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作者简介 · · · · · ·
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
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目录 · · · · · ·
"孤独六讲"试读 · · · · · ·
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 二○○二年台湾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012-05-28 09:26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2012-05-28 09:26 我在翻开早年的日记时,吓了一跳,我竟然曾经在生日当天写下:「我决定不要活过二十一岁,活过二十一岁是很可耻的。」我在十几岁时写下这句话,可以说我后来都是「可耻」地活着。年轻就是会有这样的梦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会让你动心的事情了,所以会有一种挥霍的心情,对于现实完全不在意。所以秋瑾走向死亡,林觉民走向死亡,徐锡麟走向死亡,都是相信青春背后没有东西了,就此了断。 2012-05-28 09:27 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2012-05-28 09:27 在一堆不成材的男性团体里,女性要解放非常困难,她会被男性的观念所捆绑,由此推测,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 2012-05-28 09:30 这是我一直想讲的矛盾,革命者的孤独应该有一个死去的自我,可是革命不就是为了要成功吗?为什么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以失败者的角色在历史上留名?革命者本身包合着梦想的完成,但是在现实中,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 2012-05-28 09:31 这么说好了,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没错,就是不切实际,因为青春如果太切合实际,就不配叫作青春了。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梦想的嘉年华。参加学运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政治目的,包括我在巴黎一起参加学运的朋友,有些人就是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参加而参加,他们甚至不知道游行的议题到底是什么。但是,曾经感受过那份激昂的人一生都不曾忘记。 2012-...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孤独六讲》电子书节选 -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推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孤独六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孤独六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5 条 )





-
2019年2月 读蒋勋《孤独六讲》 8月整理读书笔记(上篇) (一) 问孤独为何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说孤独,寂寞,无聊。孤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叔本华觉得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可以做到独立,才真的在做自己。蒋勋说的孤独,似乎也有这种意思,在人群中,规范中,在既有习俗中保有自己的态度。 蒋勋讲述孤独,分为六个部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他里面提到很多文学作品的人物作...
2019-08-22 11:48 3人喜欢
2019年2月 读蒋勋《孤独六讲》
8月整理读书笔记(上篇)
(一) 问孤独为何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说孤独,寂寞,无聊。孤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叔本华觉得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可以做到独立,才真的在做自己。蒋勋说的孤独,似乎也有这种意思,在人群中,规范中,在既有习俗中保有自己的态度。
蒋勋讲述孤独,分为六个部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他里面提到很多文学作品的人物作为例子,和叔本华的哲学味论述,又有不一样的感觉。虽然他的头衔更多是“美学大师”,但是从这部作品可看出,他阅读的作品,各种的,都很多,同时有深度的思考力,很佩服。
中国的“孤独”和西方的“孤独”有怎样的不同呢?在中国,孤 和 独似乎都是我们的文化不太喜欢的汉字,《礼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我们说“孤儿”“独居老人”,似乎“孤独”的人都有着令人悲悯、哀伤和同情的意义,有着儒家人际伦理缺失的意味。在外国,“孤独”的意味就多了更多的自信,独立,自由,外文solitude,词源拉丁文sol,这是太阳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地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
为什么在中国人热闹的家族聚会、紧密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还是常常感觉到心境上难以言喻的孤独呢?应酬,对话,寒暄,彼此夹菜,彼此嘘寒问暖,现在的年轻人却觉得我的“隐私”哪里去了?试图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着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哪一种状态是比较好的呢?在西方现代都市,享受着孤独的自由,但是不是会感到寂寞和荒凉呢?在人际关系紧密的热闹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却又渴望逃离,保有多一点的自我。
我们的一生,“人之伦”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机会面对独立而真实的“自我”。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家庭伦理的牵绊,做一个孤独纯粹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自己呢?
(二)人都是“不完整的自己”?
像柏拉图在《飨宴篇》《会饮篇》?)里面说的,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人的一生终究在寻找另一半?
回忆一下,身体曾经有过的拥抱,拥抱着另一个身体,抱得很紧,好像有一种恐惧,害怕稍一松手,那合二为一的幸福满足就幻灭消失。那曾经有过的紧紧拥抱,闭着眼睛,沉缅爱纯粹肉身记忆,呼吸、心跳、体温、气味、触觉,反复在回忆没有被劈开的自己,完整的自己。p14
柏拉图在《飨宴篇》探讨eros,纯粹的肉身之爱(肉身爱欲)。中国文化似乎很少探讨“肉身”“情欲”“情感表达”,更多是对衣食住行的“安身”?中国文化会认为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两性关系中,纯粹的肉身之爱是肤浅的,美好的图景是“相濡以沫”“相守一生”,可是多少名义上的结合,表面上“共度一生”,实际上已经“同床异梦”,维持着的只是儒家文化伦理上的“完整”。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好像找到了“完整的自己”,热泪盈眶,然而,或许又要幻灭。漫漫长途,我们还要如此孤独寻索下去,天涯海角,还是要找寻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一起,听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爱其他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15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我想,或许,最好的是,我愿与你一起寻索各自“不完整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都在不断寻找柏拉图寓言说的另外一半?我们往往会列出一堆条件来寻求符合的人,身高,体重,工作,薪水,家庭背景等等,还要输入交友条件,便会跑出一大串的名单,可是感觉都不对。
所有你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为你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61我想,其实人的一生是孤独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性,但同时因为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他人对话,你又是不孤独的。
(三)什么才是真的“道德”?
道德应该回归到对个体的自身检视,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而不是依据于对别人的批判,或者因为“对不起”别人。我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者说致良知是这样的意思?
当道德情操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51我想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这也启发了我去思考,怎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四)语言孤独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和结论。我相信,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敢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
中西方对于“语言”文化有着这样的不同?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是不是有时候,共同的语言反倒是误会的开始呢?不同的语言,我们会竭力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而同时也会用心去听取对方的。而共同的语言下,我们有时会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会和人吵架。或者自认为别人懂自己的意思,而不去沟通清楚。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儒家文化认为,一个语言太好的,表情太丰富的人,通常是不仁的。整个民族,变成说话少有表情,语言也比较木讷。自小以来,大人教育小孩子,不要随便说话。在职场上,要谨言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要求人的内在多于外在,如果有人讲话讲得很好听,就要进一步观其行,行为如果不符合,他是无法接受的。78《论语》里面多处出现“言”,“行”关系的句子。
忽视语言的儒家。中国的语文是不准确,模糊的。《诗经》被认为很美的语言?而老庄呢?佛教呢?名家呢?
法律缘起于西方?对语言的辩证,对思维的训练,对逻辑的严密,我想这是中西方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由此反思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学时习惯说哪个是“好词佳句”,却鲜少说这句话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读者意识”。
语言模式化背后是思维的 、统一性?在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就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个体生命中产生意义。联系生命化的课堂,鲜活的课堂,学生思维的活跃,个性化的理解,多元声音的碰撞交流,我想这是我渴望的课堂,这是动态的课堂。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如何洞悉语言是被“伪装”过的呢?)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倚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94
有时候,语言具有暧昧性,它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既可以精确,也可以误导。
回应 2019-08-22 11:48 -
-
静静 (努力加餐饭,生而愈勇敢)
书名:孤独六讲 作者:蒋勋 类别:散文集 衍生阅读和思考: 如果生命没有意义,值得活吗? 加缪的《局外人》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Ozu Yasujiro)的电影《早安》 美丽岛事件 一篇 情欲孤独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在内,都是在伤喜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2019-01-20 18:54
书名:孤独六讲
作者:蒋勋
类别:散文集
衍生阅读和思考:
如果生命没有意义,值得活吗?
加缪的《局外人》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Ozu Yasujiro)的电影《早安》
美丽岛事件
一篇 情欲孤独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在内,都是在伤喜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オ是。
二篇 语言孤独
最好的文学常常会运用语言的覆性,我们常常会觉得文学应该是借语言和文字去传达作者的意思、理想、人生观。是,的确是,但绝不是简单的平铺直述而已。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三篇 革命孤独
作为ー个历史的书写者,司马迁对于现世里的成功者其实是不怀好感的,这里面不完全是客观的对错问题,而是主观的诗人的抉择,他选择了项羽作为美学的偶像。所以我们今天看《霸王别姬》,不管是电影或戏剧,都会为霸王与成姬告别、在乌江自刎而感动,它根本就是一首诗。我们不能确定历史上的楚霸王是不是真的如此浪漫,可是,司马迁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使得数千年来的人们都会怀念这个角色。这是不是就是文学的职责?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
那么,为什么革命者大都是失败者?为什么不把“革命者”这个角色给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你相信理想是极其美好的,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到,你也相信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会愿意共同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
四篇 暴力孤独
不论是性或暴力,在被压抑时才是最危险的;公开讨论能提供一个转化的可能,使暴力变成了赛车、摔跤或是巴黎街头给青少年的游戏场,在这个空间里,暴力合法化了。
法国作家加缪,在作品《正义者》( The Just Assassins)里面,提到在俄国革命的时候,有几个安那其组织的党人,设计一个非常周详的计划,要谋刺俄国暴君。行刺当天,杀手看到暴君旁边的两个孩子,一派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下不了手,忽然开始检讨起暴力的本质。此剧本在法国引起很大的讨论,到底杀手是妇人之仁还是革命本质上的一个暴力的再认知?
暴力有两种:一种是一看即知的暴力,另一种是看不出来的暴力。出草、汤英生杀人是属于前者,而吴凤的故事、法律的死刑则是后者。
我们的正规教育好像是要把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变成动物园里面的熊猫,变成保护动物,原本他们应该在山林里弃跑,却都被关闭起来、囚禁起来。
我看到这则新闻时,觉得我们的社会已经变得假奇怪了,人们好不知道什么是悲悯。有时候悲悯是一种煽动,为了一个不相关的领袖死亡,可以哭得一場糊涂,但对于眼前的人的死亡却没有什么感觉。
所有合法的暴力都假借着惩罚出现,就像美国说要惩罚伊拉克,其实行使的就是暴力,所以当你想要惩罚别人时,你一定要想到,你是不是在满足自己的暴力欲望?
五篇 思维孤独
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给孩子结论不见得不好,可是当结论太过急迫的时候,这个结论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在我这个年龄层的人,工作生活都很少需要用到网络,而我不上网的话,就不会看到在BBS上年轻人发表的文章。当我读到这些过去完全不知道的信息时,我已经跨到另一个领域了。如果我不上网,我不会知道我的学生里,是不是也有人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穿了环、刺了青。他们不会告诉我,因为我作为“教师”的角色,已经被他限定为“反对者”,所以他们不会找我讨论。如此一来,我和他对于刺青这件事的思维就不能进行。
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角色被限定而失去讨论的空间。我觉得这不完全是代沟的问题,而可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思维的过程,直接下了结论,这种切断性的鸿沟是造成思维孤独一个很大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成见包括你既有的知识,你的知识就是你思维的阻碍,因为知识本身是已经形成的观念,放在思维的过程中,就变成“成见”。我们说这个人有成见,就是指他已经有预设立场,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他的思维也停止了。
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独。例如庄子,他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人来往。他从人群里面出走,再回看人间的现象,所以他会思考:爬在烂混里的乌龟比较快乐,还是被宰杀后供奉在黄金盒子里的乌龟快乐?(是走出人群的人快乐,还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乐?他在思考,也在悲悯着这些汲汲营营的人。
任何一个社会皆是如此。当你坐着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绝对保有一个巨大的自我的孤独性。所有的思考者,不管是宗教里的思考者、哲学里的思考者,他的孤独性都非常大,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将他描述为一个绝对的孤独者。他赞成民主,他坚持民主,他坚持用民主的方法做一切的决定,最后这个民主的方法决定他必须要喝毒药死掉,大家都知道他的下场。学生对他说:“你可以逃走,不要接受这个民主,因为这个民主是有错误的。”可是苏格拉底决定要喝下毒药,他成为历史上巨大的思维孤独的牺牲者。民主不见得都像我们想的那么理想。苏格拉底留下自己的死亡,让所有的民主崇拜者对民主做多一点的思考。
我更相信,我们心灵一且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我们不要忘了,波平如镜,水不在最安静的状况下无法反映外面的形象。以此比喻,我们居住的岛屿,每天都波澜壮阔,没有一件东西会映照在水面,没有办法反省也没有办法沉淀。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帝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第6篇 伦理孤独
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的就是乱伦。而在转换的过程中,所有的伦理分类都要重新调整。我相信,人类今天也在面对一个巨大的伦理重新调整的时代。
孔子会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他在两难之中做的选择,我看了也很感动,因为一个只讲法律的社会是很可怕、很无情的社会,而我相信这是他思考过后的结论。我不见得不赞成,但是当这个结论变成了八股文,变成考试的是非题时,这个结论就有问题了,因为没有思考。
那个社区伦理是非常紧密的,紧密到你会觉得自己随时在照顾与监视中——照顾与监视是两种不同的意义;张妈妈在我母亲不在时,找我去她家吃饭,这是照顾;有一次我逃学去看歌仔戏,突然后面“啪”的巴掌打来,那也是张妈妈,她说:“你逃学,我要去告诉你妈妈。”这是监视。
传统的小区伦理有两种层面,很多人看到照顾的一面,会说:“你那个时代的人情好温暖。”可是就我而言,社区所有的事情都被监视着,发生任何一件事情就会引起漫天流言耳语。那个时候,电视、广播没有那么流行,也没有八卦媒体,但因为社区结构的紧密,消息传播得比什么都快。
我常举三个名词来说明这件事:性交、做爱、敦伦。我们很少用到“性交”这个词,觉得它很难听,可是它是个很科学的名称,是一种很客观的行为记录。“做爱”这个名词比较被现代人接受,好像它不只是一种科学上的行为,还有一种情感、心灵上的交流,不过在我父母那一代,他们连“做爱”这两个字都不太敢用,他们会说“敦伦”。很有趣地的是,这三个名词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却是三种伦理。所以你到底是在性交、做爱,还是敦伦?你自己判断。这是伦理孤独里的一课,你要自己去寻找,在一个伦理空间里,要完成什么样的生命行为?是欲念、是快乐、是一种动物本能、还是遵守规范?你如果能去细分、去思牌这三种层次的差別,你就能在伦理这张巨大的、包覆的网中,确定自己的定位。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从各个角度来看,伦理就是分类和既定价值调整的问题,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1把“乱伦”这两个字用“重新分类”来代替,不要再用“乱伦”,因为这两个字有很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而说“人类道德伦理的重新分类、重新调整”,就会变成一个思维的语言,可能古埃及需要重新分类,华人世界里也要重新分类。订定扮演的角色,并且让所有的角色都有互换的机会,会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伦理。
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就像过年时不讲“死”字,或是公寓大楼没有四楼;死亡是伦理这么大的命题,不可能不存在,我们却用“假装”去回避。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或者我们平常不说“四”而说“三加一”时,就是在回避死亡,这时候伦理有可能揭发出一些真相吗?我们要粉饰太平地只看大团圆的结局?还是要忍住眼泪,忍住悲痛,去看一些真相?这也是一个两难。
我想,上千年的大团圆文化的确会带给人一种感动,也会使人产生向往,可是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
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倚赖。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西方心理学会主张,要把心理的抽屉全部打开,心灵オ会是开放的,可是我觉得个体是可以保有几个抽屉,不必打开;就像我在写作画画的过程中,是不会让别人来参与,我觉得这样才能保有创作的完整性,得到的快乐也オ会是完整的。同时,我也尊重他人会有几扇不开启的抽屉。一个不断地把心神精力用在关心别人那些不打开的抽屉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够完整的人,他有很大很大的不满足,而想用这种偷窥去满足。
回应 2019-01-20 18:54
-
_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曾切实地感受到那些听不懂的语言成为有逻辑的音符。而我们语言的冲突往往在同一种语言中产生。“这是一种语言的无奈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_谨言慎行的民族 语言该准确或是模糊地美呢?被模式化语言的意义? _语言的颠覆 从古文言到宋朝公案即白话,以佛教为例谈颠覆。那么现在的网络用语呢?粗俗却易传播且诙谐的话,是入不了正规文的。 _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 作者谈水...
2021-02-05 17:52
_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曾切实地感受到那些听不懂的语言成为有逻辑的音符。而我们语言的冲突往往在同一种语言中产生。“这是一种语言的无奈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_谨言慎行的民族
语言该准确或是模糊地美呢?被模式化语言的意义?
_语言的颠覆
从古文言到宋朝公案即白话,以佛教为例谈颠覆。那么现在的网络用语呢?粗俗却易传播且诙谐的话,是入不了正规文的。
_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
作者谈水浒中宋江与阎惜娇打破孤独感的无意义的“在做什么?”,这很有意思。就像我们总问,吃了没?在干什么?看起来不熟很有意义的语言,又饱含意义。
谈到日本文化中的敬语、礼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早安、晚安的问候何尝不是语言的魅力。所谓“孤独的温暖”也让温暖更反复持续地传递着。“我们常常会觉得文学应该是借语言和文字去传达作者的意思、理想、人生观。是,的确是,但绝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已。”
“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雨哥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回应 2021-02-05 17:52 -
情欲孤独 头发和装扮是自己的事,但在群体社会里,却变成众人之事。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 语言孤独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有机会从概念的语言逃开,检查自己的语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语言保...
2021-01-29 10:26
情欲孤独
头发和装扮是自己的事,但在群体社会里,却变成众人之事。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
语言孤独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有机会从概念的语言逃开,检查自己的语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语言保持在“活水”的状态,语言便不会僵死。
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有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同样地,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暴力孤独
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思维孤独
我们很少与人进行思辨,只是急着发表结论,当对方的结论和自己不一样时,就是举拳头决定了。
当我站在讲台上授课或是演讲时,有麦克风、有桌子、有舞台,我的语言就已经具有“暴力性”。所以我会经常检查自己讲话的意识形态,并思考要如何让讲出来的话不会变成“耶和华的指令”,而让底下的学生或是听众可以与我一起思辨问题。
这么做不一定会得到好的响应,有些学生反而会觉得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一个问题会得到一个答案。老师直接给答案,是更方便、更简单的做法。
当前的教育仍是以考试为导向,而试题上是非题、选择题愈来愈多,学生不需要思辨,整个教育系统也没有耐心让一个受教育的人不立刻下结论。
我们的思维没有办法进行,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族群与族群之间划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不一定是代沟,同年纪不同领域的人也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领域跟领域之间的不能沟通,使得社会没有办法进行思辨。因为思维的起点,就是大家对一件事物有“共识”,即使角度不同,但焦点是在同一件事上,而不是各说各话。
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角色被限定而失去讨论的空间。我觉得这不完全是代沟的问题,而可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思维的过程,直接下了结论,这种切断性的鸿沟是造成思维孤独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伦理孤独
一个不断地把心神精力用在关心别人那些不打开的抽屉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够完整的人,他有很大很大的不满足,而想用这种偷窥去满足。
回应 2021-01-29 10:26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1分 68237人读过
-
聯合文學 (2007)8.4分 1378人读过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8.4分 960人读过
-
有鹿文化 (2009)8.6分 7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孤独六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米多多 2017-05-06
读蒋勋的人一般来说不是对学术类的书没兴趣、没时间也没有那个精力、就是根本读不了,所以这是一个消费群体,属于“轻阅读”和“享受阅读”,获取知识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所以蒋勋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就比较重要,欣赏么。不然就他讲红楼讲诗词讲书法那些不知所云的BUG,那还不气死老师父。
2 有用 Mercury2001 2017-04-17
新版,期待!
6 有用 🍅三级烹饪师 2017-05-09
现代文明下人类的处境分析及导向,适合生活到某个瓶颈的人去读,门槛很低,金句也多,是本通俗且挑不出刺的好鸡汤文。
4 有用 水果 2017-10-22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15 有用 明亮的哈哈哈奏 2018-12-16
别叫孤独六讲了,叫蒋勋自传好了。
0 有用 待会儿见 2021-03-01
蒋勋是温柔而有力量的,此书三星半。 某些时候,觉得孤独可贵,也不错。
0 有用 ^_^blue 2021-02-28
朋友力荐说很好看,看了开头一点,莫名觉得文字有点做作,且看看后面内容如何。。。。。。有些地方有点牵强。
0 有用 wendy 2021-02-26
有一些共鸣和感悟。
0 有用 tinaanit 2021-02-25
没啥新鲜事儿
0 有用 Pennyshen 2021-02-25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而孤独不同于寂寞,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孤独是一种沉淀,沉淀后的思维则会变的清明。曾经那么爱热闹的我们,长大之后越来越觉得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让自己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独处,享受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