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洋人和中国人写的文章水平立见高下。学术积淀和资料基础还是不一样,中国人写的太想推求结论,前期案例堆砌后期判断武断,缺乏中间的推导和抽象思维能力,洋人写作更注重关联性。文章可读性更强。尤其是围绕warburg的写作内容值得深读。
这阵子经常怀念起黄老师为机构定的愿景描述,所谓“以历史研究为价值体系”的当代艺术生产,如今回想感到这不仅是在主流学院制度下难生存,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艺术圈内的思维惯习也有差异,现今这些不同圈层间有多难交流,就代表了当年这个愿景是多么“不可能”的异想天开。曾经还和同事说黄老师逝世十周年一定要一起做些什么,现在只希望十年后还有人记得他吧。
潘诺夫斯基艺术史话语的外壳具有强大的人文科学的再生产功能,但也有使图像学从开放的知识成为主体哲学和象征体系的阐释学这类封闭的知识的风险。比亚罗斯托吉将图像志分为“意图性的”和“解释性的”,今天所讨论的图像学基本上属于后者,即对艺术品的内容进行阐释,它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而图像学的传统则又很大一部分由前者构成。贡布里希对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新的见解,他提醒人们不要固守在某种神秘的象征模式中,对已有的各种解题原理保持警惕,用回到起点的心态不带偏见地利用原典文献、习俗惯例、知识潮流来还原建立图像方案的情景。贡布里希不仅拓宽了解决图像学问题的手段,甚至否定了答案的唯一性。贡布里希在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允许作品意义的开放性。
尤喜讨论瓦尔堡的几篇和于贝尔曼的几篇。二者大概都意在建立一种“无名的历史”,前者以图像,后者则更多结合了法国当代的诸多史学理论。瓦尔堡研究部分详细讨论了记忆女神图版的理论、文献以及形式来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前卫出版物中图版并置的尝试,几期《青骑士》几乎可以被视作早期跨文化纸上展览。此外,阿兰·米肖和于贝尔曼都批评了贡布里希将瓦尔堡放入19世纪“人文”体系的做法,认为贡氏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封闭化甚至简单化了,值得警惕。瓦尔堡的研究法可以导向很多问题:如,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观者接受到有效信息?(这恰恰也是许多展览面临的困境。)又如,将一切媒介转变为图版,在便利了并置对比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复杂的作品被简化为视觉?(此处或可引入法尔吉身体-历史的理论。)
阿比瓦尔堡
杨思梁一篇对贡布里希有所发展,其他有几篇也不错
易东华: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图”与“象”
有几篇可以
觉得比上一期难读,可能因为题材更陌生?
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和翻译语言的晦涩,对我来说还难以通读,继续努力吧。
Let the picture have its word: Foucault and the Metapicture in the 1990s 写得真好。可是里面对米切尔的有益讨论很少,主要比对的还是福柯、巫鸿以及stoichita
一本关于开放的图像书,结果序言大谈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以为作者在档案库里找到了他们二人的开放资料或者另辟蹊径从引文里延伸出了别的独特见解,结果还是象征模式和系统操作那些东西。这就相当于一个声称要拆解重组打开学科界限的人却在那里夸赞着自身专业如何雄壮挺拔绵延持久。对于文集里面最重要的两位学者的文章,直接选择了忽视,不知道读还是没读,两星是献给挚爱的两位作家。
《记忆的灼痛》里面有图集哦
> 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6 有用 鹭岛小姐 2018-12-22 23:36:26
洋人和中国人写的文章水平立见高下。学术积淀和资料基础还是不一样,中国人写的太想推求结论,前期案例堆砌后期判断武断,缺乏中间的推导和抽象思维能力,洋人写作更注重关联性。文章可读性更强。尤其是围绕warburg的写作内容值得深读。
1 有用 felsina 2025-02-06 18:52:37 意大利
这阵子经常怀念起黄老师为机构定的愿景描述,所谓“以历史研究为价值体系”的当代艺术生产,如今回想感到这不仅是在主流学院制度下难生存,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艺术圈内的思维惯习也有差异,现今这些不同圈层间有多难交流,就代表了当年这个愿景是多么“不可能”的异想天开。曾经还和同事说黄老师逝世十周年一定要一起做些什么,现在只希望十年后还有人记得他吧。
1 有用 陈小憨˙Ꙫ˙ 2021-05-13 14:41:55
潘诺夫斯基艺术史话语的外壳具有强大的人文科学的再生产功能,但也有使图像学从开放的知识成为主体哲学和象征体系的阐释学这类封闭的知识的风险。比亚罗斯托吉将图像志分为“意图性的”和“解释性的”,今天所讨论的图像学基本上属于后者,即对艺术品的内容进行阐释,它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而图像学的传统则又很大一部分由前者构成。贡布里希对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新的见解,他提醒人们不要固守在某种神秘的象征模式中,对已有的各种解题原理保持警惕,用回到起点的心态不带偏见地利用原典文献、习俗惯例、知识潮流来还原建立图像方案的情景。贡布里希不仅拓宽了解决图像学问题的手段,甚至否定了答案的唯一性。贡布里希在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允许作品意义的开放性。
1 有用 苦影 2021-03-25 09:46:33
尤喜讨论瓦尔堡的几篇和于贝尔曼的几篇。二者大概都意在建立一种“无名的历史”,前者以图像,后者则更多结合了法国当代的诸多史学理论。瓦尔堡研究部分详细讨论了记忆女神图版的理论、文献以及形式来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前卫出版物中图版并置的尝试,几期《青骑士》几乎可以被视作早期跨文化纸上展览。此外,阿兰·米肖和于贝尔曼都批评了贡布里希将瓦尔堡放入19世纪“人文”体系的做法,认为贡氏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封闭化甚至简单化了,值得警惕。瓦尔堡的研究法可以导向很多问题:如,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观者接受到有效信息?(这恰恰也是许多展览面临的困境。)又如,将一切媒介转变为图版,在便利了并置对比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复杂的作品被简化为视觉?(此处或可引入法尔吉身体-历史的理论。)
2 有用 polanli 2017-09-17 20:54:58
阿比瓦尔堡
0 有用 云吐月 2019-05-09 19:42:25
杨思梁一篇对贡布里希有所发展,其他有几篇也不错
0 有用 南池子 2023-03-29 19:32:08 山东
易东华: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图”与“象”
0 有用 alao 2024-10-08 20:34:44 北京
有几篇可以
1 有用 贾汀糊 2017-09-17 22:10:38
觉得比上一期难读,可能因为题材更陌生?
0 有用 jiayingkk 2017-09-06 15:57:19
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和翻译语言的晦涩,对我来说还难以通读,继续努力吧。
0 有用 puzzled歐 2019-08-07 11:26:13
Let the picture have its word: Foucault and the Metapicture in the 1990s 写得真好。可是里面对米切尔的有益讨论很少,主要比对的还是福柯、巫鸿以及stoichita
0 有用 如意 2023-09-04 02:11:22 浙江
一本关于开放的图像书,结果序言大谈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以为作者在档案库里找到了他们二人的开放资料或者另辟蹊径从引文里延伸出了别的独特见解,结果还是象征模式和系统操作那些东西。这就相当于一个声称要拆解重组打开学科界限的人却在那里夸赞着自身专业如何雄壮挺拔绵延持久。对于文集里面最重要的两位学者的文章,直接选择了忽视,不知道读还是没读,两星是献给挚爱的两位作家。
0 有用 Lapono 2021-02-19 15:05:54
《记忆的灼痛》里面有图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