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他乡故国》出版之际
王 瑞
《他乡故国》于2003年10月最后完稿以后,经历了两次即将出版终又流产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对它能否出版、何时出版、出版以后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等问题早已十分淡然了。从1998年动手,2001年初稿写完,三年里我每天活在书里,“死”在书里,书里的人物,情节伴随着我的时时刻刻,而我唯独没有想过的,就是它究竟能不能出版,或谁会出版这本书的问题。
《他乡故国》描写了一个人到中年的赴美学人在国内成长,在美国发展的人生历程。说起来这类故事并不鲜见,从《北京人在纽约》发表至今,这种主题的故事何止成百上千?但是,我认为,那些故事很精彩,但对美国生活的描写方面,缺乏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的切身体会。诚然,餐馆打工、当保姆、做苦力、孤灯苦读、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的情节能激起刻骨铭心的感叹,也能将背井离乡之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乡情、乡愁只跟我们新移民艰苦,尴尬的窘况密切相关,反之假如我们的环境改变,假如我们能融入主流社会,得到认可的话,是不是就乐不思蜀了?这样的故事没有人写过,至少我没有听说过-------这便是我写《他乡故国》的动因。
跟大多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人一样,《他乡故国》的主人公齐伟植的经历有着时代深深的烙印:生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上了大学,又跟着洪流滚滚的出国大潮来美国“镀金”。出国以后,也有穷学生,打工仔的经历,然而跟许多留学生、新移民不同的是,他跟美国人成婚,而且不仅获得了终身教职,还能“出人头地”,进入美国大学的领导层。但问题是,这些身外之物并没有让他死心塌地地认他乡做故乡,并且大弹新移民“当家做主”的主旋律,当一个“模范少数民族”的典范,相反他思乡思亲的情愫更深,更浓。然而当他回到故国之后,中西方两种文化、两种价值的冲撞,以及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在他眼里变得如此陌生的中国,又使他陷入新的困顿。这种不以地位、身份为前提的心路历程恐怕不少有留学,游学经历的学子都能感同身受。
齐伟植的困境有没有解?我觉得这并不重要。我认为我们所有的海外学人从跨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着今生心灵便不再安宁。“人过留影,雁过留声”,我们的存在,驻足让世界变得不同,而世界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诗人贾岛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在他的眼里,他乡故乡不是个静止的概念,而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而不断变换更迭着,而由于这样的变换,人就有了思虑,有了苦恼,从而也就“长大成人”。
大凡读过《他乡故国》的朋友,几乎都问过我,这是不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对此我强烈地否认。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我的家人,以及我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扶助我一路走来的师长和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想再次指出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小说就是虚构的,但是要虚构一部小说作者必须有生活基础。就拿我来说吧,我虽然有跟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免下”留城,自学外语,赴美留学,但开始动手写作的时候,我也只是美国某大学的一个一般教职人员,许多的情节是根据我身边朋友,同事的故事加工再虚构而来。我不否认在个别情节上,在主人公身上也许有我的影子,但是同样的话可能适用于每一位有相似经历的学人。
不过我的另一命题却是,小说里的故事会不会影响或预示作者的生活,所谓“戏如人生”呢?比如,从2003年至今,我有了两次回国半年的“海归”经历,而且就在动笔写这篇“跋”的前几天,我刚刚接到了我所任职大学的教务长的电话,正式通知任命我为Dean(院长)。这样说,我不是在经历书中主人公所经历过的生活吗?不过我希望,书中的那些相似的情节在我的生活中有止于此,我实在无心经历主人公生活中的其他片段。
感谢郭宝明先生,我们素昧平生,却为《他乡故国》的出版倾注了最大的心血。感谢耶鲁大学的苏炜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他乡故国》作序,感谢我的妻女在我为写作而无心家事的时候支持我容忍我,也感谢我的朋友无论何时都信任我,爱护我,鼓励我。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动手写《他乡》的时候,我的父亲还健在,而今《他乡》终于付梓,他却早已驾鹤西行。我愿以这本小书的面世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北 岛:正如书名《他乡故国》所暗示的时空交错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应的平行叙事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借助这一形式,作者把我们带进一个感情的迷宫,而迷宫所环绕的是一个少年的心理死结。
欧阳江河:王瑞教授对文学和生活两者都有着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长篇新作《他乡故国》视野开阔,行文从容,字里行间散发出当代跨国文人特有的那样一种融生存境况和内心感受于一体的沧桑感。尤其可贵的是,在王瑞所叙述的错综纠缠的故事后面,我们可以读出他对人类久远乡愁的透彻领悟。
苏 炜:在错位与并置中造就新视界。作为同命运者,从我们踏出国门的一刻起,这个“故乡——他乡”的错位、并置,及其融合、对峙,就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个永恒的情结,一段无以摆脱的存在困境。
戏如人生
|
我很喜欢这篇后序,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