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阶梯 短评

热门
  • 34 obdw 2018-03-04 19:24:05

    斗胆问一句这书好在哪……别的不说,p.73布鲁姆写月亮是女性,但是《会饮》190b处明确说明土地是女性而月亮是双性,而且这个观念在Philochorus和俄耳甫斯颂歌里都有,一个诠释工作有这么低级的错误真的好么……看了一下其他短评的引文,包括being towrads eternity什么的,实际上都是《会饮》原文/原意啊。还有些零散的:说赫拉克利特是nihilism、第俄提玛概括出“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等等。不过这些本来就有点争议倒是……

  • 20 sisyphus 2017-04-20 01:55:00

    翻译水平一般,但是Allan Bloom的光芒无法掩盖:)面对哲学之中爱欲的死亡,Bloom试图重新展现什么是爱欲(Eros),什么是Being toward eternity。爱欲这个话题充满了复杂的张力,诸如灵魂和身体、对好(goodness)或善的爱的区分。爱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Nature?Bloom指出,苏格拉底自身所具有的矛盾特质,本身就能够代表爱欲的复杂性。Allen Bloom的文笔让人读着十分感动,在经历了尼采哲学的冲击以后(定哥233),仿佛抓住了浪潮之中的一根稻草,让人重新思考苏格拉底所建构的哲学世界的意义。

  • 17 滋酥 2017-08-22 14:27:28

    最完整的人是真正知道自己的不完整且能在这一事实前提下生活的人,他完全接受自己的缺陷也有能力完美地抽身出去;苏格拉底脱离了使人们的生活显得如此无聊的脆弱和自夸,他用志存高远的人来取代神

  • 11 胡如隐 2018-03-07 20:36:28

    相比前两本,布鲁姆让出了更多位置来按照顺序解构和观照全部文本,观点更加集中地认为《会饮》的任务是如何从最普通的经验,从人和人身体之间真实的性吸引出发一直上升到达顶峰,即爱欲的整全,这种整全最终不是向死而生,而是向永恒而生。 通过把《会饮》与《圣经》进行比较,初步得出抽象的爱欲的两种对立思想源泉,一种是希腊式的,另一种是犹太式的。最终让重点重新落回在个体与普遍、短暂与永恒、孤独与共同体的对立,爱欲提供了一个“场”,在其中更便利地观察对立的两端,并使爱欲的整全最终成为某种心理学操作加上哲学的眼光,这与现代科学的心理学是有区别的。

  • 8 十四卷 2017-04-22 11:14:16

    曲终人散时,苏格拉底似乎不是一个爱人,形单影只。阿尔喀比亚德真的爱苏格拉底,就像阿波罗多洛斯、阿里斯托得莫斯和柏拉图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爱他。

  • 3 无属格从句 2017-07-27 21:36:08

    盛放(bloom)的《会饮》颂,布鲁姆(Bloom)作。腰封太美了…

  • 6 哭之笑之 2020-10-26 22:45:53

    布鲁姆认为,希伯莱与希腊代表两种爱欲,前者信仰上帝的启示,服从上帝的律法,后者是哲人理性启蒙,自己为自己立法。《圣经》中的男女看重家庭与亲人,而希腊人则更看重城邦与朋友。后人总是生活在这两种看法之间,两者的冲突导致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危机。上帝的法谴责不顾家庭,以政治和思想自由为目标的希腊人则质疑家庭乃至法律。 我认为,布鲁姆引入两希之争是不合理的,因为《会饮》中显然还没有希伯莱《圣经》的影响,更合适的应是礼法与自然之争,或者诗与哲学之争。当然也不够合适,最契合文本的应该是阿里斯托芬代表的“属己之爱(love of our own)”和苏格拉底代表的“善好之爱(love of good)”。前者是平等的爱,后者是不平等的爱。 布鲁姆肯定知道,那为何要这么说?谁是希腊中的希伯莱,谁是希腊中的希腊?

  • 1 ✨Lachesis 2018-11-01 02:23:50

    what a disgrace that I even believe in “being toward death” more than ever

  • 2 百香果 2018-07-15 01:19:15

    很有意思,想多看几遍。15/07 在他的书中,同性之爱、友谊之所以与希腊的政治生活,与哲学和渴求相联系,是因为,在当时既有奴隶、也没有女人在场。女人被约束在家庭之中,于是成为“生育”和“自然”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繁衍和秩序的要求,无法满足人天性中对于非秩序、非法律、非道德化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爱的渴望。于是,他们把这种渴望投射到同性之间,并认为这种渴望并非先天性的。但是,如果把原本的奴隶、女人都重新放在“人”的地位来看待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多的可能,友谊和爱欲,也无需局限于男性之间。女人是被规定、被教化、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而非“天性”就爱好以繁衍和秩序为目的的“家庭”。同样的,孟子讲“女子生而愿为有家”,也只是中上层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和傲慢而已。10/07

  • 2 无非 2020-04-19 16:19:52

    布鲁姆、施特劳斯、纳斯鲍姆、费齐诺。

  • 2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1-01-14 00:17:42

    即使在导读文章中,阿兰·布鲁姆还是一如既往地睿智啊。如布鲁姆所言,对整全的渴望是哲学的本质,但人自身的局限决定了整全的不可能性。我们既爱特殊,又爱普遍,既爱朝生暮死的蜉蝣,又爱永恒如一的型相,但它们必然处于分离状态,我们必须选择更爱哪一个。阿里斯托芬倾向于前者,苏格拉底倾向于后者,他们都在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之中自我确认。(但强如布鲁姆也会犯令人发指的低级错误,例如误以为月亮与女性、日-月与圆体人相对应,而原文写得很清楚,是大地与女性、月亮与圆体人相对应。我怀疑是写昏头了。)

  • 2 西希弗的石头 2021-01-06 18:09:35

    秘而不宣地带入当代(美国)的视域,把《会饮》读活了。而且文笔真的很美。

  • 2 melodyye 2017-11-26 10:21:06

    超级棒,“如果爱欲就是渴求,那么哲学家追求自己没有的知识可以被看作充满爱欲。”

  • 1 村夫 2017-04-08 15:41:38

    阿里斯多芬的发言太动人:渴望整全与完整。比较爱欲和权力意志,比较苏格拉底和尼采。肉体和灵魂的生殖:受孕与授孕。苏格拉底就是最高的爱欲的化身,爱若斯就是他的精灵。永恒的两对张力:对属己之物的爱和对善的爱;高贵(美)与善。诸神也爱美,因此他们本身并不完美。近代哲学的秘密:爱欲死了。being toward eternity.

  • 2 亞歷山大裡亞 2018-10-19 22:26:17

    其实写得还是很好的,翻译有点膈应。

  • 1 人过鹿死寻僧去 2019-09-06 10:11:58

    爱的阶梯,是从斐德若、泡赛尼阿斯仅仅将爱欲当做一种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厄里克希马库斯对爱欲整全的割裂(从专家目光出发,爱欲被仅仅限定为身体有序的安排而服务的。专家/哲人,对应着狭隘和整全,不由得令人想到近代各种人文科学的分化)、阿里斯托芬则将爱当作植根于人自身的必然需求,并且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和缺乏性,最终上升到苏格拉底的关于灵魂的爱欲,而哲学和爱欲之间的罅隙得以弥合。关于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之间爱欲关系的解读和与犹太教的爱欲的对比,苏格拉底的心理学,都很有趣。

  • 2 Balthazar 2020-05-24 09:43:06

    看到短评第一,再去复核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问题,不过我猜大概是没有查原文直接回忆导致的偏差,而且不影响根本性的理解——不过作为经典阐释,其实还是蛮普通的,没有提出多新鲜的观点,只是把会饮中涉及的话题浓缩起来,从而展现得更为清晰,但是这种流动的写作所透露出的自信真令人羡慕。

  • 1 Orchid 2018-09-15 11:54:34

    完全没有看明白以及不感兴趣😭 在闸图偶然看到,原以为会很好看的书书。(大宝是坏人!!!)

  • 1 随心所欲 2018-11-29 08:58:50

    最好的人就是爱欲,而最好的人就是哲学王。 being toward eternity.

  • 2 海是天的颜色 2017-04-17 21:13:53

    有什么能比诸神更高贵?回报诸神之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