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 短评

热门
  • 603 袁长庚 2017-06-28 17:04:59

    从后三分之一处开始急转直下成为陈词滥调的无聊鸡汤,归根结底就是“点儿背不能怪社会”。例外的幸运并不足以否定结构性的朽败,或者说这两者所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美国曾经有过那么多写的好的,有关底层生存的纪实类作品,一窝蜂地抬高这一本,只能说是无知和健忘。

  • 296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2017-06-12 12:15:29

    广受赞誉的背后,题材热度大于思考质量。全球化时代下流动性资本比低端人力远为稀缺,低端工作(农场快餐店等等)的收入正在持续贬值,这才是“底层勤奋到中产”的“美国梦”无法延续的主因,在社区、家庭和个人奋斗这个层面来解决这个困境有点不对路……

  • 304 闻夕felicity 2017-07-16 17:44:31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了解hillbilly,没想到在书的后半段却在JDVance向上游动的经历里看懂了我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和我自己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历史和感受。我真心感谢这本书所分享的感受、让我在自我接受的路上获得一点向前的勇气。

  • 232 SWX 2017-05-15 09:37:30

    美国版的范雨素。不过条理更清楚一点,但是也缺乏文学素养和洞察力。而且吧,美国的这种贫困家庭跟中国意义上的“寒门”还是差得挺远的。想起来以前威尔斯所说的,贫民窟和茅草房的风气是不同的。最后,错别字有点多,我这种错别字不敏感的人都发现了好几处。

  • 161 猪柳蛋麦满分、 2020-08-23 23:56:59

    跟学生吃完饭回家迅速翻完这本书。我在美国南方住了四年,室友是跟作者背景类似的美国白人,连爱尔兰血统都类似。我在那四年结识了许多类似的美国朋友,我最要好的朋友是个高中没毕业的美国工人,所以我对书里的描写毫不陌生。我一直觉得,要理解美国政治,居高临下的政治分析或民调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真正开展社会学式的田野调研,必须知道那些大选年高喊“USA! USA!”的人是怎么想的(中国同样如此)。每次看到MSNBC上耶鲁、牛津毕业的高材生谈笑风生嘲笑共和党选民的愚蠢,我就知道这条鸿沟有多深。

  • 133 潭有鱼 2024-07-16 13:22:36 北京

    不一样了,以前,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写:说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是一个政治谎言。今天,在竞选纲领上写:就是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 81 安提戈涅 2017-09-30 21:10:15

    最好是作为个人成长史来看,被母亲“追杀”一段动容。若作为透视美国社会贫困与阶级流动问题的社会学通俗读物来说,都是不足的,处处透露着甜腻的“美国梦”叙事以及“幸存者偏差”的视角,“成功学”式的自我经验也削弱了反思力度——仿佛总有希望。可与《桑切斯的孩子们》对读,发现贫困共性。

  • 76 Amethystism. 2024-07-17 11:06:59 湖南

    写得其实挺真挚的 但是不妨碍这本书依然是北美成功学和身边统计学的大杂交 他并不在乎乡巴佬到底怎么样了 只是庆幸自己已经不再是个乡巴佬

  • 60 边边编彼岸 2018-01-19 11:24:51

    只有像作者这样已经从底层爬上中上层社会的人,才会写出被大家看到的回忆录。失败者一辈子都不会愿意写出来。所幸作者自己对此很清楚,他时刻怀着超越统计概率的感恩,保持着悲天悯人的社会学视野,关心着仍为底层的穷人们。难怪纽约时报评为“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

  • 54 熊阿姨 2017-08-20 13:44:26

    差点因为前半截的啰嗦弃了书,冗长的小镇生活对中国读者共鸣不多(部分带入国企资源枯竭的东北,但也有限)。作者成年后对出身的反向观察才好看,铁锈地带人群对工作不尽全力,习惯性推诿给国家政策,而耶鲁精英有大量内推资源,中产阶级家庭从不大喊大叫……阶层持续分裂改变了国家层面的政治走向。

  • 52 Ludwigsama 2024-07-17 10:10:26 上海

    劳保做题家还是别做迫真社会学反思了。

  • 69 糖罐子 2017-11-23 14:39:52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 47 一块红布 2022-05-05 22:39:49

    作者現在一路右轉,被川普摸頭,贏了Ohio初選。希望誇這本書的進步派都出來走兩步。

  • 49 Chocovelvet 2024-07-17 21:07:59 上海

    JD Vance好像生错了国家,他迫真活脱脱一个老中,还是沙东/河南款😅总结一下他的价值观就是爱拼才会赢,自助者天助,明天会更好云云,这不是老中是什么;而且他还巨爱国,他要是是老中人绝对是网上高呼此生无悔种花家😂但这本书里他绝对不是现在极端的模样,要么就是他是投机分子(很可能),要么就是他的好老婆给他政审的太好了😃

  • 48 理性批判 2021-08-07 23:37:55

    万斯发现美国极穷困的白人养成了两种思维习惯,认为成功只有两种原因,1.含着金汤匙,2.天才。而基本看不见勤奋的因素。其实远在遥远的中国,经过过去五年咪蒙的徒子徒孙们寄居于各类新媒体的谆谆教导,大量的信众也开始了这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万斯只是在总结这个群体为什么无法进入中产,而在中国,则是关于如何一步登天。 另外一个万斯提到的非常有意思的自己的一个阿姨找到了个中产男生,外婆说他们从来不吵架,女婿好像是一个温和的神明。让来自底层的作者万斯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家庭是可以不吵架的。

  • 52 Muraveinik 2022-06-23 17:35:21

    美国南方小镇做题家万二娃,艰苦山区刻苦学习数年,在个人努力下最终考出大山,一路读博,决战藤校。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他不由得泪流满面。感谢联邦政府给他的机会,感谢自己努力拼搏的勇气,青春追梦,不负韶华,一篇博论后记,感动千万推特人。为了报答联邦政府和家乡,万二娃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俄亥俄,表示要从基层做起,重振乡村经济。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他的存款都转到了瑞士银行。

  • 50 Jonathan 2017-05-11 10:05:05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这本书在全美火了一把,被评为解释了Why Trump Won的美国蓝领阶层生活回忆录。个人读完觉得毕竟不是专业作家所以文字和逻辑真的很糟,就是一个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留守儿童成长为耶鲁毕业体面生活的过程,但接地气的真实描写着实让人看到了在美国梦的边缘有太多徘徊在困境与危机中的蓝领阶层,这并非制度和政策可以解决的。作者并没有提出问题解决的好方法,但却让读者深思。

  • 36 乔纳森 2024-07-16 16:30:29 江苏

    今天,万斯成为特朗普竞选的搭档,写出《乡下人的悲歌》的所谓穷小子,在早就实现了向上流动成为精英后。今天响亮的为精英阶层代言,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让乡下人的悲歌更加悲歌!

  • 39 theworstbcs 2017-08-21 22:24:10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重要。乡下成长的孩子除了社会资源的差别,更多的是因贫穷而导致的家庭氛围的混乱,除了要克服一直以来的错误的心智模式,还要努力奋斗找到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努力学习,偶遇到那个愿意包容和理解你的另一半才能打破那无限循环的链条。真可谓一曲乡下人的悲歌。

  • 32 春天 2017-07-20 14:26:11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 ,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 ,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 ,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真棒。中文译本其实很容易看着出戏,但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好书,并让人从中得到力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