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张伯江)
导言(1)
第一章 为什么要研究同位同指组合(3)
第一节 汉语同位语法现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3)
一 概念:汉语传统语法论著对“同位语”的论述(5)
二 结构关系:从同位语到同位结构(10)
三 解释:从专项研究到多维视角(15)
四 对话:不同学派的交流(18)
第二节 汉语同位句法现象值得研究和重视(21)
一 同位关系研究的薄弱点、研究重点(21)
二 同位关系研究的理论价值(22)
三 例句来源说明(23)
第二章 汉语同位同指组合的性质(25)
第一节 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26)
一 前项是否为后项划定外延(27)
二 前项是否为后项增加信息量(28)
三 对前项进行疑问词替代测试(29)
四 两项之间是否包含“的”或可以插入“的”(30)
五 说话人对定中偏正关系和同位关系的信息编码模式不同(33)
第二节 同位关系和主谓关系(34)
一 同位关系和主谓关系有相通之处(34)
二 虽相通但有差异(35)
三 从汉语本质语法关系看同位与主谓(37)
第三节 同位关系和并列关系(41)
一 有共同点:并立、同位(41)
二 语义、识解策略和句法上都不同(41)
本章小结(47)
第三章 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实现方式(48)
第一节 同位关系:动静之间(48)
一 上古汉语同位关系的形成:经济而高效的“补释”(48)
二 “阐释”重于“并立”(54)
三 动静连续统:从同位同指组合的答问看(56)
第二节 同位关系的句法实现:在线组合(60)
一 非静态词组层面的同位同指现象(61)
二 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实现:“在线生成”是实质(72)
本章小结(75)
第四章 同位同指组合的形式鉴别(76)
第一节 识别同位同指组合(76)
一 识别同位关系的三个要点(76)
二 测试同指的形式手段(84)
第二节 跨语言同位现象的差异(94)
一 相同语用需求的不同句法表现(94)
二 与各自语法体系的自洽(95)
第三节 哪些成分能做同位项(100)
一 陈平(1987)的七类名词性成分(100)
二 能做同位关系成分项的八类名词性成分(101)
第四节 地点直示成分充任同位项的规律(108)
一 定中名名组合:地点直示成分不充任同位项(110)
二 同位同指组合:地点直示成分充任同位项(113)
三 临近影响效应——虚化的PD(120)
四 名词性成分后做状语的PD(125)
五 小结(126)
本章小结(128)
第五章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129)
第一节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的类型(130)
一 普通名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30)
二 专有名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33)
三 人称代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37)
四 照应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41)
五 “数量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43)
六 “一量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44)
七 “指量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45)
八 “时地直示词”居首的组合序列类型(145)
第二节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搭配规律(146)
一 不同名词性成分充任同位同指组合前项的能力级差(hierarchy)(147)
二 不同名词性成分充任同位同指组合后项的能力级差(148)
第三节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能力和句法类别(151)
一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分布倾向(151)
二 双项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关系类(164)
第四节 五类句法关系难断定的双项“名名组合”(167)
一 “专有名词(包括“类专有名词”)+称谓词”组合(167)
二 “王念孙父子”“他爷仨”“小张几个医生”“小李他们”组合(176)
三 “博士乡长”“邻居夫妻”类不是同位同指组合(183)
四 贫嘴张大民和快嘴李翠莲:发展中的同位和偏正(184)
五 “我们出版社”类:可以是同位关系(185)
本章小结(187)
第六章 三项以上的多项同位同指组合(188)
第一节 三项同位同指组合(188)
一 三项同位同指组合的类型(188)
二 三项组合同位项的搭配序列表(205)
第二节 四项同位同指组合(206)
一 四项同位同指组合的类型(206)
二 四项同位同指组合各序列的搭配表(228)
第三节 五项同位同指组合(231)
一 五项同位同指组合的类型序列(231)
二 五项同位同指组合的搭配序列表(252)
第四节 六项同位同指组合(254)
一 六项同位同指组合的类型(254)
二 六项同位同指组合的搭配序列表(270)
第五节 七项以上同位同指组合(273)
一 七项同位同指组合(273)
二 八项同位同指组合(280)
第六节 多项同位同指组合搭配规律(282)
一 多项组合的考察方法(282)
二 搭配序列测试结果分析(283)
本章小结(284)
第七章 同位同指组合的结构特点及分析方法(285)
第一节 同位同指组合的结构特点(285)
一 同位同指组合的句法框架(285)
二 A区域——语用区(288)
三 B区域——语义核心区(288)
四 C区域——照应定位区(288)
五 各句法位置的同位同指组合的项数容纳差异(293)
第二节 汉语同位关系DP分析的适用性问题(296)
一 汉语同位关系的两种DP分析法及其困境(299)
二 汉语同位关系有不同于英语等印欧语的独特性(305)
三 汉语同位关系的语用特性与 X-bar理论(310)
本章小结(317)
参考文献(318)
后记(327)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