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人”与“文”的背离与统一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
二、“人格”与“风格”
三、“通体都是矛盾”
第二章 小荷初露尖尖角——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
一、“五四”作家身份的确认
二、《益世报·女子周刊》与女高师国文班的“金刚”
三、《村居杂诗》和现代文坛的“小诗运动”
四、归国后短时间的“五四”写作
第三章 “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苏雪林现代文学时期的散文创作
一、“美文”运动背景下的早期散文:《绿天》
二、抗战烽火中的家国人生:《屠龙集》
三、“四十不惑”前的艺术人生:《青鸟集》
四、“冰雪聪明”:在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位置
第四章 “家”与“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传统镜像——苏雪林现代文学时期的小说创作及其他
一、“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
二、家,牢笼抑或是港湾:《棘心》
三、“民族”想象与抗战历史小说:《蝉蜕集》
四、民族叙事与政治伦理叙事之间的现代陷阱:《南明忠烈传》
第五章 唯美的终结:《鸠那罗的眼睛》等剧作及其他——苏雪林现代文学时期的戏剧创作及相关著述
一、《莎乐美》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唯美一颓废主义思潮
二、“东方《莎乐美》”:《鸠那罗的眼睛》
三、“道德”与“美文”之间的厚此薄彼
四、“接受”与“转化”
五、“一生趋向的指标”:《玫瑰与春》
六、《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苏雪林和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关联
第六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苏雪林现代文学时期的新文学批评
一、被遮蔽的作为批评家存在的苏雪林
二、批评风格:在“学者”与“作家”之间
三、“艺术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纠缠
四、批评资源:“域外文化”与“中国家法”
五、《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和苏雪林的批评地位
第七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苏雪林和中国新文学学科的创建
一、中国新文学“学科化”的重要链条
二、苏雪林在武大时期的新文学课程教学
三、承前启后的课程讲义《新文学研究》
第八章 “艺术”、“人格”与“政治”——一个读书人的意识形态历险
一、走向对立:对“左翼”文化阵营态度的转变
二、“反鲁”何以成为“事业”?
三、意识形态幻影中的“别一种真诚”
结语 未完成的评述
附录一 鲁迅(译文)
附录二 狂飙运动(译文)
附录三 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
附录四 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
胡适之先生答书
跋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03-26 22:58:27
#1897/3/26-2017/3/26 纪念苏雪林120周年诞辰# 这本书总算解开了我多年来的一个疑问,苏雪林原来确是这样一个“通体都是矛盾”的怪人,而她的优点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重新认可。
0 有用 关你咩事 2019-09-17 18:24:57
虽论述不深入,但是对于苏的概括比较全面,可以指导性来看
0 有用 Shelly的cakes 2024-12-26 16:21:27 上海
书中很多批评太过男凝……
1 有用 金太来我怀里 2020-10-25 15:37:41
69/100 关于苏雪林的分析都是浅尝辄止,但是她的人格观、艺术观以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涉及,看得出来作者下了功夫。后记中见笔者提及谢泳,惊喜之至,是命运么,我似乎走了很远却还在这个圈子之中。书是借着徽学丛书的title出版的,可见国内至今对苏雪林相关研究还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对女作家、女批评家真是太轻蔑太狭隘太不宽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