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5(补充)普罗提诺和柏拉图的区别之处

明明如月明州月 2022-03-04 13:12:27

普罗提诺就其本体论而言,与柏拉图的区别之处在于“主体性”。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一点呢?这很自然地让我们看向了社会历史背景,其关键词是全球化,跨文化——没错,在写下面这段时,我一直在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

以我们的后见之明不难看出,从观念转向智觉,从追求客观知识转向追求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普罗提诺是在新的视角观照下,探索新的领域。那么,新柏拉图主义就是某些人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革新了研究技术吗?当然不是。那些我们还能记得住的技术创新,必然包含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不要忘记,彼时,柏拉图作古六百年了。他所向往的、把公民紧紧维系在一起的城邦早已衰落,[1]取而代之的是古代晚期(30BCE-5或6世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帝国。这个环境转换以及连带产生的社会矛盾、心理冲击是个极大的话题,我只能简单说几句。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突然被抛进无边无际的大熔炉时,空气中弥漫着前所未有的不安。当这种不安超出一定限度时,人便会感到万物皆流的困惑无法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充分的解决,转而格外焦虑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是什么?”[2]同时,在和异族且对抗且交流的过程中,人对自我的审视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我们中国人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掉进市场大潮的,有从祖居的村镇来到大城市的,或能比较容易理解这种转变。[3]呼吸而领会这样的时代空气,哲学家的目光怎么可能不投向人的内心呢?事实上,早在希腊化时期(323BCE-30BCE),无论犬儒、斯多亚主义者,还是伊壁鸠鲁主义者、怀疑论者都开始顺应时代,推出“一套迅速获致内心安宁的可靠方案”,[4]与来自东方的各路神秘思想争夺内心危机重重的信众。[5]希腊化后期,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柏拉图主义重焕生机。当会讲希腊语的犹太裔罗马公民,“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约3-约67),蒙召为使徒,奉派传神的福音”,在雅典与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的哲学家辩难,在罗马放胆宣道之际,[6]中期柏拉图主义(80BCE-220)正在专心汲取斯多亚主义和再度盛行的亚里士多德、新毕达戈拉斯主义等学说的营养。它渐走渐强,最后,可谓是顺理成章地迎来希腊哲学的总结性发言人——普罗提诺。是的,以后人眼光回溯,自普罗提诺以降,他和他的传人所做的阐释差不多成了研习柏拉图哲学的指南。[7]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了灵性世界“沸涌着生命”,[8]“向着它,我们永远飞升”,[9]却常常忘了柏拉图的观念本是数学化的、静态的、外在于人的。所以,有充分理由认为,普罗提诺把柏拉图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两位大哲之间的六百年沧桑历变尽收眼底,我们也应该了然,横空出世的天才无不是应运而生的。普罗提诺所开创的新柏拉图主义不仅“从各个要点来看,都是对中期柏拉图主义传统的继承发展(,不过有时是个非常大胆、原创的继承发展)”,[10]它更是在积极回应它所属的跨文化时代,努力探索那个时代的人的位置,抚慰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灵。

[1] 不否认希腊人追求人之卓越,较易导向个人主义,但柏拉图大体上还是城邦主义者。在他看来,个人为城邦而存在,靠服务城邦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集体主义思路在当时并不奇特,犹太人也是讲族群的,而重视大家庭的罗马人亲属称谓多达一两百个,和我们中国人有一比。早期基督教虽讲个人救赎,仍号召信徒“聚在一处,凡物公用”(《新约使徒行传》2:44),团结得要像一个身体上的各肢体(《新约哥林多前书》12:12-26)。这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基于较小群体。《法律》给出理想城邦人口的数字是5040,而犹太人的族群、罗马人的家庭,早期基督教林立的帮派也都不是大群体。

[2] 引自Ⅵ.4.14,该处迪注指出,引文涉及个人观念、人格真正核心的观念。“万物皆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命题,道出人类永恒的困惑。

[3] “世界主义者”和“个体主义者”是互通的,若不放心自己的感觉,可参见A.H.Armstrong, An Introduction to Ancient Philosophy, Methuen & Co. Limited, 1947, pp.114-115。

[4] Ibid.p.115。晚期希腊哲学转向自我救赎,参见陈村富,“晚期希腊哲学的转向与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想补充的是,从犹太教到基督教也发生了类似转向。犹太人本来只有三个关键词:神、律法和以色列,及至基督教才有个体救赎的诉求。国内似已形成共识,即中国哲学的重点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不像西洋的英雄主义,只在生命强度的表现,全无道德的意味”,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事实上,西洋之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时已开始伦理或曰道德转向,西洋之犹太教、基督教则是以道德一神论自别于人,到了希腊化和古代晚期,可以说,地中海世界的思想主流就是主体性与道德性。

[5] 希腊化时期用“mysticism”、“mystical”指神灵崇拜及其秘密仪式。之所以不说“教会(church)”或“宗教(religion)”,是因为当时前一个词还未诞生,后一个词虽刚出现也不是今天的意思。《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第1171页归纳当时东方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宗教性”,都讲“来世拯救”、“超越之神”、“二元对立”,有一定道理。比如,梯利著的《西方哲学史》也把普罗提诺放在“宗教运动”的篇名下。但怎么理解“宗教性”,还得小心。例如,犹太教不讲来世和个人拯救,佛教不设超越神,至于二元对立,得说就哪个方面而言才有意义。反倒是柏拉图主义,来世拯救(灵魂不朽及轮回)、超越神(终极存在)、(观念和感觉)二元对立等要素一应俱全。此外,希腊人钻研哲学不是修几门课就成了,而是要践行某种生活方式。弟子追随老师,无异于信徒追随教主。所以说,在对世界本原或神的理解上,在对人生结局的设定上,甚至在教义教规系统化和成员组织生活上,都很难划分哲学和神秘思想(宗教)。能把二者区别开的恐怕还是那个老生常谈,即希腊哲学有一套形而上学话语和推导论证体系——所谓理性,准确一点,思辨理性或理论理性,以别于旨趣迥异的实践理性。

[6] 引文见《新约·罗马书》1:1,事迹见《新约·使徒行传》17:18和28:31。47年,保罗带着助手从安提阿启程,“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新约·使徒行传》13:4),这是他海外传道生涯的始点,也是犹太教的一支质变为基督教或曰公教,走向世界舞台的始点。

[7] 参见Dominic J.O’Meara, Plotinu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neads, Clarendon Press, 1993. p.112。

[8] 灵性世界即智觉世界,相当于柏拉图的观念世界。一般认为,就内容看,普罗提诺最不同于柏拉图之处是,对生命的强调,参见A.H.Armstrong, Plotinus, Collier Books, 1962, p.19。该书多次引用的这个短语出自Ⅵ.7.12。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柏拉图在探讨灵魂时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

[9] 引自Ⅰ.1.13。

[10] 引自A.H.Armstrong, Plotinus, Collier Books, 1962, p.18。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九章集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勘误(明明如月明州月)

基督教“灵魂”来自希腊哲学而非犹太教/也是翻译...(明明如月明州月)

关于翻译的信vs美(明明如月明州月)

5.与《希腊哲学史》商榷/普罗提诺区别于柏拉图之处(明明如月明州月)

4.与《希腊哲学史》商榷/恐怕没有“宗教性”(明明如月明州月)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