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层空间 短评

热门 最新
  • 171 韬子@Tower 2018-02-02 17:50:31

    这是一本被忽视了的极为经典的科幻小说,“赛博朋克先驱”,写于1964年。那时候还没有《黑客帝国》,还没有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还没有威廉.吉布森领导的赛博时代,还没有菲利普.迪克那些狂野作品,还没有《盗梦空间》,更没有《黑镜》,也没有金敏和日系梦幻镜像派小说和动画片,但是已经有了这本牛逼得无以复加的小说。记住,1964年的小说,这是一部1964年的小说。科幻小说最大的魅力和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那些精彩刺激充满幻想张力的情节,更多的时候是在于那些伟大科幻作家创作故事时候所处年代,这帮人就像是故事中的“操作员”或者“告密者”,他们以一种超越了时代的视野和叙述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运行。那种震撼才是让我们内心始终记住这些科幻经典的重要原因。所以对这本书必须五星推荐。以上。12/96

  • 130 小酹 2017-10-18 11:44:09

    “他给其中的背景道具取名时,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地中海、里维埃拉、太平洋,还有喜马拉雅山脉”。

  • 35 春芜满地鹿忘去 2017-07-03 17:25:55

    这本书终于出版中文版!之前盼了好久,为了读到中译,特意买下了科幻世界译文版的那一期。现在终于不必再标注着英文版了。 对赛博空间极度超前的惊人构想,连带着诞生了1973年(《世界旦夕之间》)和1999年(《异次元骇客》)的两部经典科幻电影。 虽然诞生时间较早,但电影与小说如今来看也具有很高的可看性和阅读观赏价值。 尤其1973年法斯宾德的那部《世界旦夕之间》,可以说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人类最早的对赛博空间的具体想象与描摹,配合法斯宾德对镜像的大量运用,将这一题材下特有的虚拟和现实的模糊表现得极具魅力。非常推荐配合小说一同观看。 宣传语中的那句“被遗忘的大师”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 PS:画师绘制的封面好评!

  • 25 . 2017-11-05 07:18:47

    译文滥用成语四字词 比较别扭

  • 20 白衣卿相 2017-11-08 16:42:27

    瑞克和莫迪 某集原型

  • 21 ИaZgul 2017-05-29 22:07:44

    幻世三千,黄粱一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15 迟与缓 2018-04-30 17:03:08

    诸君,我想入科幻坑!这本书究竟超前了多少年?如果“灵魂”的本质是电信号在神经元的传导,那么输入所有信息模拟出的“复本”与“原件”的差异又在哪里?何为心?何为人?想碰却不敢碰。哪怕真实的“自我”仅仅是一堆电荷,在这个“仿真世界”能有幸读到无尽佳作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 10 糯米仔 2017-12-09 11:06:23

    好看!!疯狂打call!!比起《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更近似它的子孙吧哈哈哈。核心trick已经不新啦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想想人家是在六十年代写成的啊啊啊,那时哪有什么网络世界啊啊!六十年代写成的幻想背景虽然很多细节已经不合现实发展了,但是特别古雅特别对胃口啊啊!必须打call打call打callcall!!~\(≧▽≦)/~

  • 12 Alias 2018-08-24 01:18:40

    非常好莱坞大片 文笔简单直接没废话 主角拒绝黄赌毒三观正

  • 8 天人李子 2017-06-24 19:20:14

    我思,故我在,AI也是“人”。 64年的科幻小说,现在读起来依然十分带感,只能感叹作者的前卫。 瑞克和莫蒂S2E6几乎就讲了和本书完全一样的故事。 另外,本书的封面实在是精美,确有收藏的必要。

  • 6 笔盖 2017-05-01 23:56:05

    难以想象早在1964年加卢耶便已然预想了计算机时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带来的或然变革,正如难以想象早在1954年菲利普·迪克就以《调整队》一文揣测起拟像世界的存在。《幻世-3》中的拟像世界有如《黑客帝国》里的母体世界般难以与现实区分,又如《盗梦空间》中的梦境世界般层层嵌套。

  • 7 郭痞痞 2019-09-19 14:30:24

    2019年第93本。 简直屌炸本宇宙!!!一跃挤进我心中科幻小说排行榜top5。膜拜此时正在另一个宇宙俯瞰着我的大师。这本写于1964年大师科幻作品不仅开创了“赛博朋克”拍成了电影。而且我能想到其中的梗影响的后世作品就有《盗梦空间》《黑客帝国》《蜘蛛侠:英雄远征》《密室逃生》《银翼杀手》《楚门的世界》《黑镜》《瑞克与莫蒂》....大师当年以两票之差错过了雨果奖,一生也并未获得任何重要科幻奖,但在我心中依旧是无冕之王,还是王中王!!!

  • 6 夏洛克福尔摩剑 2019-04-01 16:33:04

    超越时代的科幻经典。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与“缸中之脑”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结尾就是真实世界吗?我们是否也是一段程序代码呢? btw:取名《十三层空间》,不用幻世—3。无非是借电影《The Thirteenth Floor》来提高知名度而已。

  • 9 庸人自扰 2020-11-19 22:35:33

    写于1964年的科幻小说,现在再看仍然震撼。 “也许我们真的见过,在另一场人生”。

  • 5 简妮 2017-09-19 16:17:44

    被严重低估的书

  • 6 Luna 2018-02-04 23:18:23

    “他给其中的背景道具取名时,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地中海、里维埃拉、太平洋,还有喜马拉雅山脉。”

  • 3 trismile 2019-04-09 23:08:24

    很难想象此书竟然诞生于1964年,完全就是《黑客帝国》既视感。

  • 7 💦🍀💦 2020-12-01 19:24:23

    这个故事里有四种人,一是不确定世界是不是假的却活的很当真的人,二是不确定世界是不是假的并活的很怀疑的人,三是确定世界是假的却活的很投入的人,四是确定世界是假的又活的很随意的人。每种人都会因为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出现合理的行为。

  • 4 廿九 2020-11-26 08:24:42

    1964的科幻小说,现在读还毫不过时!!!

  • 4 5Yu 2017-10-10 21:32:10

    直接阅读这本书,你不太会发现这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作品。它本该因为先驱的地位受到敬仰,却在多年后才被人想起,让人唏嘘。但作品中超前的意识,对生命个体的思考,使它自闪耀着独特的哲思光芒。当最后主人公突破幻境,来到上层的现实世界,这分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虚与实,谁能看清,道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