是:阿尔班·贝尔格催人泪下的每个音都带着沉痛的手法,克热内克对此是完全不懂的。)甚至其性格内部相互交融的马克思行动主义与基督教宽容精神形成的近似萧伯纳式的欢呼雀跃也不是导致音乐性格的理由,我想说,更真实、更本质的原因是:克热内克是罕见的、拥有历史感的作曲家。
总的来说,作曲家不愿意正视历史,正如流行歌星拒绝视谱,这两个物种都被书本知识吓坏了,往往连地质年代结论的暗流都可以看作是灵感。然而,对于克热内克来说,历史不仅仅是个人运动的军械仓库(最然作曲家本人的音乐调研已触及15世纪的佛莱芒大师约翰内斯·奥克冈,他为克热内克的十二音演变理论提供了武器),我猜测他把历史更视为一种方式,通过历史,个体的贡献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得到体现。克热内克像是哈姆雷特,不时地展露应有的、魔鬼的矛盾面。
回应 2017-10-17 16:04 -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
2018-10-08 18:00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是最常用的旋律,优雅的三段式柔板随后分解为降D大调焦急的、充满矛盾气息的第二乐章。转而,脆弱的、犹如秋日的小快板被结尾处犹如山洪暴发的急板所淹没。事实上,这首作品的急板乐章令其他两个乐章的观点更为鲜明,并立即在乐章之间确立了情感上的联姻,音乐显得灵活而自信。结尾以“奏鸣曲一快板”的形式进行创作,贝多芬通常习惯将它应用于第一乐章,因此该作品在所有贝多芬的终曲创作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结构想象力及通灵的气质。作品呈现不断累积升温的热情,“月光”奏鸣曲理应被视作整个18世纪音乐创作的至高成就。
回应 2018-10-08 18:00 -
...《没有影子的女人》....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所有别出心裁的技术偏离绝不会是目的,而仅仅是简单和正确的手段。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施特劳斯作为艺术家的返老还童时期,令人惊讶,也发人深省,晚年,他写出了一系列流畅、温暖、感人和超凡入圣的作品。我深信,在这里我们所目睹的,是创造天才最令人惊异的活力再生现象之一——与贝多芬最后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
2017-07-29 08:32
-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
2018-10-08 18:00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是最常用的旋律,优雅的三段式柔板随后分解为降D大调焦急的、充满矛盾气息的第二乐章。转而,脆弱的、犹如秋日的小快板被结尾处犹如山洪暴发的急板所淹没。事实上,这首作品的急板乐章令其他两个乐章的观点更为鲜明,并立即在乐章之间确立了情感上的联姻,音乐显得灵活而自信。结尾以“奏鸣曲一快板”的形式进行创作,贝多芬通常习惯将它应用于第一乐章,因此该作品在所有贝多芬的终曲创作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结构想象力及通灵的气质。作品呈现不断累积升温的热情,“月光”奏鸣曲理应被视作整个18世纪音乐创作的至高成就。
回应 2018-10-08 18:00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2017-10-17 16:04 1人喜欢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特质令他的《先知耶利米的哀歌》成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宗教体验,而吊唁韦伯恩的《交响挽歌》或许是音乐家之间最动人的馈赠。我怀疑,构成克热内克音乐性格的远见与超脱并非仅仅是灵活应用技巧的产物。它们表面上看似熟悉,但内在构成并不一致。(可以肯定的是:阿尔班·贝尔格催人泪下的每个音都带着沉痛的手法,克热内克对此是完全不懂的。)甚至其性格内部相互交融的马克思行动主义与基督教宽容精神形成的近似萧伯纳式的欢呼雀跃也不是导致音乐性格的理由,我想说,更真实、更本质的原因是:克热内克是罕见的、拥有历史感的作曲家。
总的来说,作曲家不愿意正视历史,正如流行歌星拒绝视谱,这两个物种都被书本知识吓坏了,往往连地质年代结论的暗流都可以看作是灵感。然而,对于克热内克来说,历史不仅仅是个人运动的军械仓库(最然作曲家本人的音乐调研已触及15世纪的佛莱芒大师约翰内斯·奥克冈,他为克热内克的十二音演变理论提供了武器),我猜测他把历史更视为一种方式,通过历史,个体的贡献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得到体现。克热内克像是哈姆雷特,不时地展露应有的、魔鬼的矛盾面。
回应 2017-10-17 16:04 -
...《没有影子的女人》....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所有别出心裁的技术偏离绝不会是目的,而仅仅是简单和正确的手段。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施特劳斯作为艺术家的返老还童时期,令人惊讶,也发人深省,晚年,他写出了一系列流畅、温暖、感人和超凡入圣的作品。我深信,在这里我们所目睹的,是创造天才最令人惊异的活力再生现象之一——与贝多芬最后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
2017-07-29 08:32
-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
2018-10-08 18:00
相较而言,奏鸣曲作品第27号No.2(被人们称作“月光”的奏鸣曲),虽然包括三段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乐章,却是依照直觉进行组织建构的杰作。在“悲怆”中,音乐的结构处理颇为感性,开场是充满斗争性的快板,而终结则退缩至谦虚适度的回旋曲;而“月光”奏鸣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所营造的音乐感知都在不间断地上升、扩大,此结构与“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开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毫无疑问,这是贝多芬最钟爱亦是最常用的旋律,优雅的三段式柔板随后分解为降D大调焦急的、充满矛盾气息的第二乐章。转而,脆弱的、犹如秋日的小快板被结尾处犹如山洪暴发的急板所淹没。事实上,这首作品的急板乐章令其他两个乐章的观点更为鲜明,并立即在乐章之间确立了情感上的联姻,音乐显得灵活而自信。结尾以“奏鸣曲一快板”的形式进行创作,贝多芬通常习惯将它应用于第一乐章,因此该作品在所有贝多芬的终曲创作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结构想象力及通灵的气质。作品呈现不断累积升温的热情,“月光”奏鸣曲理应被视作整个18世纪音乐创作的至高成就。
回应 2018-10-08 18:00 -
Cosmos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2017-10-17 16:04 1人喜欢
确实,克热内克的所有成熟时期的创作,不论形式风格如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气质把一切捏合在一起。他的音乐倾向于抒情的、哀伤的、悦耳的——映照出极为仁慈内省、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品质。他的确与以“我”自居的艺术家们不同……
然而,克热内克个体存在的核心是近乎停滞的“静”,于是在音乐上必然缺乏紧张度与骚动不安的争辩。表面上作品风平浪静、平淡无奇,听上去生涩不成熟;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特质令他的《先知耶利米的哀歌》成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宗教体验,而吊唁韦伯恩的《交响挽歌》或许是音乐家之间最动人的馈赠。我怀疑,构成克热内克音乐性格的远见与超脱并非仅仅是灵活应用技巧的产物。它们表面上看似熟悉,但内在构成并不一致。(可以肯定的是:阿尔班·贝尔格催人泪下的每个音都带着沉痛的手法,克热内克对此是完全不懂的。)甚至其性格内部相互交融的马克思行动主义与基督教宽容精神形成的近似萧伯纳式的欢呼雀跃也不是导致音乐性格的理由,我想说,更真实、更本质的原因是:克热内克是罕见的、拥有历史感的作曲家。
总的来说,作曲家不愿意正视历史,正如流行歌星拒绝视谱,这两个物种都被书本知识吓坏了,往往连地质年代结论的暗流都可以看作是灵感。然而,对于克热内克来说,历史不仅仅是个人运动的军械仓库(最然作曲家本人的音乐调研已触及15世纪的佛莱芒大师约翰内斯·奥克冈,他为克热内克的十二音演变理论提供了武器),我猜测他把历史更视为一种方式,通过历史,个体的贡献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得到体现。克热内克像是哈姆雷特,不时地展露应有的、魔鬼的矛盾面。
回应 2017-10-17 16:04 -
...《没有影子的女人》....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所有别出心裁的技术偏离绝不会是目的,而仅仅是简单和正确的手段。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施特劳斯作为艺术家的返老还童时期,令人惊讶,也发人深省,晚年,他写出了一系列流畅、温暖、感人和超凡入圣的作品。我深信,在这里我们所目睹的,是创造天才最令人惊异的活力再生现象之一——与贝多芬最后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
2017-07-29 08:32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东郡守丞)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五) (鹿小羽)
- 音乐 (西安闲人)
- 学习学习 (冯斯特罗夫斯基)
- 音乐 技术 (木偶)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古尔德读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古哼哼的小凳子 2019-01-17
古尔德曾说:“我想人们所能给予一张唱片最高的赞美,无非是去认同这张唱片已经做到将所有过程中和参与者所留下来的任何暗示、任何痕迹,都清除殆尽。”他一直以来宣扬孤独是人类通往快乐的一个可靠的渠道,从他出生的城市多伦多,到他演奏《哥》时所在的苏联,甚至是他选择戚克林钢琴,都是为了他所倡导的“孤独”方向。在他去世后的时间里,他演奏的《平均律》被部分收录在旅行者太空探测器上用于探索宇宙星系,在漫长的时间里永... 古尔德曾说:“我想人们所能给予一张唱片最高的赞美,无非是去认同这张唱片已经做到将所有过程中和参与者所留下来的任何暗示、任何痕迹,都清除殆尽。”他一直以来宣扬孤独是人类通往快乐的一个可靠的渠道,从他出生的城市多伦多,到他演奏《哥》时所在的苏联,甚至是他选择戚克林钢琴,都是为了他所倡导的“孤独”方向。在他去世后的时间里,他演奏的《平均律》被部分收录在旅行者太空探测器上用于探索宇宙星系,在漫长的时间里永远悬浮于静谧无声中。他是从星辰来的人,终于也回归到星辰。 (展开)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19-10-25
很有趣,古尔德的写作能力不错,对音乐的分析亦佳。大部分作品是为其所演奏的唱片写的介绍。其中有一篇是在加拿大大学里所做的演讲,谈苏联艺术的,其对苏联及其文化模式认识相当深刻,高于同时代很多学者。其中也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勋伯格等人的,可见古尔德是有多喜欢现代音乐。不过对我来说,这部分依旧提不起太大兴趣,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也许现代音乐在技术上确有特色,且对古典音乐发展也有促进,但这样的音乐对于听众来说,... 很有趣,古尔德的写作能力不错,对音乐的分析亦佳。大部分作品是为其所演奏的唱片写的介绍。其中有一篇是在加拿大大学里所做的演讲,谈苏联艺术的,其对苏联及其文化模式认识相当深刻,高于同时代很多学者。其中也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勋伯格等人的,可见古尔德是有多喜欢现代音乐。不过对我来说,这部分依旧提不起太大兴趣,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也许现代音乐在技术上确有特色,且对古典音乐发展也有促进,但这样的音乐对于听众来说,仍是不友好的,在其中很难享受到音乐的愉悦。书的后面部分读得有些潦草,古尔德写得也有些潦草。其实此书可以将文章精选一下,现在有些过于庞杂了。 (展开)
0 有用 北落師門 2017-04-27
尤其喜欢《让我们禁止鼓掌吧》那篇!精装版还送了一张明信片,被我顺手拿来当书签了~
0 有用 木木木 2019-01-29
怎么会有这样的妙人儿?
0 有用 逢貘之时 2019-08-25
有些篇章很不错,古尔德不只会哼哼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19-10-25
很有趣,古尔德的写作能力不错,对音乐的分析亦佳。大部分作品是为其所演奏的唱片写的介绍。其中有一篇是在加拿大大学里所做的演讲,谈苏联艺术的,其对苏联及其文化模式认识相当深刻,高于同时代很多学者。其中也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勋伯格等人的,可见古尔德是有多喜欢现代音乐。不过对我来说,这部分依旧提不起太大兴趣,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也许现代音乐在技术上确有特色,且对古典音乐发展也有促进,但这样的音乐对于听众来说,... 很有趣,古尔德的写作能力不错,对音乐的分析亦佳。大部分作品是为其所演奏的唱片写的介绍。其中有一篇是在加拿大大学里所做的演讲,谈苏联艺术的,其对苏联及其文化模式认识相当深刻,高于同时代很多学者。其中也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勋伯格等人的,可见古尔德是有多喜欢现代音乐。不过对我来说,这部分依旧提不起太大兴趣,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也许现代音乐在技术上确有特色,且对古典音乐发展也有促进,但这样的音乐对于听众来说,仍是不友好的,在其中很难享受到音乐的愉悦。书的后面部分读得有些潦草,古尔德写得也有些潦草。其实此书可以将文章精选一下,现在有些过于庞杂了。 (展开)
0 有用 逢貘之时 2019-08-25
有些篇章很不错,古尔德不只会哼哼
0 有用 Nick 卓 2019-04-08
结构比较松散,读起来很轻松,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书
3 有用 古哼哼的小凳子 2019-01-17
古尔德曾说:“我想人们所能给予一张唱片最高的赞美,无非是去认同这张唱片已经做到将所有过程中和参与者所留下来的任何暗示、任何痕迹,都清除殆尽。”他一直以来宣扬孤独是人类通往快乐的一个可靠的渠道,从他出生的城市多伦多,到他演奏《哥》时所在的苏联,甚至是他选择戚克林钢琴,都是为了他所倡导的“孤独”方向。在他去世后的时间里,他演奏的《平均律》被部分收录在旅行者太空探测器上用于探索宇宙星系,在漫长的时间里永... 古尔德曾说:“我想人们所能给予一张唱片最高的赞美,无非是去认同这张唱片已经做到将所有过程中和参与者所留下来的任何暗示、任何痕迹,都清除殆尽。”他一直以来宣扬孤独是人类通往快乐的一个可靠的渠道,从他出生的城市多伦多,到他演奏《哥》时所在的苏联,甚至是他选择戚克林钢琴,都是为了他所倡导的“孤独”方向。在他去世后的时间里,他演奏的《平均律》被部分收录在旅行者太空探测器上用于探索宇宙星系,在漫长的时间里永远悬浮于静谧无声中。他是从星辰来的人,终于也回归到星辰。 (展开)
0 有用 paopaoli 2019-01-12
对于业余古典乐爱好者的我来说读起来有点费劲,不过也差不多算是好好读了一遍,知道了不少古尔德认为好的作曲家和曲目版本以及他的一些人生看法,满足了看此书前对他莫名其妙的好奇。我需要去读鸡汤文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