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果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3 贺 宁 2017-05-02 18:54:55

    2009年,初来这座南方异乡小城,一个人住在一幢山下的老楼里。起风的时候,山上疯长的野草像波浪一样层起层伏。那时因为工作的关系睡眠变得极差,彻夜不眠成了常事。那些睁着眼到天明的黑夜,抚慰心的唯有床头的暖光与灯下的书。就是那个时候,第一次遇见黎戈,她成了我的幽暗世界深处的一束光。 几年间,恋爱、结婚、生子,我带着她的旧书与新书们从一个住处搬到另一个住处,它们陪伴我走过了行旅更替苦乐交织的八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的果》,是她的果,也是我的果。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几番泪下,是的,静能生明,让我抱抱你,为抵达这份沉静所历经的不安与疼痛。

  • 65 成知默 2017-05-04 20:24:03

    2017年已读046:这本书没有收录我很喜欢的那篇《20岁的自由课》,过去的几年,黎戈饱受生活的磨折:官司缠身、身体欠佳、生存的压力与亲人离世的悲恸。但是在这篇文章里,黎戈说:“生命的不确定,把我的某种禁锢冲开了”, 她终于“开始松开拳头,生活和写作了”,这也是这本《时间的果》给我的感觉。这本书里的黎戈更加松弛、更加挥洒自如了,有种静默而笃定的力量,看她写评论,从之前的斩钉截铁、凌厉惊艳转向了一种细节与情境重建的写法,并不灌输某种观点,而是试图将读者引入自主的关注与思考。黎戈在这本书里的着力点依旧是对尘世烟火的热恋与对精神世界的渴求,但她的整个人、她的生活、她的阅读与写作,都愈发清明有力、通透温润了。

  • 61 溪云 2017-05-20 07:28:08

    看了好几个女文青友邻的推荐,好奇而看,看完终于知道她们喜爱的原因。第一部分简直是豆瓣文青标评,这种评论一般构成如下:先抒情感怀一番,再推书中情节,把作者百科艺术加工一番,再引用几句诗词或者名言抄录,最后回归到自我抒发,通篇必须用词讲究,张风十足。相对而言,书的后一部分至少真实。作者的阅读坚持还是值得点赞,经她推荐收了几本书。但如她的生活单薄局限,读她书更多感觉是重复平面。

  • 55 mythes 2017-11-17 01:51:13

    因为凑书单,看到网页推销的清新封面,觉得这么多年了,是不是该看看新晋的散文了?翻看一阵就后悔了。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够好,而是多年的专业阅读的挑剔。整本书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书评加上一些岁月静好一样的感慨。原文中作者透露自己对文字极其敏感,这样的自恋极其可笑,试问哪个爱好文学的人对文字不敏感呢?看得出作者是个爱读书的人,每天阅读量超大,但是,致命的点在于,文章只是生活感悟的罗列,并没有任何历史、哲学、社会等深入的挖掘,属于“流行”或“高端鸡汤”文章。作者行文有时突兀,往往优美的时候来一句“他妈的”,让人错愕。如果不强求深度与高度,只需要软性阅读、放松心灵,此书应该适合大众,但文史哲专业人士请不要浪费时间与金钱了。

  • 21 菜鸡自啄 2017-07-19 18:25:57

    客观来讲作者的语言值得推敲的不多,偶尔一两句惊艳之语犹如昙花一现。生活态度值得借鉴,但书还是要多读多思考的,而要不得的,一是混乱的逻辑,二是囿于自我的怜惜。

  • 13 欢乐分裂 2017-05-30 18:37:00

    “生活滋养文学,文学烛照生活。”诚如是,经年阅读浇灌滋养的文心,会在庸常的日子里点滴累积起诗意,浪漫和爱,美和文艺,并非只是汲取文本养料后的辞藻堆砌或架空式的向往描摹,它可以落实到生活的角落缝隙,生而有涯而梦之不死,感谢这些素朴、简单、温润、有光的文字,同时也不乏犀利透彻,让我着实感到共情的温暖;从第一本书至今,一直惊叹黎戈遣词用句的精准度,总能安稳驱使熨帖无比的字词落座,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鼓风而行,身心畅快;也折服于她广博的阅读面,跟着书单读了不少,旁征博引丰厚文艺评论体量,淬火凝练出生活中层层沉淀的美和痛苦;最末一篇《我们不擅告别》读得泪目,“再见了,我爱的人。”共勉。

  • 13 [已注销] 2017-05-12 14:11:13

    不怕新生,亦不怕凋落。将自我与人生的境况相互融合,向风找寻时间的线索,向大地倾诉死亡的沉默,向天空感怀生命的喜悦。

  • 12 似云 2017-05-08 16:02:40

    大约09年在豆瓣上第一次读到她的文字,喜欢至今,同时也发现她阅读量之大,这些年总是追着她已经读过的书去构建自己的书单,然而即便读同一本书,她也能发掘出好多我看不见的东西,我想这是她文字的魅力之一。另外她的经历,以及她在并不算顺心的境况下一直拥有的安然、勇气、宁静,也化为了她文字更深层次的魅力。

  • 15 沈筼筜 2017-04-23 16:54:26

    抢先标注!爱这饱含日常质地的文字,从个人阅读的引述,到生活的思悟,都那么简静有余韵。从黎戈的文字视角里,会发现生活可以这么动人和柔软,琐碎的小事在她眼里闪着平和的光亮。

  • 10 Joanny 2017-05-03 15:33:50

    “对知识的汲取,也应该像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的长成自己的体系。” 然后慢慢生长成森林。封面与内容相得益彰。

  • 7 k 2017-05-13 12:32:16

    前中部的评论不太喜欢 浅而琐碎 有为文而文的痕迹 后面写生活的文字渐入佳境 蕴藉清淡 又饱含深情 最后两篇尤为动人 黎出新书 立刻给老友买了一本寄去 她最爱黎 我们这些年把黎的书都看了 尤记得第一本的惊艳 那样灵敏动人的文字 把文学概念都糅化打碎了说出来 后来当我逐渐长大 被打动的却是她对生活的发自肺腑的爱

  • 6 糖罐子 2017-06-03 12:25:46

    “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常如小年”。

  • 4 沈入忘🌟 2017-09-28 20:16:05

    四星。为了最后那篇加一星。 世事细碎,糟糕的事无可避免,求不得的事比比皆是,但还是想把希望把生活过成诗,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而是内心一尘不染。

  • 2 王这么 2017-07-09 18:46:55

    黎戈的文章总是让人受益良多。

  • 7 贪睡 2017-05-04 16:53:04

    像一个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书在手里,能抛开周遭的琐碎嘈杂和一身尘埃,觉得自己安静美好,心里喜悦如莲。

  • 3 安歌 2017-08-25 17:17:21

    看有读者说,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就读 黎戈。实是体贴之言。

  • 2 bird 2017-06-13 11:58:56

    18岁那年的惊涛骇浪,黎戈竟用那么淡的笔触,内心只有对疏漠亲情的愧疚。踩着书本过日子的南京平常风景,夜半醒来读了数篇,空寂雨声,恐惧蔓延而来,有多少美,生活的颜色,被吞噬不见了?

  • 2 托马斯杨 2017-12-23 09:52:17

    岁末的惊喜之书!认识到这位叫黎戈的写作者,南京人,非科班出身,在日常相夫教子的烟火气中写作,也正如她的生活,字里行间透着与地面接触的气息。她写南京的山、云、树,写南京的菜市场、夜市、街道,写视力不好的母亲、癌症晚期弥留之际的父亲,写怀胎与培育女儿、丈夫与家庭生活,发轫于生活之味的灵气让读者也有了同样经历的感觉。就像她写小津安二郎:[许多人把电影看做对日常生活的逃离,而小津是调动官能,恢复了对生活之味的嗅觉,更深邃地认知生活]。谈到读书,有一段印象颇深的是,过于丰富的精神世界会让人在生活中变成薄薄一片,不妨考虑不同类型的均衡。一如:旧俄文学有高远深邃的灵魂感,日本文学则长于低矮贴地的日常细节,前者是灵魂之花,后者是世俗的根,黎戈谈到,这是她内心的两个支点。最后一篇《我们不擅告别》,几度泪目……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