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八旗文化
原作名: 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
译者: 黃芳田
出版年: 2017-5
页数: 400
ISBN: 9789869423199
内容简介 · · · · · ·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它的命運,似乎永遠都無法自己作主……
一百五十年,英治香港的桑田滄海
五十年,馬照跑、舞照跳的不變承諾
二十年,香港政權轉移後的巨大變化
「作者描繪了一座帶有悲劇性格、在殖民歷史與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間遊蕩的城市。她記錄了香港的矛盾和瘋狂,宛如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紀錄片。」──《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香港自一八四二年從大清割讓給英國,至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給中國為止,有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處於獨特的時空背景下,正是這樣的機緣,使它從最邊緣的海島漁村躋身為遠東金融大港,看似與英國親密,卻也始終脫離不了中國的羈絆。
本書寫成於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權轉移前,被譽為追探香港發展史最經典的報導寫作。作者珍.莫里斯採用雙線敘事,一邊穿插親身見聞,一邊探尋當地的歷史變革,最有特色之處便在於,作者以大英帝國的角度和...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它的命運,似乎永遠都無法自己作主……
一百五十年,英治香港的桑田滄海
五十年,馬照跑、舞照跳的不變承諾
二十年,香港政權轉移後的巨大變化
「作者描繪了一座帶有悲劇性格、在殖民歷史與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間遊蕩的城市。她記錄了香港的矛盾和瘋狂,宛如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紀錄片。」──《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香港自一八四二年從大清割讓給英國,至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給中國為止,有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處於獨特的時空背景下,正是這樣的機緣,使它從最邊緣的海島漁村躋身為遠東金融大港,看似與英國親密,卻也始終脫離不了中國的羈絆。
本書寫成於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權轉移前,被譽為追探香港發展史最經典的報導寫作。作者珍.莫里斯採用雙線敘事,一邊穿插親身見聞,一邊探尋當地的歷史變革,最有特色之處便在於,作者以大英帝國的角度和香港「局外人」的身分現身書中,觀察香港與中國、英國密不可分的關係。
香港在每個階段的變遷都與中國的內部動亂有關,同時也被動盪不定的國際局勢左右,而生活在當地的政商名流、妓女、海盜更影響著香港的社會發展。作者以老練精湛的筆法描繪了這座華洋雜處的城市、它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形象;固然它與英國的關係更貼近,但實際上,這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從來不曾真正脫離過中國,從來不曾失去骨子裡的華化之感。
既然香港最終要與大英帝國分道揚鑣,那麼,英國最後還能為自己的最後一塊殖民地留下些什麼,足以讓後世來評價呢?這便是作者寫作本書最重要的初衷,也因此使得作者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再一次來到香港,記錄下了殖民帝國的最後一頁。
在本書出版二十周年、香港政權轉移二十周年及自身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當下,更值得以此書檢視這座偉大的城市──沒有了英國,香港究竟走向一條怎樣的路?而作者在本書終章裡對香港未來的可能發展,在二十年後恰如預言般精準,讓讀者留下深刻的省思。
「作者雙線描繪了香港從小殖民地到繁榮耀眼的過往今昔,並且忠實地為大英帝國最後一個殖民地做了最後一年的記錄與見證,她的成績令人讚嘆。」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編年的寫法巧妙,銳利的目光道出一切細節,清楚捕捉了該地的感覺。」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作者简介 · · · · · ·
珍‧莫里斯(Jan Morris)
原名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一九七二年透過變性手術「成為」珍.莫里斯。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分,獲頒威爾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並被《泰唔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
珍.莫里斯著作等身,出版作品橫跨各種文體。著有:《大不列顛和平》(Pax Britannica)三部曲、《威尼斯》、《牛津》、《西班牙》、《曼哈頓一九四五》、《雪梨》、《第里雅斯特和不知名之地的意義》(Trieste and the Meaning of Nowhere)、《哈佛的最後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與描述變性心路歷程的自傳《複雜的難題》(Conundrum)、《一個糾纏不清人生...
珍‧莫里斯(Jan Morris)
原名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一九七二年透過變性手術「成為」珍.莫里斯。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分,獲頒威爾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並被《泰唔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
珍.莫里斯著作等身,出版作品橫跨各種文體。著有:《大不列顛和平》(Pax Britannica)三部曲、《威尼斯》、《牛津》、《西班牙》、《曼哈頓一九四五》、《雪梨》、《第里雅斯特和不知名之地的意義》(Trieste and the Meaning of Nowhere)、《哈佛的最後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與描述變性心路歷程的自傳《複雜的難題》(Conundrum)、《一個糾纏不清人生之樂趣》(Pleasures of a Tangled Life)等。作品曾獲英國布克文學獎(Booker Prize)、海涅曼圖書獎(Heinemann Award)、亞瑟.克拉克獎(Arthur C Clarke Award)等殊榮。
譯者簡介
黃芳田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記者、自由撰稿,現從事翻譯與語言教學,定居香港。著有多部旅遊文學,譯作甚豐,包括:《山》、《海》、《樹》、《深夜裡的圖書館》、《三等車票》、《美味關係》等。
目录 · · · · · ·
第 二 章_年表
第 三 章_衝擊力與形象
第 四 章_一八四○年代:香港灘
第 五 章_香港人
第 六 章_一八八○年代:上軌的殖民地
第 七 章_維生方式
第 八 章_一九二○年代:時運不濟的時期
第 九 章_管控體系
第 十 章_一九四○年代:戰爭與和平
第十一章_地主
第十二章_過渡期
· · · · · · (收起)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我認為,香港的法制化,應該是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一個關鍵點就在於 70 年代港英政府開始著手將所有參照《大清律例》的案例重新編寫成為成文法。1971 年廢除「納妾」的制度,1974 年成立廉政公署,以及 1991 年同性婚姻非刑事化,都是香港逐漸法制化的進程。所以,台灣人眼中「香港的法治獨冠於亞洲」也祇不過區區二三十年時間。
2019-07-25 23:30
-
我認為,香港的法制化,應該是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一個關鍵點就在於 70 年代港英政府開始著手將所有參照《大清律例》的案例重新編寫成為成文法。1971 年廢除「納妾」的制度,1974 年成立廉政公署,以及 1991 年同性婚姻非刑事化,都是香港逐漸法制化的進程。所以,台灣人眼中「香港的法治獨冠於亞洲」也祇不過區區二三十年時間。
2019-07-25 23:30
-
我認為,香港的法制化,應該是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一個關鍵點就在於 70 年代港英政府開始著手將所有參照《大清律例》的案例重新編寫成為成文法。1971 年廢除「納妾」的制度,1974 年成立廉政公署,以及 1991 年同性婚姻非刑事化,都是香港逐漸法制化的進程。所以,台灣人眼中「香港的法治獨冠於亞洲」也祇不過區區二三十年時間。
2019-07-25 23: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Vintage (199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Ltd (200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06)7.2分 24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英帝國的興與衰 (鎮長)
- 购物车首选 (cruyff)
- 历史 (明生)
- 地|Hong Kong (秋池 .)
- 港台版书 (丰华老师)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能七九西 2018-05-07
由英帝國史視角寫的,有趣的細節很多
0 有用 奥斯维辛流浪猫 2020-03-18
最后一章稍有些看头,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中英双方的作为,以及XXX Massacre 后港人的觉醒与恐惧。除此之外,前面大部分的内容都太琐碎平常。作者不时流露出居高临下的态度,像极了他/她笔下优越自傲的英人和刚愎自用的华人…又或许这也是人类通病吧。 「中國看起來依然是舊中國」,放在今时今日仍是对的判断。
1 有用 山 2018-07-08
用一种非常风格化的视角写了香港从1840年到1997年的历史。
1 有用 杳 2018-03-03
外国记者的观察,有其敏锐度和洞察力。一星扣在缺乏历史大局的把握。
0 有用 大马猴下山 2019-06-30
主观评价有些多了。越读越觉得没什么营养。
0 有用 奥斯维辛流浪猫 2020-03-18
最后一章稍有些看头,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中英双方的作为,以及XXX Massacre 后港人的觉醒与恐惧。除此之外,前面大部分的内容都太琐碎平常。作者不时流露出居高临下的态度,像极了他/她笔下优越自傲的英人和刚愎自用的华人…又或许这也是人类通病吧。 「中國看起來依然是舊中國」,放在今时今日仍是对的判断。
0 有用 沈闰生 2020-02-27
還是可見殖民國國民不加掩飾的優越感與局限性,我覺得是美化殖民政府,但作者無意中透露,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才給香港民主?英國政府狼子野心。還有些角度的確打開了我的思路:說到底,這地方會發展起來,當初是因為販毒之故。所以到現在也是洗黑錢、逃犯天堂?香港因為逃過了近代中國三次革命,像個南宋偏安一隅,是漏網之魚,所以抓在手上還聞到撲面的中國文化的腥氣——是此地隨處可見的新鮮的犯衝的刺激。香港在罅隙與模稜... 還是可見殖民國國民不加掩飾的優越感與局限性,我覺得是美化殖民政府,但作者無意中透露,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才給香港民主?英國政府狼子野心。還有些角度的確打開了我的思路:說到底,這地方會發展起來,當初是因為販毒之故。所以到現在也是洗黑錢、逃犯天堂?香港因為逃過了近代中國三次革命,像個南宋偏安一隅,是漏網之魚,所以抓在手上還聞到撲面的中國文化的腥氣——是此地隨處可見的新鮮的犯衝的刺激。香港在罅隙與模稜兩可的自由中生存,可能就是這種隨隨便便得過且過的態度才又保留了大陸撣下來的中國文化的沉香屑。香港人不是勇敢堅信,而是「乘還可以這樣,就這樣。」 (展开)
0 有用 Antigonus 2020-01-15
散文笔法,记者出身对人物的臧否挺犀利、对时代风貌的勾勒也出彩,不过失之细碎。挑三四章一读即可。作者诚然对英帝国不乏留恋,但嘲讽起殖民地实权人物毫不留情,与其说是西方视角,更像是华人视角。本想借此了解英帝国殖民地的公务员体系和其他相关架构,看来是敲错门了。
0 有用 燕子坞 2019-12-09
散文手法写香港,摆脱不了殖民视角的迷惘与怀旧。
0 有用 多福 2019-09-01
读书也要蹭热点。把香港的人,优点,缺点,历史,善良,罪恶,人间世万象都写得非常非常迷人,下次去香港又多了几个可以去看看的地方。真希望作者能再写一本李家坡,可惜年齿不允许这种可能性了,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