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创美工厂
原作名: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译者: 曹晚红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276
定价: 39.8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5737488
内容简介 · · · · · ·
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 · · · · ·
一、 生活的意义/1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2
2.人生的三大事实/4
3.社会情感/7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11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灵与肉体/21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响发展/25
3.身形、性格与心智/37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41
1.自卑情结/42
2.追求优越感/49
3.设立有意义目标/53
四、早期的记忆/61
1.理解记忆/62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65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74
五、梦/81
1.关于梦/82
2.弗洛伊德学派与梦/84
3.个体心理学派与梦/86
4.梦的构成/90
5.常见的梦/94
六、家庭的影响/105
1.母亲的影响/106
2.父亲的角色与责任/116
3.为人父母/121
七、学校的影响/135
1.教育的变革/136
2.教师的角色/137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141
4.天赋与习得/145
5.区分孩子的个性/148
6.顾问会议的工作/154
八、青春期/157
1.什么是青春期/158
2.心理特征/158
3.生理特征/159
4.青春期的挣扎/160
5.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165
6.正视青春期/169
九、犯罪及其预防/171
1.犯罪心理/172
2.罪犯的类型/181
3.合作的重要性/189
4.如何矫治犯罪行为/198
十、职 业/207
1.平衡生活的三条系带/208
2.职业的早期训练/210
3.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212
4.对待职业的态度/216
十一、人及其同伴/219
1.人类需要团结/220
2.利己主义/222
3.过失犯罪/227
4.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228
十二、爱情与婚姻/231
1.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232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235
3.不适合结婚的人/242
4.婚姻观与人生观/247
阿德勒年谱/25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 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受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有天生就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普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他一定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水准,困难会相对的增大。 正常人在特定方向的努力被阻挠后,他能找到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钻牛角尖。”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有约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之。 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及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虚度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如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间,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进其情境。 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善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的情境。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 事实上,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有许多人在被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始终无法接受爱情的后果。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86 条 )




迟到了一年的书评——从绝望到希望

-
这一章这一节真的非常精彩,堪称全书的高潮(至少在我这儿)。每隔一页就想写一条读书笔记。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结果就使这种情绪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它来获得和母亲重新紧密联系的目标。胆小的孩子一定是被宠惯的孩子,而且他还想继续受宠。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会害梦魇,并且在睡眠中大哭出声。这是一种众所皆知的病征,但是只要睡眠被认为是和清醒互相对立...
2019-01-02 16:56 3人喜欢
这一章这一节真的非常精彩,堪称全书的高潮(至少在我这儿)。每隔一页就想写一条读书笔记。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结果就使这种情绪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它来获得和母亲重新紧密联系的目标。胆小的孩子一定是被宠惯的孩子,而且他还想继续受宠。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会害梦魇,并且在睡眠中大哭出声。这是一种众所皆知的病征,但是只要睡眠被认为是和清醒互相对立的状态,它就不可能被了解。然而,这是错误的,睡眠和清醒并不互相对立,他们是同一种东西的变异。在他的梦里,孩子行为的方式和他清醒时大致是相同的。他想改变情境使之符合自己利益的目标影响了他的整个身体和心灵,在经过训练和积累经验之后,他会找出达到其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在他睡眠的思想中,和他目标符合一致的影像和记忆也会进入他的心灵。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几次经验之后会发现,如果他想再和母亲在一起,能够吓坏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用的。即使他们长大了,被宠坏的孩子仍然会保存他们那充满焦虑的梦。在梦中被吓坏是获取注意的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了机械式的习惯。 引自 六、家庭的影响//1.母亲的影响 印象中,妈妈陪我睡觉应该是到了我小学中高年级,但也许并不是真的。分床开始时,她可能会先陪我睡着,然后走掉,直到有一天,我半夜醒来发现她不在,才意识到其实妈妈早就没有陪我睡了。而我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会做噩梦,最常见的是有人追杀我,或用枪顶着我太阳穴、或用大砍刀对准我的腰,有时是荒凉、空无一人的室外梦境,有时是有父母在场的灵异事件(我称为鬼梦),最可怕是在自己家里的梦境,因为它会让我醒来后继续对身处的每一个角落感到恐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作者描述的一种被宠惯的孩子。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噩梦,并且会在做噩梦之后的当晚或几天都让妈妈陪我睡觉。读到这里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害怕噩梦的原因不是我天生胆小,而是我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妈妈的关照和陪伴,我对我妈的依赖心可能是过重的。
而最神奇的就是到了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做过噩梦,真的是一次也没有,最多梦见个蟑螂哈哈。我一直以为是我成年了,胆量有了高度提升,现在觉得,完全可以解释为,上大学以后,我无法再通过吓坏自己的手段来获取母亲的关注(曾经也只是潜意识里的,并非故意为之),所以这种“噩梦的手段”被我的大脑彻底抛弃了。
回应 2019-01-02 16:56 -
Funnny (过了很久终于我愿抬头看。)
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这个事实我想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如果我们想象出: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必能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计算出来。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来自我们缺乏肯定性。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都能肯定,始我们知道了每件...2020-03-08 23:45 1人喜欢
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这个事实我想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如果我们想象出: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必能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计算出来。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来自我们缺乏肯定性。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都能肯定,始我们知道了每件事情,那么讨论和发现便已经不复存在,科学也已经走到尽头。环绕着我们的宇宙的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未曾达到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净尽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不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也在相对地增大。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引自 1.自卑情结/42 回应 2020-03-08 23:45 -
作者全书强调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合作”。他认为很多精神病人得病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只要病人能站在平等合作的立场上和他的同伴发生联系,他便会很快痊愈。 这里我想到两部电影,第一部是《美丽心灵》,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纳什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自己幻想出了一些不存在的同伴,在他发病的时候,宁可相信自己构造的幻象,也无法相信真实的妻子和医生;第二部是《丈夫得了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丈夫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2019-01-07 16:23 1人喜欢
-
蔺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生活的意义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 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2018-08-06 12:38
一、生活的意义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
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
2、人生的三大事实
之一: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之歌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
之二:我们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 ,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
之三: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三个问题:职业、社会、性
3、社会情感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6、合作的重要性
二、心灵与肉体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
回应 2018-08-06 12:38 -
沈寒冰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富兰克林 ·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 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 对书里的例子存疑,这或许是一个方面,但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止于此,甚至这很有可能并不是他们...2018-01-16 16:38
-
以后,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早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2019-10-07 09:17
-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为向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便是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胜数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可能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意领域。
2021-01-14 23:12
-
然而,所有能动的动物,都能预见并计划它们所要行动的方向;这种事实使我们不得不假设:他们都具有心灵或灵魂。 你当然有思虑, 否则你就不会有动作 从生命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其生长和发展的这种协合作都一直继续不断。肉体和心灵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两部分,彼此互助合作。心灵有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帮着把肉体带入一种对各种困难都是安全而优越的地位。在肉体的每种活动中,在每种表情...
2021-01-14 13:04
然而,所有能动的动物,都能预见并计划它们所要行动的方向;这种事实使我们不得不假设:他们都具有心灵或灵魂。 你当然有思虑, 否则你就不会有动作 引自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从生命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其生长和发展的这种协合作都一直继续不断。肉体和心灵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两部分,彼此互助合作。心灵有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帮着把肉体带入一种对各种困难都是安全而优越的地位。在肉体的每种活动中,在每种表情和病征中,我们都能看到心灵目标的铭记。人们各自活动,在他的活动中即有意义存在。人们动他的眼、他的舌、他脸部的肌肉,使得他的脸有种表情、一种意义,而在此给予意义的,则为心灵。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看到心理学(或心灵的科学)真正是在研究些什么东西了。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 引自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我太喜欢这个比喻了
回应 2021-01-14 13:04 -
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关于生命的意义联想到了曾看到的一句话: “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走这条路,你的存在才有价值。 而是:我们的存在本来就有...
2021-01-08 12:58
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引自 一、 生活的意义/1 关于生命的意义联想到了曾看到的一句话:
“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走这条路,你的存在才有价值。
而是:我们的存在本来就有其价值,只是我们需要一个衡量的工具,这才选择了这条路。”
也很赞同
.......
有时候常常陷入迷茫,觉得自私一点更好,但其实文中的观点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最终结果导向是对自己的能力不断扩展,同时也成为了对他人有意义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自然会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态一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他会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他会根据自己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和技巧。只要他认清了目标,学习达成目标的能力和技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三种问题,他自己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扩展。 引自 一、 生活的意义/1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心理缺陷,娇宠,忽视
最近看了《给你一朵小红花》,拥有生理缺陷的孩子 究竟该给他们创造怎样的环境才能减少心理的创伤呢?
有许多对我们文化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都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的健康状况很差,甚至有人英年早逝。然而,这些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困难的人,却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奋斗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也使他们不停地奋勇向前。只关注他们的肉体,我们无法判断他们的心灵将会朝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发展。可是,事实证明,器官或内分泌腺有缺陷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未被导向正途,他们的困难也没有被他人所了解,结果他们大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因此,在早年生活曾因器官缺陷而感受到压力的儿童之中,更多的是失败者。 引自 一、 生活的意义/1 回应 2021-01-08 12:58
论坛 · · · · · ·
请问《自卑与超越》哪个译本翻译的清楚易懂? | 来自风之子 | 2020-11-23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8 )
-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7.5分 12095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9)9.0分 18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8.2分 328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6天前曾上架
-
-
沈阳出版社 (2012)7.2分 1695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心理学入门 (未妨清狂)
- 随机波动+迟早更新书单 (孰言)
- 阿德勒 (沐雅)
- 我家的杂书清单 (⚠️)
- 2020私人阅读书单 (鼬酱芹)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一口茶叶末 2019-07-25
一个优秀的人类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个人,而是打开自己,与社会合作。从根源上纠正人的本性,很难但也是必须。
22 有用 豆月 2019-10-28
其实书名应该叫《论合作在职业,社会和婚姻中的重要性》更合适吧哈哈
1 有用 Doris 2019-10-22
推荐给没有好好长大的成年人,和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这是目前为止使我受益最大的的心理学书籍。经典句子: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
1 有用 西北老汉 2018-09-11
思想非常超前了。父母难做,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2 有用 喵明明 2020-08-30
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挺契合的。
0 有用 读书人 2021-01-19
以前我不知道,放在当代,个人觉得这是一本不合格的作品,整本书想要表达的观点,总三分之一的篇幅就能表达清楚,一些前面说过的观点翻来覆去的讲,而且就观点而言,有些明显过时了,有些根本没有论据。阿德勒可能是心理学界的达尔文,主张的观点都是从群体角度考虑。不多说了,里面还是有很多正确的观点,但是需要鉴别。
0 有用 蹩脚侦探 2021-01-18
继《梦的解析》之后,第二本精神分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作者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读下来感觉,比弗洛伊德要好接受不少,没有那么大跳跃的因果归因,有逻辑线。 医生出身的作者,前期追随弗洛伊德,后期理念不同,选择分道扬镳,可能作者的理性和条理性,最终让他无法忍受所有行为都归因为“性”的简单粗暴吧,弗洛伊德读起来,是会满脑子疑问。 书中论述了关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期的,无样本实验数据的心理学书籍,不可信感... 继《梦的解析》之后,第二本精神分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作者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读下来感觉,比弗洛伊德要好接受不少,没有那么大跳跃的因果归因,有逻辑线。 医生出身的作者,前期追随弗洛伊德,后期理念不同,选择分道扬镳,可能作者的理性和条理性,最终让他无法忍受所有行为都归因为“性”的简单粗暴吧,弗洛伊德读起来,是会满脑子疑问。 书中论述了关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期的,无样本实验数据的心理学书籍,不可信感强烈。无法摆脱通过个人统计的偏差性,精神分析的对象都是病人,思想原本和正常人就有差别。不过如果用于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些预防和改进措施。 还是无法摆脱对精神分析学派,归因粗暴的印象。没找到答案的时候,存疑或许会更好一点。 (展开)
0 有用 聞人 2021-01-18
读着不是很好懂,是该多读几遍才好。
0 有用 Jocelyn 2021-01-16
比较多是讲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心理
0 有用 ed 2021-01-15
阿德勒的重点在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