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日耀光》的原文摘录

  • 当时的张居正似可以归入这一部分人物之中。居正性格内向多思,有大抱负而劲气中敛,遇事能熟等利害然后发动。王世贞为他传,指出其人“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寥寥一笔,实勾勒出他个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明史》主编张廷玉在张居正的传记中照录人这九个字,可见具有同感。综观居正生平,每当重大关捩之时,往往能忍人之不能忍,但又能发人之不敢发。在时机未成熟时,颇能养時但一旦条件具备,又能奋然出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在当时分度杂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务实型的政治略家,在其攫取权力的曲折过程中,可能自认为是必要的抉择。 (查看原文)
    饿霸地煮 1回复 7赞 2020-05-30 09:56:0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政治上的失落和彷徨
  • 兵乃专门之学,非人人皆可能者。若用非其才,固不能济;若养之不素,虽有其才,犹无济也。 臣愚谓储养本兵大臣,即当自兵部司属始。盖兵部司属,皆与闻军旅之事,而乃不择其人,泛然以用,又往往迁为他官。不得其人,既未必可用;而又迁为他官,则人无固志,视为传舍,不肯专心于所职。如此者,非惟无以备他日之用,而目下承行,亦有不当者矣。今宜特高其选,而以有智谋オ力者充之,使其专官于此,练习事务,不复他迁,而又议其升格。如边方兵备缺,即以兵部司属补;边方巡抚缺,即以边方兵备补;边方总督缺,即以边方巡抚补。而总督与在部侍郎时出时入,以候尚书之缺。……其他官中有特出之才能知兵事者,又间取一ニ以补不足。如此,而犹称乏用,必不然也。 (查看原文)
    一只咖色猁 6赞 2021-09-24 21:15:56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隆庆内阁的成就和张居正的作用
  • 自诩为沉机深稳,自以为能挟皇权以自重,一举击败高拱的张居正,确曾踌躇满志。但他当时尚不理解,皇权对于一切擅权的臣僚,都是绝不能容忍的,它是一台迟早必将其卷入齿轮内的绞肉机。任何人专擅权力,都必然触犯皇权的大忌。“阁臣之相攻击者,贤于相和”。“山峭者崩,泽满者溢”,高拱摔跤的地方,不久之后,居正亦会重蹈其覆辙,设械阱者必陷于械阱;为殁罹谗搆者亦必受害于殁罹谗搆。古人谓:不暇自哀,而人哀之,此之谓欤? (查看原文)
    琵琶鱼 4赞 2021-05-23 07:50:53
    —— 引自章节:第十章 隆万交替与张居正独揽朝纲
  • 绝不能将张居正与王振、江彬、严嵩等好佞蟊贼相比较,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典型人物。更不能因张居正的家财不及王、江、严等贪敛赃款十分之一二,就用以作为张居正拥十万为合理合法的依据。当然,居正之所以存在过上述的失律,有其当时深远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以及社会风气、世俗等原因,但亦不能完全忽略了个人的责任。应该引为遗憾的是,权势易性,富贵移人,对于蔚成一代巨人的张居正亦未能完全避免。历史和人性本来就酿造在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中,巨人和常人之间是保留着万缕千丝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任何简单化的裁定和脸谱化的描述,都有可能悖离真实。居正不是神,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某一特定古人搞起造神运动。而且,只要客观公正地审视张居正一生,即使将他有过的失误失律甚至失德的问题总加起来,亦绝不能抵消掉其在明代无与伦比的伟大建树,亦绝不会因而抵消掉其在志行方面许多正确的可贵的作为。历史不会因一告而遗大德,但亦不应因有大德而回避或掩饰其眚误。史家大端,在善善恶恶,“美恶不掩,各从其实”。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都无法一生游离于所处的人际关系连锁之外。愈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其身心上反映出来的时代气息必愈浓重,其对时代的正负面作用必愈巨大和深远。任何历史人物都绝不会孤立地存在和进行活动,他无非是这一代人物中的一员,无可避免地要与同一时代的人物,特别是环境地位相近、利害关系密切的人,产生相互影响、映衬、制约和斗争,彼此绝无法分割。故此,必须将有关历史人物的研究,置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整体中来审视,置于有关的不同类型、不同政治理念倾向、不同器识和品质素养的人际关系连锁中来审视。 正是从上述论点出发,笔者将本书取名为《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其中的考虑是,当嘉(靖)隆(庆)之际,国脉衰危,几近必亡之势,主要是因张居正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振纲剔弊,海内披”,居然拨乱反治,营造出中...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赞 2021-05-20 06:40:13
    —— 引自章节:绪 论 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笔者曾拟订过一个约有60人的名单,分别立档,试图按此线素,尽可能从有关人物形成的实录、起居注、邸抄等记载中,从他们各自留存的文集、奏疏、函牍、诗文、札记以至传记、墓志铭、神道等资料中,探求当时的君臣、宫府、阁部、僚友的关系及其变化,探求它们对张居正和政局的影响,以及张居正的应对态度和方式策略等。 (查看原文)
    阿吞 2赞 2021-07-14 15:53:13
    —— 引自章节:绪 论 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与张居正同科中进士,又同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后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王世贞,曾会议居正当年在翰林院的表现,认为与其他人有重大区别之处。 (查看原文)
    西泠处士 1赞 2015-12-03 17:19:06
    —— 引自第79页
  • 历史最多情,它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和事,都会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表彰;历史又最无情,它对于一切祸国殃民,逆乎潮流发展,一切奸佞污秽的人物和言行,都将给予态度鲜明的揭露和批判。历史又是最敏锐而明断,它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的多样复杂性,或前后迴变,或正面与负面兼存,或言行悖离,或主观与客观难求统一,都能够深入辟里,实事求是地还其本来的面目,不为各种主观偏见所左右,其功其过其善其恶其美其丑,都将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史有溢词,流俗羨焉,君子之所不取。”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1-05-23 17:12:17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在清算张居正狂潮中涌现的清醒言论
  • 历史最多情,它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和事,都会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表彰;历史又最无情,它对于一切祸国殃民,逆乎潮流发展,一切奸佞污秽的人物和言行,都将给予态度鲜明的揭露和批判。历史又是最敏锐而明断,它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的多样复杂性,或前后迴变,或正面与负面兼存,或言行悖离,或主观与客观难求统一,都能够深入辟里,实事求是地还其本来的面目,不为各种主观偏见所左右,其功其过其善其恶其美其丑,都将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史有溢词,流俗羨焉,君子之所不取。”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1-05-23 17:12:17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在清算张居正狂潮中涌现的清醒言论
  • 蓟事已悉托之鸣泉公(梁梦龙号),渠乃孤之门生,最厚,谅不相负。自被总督新命,听其议论,观其意向,便视蓟如家。士大夫有短足下者,即力为辩护,可以知其用意之厚矣。 愿足下自处,务从谦抑。凡事关利害,宜直披情愫,虚心商榷而行。勿定执已见,勿心口异同,与人争体面,讲闲气;南北军情,务须调适,法行一概,勿得偏重;凡浮蠹冗食之人,悉宜除汰,蓄之无用,徒招物议;其处置属夷一节,不可视为细事。务宜恩威互用,使之知畏且怀,为我外藩可也。边疆事重,不敢须吏少忘。顷奉上谕,凡机密重务,许以不时奏闻。闻外之事,部署已定,幸足下倍加审慎,勿以孤之暂去,而遂易虑也。 (查看原文)
    一只咖色猁 2021-10-02 23:57:44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申严军政,发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嘉靖二十年(1541),御史杨爵拊膺痛哭,上言: 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无措手地方。且奔竞成俗,赇赂公行,遇灾变而不忧,非祥瑞而致贺。谗谄面谀,流为欺罔。士风人心,颓坏极矣。诤臣拂士日益远,而快情恣意之事无敢龃龉于其间。此天下之大忧也。 (查看原文)
    Kinpon 1赞 2022-08-15 01:15:45
    —— 引自章节:第一节 一个灾难深重的年代,一个擅权执拗的皇帝
  • 廷和是成化十四年(1501)辛酉科进士,亦经过当庶吉士的历程。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6-03-25 23:01:39
    —— 引自第130页
  • 5)首倡受降封贡和开市的王崇古,以及他的外甥、时任吏部侍郎的张四维,都出身于山西巨商家庭。崇古之父王瑶,伯父王现,长兄王崇义,都是多年经营汉蒙边境贸易的大商人;而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叔父张遐龄、弟弟张四教,除从事边境贸易外,并兼盐业(参见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所藏《王氏族谱》)。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们熟知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贸易实况,明了明蒙开市通商,是两方经济互补的迫切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但能满足俺达诸部销售剩余牲畜,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的愿望,同时亦符合内地商业开拓边疆市场的需要。但亦因此之故,王崇古和张四维都曾受到过部分官僚和言官的猛烈抨击。“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明史》,卷二一九,《张四维传》)郜永春辈但知恪守华夷之分,坚持民族隔离的陈规传统,而绝不理解经济的发展是必然无可抗拒地要冲决此一过时樊篱的。 (查看原文)
    一只咖色猁 2021-09-25 00:45:51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隆庆内阁的成就和张居正的作用
  • 又紧接着,是户科给事中曹大埜上疏,“论大学士高拱大不忠十事”。曹大埜的疏文虽然冗长慷慨,但基本上是诬陷之词。疏中毛举旧事细故,过分上纲,却缺乏有理有据的确凿事实支持。诸如他说: 前者圣体违和,拱言笑自若,且过姻家曹金饮酒作乐,不忠一也。东宫出阁讲学,拱只于三八日叩头而出,自尊无人臣礼,不忠二也。自拱复用,昔日言拱罪如岑用宾等降黜殆尽,善类一空,不忠三也。副使曹金,其子女姻家也,无一才能,超升至刑部侍郎;给事中韩楫,亲昵门生也,历俸未久,以承指超升通政使,不忠四也。科道乃陛下耳目,拱每当选授,即于部堂戒谕,不得言大臣过失,不忠五也。结言官为腹心,凡陛下微有取用,辄交章上奏,至拱罪恶,皆隐讳不言,不忠六也。久掌吏部,凡黜陟去留,不恤清议,引用匪人,排斥善类,甚于严嵩,不忠七也。副使董文寀馈六百金即升河南参政,吏侍张四维馈八百金,即取入东宫侍班,招权纳贿,赃私大露,不忠八也。原任经历沈鍊论劾严嵩,谪发保安州;杨顺、路楷阿意诬鍊通虏,无辜见杀,比顺、楷论死,拱受贿为出脱,不忠九也。操江吴时来,先朝抗论严嵩,所谓忠臣也,拱以私恨借小事黜之;大学士徐阶,受先帝顾命,一代元老也,拱以私恨多方害之,必欲置之死地;大监陈洪之闲住,出自宸断,拱与洪密讽言官为报复;俺答归顺,圣威所致,拱乃扬言于众,攘为己功,不忠十也。 (查看原文)
    一只咖色猁 2021-09-26 00:09:18
    —— 引自章节:第十章 隆万交替与张居正独揽朝纲
  • 他首先通过以皇帝名义发布谕旨,以饬令“自陈”的方式,对中央各部门的高级官员进行考察,以定去留。所谓“自陈”,原是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中一种行之有素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或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谕令一定品级范围的官员各自向皇帝“检讨”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凡参加“自陈”的官员总是自承不职,自请罢免的。在这个基础上,皇帝或当权的宰辅大臣就便于顺水推舟,策免掉那些不胜任使的或忤上失宠的人员,让这些人或“休致”,或“冠带闲住”,甚或“斥革为民”。这是一种通盘性划一进行,而又较有礼貌地甄汰高层官员的办法。 (查看原文)
    一只咖色猁 2021-09-27 17:19:49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江陵柄政”首重整饬吏治
  • “一味调和”“凡事甘草”,以不轻露锋芒。能处逆境,能韬晦深藏,但又能及时转机见称,实亦受其笃信的“识仁”“定性”“待时”等理论的指导。 (查看原文)
    小松kur 2023-01-02 13:43: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早岁峥嵘
  • 徐阶、李春芳、陈以勤三人是主张在革除嘉靖乱政之后,一切以安静为主,在各方面恢复 “祖宗成法”,希望以休养生息的办法,争取回复到“仁宣之治”的时代。……高拱和张居正则是主张在政治、经济、边防以至文化学术各方面,都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郭朴亦附和此说。将隆庆朝内阁内讧不断的原因,仅归结为权力的争夺和个人恩怨,显然是不全面的,也应该从政策和治道分歧这一层面来观察。 (查看原文)
    gc_xie 2024-04-09 06:48:5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隆庆内阁的矛盾斗争与张居正地位的上升
  • 在学术上,隆庆内阁内存在着以徐阶、李春芳、赵贞吉三人为主要代表的,遵奉阳明学派的一方,与外表上自诩为儒臣,实际上乃服膺申韩法家学说的高拱和张居正为另一方的对立。学术上的分歧,必然要反映到政治上来,并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指导政治的力量。每当时局艰危,历史面临转捩的关头,在治国方针大计和政策抉择等根本性问题,亟需作出决定时,异端的思想理论往往难以宽容共处,其矛盾即使较为隐蔽,但却必然是日趋激烈而难以调和。 (查看原文)
    gc_xie 2024-04-09 07:55:0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隆庆内阁的矛盾斗争与张居正地位的上升
  • 然而由于张居正“勇于任事”、“嫌怨不避”、“毁誉利害不恤”,因此他死后“持公议者少,惟升沉进退之际,挟旧怨以图报复者为数较多”(孟森《明代史》语)。尤其张居正曾禁书院,与晚明讲学风气相忤,致犯众怒,如东林领袖人物顾宪成即以梅之焕“致思”论张居正,滑“其言可痛”。于是晚明贬张居正者众,而褒之者寡。即如王世贞,虽“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后,还是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至于明清之际,万斯同还认为张居正的功业“虽曰瑕不掩瑜,而瑕实甚矣”,因为张居正“挟宫闱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凌上无礼”,失去为人臣应该“以敬为上”之道,“大节一失,余无足观”。况且他的改革措施,得罪了整个官僚系统,“设施举措又多未厌众心”,是以招祸,把他当作“奸人之雄”,而持否定之评价。而被谷应泰袭用于《明史纪事本末》“谷应奏曰”的《明史纪事》作者蒋菜更进一步持全盘否定态度,竞痛斥张居正是“倾危峭刻,忘生背死之徒”,说他“包藏祸心,倾危同列,真狗彘不食其余”,甚至将万历中的“矿税之祸”,也说成是“居正之贻患”。 但是在晚明值国家危亡之际,也有不少士人反而感念张居正的功勋及其振衰起做的任事作风,不再说他不合法制及自居宰相之失,如天启年间举人陈治纪即引时人的评语云: 居正受遗辅政,肩劳任怨,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邹元标也说: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迨明亡之后,明遗民鉴于明亡惨痛教训,对张居正的评价更加肯定。如查继佐《罪惟录》即将张居正列入《经济诸臣列传》,一再强调他“功在社稷”,论列其“用人行政”“撙节理财”之功,及“数年间法纪大张,弊亦尽剔”,“五千余里,几无烽火”之效,并说明张居正勇于任事,不任姑息,是“善百世者不顺一时,制万物者不姑息一事”,决非一般“竖儒所能... (查看原文)
    梦在撒哈拉 2024-05-10 01:40:56
    —— 引自章节:总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