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原作名: I sommersi e i salvati
译者: 杨晨光
出版年: 2017-10
页数: 260
定价: 4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辉书系:普里莫·莱维作品
ISBN: 9787508650029
内容简介 · · · · · ·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译者简介】
杨晨光,辽宁沈阳人,译作另有《最后的猎巫人...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译者简介】
杨晨光,辽宁沈阳人,译作另有《最后的猎巫人》《休战》《莱维传》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大多数的情况中,解放的时刻既不令人高兴,也不令人轻松。因为大多数时候,解放的背后是毁灭、屠杀和遭受的痛苦。当他们感到自己重新变成人,也就是说,重新肩负生活的重任,人们便能感受到悲伤:失去亲人或家人离散的悲伤;身边人们广泛遭受痛苦的悲伤;他们自己耗尽了精力却无药可救的悲伤;在瓦砾堆中,往往是孑然一身,重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悲伤。并非“快乐是痛苦之子”,而是“痛苦是痛苦之子”。仅仅对于某些幸运儿,在某些特定的瞬间,或者非常单纯的灵魂,脱离痛苦才能带来快乐,否则总要伴随一段时间的深深的痛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羞耻+结语 -
走出黑暗,人们因重新获得已被泯灭的意识而痛苦。……我们曾长年累月如牛马般生活:每天从黎明到黑夜,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饥饿、疲劳、寒冷和恐惧,留给反思、推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忍受罪恶、混乱和赤贫,如果在正常的生活中,相同的经历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在集中营中大得多,因为在集中营里,我们的道德尺度已经改变。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偷盗——在厨房中,在车间中,在棚屋里,总之,“从其他人的手中”,从对立面,但仍然是偷盗。有些人(极少数)陷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偷盗自己伙伴的面包。我们不仅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和文明,也忘记了我们的家庭、我们的过去、我们曾为自己幻想过的未来,因为,就像牲畜,我们被局限于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我们能摆脱这种地下的思维程度,在少有的周日休息中,在睡前飞快流逝的短暂时光里,但这些时刻更令我们痛苦,因为在这些时候,我们有机会衡量环境对我们的侵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羞耻+结语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3 条 )



第三章末尾被删改的语句: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

我的血液分给你们,我要记起那几行诗


-
奇怪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已经让我们见识过了什么是灭绝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道德”层面,这个民族又同时具备很高的素质。甚至是世界公认的谦卑有礼。在对于其他人的关怀上也做的算佼佼者。 那么人性与道德之间,是否是独立存在的? 我们难道可以说:“这个人没有丝毫人性,却很道德”? 结合自己的人生观,所得到的答案是,人性是人类最为基础的重要存在。而道德,不过是人类自己塑造出来的某套标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词,...
2018-02-23 15:19 6人喜欢
-
文小妖 (一片葉子落了,無須驚動一片森林)
在有些国家,人们从来都不知道自由,因为只有满足其他更迫切的基本需要后,人们才会感到对自由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包括:抵御寒冷、饥饿、疾病、害虫、猛兽和敌人的侵略。但在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国家,当今的年轻人便把自由视为一个人决不能放弃的权利。人们不能没有自由,这是天生而显而易见的权利,而且它是无偿的,就像健康或呼吸的空气。2018-01-09 13:10 2人喜欢
-
然而,可能因为我们本是社交动物,那种“我们”和“他们”泾渭分明的需要如此强烈,以至于这种行为模式,这种敌/友二分性,胜过了其他所有模式。通俗历史以及学校中所教授的历史,被这种二元论的趋勢所影响,非黑即白,简单直接一一它易于把人类历史的长河引向冲突,把冲突引向斗争一一我们和他们,希腊人和斯巴达人,罗马人和迦太基人。
2021-03-23 13:45
-
芳菲天 (珊珊尔来 晏晏尔去)
导读 1. “任何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或伤害的人,不必精心编造谎言,为自己开脱并未犯下的罪行。。。他也许会维持深深感到羞耻。但这并不能否认受害者也会出现记忆更改这一事实。15 2. “不管这场战争如何结束,我们都已经赢得了对你们的战争。你们没人能活下来作证,就算有人能幸存,世界也不会相信他的话。“ S. 15 3. 他要传播的是充分了解极权罪恶的知识,而不是对它的简单控诉。S。 18 4. 最有力的材料便是幸存者们的回忆。...2018-05-09 17:34
导读
1. “任何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或伤害的人,不必精心编造谎言,为自己开脱并未犯下的罪行。。。他也许会维持深深感到羞耻。但这并不能否认受害者也会出现记忆更改这一事实。15
2. “不管这场战争如何结束,我们都已经赢得了对你们的战争。你们没人能活下来作证,就算有人能幸存,世界也不会相信他的话。“ S. 15
3. 他要传播的是充分了解极权罪恶的知识,而不是对它的简单控诉。S。 18
4. 最有力的材料便是幸存者们的回忆。但在这些回忆所激起的同情和愤慨之外,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们。集中营并不总是一个好的观察对象:在非人的条件下,囚犯们的观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对生活环境构建一个笼统的印象······。。。因为迫于每时每刻的威胁,他的注意力总是固定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上。 S. 18
5. 现有的回忆和见证其实并不是由那些最具有受害经验的底层受难者做出的。。。。 往往在苦难折磨和缺乏理解中消磨殆尽。。。 “特殊囚犯“。。。。 它们的证词要么不完整,要么就是歪曲事实或完全虚假。S。 18
序言
1 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刽子手就在我们身边》:“集中营的历史将由我们来书写“。 S。 3
2 普通囚犯,小概率事件的组合。。。 集中营中大多数和幸存者中极少数。。。 从未彻底探究国集中营最底层生活的人书写的。。。。 政治犯的优势 S。 9-10
3. 它们的记忆也趋于模糊和模式化。它们的记忆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后来接受的信息所影响。。。虚假记忆。。。变得可信。。。。 S.11
4. 灰色地带:那一刻带来的惊诧——第一个威胁、第一次侮辱、第一记耳光,并非来自党卫军的暴徒,而是来自其他囚犯。。。 S。 12
回应 2018-05-09 17:34 -
导读 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 在极端的处境下,人们平时所说的伦理和道德不仅是一种奢侈,而且是基本生存的有害障碍。 每一声丧钟都是为所有人而鸣 埃默里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是在一个坐标系中能够实现最广度的精神生活的人。莱维认为扩展至所有将自身教育超越日常工作的人,他们有活生生的文化, 因为他们的文化能够努力去自我更新, 自我扩展,自我提高。同样, 许多一般的知识人也都是因为有了在极权统治下的生活经历,并由此...
2018-07-09 23:35
导读 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
在极端的处境下,人们平时所说的伦理和道德不仅是一种奢侈,而且是基本生存的有害障碍。
每一声丧钟都是为所有人而鸣
埃默里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是在一个坐标系中能够实现最广度的精神生活的人。莱维认为扩展至所有将自身教育超越日常工作的人,他们有活生生的文化, 因为他们的文化能够努力去自我更新, 自我扩展,自我提高。同样, 许多一般的知识人也都是因为有了在极权统治下的生活经历,并由此产生了迫切的思考需要,才在后来成为知识分子或公共知识分子的。
罪之记忆
灰色地带
做这种工作, 人们要么第一天就疯了, 要么就慢慢习以为常,而另一个人说:当然, 我原本可能会自杀, 或者被党卫军杀掉,但我想活下去, 我为自己报仇,也为了作证,不要把我们当成怪物。我们和你们一样,只是更不开心的多。
现在,和自己一样是非人的禽兽,在强加的同谋中,依靠罪行的纽带, 绑在同一条船上。
在这个停战协定的背后,人们能听到魔鬼的笑声--这需要付出代价, 我们成功了, 你们不再是异族,对立种族,千年帝国的宿敌,不再是拒绝崇拜偶像的人们,我们降服了你们,把你们拉到底层,同我们在一起。你们同我们一样,你们这些骄傲的人民--身上沾满了自己同胞的鲜血,就像我们,就像该隐,杀害了他的兄弟。来吧, 我们可以一起玩。
他们的面前, 不再是不知姓名的乌合之众,不再是一群惊弓之鸟,不再是从闷罐车厢里走出来的被吓呆的人群-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恶臭的莫纳托-在发生瘟疫时受雇埋葬尸体的人
压迫必然引起人类道德模糊性
奥斯维辛-德国人世界的最终排污地
必须具备真正坚强的道德盔甲,才能抗拒它的腐蚀。
人们扮演一个角色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
骄傲的世人掌握到暂时的权力,却会忘记了自己琉璃易碎的本来面目,像一头盛怒的猴子一样,装扮出种种丑恶的怪相,使天上的神明们因为怜悯他们的愚痴而流泪。
羞耻
在大多数情况中, 解放的时刻既不令人高兴,也不令人轻松。因为大多数时候,解放的背后是毁灭、屠杀和遭受的痛苦。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重新变成人,也就是说,重新肩负生活的重任,人们才能感受到悲伤;失去亲人或家庭离散的悲伤;身边的人们广发遭受的悲伤;使她们自己耗尽了精力却无可救药的悲伤;在瓦砾堆中,往往是孑然一身,重新面对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悲伤。并非“快乐是痛苦之子”,而是“痛苦是痛苦之子”。仅仅对于某些幸运儿,在某些特定的瞬间,或者非常单纯的灵魂,脱离痛苦才能带来快乐,否则几乎总要伴随一段时间深深的痛苦。
尽管这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但我感到一种彻底的失望和沮丧。那个时刻,三年来我所有思绪和秘密的渴望所集中的时刻,并没有激起幸福或我体内的任何其他感觉。我让自己从我的草垫上跌下来,爬向门口。以爬出门口我便徒劳地试图爬的更远,然后我只是躺在林间的地上睡着了。
而目睹了罪行的人们,他们追求正义的意愿被证明如此软弱或徒劳,他们面对这罪行束手无策。
通天塔-指人类不同的预言和种族
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我们能摆脱这种低下的思维程度,在少有的周日休息中,在睡前飞快流逝的短暂时光里,但这些时刻更令我们痛苦,因为在这些时候,我们有机会衡量环境对我们的侵蚀。
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他忙的没有时间考虑死亡,整个机体都在奋力呼吸。
自杀是由未被惩罚而减轻的罪恶感所衍生的行为。
罪恶感所带来的每天的痛苦就是对一个人的惩罚。
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我怎么能在奥斯维辛活下来?我的原则是:第一考虑我,第二考虑我,第三考虑我,然后什么也不想,然后再考虑我,最后才是其他人。
秩序是我们的敌人,但它也让一个地方变得理性而确实。
那些最糟的人幸存下来: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带”的合作者和密探们。。。最糟的人, 也就是说,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人,幸存下来,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
导致终结的毁灭,被清算的工作,无法被任何人讲述,因为没有人能回来讲述他自己的死亡。即使他们有笔,有纸,被吞没者也不会作证,因为他们的精神死亡先于肉体。早在死前的几周或几个月里,他们便已经失去的观察,记忆,比较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无人是孤岛,以及每一声丧钟都是为所有人而鸣。
德国大屠杀是由于奴役其他民族的愿望、灵魂的贫乏,并归于多种因素的共存(战争状态,德国在技术和组织上的求全思想,希特勒的意愿和颠倒黑白的领袖能力,德国缺乏坚实的民主根基)这些因素并不是很多,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但每一个单独的因素都不足以引发这场屠杀。
交流
我们的交谈是虚假的、单独的噪声,用描绘的面纱掩盖存在的沉默;我们是孤独的,即使(或者尤其)两个人同居生活。在我看来,这种悲观的理论起源于思想的懒惰;特别是,它通过一种危险而恶毒的怪圈,鼓励思想的惰性。。。因为沉默、信息的缺乏,本身也传递着一种信息,但这种信息是含糊不清的,而含糊不清导致不安和怀疑。说人们不可能沟通是错误的,人总是可以交流的,而拒绝沟通是一种失败。在生理和社会角度上,我们都预先倾向于交流,尤其在于高度进化和高尚的形式--语言。所有的人类成员都有着预言能力,只有动物之间才不存在语言 。
书面或口头的交流是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但他们的环境并不缺乏矫正物。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其社会自身的利益与“外来劳工”的劳动力--因而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对环境的适应-是统一的,他被允许带来他的家人,也就是说,他故乡的一部分;为他找一个或好或坏的住所,他可以常常必须参加语言学校。这些移民在走下火车时又聋又哑,但社会给与他们帮助,也许没有爱,但并不却乏效率。因而很快重新获得交流的能力。
在付出惨痛代价后,你才明白沟通产生信息,而没有信息,你就无法生存。
如果他们能够与更富有经验的狱友进行交流,他们就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
有一个词汇是所有集中营通用的,穆斯林,指无可救药、耗尽精力、濒临死亡的囚犯。
并不为此感到痛苦,接受言语的丧失,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它意味着彻底冷漠的来临。有些人,要么天性孤僻,要么在平民生活时,就习惯于边缘化的生活。他们并不表现出为缺乏沟通而痛苦。
正如健康,只有失去它的人才能意识到它的真正的价值。
无用的暴力
这世上存在有用的暴力吗,不幸的是,没错,死亡。
这是奴隶的工作,是集中营体制的三大目标之一。其他两个目标是清楚政治对手和灭绝所谓的劣等民族。。苏联集中营与纳粹集中营在本质上的区别是没有第三个目标以及第一个目标的突出。
对其他许多人来说,工作也是一种保护-它是思想的一种锻炼、对死亡恐惧的一种逃避、每天生存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工作是人们每天必须关心的共同体验,即使令人痛苦或厌烦,它能帮助人们不必去担心那些更严重却更遥远的威胁。
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
长路漫浩浩,多病苦侵凌。病痛虽无甚,必以身亡终。
成人仪式
文化是有用的,哪怕只局限于一些小事上, 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它能提高某个时刻的质量,建立与同伴稍纵即逝的情感交流,保持心灵的活跃与健康。
“不要试图理解”这是人们在集中营里不得不学会的第一智慧格言
抛掉所有这些负担,让自己归于简单化和原始化,并最终得以幸存。
有些国家,人们从来不知道自由,因为只有满足其他更迫切的基本需要后, 人们才会感到对自由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包括:抵御寒冷、饥饿、疾病、害虫、猛兽和敌人的侵略。
所有的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革命,以及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微不足道的革命,都是由那些非常了解压迫却并无切身之痛的人所领导。
人们必须要提防事后之智和刻板成见
德国人的来信
灵魂的懒惰,鼠目寸光的盘算和愚蠢
回应 2018-07-09 23:35 -
二元对立。设身处地,预防事后之智和刻板成见。不要以尝试和现在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当时的事件。极端环境。破除成见。试图揣摩纳粹的意图。“以一种局外人式的冷静和怀疑来思考,使他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等等的绝对区分抱有怀疑。 罪之记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加害者与受害者出于自我保护对记忆进行加工与对抗,造成对事实的扭曲。 灰色地带 建筑于恐怖和顺从上的模糊区域(道德模糊、人格扭曲)。 莱维在这里否定简化历史...
2019-03-10 20:00
二元对立。设身处地,预防事后之智和刻板成见。不要以尝试和现在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当时的事件。极端环境。破除成见。试图揣摩纳粹的意图。“以一种局外人式的冷静和怀疑来思考,使他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等等的绝对区分抱有怀疑。 罪之记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加害者与受害者出于自我保护对记忆进行加工与对抗,造成对事实的扭曲。 灰色地带 建筑于恐怖和顺从上的模糊区域(道德模糊、人格扭曲)。 莱维在这里否定简化历史,将其“非黑即白”化的做法,敌我的界限并不明确。因此也就有了灰色地带。在集中营拥有特权的囚犯出于灰色地带,他们捍卫与保护特权。“集中营复制了集权政体的等级结构,尽管规模较小,但特点鲜明。下层对权利的约束不复存在,下层本身迷陷于权利之中;集中营从集权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复制的另一个特征是:权力不按功绩和能力来分配。而分配给那些愿意歌功颂德的人。” 在极端环境中人如何选择是复杂的情况。在纳粹主义的恶魔秩序面前,受害者的人格会被降低、同化。压迫必然引起人类的道德模糊性。“骄傲的使人掌握到暂时的权力,却会忘记了自己琉璃易碎的本来面目。” 对于审判,莱维不认为有人有权力去审判特权队的幸存者:因为他们也只能选择服从或马上被杀。 纳粹设立特遣队让他人(受害者)承担罪责。 羞耻 在集中营里,由于环境的侵蚀,人的道德尺度会改变。 为什么会有罪恶感? 首先,当一切都结束时,我们意识到我们无所作为,或做得不足以抵制将我们吞噬的体制。其次,受到事后人们的指控与审判 最后,因为自己代替更优秀的人活下来。 不能用今时的道德标准去判断我们或他人彼时的行为,因这些行为是由彼时的道德标准所驱使的。 交流 用剥夺语言的方式剥夺人性,使人回归到聋哑状态。 “无法沟通”:不再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传递信号,而用语调。 莱维幸存的原因:因为学过德语,听懂了指令,能交谈,获取信息,写信,因为沟通的存在。 无用的暴力 无用:缺乏明显的目的、用高度象征性的残忍去践踏人性。用剥夺尊严的方式将人降级为禽兽。刻意羞辱。 纳粹是理性地追求邪恶,还是缺乏理性? 是自大和激进主义,狂妄和彻底,蛮横的逻辑,但并不疯狂。 集中营的日常节奏是对文明和道德的冲击。通过排便、裸体的强制政策,让缺少遮羞物的人不再把自己视为人类。刺青的暴力意味着奴隶的烙印。 莱维试图揣摩纳粹的逻辑:为何不让老者善终。“敌人”不仅要死,而且要痛苦地死去。 让犯人从事不具任何生产价值的工作作为迫害的意义,仅在于打破现有的抵抗和惩罚过去的抵抗。 无力暴力的唯一用处:在死亡之前,必须先损害受害者的人格,从而减少凶手的负罪感。 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 莱维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将自身教育超越日常工作的人,有活生生的文化,因其文化能够去自我更新、扩展和提高,面对任何知识分支都不会无动于衷或烦恼生气。 体力劳动让受教育者感到痛苦,但可视之为“自我考验”,对于自我极限的认识。但接受营房常规会让人产生贫乏感。 语言缺失的痛苦使知识分子成为“自己祖国的陌生人。” 知识在奥斯维辛的用处:用血液(面包和汤)去拯救虚无中失落的记忆。对抗遗忘,强化自我认识,不停止思考,不陷入麻木。找到自我。“提高某个时刻的质量”。 但在自我引导和理解现状中,文化毫无用处。逻辑、艺术和诗歌无法帮你理解这个地方的生存法则。知识分子的自我提问,反而使他们难以接受违反逻辑和道德的现实。 在奥斯维辛,在人们对死亡的麻木和习惯中,文人和白丁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死亡是已被接受的事实。 生活的目标是对死亡最好的防御。 有趣的点:莱维在面对疾病和危险时,我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勇气,但在面对一个人类的侵扰和挑衅时,我就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我与莱维同) 因无神论信仰,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寻求神的帮助和庇护。一个人不能在比赛即将结束时改变比赛规则,尤其在你就要输掉比赛时。 成见 只有满足其他更迫切的基本需要后,人们才会感到对自由的需要。(有先后顺序?) 犹太人是世界之外,由空气组成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不再有祖国,也没有家。(绝望) 由于简化历史而形成的刻板成见,当我们在时间、空间和实质上距离他人的经验越遥远,就越难以认识甚至无法认识他人的经验,需“弥合历史断层”。避免/提防用当前、当地的尺度去衡量遥远年代和地点发生的事。 当是人们由于有意的不肯相信、精神阻滞、以讹传讹以及自我催化的安慰性事实而变得混淆不清。 你们怎么不逃跑? 你为什么不反抗? 1有反抗 2压迫不一定导致反抗。最受压迫的人因其所受的严酷压迫大多不具备反抗的体力和精神力量,而革命通常由那些“非常了解压迫却并无切身之痛的人所领导。” 你们为什么不事先逃走? 1在30年代,远离“祖国”由于内在、精神上的天性,是一个痛苦的决定。 2缺乏大笔资金,桥头堡。 3机制上的移民困难。 德国人的来信 我的任务是去理解“他们”,并非那些高层战犯,而是人民——不作为的广大民众。 我活着,而我愿意去理解你们,从而对你们作出评判。 一个惩罚,如果是集体性的,就不可能是公平的。
回应 2019-03-10 20:00
-
我希望能建立起一座无形的大坝,挡住这种致命而不幸的趋势一一简化历史,刻板成见。然而,我同时想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对近代的历史性悲剧的认识;它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它说明了当我们在时间、空间和实质上距离他人的经验越遥远,就越难以认识甚至无法认识他人的经验。我们倾向于在吸收这些经验的同时,把它们与我们自身“相关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似乎在奥斯维辛的饥饿就像我们平时错过一顿晚饭。似乎从特...
2021-04-10 20:25
-
我们常说的“理解”,意思等同于“简化”一一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刻的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变成无穷无尽、无法定义的一团混沌,让我们无法指引方向,做出决策。总之,我们被迫将已知的世界概括为一个纲要模型一一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为自己打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工具。这些工具是人类特有的财富一一语言和概念化的思想。
2021-04-07 14:38
论坛 · · · · · ·
这本书会重印吗 | 来自比之匪人 | 2021-03-30 | |
这么快绝版了么?? | 来自下岛凶一 | 3 回应 | 2021-01-11 |
寻找让作者感到“轻浮而令人不快的”书 | 来自静电黑蝙蝠 | 2020-10-10 | |
实拍图(封面图:The Refugee, painted in 1939 by... | 来自bnwdr | 2 回应 | 2019-08-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9.3分 4314人读过
-
Vintage (1989)9.3分 37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01)9.5分 23人读过
-
Abacus (198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黑伞 2020-01-20
莱维是深刻的,然而我现在想的是,人究竟有多少能力去承担他自己的愧疚和羞耻?其实没有多少能力。莱维从集中营里走出来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意图将道德伦理复杂化,暧昧化,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集中营的洞见。但他做了那么多,却唯独做不到一点,就是承认这些羞愧和耻辱其实是极其自然且普遍的。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饶恕自己,从这个尺度上讲,拿道德作为尺度去评判他人和评判自己一样没有必要,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明白吗?... 莱维是深刻的,然而我现在想的是,人究竟有多少能力去承担他自己的愧疚和羞耻?其实没有多少能力。莱维从集中营里走出来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意图将道德伦理复杂化,暧昧化,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集中营的洞见。但他做了那么多,却唯独做不到一点,就是承认这些羞愧和耻辱其实是极其自然且普遍的。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饶恕自己,从这个尺度上讲,拿道德作为尺度去评判他人和评判自己一样没有必要,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明白吗?在这里,道德这把尺不够用。用道德对付集中营是不够的。只有承认了罪的普遍必然性,个体才能真正做到在宽释自己的同时,趋向于脱离它,但请注意,只是趋向。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骄傲,虽然它深刻,但人运用它往往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握它。只有对这种能力进行彻底的自我否认,并明白罪的必然性,人的处境才有可能改变 (展开)
5 有用 darmen 2018-05-2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乎??我们自己历史的见证者在哪呢?
4 有用 完全感觉摇滚 2018-03-07
侵犯、剥夺以及压迫,一切的羞辱与无用的暴力只为将人变成畜牲再集体性的谋杀。奥斯维辛以及纳粹以其惊人的高效与现代性彻底地将人与人性割裂,并予两者毁灭。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最突如其来的黑暗,它证明了人类究竟能如何缺乏思考、混沌的进行每一场骇人听闻的屠杀而无动于衷。并时刻警醒当代的人,我们绝不该再让这样的罪恶重现。
3 有用 宓 2019-03-20
春节假期读物。此书越读越有种“我虽不在集中营生活,但我所处的社会生活就是一个无墙的集中营”的想法,以至于读着读着就想走神,想溜号,想要逃避那种难受的感觉。
18 有用 栗子 2017-12-23
目前大屠杀书籍中,最震撼的一本书,而且文笔相当流畅。
0 有用 橙啄蚊 2021-04-08
现代西方人的态度和中国年轻人对文革的态度如出一辙,我们不能拿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做虚伪的辩解,我们仍能保留最大程度的善,即使只是不加入“他们”。
0 有用 更低限度的生活 2021-04-04
读,而且不能只是作为一个“观众”去读。因为“它发生了,所以还会发生:这正是我们要讲述的中心要旨。”
0 有用 ♥️ 2021-03-30
这本书在讲述集中营的故事里已经逼近了完美,我说的完美并非所指揭露了一切德国纳粹犯下的罪行,而是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作者保持异常冷静与理智的口吻,以思辨的角度来看待这次集体性的“失智”行为,客观地去审视这场恶行,以见证者的眼光来描述所见,又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来分析这个根本无法用理智来思考的屠杀背后的原因,是残忍的,极其残忍,但正如作者所说的,作为幸存者,也因着某些特权所以才活了下来,相比较那些真正底层... 这本书在讲述集中营的故事里已经逼近了完美,我说的完美并非所指揭露了一切德国纳粹犯下的罪行,而是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作者保持异常冷静与理智的口吻,以思辨的角度来看待这次集体性的“失智”行为,客观地去审视这场恶行,以见证者的眼光来描述所见,又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来分析这个根本无法用理智来思考的屠杀背后的原因,是残忍的,极其残忍,但正如作者所说的,作为幸存者,也因着某些特权所以才活了下来,相比较那些真正底层的人民,他们的记忆也并非全然准确,都带着遗忘,美化的滤镜清理打磨过,过滤之后呈现出来的可怖与集中营中真实的世界相比,已经尽可能的为全人类理智范围内所能接受了,那么真正发生在集中营里的可怖景象,自然可怖得让人无法接受,这也正是纳粹如此猖狂的原因吧 (展开)
0 有用 科里与詹姆斯 2021-03-17
我理解了幸存者的耻辱感,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事先不离开,全书太真诚,读后感触良多,不是5星,是10分!
0 有用 MaY°玫 2021-03-07
从春节就开始读的书,每次只能读一点点,信息密度和沉痛之感过大。冷静理智的文笔,直接戳破被粉饰的真相。看起来不是一本让人愉快的书,但是强烈推荐诸位看看,历史不该被遗忘,而应永存后世被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