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青年托克维尔
第一章 贵族阶级(1773—1794)........... 3
第二章 保皇党人(1794—1814)........... 18
第三章 情感教育(1814—1829)........... 34
第四章 初露峥嵘(1824—1827)........... 56
第五章 见习法官(1827—1830)........... 67
· · · · · ·
(
更多)
第一卷:青年托克维尔
第一章 贵族阶级(1773—1794)........... 3
第二章 保皇党人(1794—1814)........... 18
第三章 情感教育(1814—1829)........... 34
第四章 初露峥嵘(1824—1827)........... 56
第五章 见习法官(1827—1830)........... 67
第六章 七月王朝(1829—1830)........... 88
第七章 风云骤变(1830—1831)........... 109
第八章 海外之旅(1831)........... 125
第九章 共和研究(1831—1832)........... 150
第十章 书写监狱(1832)........... 179
第十一章 两书之间(1833)........... 196
第十二章 书写美国(1833—1834)........... 210
第十三章 声名鹊起(1835—1836)........... 234
第十四章 步入政坛(1835—1839)........... 258
第十五章 书写民主(1839—1840)........... 281
第二卷:托克维尔先生
第十六章 代表(1839—1847)........... 309
第十七章 二月(1848)........... 335
第十八章 六月(1848)........... 353
第十九章 回顾(1848—1851)........... 380
第二十章 十二月(1851—1852)........... 409
第二十一章 书写历史(1852—1855)........... 427
第二十二章 书写大革命(1855—1856)........... 452
第二十三章 撤退(1856—1858)........... 476
第二十四章 戛纳(1858—1859)........... 504
尾声........... 521
注释........... 525
参考文献........... 577
致谢........... 585
· · · · · · (
收起)
0 有用 阿提卡异邦人 2018-11-17
“两个世界的英雄”
0 有用 虾米 2019-05-31
布罗根把托克维尔定位为“民主的诤友”,就是批评民主、数落民主,为了民主好的那个朋友。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布罗根称作托克维尔的“诤友”,批评他,数落他,就是为了让托克维尔以不留死角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包括他处处受限“两个世界”中困惑与挣扎的苦境。托克维尔以《论美国的民主》而闻名,但他至死都是贵族,他访问美国的时候甚至不屑于跟任何一个平民交谈,他轻视党派政治,懒得旁观任何一场选举。他认为民主是未来世... 布罗根把托克维尔定位为“民主的诤友”,就是批评民主、数落民主,为了民主好的那个朋友。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布罗根称作托克维尔的“诤友”,批评他,数落他,就是为了让托克维尔以不留死角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包括他处处受限“两个世界”中困惑与挣扎的苦境。托克维尔以《论美国的民主》而闻名,但他至死都是贵族,他访问美国的时候甚至不屑于跟任何一个平民交谈,他轻视党派政治,懒得旁观任何一场选举。他认为民主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但他焦虑代表民主的那个“多数”,其所潜伏的暴政或者无政府主义将让国家倒向专制,进而扼杀自由。晚年的托克维尔认为自由比民主更可贵,“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这个译本有负作者和传主,前半翻译颇烂,校对则全本都烂。 (展开)
0 有用 金贝贝在北京 2018-04-19
很棒的一本书,书从封面到装订到内容都很精致,译者的翻译也很好,看起来很舒服。
0 有用 lu2018 2018-09-14
在欧洲,一个显赫的姓氏背后是一段可以回溯数个世纪的贵族养成历史,托克维尔父母亲家族都是如此。显然,一个成长于贵族家庭的有志青年按照罗马帝国古老大姓的从业规律,即是从公共事务服务的职位开始,才能杰出者则走上执政官之位。但是,托克维尔成长在19世纪初,正是民主意识觉醒和政治制度重构的年代。读此书有助于理解托的成长轨迹对其价值观形成的土壤与环境,也能更好理解托氏民主。
0 有用 mover 2018-11-29
不是很易读 翻译的也一般
0 有用 Sarcophagus 2021-03-05
内容尽少与《民主》《旧制度》重复,不可用作原典梳理,倒可一窥高光背后诸多犹疑失误意外。枝蔓丛生巨细靡遗正是价值所在。生命各阶段比例均衡,与其他文献互补性强。褒贬不随大流,评断持之有故。素材充足,运笔细密,装帧值价,排版实在,译文尚可,地图合用,不乏校误。
1 有用 剥大葱 2021-01-01
一颗忧郁的灵魂。托有极强的宗教视野和宗教情怀,所以民主前几卷才反复言及上帝宗教情怀,他追求的是将民主(平等>自由)作为一种信仰,终身贵族而高歌平等,发掘民主因素鼓动民主潮流而又忽视自身所处周边之具体个人,取其大略的宗教化处理。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矛盾复杂的心态折射了一代知识人的思想轨迹。民主上下卷之区别的答案可能没法在本书中找到,但也可觅得一条引线。(ps看到评论区居然有沙雕把此书... 一颗忧郁的灵魂。托有极强的宗教视野和宗教情怀,所以民主前几卷才反复言及上帝宗教情怀,他追求的是将民主(平等>自由)作为一种信仰,终身贵族而高歌平等,发掘民主因素鼓动民主潮流而又忽视自身所处周边之具体个人,取其大略的宗教化处理。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矛盾复杂的心态折射了一代知识人的思想轨迹。民主上下卷之区别的答案可能没法在本书中找到,但也可觅得一条引线。(ps看到评论区居然有沙雕把此书跟江勇振制造的学术垃圾作比,吓得我留下了休·布罗根的泪水。) (展开)
0 有用 Swallow 2020-10-10
这书最大的优点是事无巨细,最大的缺点是事无巨细到繁琐。这本传记的特点在于补充了托克维尔的朋友圈和他在每个时期都具体干了什么,又是以什么态度去做的,可以说这书就是对托的一种祛魅:在思想上他是个自由主义的十字军、民主主义的批评家,但在行动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在美国的时候他拒绝和美国穷人交流,回国以后他也从不尝试去理解法国穷人暴动的根源和马主义的具体内容)。这种思想和行动上矛盾的结果就是他在议会和政... 这书最大的优点是事无巨细,最大的缺点是事无巨细到繁琐。这本传记的特点在于补充了托克维尔的朋友圈和他在每个时期都具体干了什么,又是以什么态度去做的,可以说这书就是对托的一种祛魅:在思想上他是个自由主义的十字军、民主主义的批评家,但在行动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在美国的时候他拒绝和美国穷人交流,回国以后他也从不尝试去理解法国穷人暴动的根源和马主义的具体内容)。这种思想和行动上矛盾的结果就是他在议会和政治上的失败,他的“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罗马元老院式的“贵族民主”,参与者必须是像“他”一样的人,而不是工厂的工人、田地的农民、城市的富人和没落的贵族。 既不拉拢选民,也不参与勾当的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但是没能实现他以民主保卫自由的梦想,毕竟他眼里群众天然不该参与政治,把后者送到了独裁者手上。 (展开)
0 有用 Horatio Nelson 2020-06-02
文笔较为一般,也只能将其作为法国史来读。
0 有用 巴特 2020-05-12
非常详细的传记,但枝藤蔓延,甚至到了难以卒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