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稿》的原文摘录

  • 史学史应该如何写法?重点放在哪里?实在要仔细研究。我的看法是,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如果以历史哲学为主,必然会牺牲掉很多应该讲的东西,并且很容易与哲学史混淆不清。若要在中国史学史里再搬荀卿、王充,就不能搬得太多。如朱熹主编的《通鉴纲目》,里面确实充满了封建正统思想。宋代以后这类书也不少,如果都搬他们的历史哲学,再来一个批评,未免内容太贫乏了。历史哲学的壮阔波澜是可以影响历史编纂学的,《史记》的体制正是与太史公的历史哲学相配合的。可惜司马迁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未出现这样伟大的历史哲学。李卓吾的叛逆性格,王船山的雄健识力,都未能逃出封建范畴。《读通鉴论》、《宋论》不必说了,就是《藏书》吧,张角、黄巢还不是照样列在贼臣传。正相反,像刘知幾《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对于历史编纂学的贡献则是很大的,内容也很丰富,不能不以这些人的史学作重点。我还有一种想法,值得提出来商讨。如刘向、刘歆父子在中国学术史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学问,对于后来的史料目录学有很大影响,讲中国史学史不能不谈一下史料分类方法的渊源。从二刘的七分法到《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是有段发展过程的。这在中国学术史的分野上有很大影响,必须讲到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才能显出郑樵《通志・二十略》的伟大性。把古今学术限在经、史、子、集来分,有一部分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不合理。《二十略》能从这种限制中冲出来,还把七略》的分类法向前推进一步,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是值得提呢? (查看原文)
    松亭君 2020-05-29 12:03:32
    —— 引自章节:一、叙论……1
  • 最后还要谈一下历史知识的普及问题,我也同意在中国史学史里应该注意到史籍中的一般通俗著作。司马光自己就说过:“光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迄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温公文集)巻六十ニ《与刘道原书》)足见司马光以前,也有历史通俗著作,如高峻《小史》之类。此后更多朱《通鉴纲目)以后,不断出现《纲鉴易知录》、《通鉴辑览》ニ十ー史约编》、《古史辑要》以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二十一史弹词》、《历朝演义》之类,对于普及历史知识都起了定作用。我们确亦要在史学史中注意其发展过程,并且要指出这些书的毛病。演义、弹词一类书是文学作品,当然不能列入,在此不过借以说明问题而已。 (查看原文)
    松亭君 2020-05-29 12:17:25
    —— 引自章节:一、叙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