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作者简介 · · · · · ·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顶尖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他的著述丰富且有创见,曾经连续三年(2002-2005)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项。他更于2009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著有《雅尔塔—决定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最后的峰会
莫斯科会议
宴会上的不速之客
软弱的基辅演讲
第二章 8 月的坦克
克里米亚的囚徒
俄罗斯的反抗
自由的胜利
第三章 反政变
俄罗斯的复兴
独立的乌克兰
拯救帝国
第四章 走向分裂
左右为难的华盛顿
俄罗斯方舟
幸存者
第五章 人民的声音
期待
乌克兰公投
斯拉夫三国一体
第六章 再见了,帝国
森林之外
欧亚国家的诞生
莫斯科的圣诞节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冷战期间,美国一直采取平衡的方法,既承认USSR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实际控制,又拒绝承认USSR对于这些地区拥有主权。 虽然关闭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驻美大使馆,但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一直承认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公使馆的主权,并一直与其保持着合作。 (查看原文) -
我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波罗的海国家。我们从不会承认USSR对他们的强制性兼并。 我们虽然承认了USSR对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和乌克兰的主权,但我们从不会承认其在波罗的海国家的主权。 我们要让波罗的海这些国家的公使馆保持开放,要保护1940年这些国家交给我们托管的黄金。美国强烈希望波罗的海国家能自立,其中有一个很有影响力且很活跃的波罗的海社团,叫作波罗的海——美国联合国家委员会,我作为白宫人,与他们保持了频繁的联系。我们非常想去支持波罗的海的权益。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大国的崩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大国的崩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4 条 )
> 更多书评 84篇
-
Fal Conde (已有的事必再有,已行的事必再行)
8月23日,已经掌握主动权的叶利钦,授意其副手,时任俄国务卿的布尔布利斯做一件大事——让ЦК КПСС关门。 在此之前,正是布尔布利斯告诉叶利钦,8·19时期参与其中的USSR国防部正在销毁文件,这才使叶利钦有了依据,准备强迫戈尔巴乔夫开除其刚刚任命的新部长。 布尔布利斯曾指责国防部销毁文件,掩盖参与glope de estado的事实,现在他故伎重施,他要斩断戈尔巴乔夫仅剩的势力——ЦК КПСС,叶利钦在数年前已经退出...2022-03-26 20:56:22 5人喜欢
8月23日,已经掌握主动权的叶利钦,授意其副手,时任俄国务卿的布尔布利斯做一件大事——让ЦК КПСС关门。
在此之前,正是布尔布利斯告诉叶利钦,8·19时期参与其中的USSR国防部正在销毁文件,这才使叶利钦有了依据,准备强迫戈尔巴乔夫开除其刚刚任命的新部长。
布尔布利斯曾指责国防部销毁文件,掩盖参与glope de estado的事实,现在他故伎重施,他要斩断戈尔巴乔夫仅剩的势力——ЦК КПСС,叶利钦在数年前已经退出了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ССР,其他加盟国头目在该团体内也没有真正的影响力。
布尔布利斯递给戈尔巴乔夫一张便条(随后他向叶利钦进行了汇报),上面说ЦК КПСС的人正在粉碎能证明他们卷入8·19的文件,为此要求戈尔巴乔夫“暂时”关闭ЦК КПСС。
粉碎文件确有其事,不过当ЦК КПСС官员急于销毁他们参与政变的所有痕迹时,机器出现了故障,纸夹取不出来。戈尔巴乔夫似乎是想取悦叶利钦,他签署了文件,授权关闭ЦК КПСС的办公大楼。戈尔巴乔夫作为ЦК КПСС头目的使命结束了,作为总统的职位则更加岌岌可危了。
莫斯科市当局的人拿着戈尔巴乔夫签署的文件冲到了ЦК КПСС总部,要求困惑不解、恐惧难安的ЦК КПСС官员锁上办公室回家。
人群围住了办公大楼,倒戈的呼声在天空回响。当ЦК КПСС管理事务局局长尼古拉·克鲁奇纳对莫斯科当局的人说,他不能停止整个ЦК КПСС的工作时,叶利钦的爪牙指向窗外的人群,其中一人对着克鲁奇纳叫嚣道:“除非你们安静地离开,否则我们会把这里的每个人都撕得粉碎。别再做蠢事了,照我们说的做!”
ЦК КПСС的rojo们明显动摇了,脸涨得通红。这里没有足够的KGB警卫来组织有效的抵抗。克鲁奇纳妥协了,他让副手把莫斯科市代表领到大楼的民防广播站发表声明:“经由戈尔巴乔夫同意,鉴于目前的局势,当局已经作出决定关闭大楼。你们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离开。你们可以带走私人物品,但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留下来。”
人群发出了欢呼。ЦК КПСС的工作人员开始走出大楼,莫斯科当局的人要求窗外的人者“不要给他们任何制造混乱的借口”。
当数以千计的ЦК КПСС工作人员极其羞辱地离开大楼时,莫斯科市民高喊道:“耻辱!耻辱!”
Секретарь мосгоркома,尤里·普罗科菲耶夫曾在8·19的后一天让别人给他一把手枪,让他好开枪自杀。其实他也就是嘴上骂几句,抱怨一下,最终在保护下,乘坐出租车离开了。
外围压马路的人群冲入ЦК КПСС,并展示了他们在ЦК КПСС的工作人员离开后搜查办公室时缴获的战利品——一些Rojo高层试图偷偷带出去的熏鱼和香肠,这可是当时难得的美味。
回应 2022-03-26 20:56:22 -
Fal Conde (已有的事必再有,已行的事必再行)
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先后被并入沙俄的版图,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才随着一战中沙俄的崩解而沉寂自立。 在两次大战期间,波罗地三国脆弱但基本成功的维护了自家的自立地位,与当时业已成立的USSR互为邻国而非“加盟国”。这种和苏内部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让其在本就更与欧洲亲近的文化因素之外,获得了法理上的更多正当性,之后1940年代虽然USSR还是拿三国吞并,但在名正言顺程度上,要远不及其对中亚、高加索和白罗斯、乌克兰...2022-03-27 17:39:28 3人喜欢
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先后被并入沙俄的版图,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才随着一战中沙俄的崩解而沉寂自立。
在两次大战期间,波罗地三国脆弱但基本成功的维护了自家的自立地位,与当时业已成立的USSR互为邻国而非“加盟国”。这种和苏内部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让其在本就更与欧洲亲近的文化因素之外,获得了法理上的更多正当性,之后1940年代虽然USSR还是拿三国吞并,但在名正言顺程度上,要远不及其对中亚、高加索和白罗斯、乌克兰的兼并。
这种区别在美国看待他们的态度上也得到了验证:
冷战期间,美国一直采取平衡的方法,既承认USSR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实际控制,又拒绝承认USSR对于这些地区拥有主权。 虽然关闭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驻美大使馆,但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一直承认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公使馆的主权,并一直与其保持着合作。 不仅如此,美国还保留了波罗的海三国的黄金储备,并且一直维持了其基本存在感:
我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波罗的海国家。我们从不会承认USSR对他们的强制性兼并。 我们虽然承认了USSR对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和乌克兰的主权,但我们从不会承认其在波罗的海国家的主权。 我们要让波罗的海这些国家的公使馆保持开放,要保护1940年这些国家交给我们托管的黄金。美国强烈希望波罗的海国家能自立,其中有一个很有影响力且很活跃的波罗的海社团,叫作波罗的海——美国联合国家委员会,我作为白宫人,与他们保持了频繁的联系。我们非常想去支持波罗的海的权益。 尽管支持热情时高时低,但美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自立一直是支持的,也是态度明确的,根据这一思想,一战后波罗的海国家本是自立的,但之后被苏联不合法地攫取了:
这样区分有一个很特别的逻辑:因为不同于波罗的海国家,摩尔多瓦以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西部没有在一战后得到自立或被国际法承认。 因此,美国对外政策专家认为,应该对波罗的海国家进行特别处理,他们认为波罗的海国家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同一类的。按照这个逻辑,联仅仅从东欧地区撤离还不够,还需要让波罗的海国家恢复自立。 当然,对美国的这套说辞,莫斯科以及USSR境内的其他加盟国,都是恨不相信的,他们不仅觉得这套说辞在逻辑上完全不符合俄罗斯中心史观,而且一旦实施,将带来严重后果:
对于莫斯科来说,波罗的海国家并不是东欧国家,而是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既有领土,是1917年俄罗斯内乱时因被境外干扰而失去的地区。 USSR曾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重新获得并在1941年后再次失去该地区,又在同希特勒激战后再次得到该地区。 在莫斯科看来,当时的英美已经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接受了这一新的地缘事实。对USSR国家领导人来说,放手让波罗的海国家自立是不可想象的事, 然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面对有求于自己,又不想让三国自立的地图头,老灌木对他讲的很明确:
USSR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干预使我方无法继续对USSR施以经济援助.....如果您不立刻采取积极行动,我将会冻结我们之间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合作,其中包括进出口信用担保、商品信贷公司信用担保、对USSR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特殊伙伴地位’的支持以及大部分受美国支持的技术援助项目。 甚至,即使《双边投资协定》或者《税务协定》完成谈判,我也不会把它们提交给美国参议院,使其获准通过。 其实,就老灌木个人来讲,他更在乎的是美在全球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一个衰落不已却大而不倒,且头目亲近自己的USSR,是最符合老灌木乃至美利益的。然而,在美境内长期存在的波罗的海团体,以及GOP内部在此问题上给他的不断施压,让他不得不在明知此时会引发USSR进一步动荡的前提下,继续坚持让波罗地三国自立。而力不从心的地图头,为了抓住美的救命稻草,只能对此予以克制乃至满足:
因此当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们请求立法给予波罗的海国家更多privilege时,其他共和国感到了不公正待遇,并且要求拥有与波罗的海国家相同的待遇。 如果戈尔巴乔夫的莫斯科当局拒绝这类要求,其他共和国就会开始自主行动。 结果,自1988年秋天爱沙尼亚宣布自立起,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宣布自立,并最终在1990年夏季苏联面临解体。 1991年8月19日,USSR内建制壬反扑失败后,在几日后被叶利钦架空,只能依靠加盟国为自己提供支持的地图头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开始软化,但老灌木却更加迫不及待,在9月初他公开宣布美承认波罗地三国为estado soberano。
今天我开了一个媒体见面会,我承认了波罗的海国家的自立。 我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总统通了电话,几天前也和立陶宛的领导兰茨贝吉斯进行了谈话。 我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们等了这么多天才宣布承认。我想要做的,就是运用美国的威望,不摆架子,不做带头的那个人,而是鼓励地图头在波罗的海问题上加快进度。 在一周前,乌克兰这个USSR第二大加盟国也已经宣布自立,而美国对波罗地三国的承认,不仅是对其自立的认可,更宣示这三国在国际上获得了事实上的主权。多米诺骨牌终于被推下,本来还想力挽狂澜的地图头失去了最后的底牌,USSR的崩解已是板上钉钉。
回应 2022-03-27 17:39:28 -
苏联解体并不是冷战中取得的胜利果实,如今的很多说法往往夸大了美国政策干预的结果 冷战的目的不是为了瓦解苏联,美国最终保证了苏联瓦解过程的整体和平 核武器时代超级大国间对抗的性质及对战争成败的定义; 美国虽然口头上要打败苏联,核武器的存在,美国反而不希望看到苏联的内战,乔治布什在后期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前,国际舞台上两位元首互为合作伙伴。 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
2019-04-15 21:37:58 2人喜欢
苏联解体并不是冷战中取得的胜利果实,如今的很多说法往往夸大了美国政策干预的结果
冷战的目的不是为了瓦解苏联,美国最终保证了苏联瓦解过程的整体和平
核武器时代超级大国间对抗的性质及对战争成败的定义; 引自 序言 美国虽然口头上要打败苏联,核武器的存在,美国反而不希望看到苏联的内战,乔治布什在后期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前,国际舞台上两位元首互为合作伙伴。
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引自 序言 戈尔巴乔夫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民主,任由联盟国民主选出权力的掌控者,他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制度,最终却一无所有
俄罗斯占苏联总人口的51%,乌克兰占20%;决定苏联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桀骜粗野的叶利钦,坚持乌克兰独立的克拉夫丘克;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不愿意在同一个屋檐下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终结。
回应 2019-04-15 21:37:58
-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与第一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高水平会晤”。 俄国著名剧作家安东·契科夫曾言,若是戏剧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枪,下一幕它将开火。 敌对国双方如果都拥有足以把对方从地球上彻底消灭的武器,就必须进行谈判,这样才能保住两个国家。 《削减核武器条约》就要签署了,好似黎明之光,照亮了新的时代。疯狂裹挟世界太久了,这是理智对疯狂的胜利。老布什事后回忆说:“这次签字仪式...
2018-03-07 15:49:45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与第一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高水平会晤”。
俄国著名剧作家安东·契科夫曾言,若是戏剧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枪,下一幕它将开火。 敌对国双方如果都拥有足以把对方从地球上彻底消灭的武器,就必须进行谈判,这样才能保住两个国家。 《削减核武器条约》就要签署了,好似黎明之光,照亮了新的时代。疯狂裹挟世界太久了,这是理智对疯狂的胜利。老布什事后回忆说:“这次签字仪式真的让我兴奋不已。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仪式,它让全世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理想主义没有死去。”戈尔巴乔夫的激动之情并不逊于他的座上宾。当老布什在演讲中提到,半个世纪以来美苏军备一直在增长时,戈尔巴乔夫评论说:“用俄语说就是,感谢上帝,我们阻止了这一切。”他把这次条约称为“影响全球的重要事件,因为我们正在宣告,我们碾碎了恐惧的基石,这恐惧主宰着世界,如此强大,消灭它又是如此艰难”。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8-03-07 15:49:45 -
I♡SH (>^ω^<)
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长大,专攻东欧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 一句话讲书 如果这世界上有谁比俄罗斯人更应该关心苏联解体的历史,那就是我们。 本书重点知识 1.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8月19日政变之前,是解体的序幕。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宪法权力,多国开始了谋求独立的过程。 (2)第二阶段:“8·19”政变失败...2018-11-01 21:22:32
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长大,专攻东欧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
一句话讲书
如果这世界上有谁比俄罗斯人更应该关心苏联解体的历史,那就是我们。
本书重点知识
1.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8月19日政变之前,是解体的序幕。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宪法权力,多国开始了谋求独立的过程。
(2)第二阶段:“8·19”政变失败,苏联走向瓦解。苏共保守派发动“8·19”政变,被叶利钦挫败。政变失败的原因:没有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屈服,错判了民众的态度。挫败政变后,叶利钦权势大涨,开始架空苏联中央政府,并谋求主宰整个联盟。乌克兰议会通过了独立方案。其他加盟共和国在尝试挽救苏联的同时继续增加本国的自主权。
(3)第三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25日,联盟加速瓦解,独联体取而代之。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拒签新的联盟条约。乌克兰全民公投一边倒支持独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自行组织独联体,之后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并加入独联体,苏联正式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国家结构。苏联是由一个主体国家(俄罗斯)通过武力强权控制其他国家而形成国家集合体,即传统的“帝国”模式。“帝国”只能靠强权来维持,一旦开始接受现代民主政治,各个民族就会逐渐产生自主意识,要求独立,甚至拥有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也不愿继续承担帝国的重担,因此分家是必然的。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2)具体的推动力: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作为苏联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支撑起苏联;当乌克兰决心独立时,俄罗斯也无法独自领导联盟,只能另建独联体以取代之。其他加盟共和国是别无选择的。
(3)美国的作用:美国没有预料到,也并不支持苏联解体。但美国将苏联解体作为自己赢得冷战的胜利标志加以宣传,甚至导致了本国政界的误判,在苏联解体后盲目干涉全球局势,最终陷入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泥潭。
重要观点
1.苏联的国家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的国家集合体,天然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这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
2.苏联的根基,其实是继承了沙皇俄国,是由俄罗斯、乌克兰等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如果少了乌克兰的支持,俄罗斯面对中亚的五个穆斯林加盟共和国,影响力会大大降低,因此不仅苏联政府不能同意乌克兰独立,连俄罗斯也不答应。
3.“8·19”政变失败后,苏联这个联盟开始走向瓦解。
4.俄罗斯在内部架空苏联政府,乌克兰从外面掀起独立的高潮,内外夹击之下,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就跟他所捍卫的苏联一样,更加摇摇欲坠。
5.在苏联各国中,只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拥有核武器。哈萨克斯坦加入独联体,让俄罗斯可以顺利接收其他三国的核武器,这也让担心各国独立后会导致核武器扩散的美国人松了一口气。
6.乌克兰坚决要独立,而俄罗斯则不愿意领导一个没有乌克兰的苏联,在无法挽回乌克兰的时候,俄罗斯选择了用“独联体”这个更加灵活的框架取代苏联。可以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变化,是苏联解体的具体推动力量。
7.美国并非苏联解体的背后推手,原因之一是,更符合美国利益的其实是一个统一但衰落的苏联,而不是数个不稳定的独立国家。
撰稿:赵擎寰
回应 2018-11-01 21:22:32 -
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人造卫星,说明其导弹可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世界自此进入了美苏对抗的时代。 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自此发现了他们已处于战争的边缘。于是双方于1963年签署《有限核禁试条约》,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美国将导弹撤出土耳其。 1972年5月,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79年,吉米·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2019-03-29 20:47:17
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人造卫星,说明其导弹可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世界自此进入了美苏对抗的时代。
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自此发现了他们已处于战争的边缘。于是双方于1963年签署《有限核禁试条约》,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美国将导弹撤出土耳其。
1972年5月,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79年,吉米·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签订不久,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于次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里根又试图在越南战败后重塑美国影响力。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克里姆林宫又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导致国际形势陡然紧张。
1984年,里根与苏联双方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权益,又转向和平之路。
1985年,老布什为美国副总统,而苏联迎来了他们的新一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88年,老布什成为美国总统。
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启动了多项改革,强调“公开性”,“新思维”,“民主”,主要措施有“弱化苏联共产党对经济的控制,同时引入了一些新的市场要素;启动了开放的政策,弱化了苏共对媒体的控制,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戈尔巴乔夫并未带来良好的效果,经济改革与民主化进程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经济改革打破了旧的经济结构,但并未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结束对媒体的垄断,激怒了很多党内人士;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苏联的权力不再集于一人之手,不再由莫斯科单独掌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内存在许多反对的声音,例如总理瓦连京·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等。
1991年,老布什飞往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进行磋商。老布什希望帮助戈尔巴乔夫继续执政,把苏美的蜜月期维持下去。而戈尔巴乔夫除了要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外,还希望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因此,他命令国防部长商讨签订一份让步很大的武器条约。
1991年7月30日,戈与老布什正式会面,签订了《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7月31日晚,老布什夫妇于美国大使馆宴请苏联领导人,包括俄罗斯领导人鲍里斯·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的最大政敌。
宴会期间,老布什竭尽全力地夸赞戈尔巴乔夫,希望能维护其地位。但是反对戈的,不仅有保守派,还有改革派,叶利钦就是后者之一。
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的攀升之路靠的是农业,以及讨好莫斯科政坛大佬;叶利钦靠的是工业和建筑业。
叶利钦于1987年秋天痛斥戈尔巴乔夫手下政治局的保守派代表利加乔夫,也顺带批判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中的问题,并谴责政治局委员对戈的谄媚。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反击,他解除了叶利钦掌管莫斯科市党委组织的权力,取消了他的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资格。叶利钦被逐出,表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阵营中自有力量遭受挫败,党内保守派获得胜利。
虽然政治局失去了一个最激进的声音,但是苏联新兴的民主运动却找到了一位领导者——叶利钦。
1989年,戈尔巴乔夫执行其改革:允许苏联共产党以外的组织进行政治活动,结束了苏共在政治领域60余年的垄断。苏联引入了第一次竞争性选举,实权从党委书记转移到了地方苏维埃委员会和共和国议会。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将苏联宪法中授予苏共在苏联国家和社会中特殊地位的条款给删除了。大会还选举了戈尔巴乔夫为其新创造的职位——苏联总统,同时他仍然担任苏共总书记一职。
1990年7月,叶利钦公开切断了他与苏共的一切关系,他宣布脱离共产党。这一年,苏共失去了270万党员。
虽然叶利钦公开脱共,但是他并未失去俄罗斯议会长的职务,这就等于告诉社会,入党并不再是展开职业生涯的前提。而日内瓦部分苏联人和叶利钦团体关系紧密,他们正在酝酿在日内瓦建立“俄罗斯共和党”的分支。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议会会长,并于几个月后提出了俄罗斯拥有政治主权的想法,赢得了三分之二的支持。
1990年夏,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议会宣布了俄罗斯的主权,赋予俄罗斯法律优先于苏联法律的权力。同年,雷日科夫向政治局汇报,他所有的命令都无法执行。随机,戈尔巴乔夫重组了内阁。1992年12月,在人大召开期间,近400名立法代表投票赞成戈尔巴乔夫辞职,但是未得到大多数人都支持。但是戈的占有——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泽纳辞职。
1991年1月,戈尔巴乔夫授权克格勃局长留奇科夫和国防部长亚佐夫采取措施,组织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主权独立运动。
1月14日,内务部特别部队和克格勃突击队,向支持立陶宛独立的反对派所占据的电视塔发起了攻击,15人在冲突中丧生。
1月20日,内政部军队又向拉脱维亚共和国的首都加里开火,4人丧生
1月25日,苏联政府发布法令,内务部队和苏联军队将对城市进行联合巡逻。
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和其他共和国领导人同意达成新的协议。
1991年4月24日,苏共中央会议上,全国党委会都要求戈辞去总书记一职。作为回应,他准备辞职,但是苏共的领导人又犹豫了,因为如果失去了戈,他们的党也在劫难逃。戈是最后一名能够保护他们对抗叶利钦及民主党派的人。
1991年6月,叶利钦赢得了总统竞选,并且承认加强俄罗斯主权,苏联帝国摇摇欲坠。
在老布什访问前夜,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达成新的联盟条约:加盟共和国是自己领土内所有资源的唯一主人;联盟政府仍然掌控军队;但是对外政策将通过共和国协商决定;改革政府,与戈作对的强硬派将走人,纳扎巴耶夫将组建和领导新内阁。
苏联的种族冲突历史:
1988年初,苏联的种族冲突发生在位于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这是一次阿塞拜疆人和纳美尼亚人之间的冲突。多达两百多万人每月都参加示威活动,示威主要发生在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政府不得不以武力平息。
但是苏联面对的主要威胁还是波罗的海各省,这些地方于1940年被苏联占领,直到二战后才并入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的独立组织发起了“波罗的海之路“大示威活动,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次示威是希望世界关系其历史遭遇——即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秘密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三国被苏联占领。
1989年下半年,立陶宛共产党宣布独立,脱离苏共中央。同一年,苏联宪法修正案提案印发了波罗的海和外高加索共和国的抗议,主要是因为该法案授权苏联议会,当发现加盟共和国法律与苏联法律有不符之处,或者加盟共和国单方面决定从苏联分裂出去的话,苏联议会可以凌驾于任何共和国的法律之上。
1990年3月,立陶宛议会宣布立陶宛共和国从苏联独立;夏天,苏联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包括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都宣示了主权(叶利钦为了),这意味着共和国法律已凌驾于苏联法律之上。
回应 2019-03-29 20:47:17 -
良不知 (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4)
这些资料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口头上的政治说辞与其实际行为并不一致,事实是美国白宫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因为他已被白宫视作世界舞台上的主要伙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准备容许共产党和苏联的继续存在。因为冷战事实上已经结束,所以白宫关心的不是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而是苏联可能爆发的内战。用当时记者的话说,这会使前沙皇帝国变成“拥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2019-07-03 08:26:32
-
Fal Conde (已有的事必再有,已行的事必再行)
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先后被并入沙俄的版图,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才随着一战中沙俄的崩解而沉寂自立。 在两次大战期间,波罗地三国脆弱但基本成功的维护了自家的自立地位,与当时业已成立的USSR互为邻国而非“加盟国”。这种和苏内部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让其在本就更与欧洲亲近的文化因素之外,获得了法理上的更多正当性,之后1940年代虽然USSR还是拿三国吞并,但在名正言顺程度上,要远不及其对中亚、高加索和白罗斯、乌克兰...2022-03-27 17:39:28 3人喜欢
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先后被并入沙俄的版图,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才随着一战中沙俄的崩解而沉寂自立。
在两次大战期间,波罗地三国脆弱但基本成功的维护了自家的自立地位,与当时业已成立的USSR互为邻国而非“加盟国”。这种和苏内部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让其在本就更与欧洲亲近的文化因素之外,获得了法理上的更多正当性,之后1940年代虽然USSR还是拿三国吞并,但在名正言顺程度上,要远不及其对中亚、高加索和白罗斯、乌克兰的兼并。
这种区别在美国看待他们的态度上也得到了验证:
冷战期间,美国一直采取平衡的方法,既承认USSR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实际控制,又拒绝承认USSR对于这些地区拥有主权。 虽然关闭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驻美大使馆,但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一直承认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公使馆的主权,并一直与其保持着合作。 不仅如此,美国还保留了波罗的海三国的黄金储备,并且一直维持了其基本存在感:
我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波罗的海国家。我们从不会承认USSR对他们的强制性兼并。 我们虽然承认了USSR对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和乌克兰的主权,但我们从不会承认其在波罗的海国家的主权。 我们要让波罗的海这些国家的公使馆保持开放,要保护1940年这些国家交给我们托管的黄金。美国强烈希望波罗的海国家能自立,其中有一个很有影响力且很活跃的波罗的海社团,叫作波罗的海——美国联合国家委员会,我作为白宫人,与他们保持了频繁的联系。我们非常想去支持波罗的海的权益。 尽管支持热情时高时低,但美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自立一直是支持的,也是态度明确的,根据这一思想,一战后波罗的海国家本是自立的,但之后被苏联不合法地攫取了:
这样区分有一个很特别的逻辑:因为不同于波罗的海国家,摩尔多瓦以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西部没有在一战后得到自立或被国际法承认。 因此,美国对外政策专家认为,应该对波罗的海国家进行特别处理,他们认为波罗的海国家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同一类的。按照这个逻辑,联仅仅从东欧地区撤离还不够,还需要让波罗的海国家恢复自立。 当然,对美国的这套说辞,莫斯科以及USSR境内的其他加盟国,都是恨不相信的,他们不仅觉得这套说辞在逻辑上完全不符合俄罗斯中心史观,而且一旦实施,将带来严重后果:
对于莫斯科来说,波罗的海国家并不是东欧国家,而是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既有领土,是1917年俄罗斯内乱时因被境外干扰而失去的地区。 USSR曾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重新获得并在1941年后再次失去该地区,又在同希特勒激战后再次得到该地区。 在莫斯科看来,当时的英美已经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接受了这一新的地缘事实。对USSR国家领导人来说,放手让波罗的海国家自立是不可想象的事, 然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面对有求于自己,又不想让三国自立的地图头,老灌木对他讲的很明确:
USSR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干预使我方无法继续对USSR施以经济援助.....如果您不立刻采取积极行动,我将会冻结我们之间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合作,其中包括进出口信用担保、商品信贷公司信用担保、对USSR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特殊伙伴地位’的支持以及大部分受美国支持的技术援助项目。 甚至,即使《双边投资协定》或者《税务协定》完成谈判,我也不会把它们提交给美国参议院,使其获准通过。 其实,就老灌木个人来讲,他更在乎的是美在全球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一个衰落不已却大而不倒,且头目亲近自己的USSR,是最符合老灌木乃至美利益的。然而,在美境内长期存在的波罗的海团体,以及GOP内部在此问题上给他的不断施压,让他不得不在明知此时会引发USSR进一步动荡的前提下,继续坚持让波罗地三国自立。而力不从心的地图头,为了抓住美的救命稻草,只能对此予以克制乃至满足:
因此当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们请求立法给予波罗的海国家更多privilege时,其他共和国感到了不公正待遇,并且要求拥有与波罗的海国家相同的待遇。 如果戈尔巴乔夫的莫斯科当局拒绝这类要求,其他共和国就会开始自主行动。 结果,自1988年秋天爱沙尼亚宣布自立起,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宣布自立,并最终在1990年夏季苏联面临解体。 1991年8月19日,USSR内建制壬反扑失败后,在几日后被叶利钦架空,只能依靠加盟国为自己提供支持的地图头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开始软化,但老灌木却更加迫不及待,在9月初他公开宣布美承认波罗地三国为estado soberano。
今天我开了一个媒体见面会,我承认了波罗的海国家的自立。 我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总统通了电话,几天前也和立陶宛的领导兰茨贝吉斯进行了谈话。 我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们等了这么多天才宣布承认。我想要做的,就是运用美国的威望,不摆架子,不做带头的那个人,而是鼓励地图头在波罗的海问题上加快进度。 在一周前,乌克兰这个USSR第二大加盟国也已经宣布自立,而美国对波罗地三国的承认,不仅是对其自立的认可,更宣示这三国在国际上获得了事实上的主权。多米诺骨牌终于被推下,本来还想力挽狂澜的地图头失去了最后的底牌,USSR的崩解已是板上钉钉。
回应 2022-03-27 17:39:28 -
Fal Conde (已有的事必再有,已行的事必再行)
8月23日,已经掌握主动权的叶利钦,授意其副手,时任俄国务卿的布尔布利斯做一件大事——让ЦК КПСС关门。 在此之前,正是布尔布利斯告诉叶利钦,8·19时期参与其中的USSR国防部正在销毁文件,这才使叶利钦有了依据,准备强迫戈尔巴乔夫开除其刚刚任命的新部长。 布尔布利斯曾指责国防部销毁文件,掩盖参与glope de estado的事实,现在他故伎重施,他要斩断戈尔巴乔夫仅剩的势力——ЦК КПСС,叶利钦在数年前已经退出...2022-03-26 20:56:22 5人喜欢
8月23日,已经掌握主动权的叶利钦,授意其副手,时任俄国务卿的布尔布利斯做一件大事——让ЦК КПСС关门。
在此之前,正是布尔布利斯告诉叶利钦,8·19时期参与其中的USSR国防部正在销毁文件,这才使叶利钦有了依据,准备强迫戈尔巴乔夫开除其刚刚任命的新部长。
布尔布利斯曾指责国防部销毁文件,掩盖参与glope de estado的事实,现在他故伎重施,他要斩断戈尔巴乔夫仅剩的势力——ЦК КПСС,叶利钦在数年前已经退出了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ССР,其他加盟国头目在该团体内也没有真正的影响力。
布尔布利斯递给戈尔巴乔夫一张便条(随后他向叶利钦进行了汇报),上面说ЦК КПСС的人正在粉碎能证明他们卷入8·19的文件,为此要求戈尔巴乔夫“暂时”关闭ЦК КПСС。
粉碎文件确有其事,不过当ЦК КПСС官员急于销毁他们参与政变的所有痕迹时,机器出现了故障,纸夹取不出来。戈尔巴乔夫似乎是想取悦叶利钦,他签署了文件,授权关闭ЦК КПСС的办公大楼。戈尔巴乔夫作为ЦК КПСС头目的使命结束了,作为总统的职位则更加岌岌可危了。
莫斯科市当局的人拿着戈尔巴乔夫签署的文件冲到了ЦК КПСС总部,要求困惑不解、恐惧难安的ЦК КПСС官员锁上办公室回家。
人群围住了办公大楼,倒戈的呼声在天空回响。当ЦК КПСС管理事务局局长尼古拉·克鲁奇纳对莫斯科当局的人说,他不能停止整个ЦК КПСС的工作时,叶利钦的爪牙指向窗外的人群,其中一人对着克鲁奇纳叫嚣道:“除非你们安静地离开,否则我们会把这里的每个人都撕得粉碎。别再做蠢事了,照我们说的做!”
ЦК КПСС的rojo们明显动摇了,脸涨得通红。这里没有足够的KGB警卫来组织有效的抵抗。克鲁奇纳妥协了,他让副手把莫斯科市代表领到大楼的民防广播站发表声明:“经由戈尔巴乔夫同意,鉴于目前的局势,当局已经作出决定关闭大楼。你们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离开。你们可以带走私人物品,但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留下来。”
人群发出了欢呼。ЦК КПСС的工作人员开始走出大楼,莫斯科当局的人要求窗外的人者“不要给他们任何制造混乱的借口”。
当数以千计的ЦК КПСС工作人员极其羞辱地离开大楼时,莫斯科市民高喊道:“耻辱!耻辱!”
Секретарь мосгоркома,尤里·普罗科菲耶夫曾在8·19的后一天让别人给他一把手枪,让他好开枪自杀。其实他也就是嘴上骂几句,抱怨一下,最终在保护下,乘坐出租车离开了。
外围压马路的人群冲入ЦК КПСС,并展示了他们在ЦК КПСС的工作人员离开后搜查办公室时缴获的战利品——一些Rojo高层试图偷偷带出去的熏鱼和香肠,这可是当时难得的美味。
回应 2022-03-26 20:56:22 -
显著的相似之处,苏联和英国的经历尤其如此。1945年,斯大林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要求并获得了两个议席,雅尔塔会议的参与方把这两个共和国与英国属地一样对待。它们与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自主和自治不同,它们的民族构成与俄罗斯不同,也与典型的美国各州不同(在雅尔塔,罗斯福总统试图将美国的两个州加入联合国-这一想法被美国民众否决)。 和英国属地一样,苏联各共和国在自己"本土"领导人和...
2022-01-25 15:03:31 1人喜欢
显著的相似之处,苏联和英国的经历尤其如此。1945年,斯大林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要求并获得了两个议席,雅尔塔会议的参与方把这两个共和国与英国属地一样对待。它们与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自主和自治不同,它们的民族构成与俄罗斯不同,也与典型的美国各州不同(在雅尔塔,罗斯福总统试图将美国的两个州加入联合国-这一想法被美国民众否决)。 和英国属地一样,苏联各共和国在自己"本土"领导人和机构的带领 下,于1991年脱离了莫斯科。与其他20世纪属地和殖民地一样,苏联的几个共和国脱离苏联不但没有违反主导国的意愿,反而迎合了主导国的意愿∶ 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希望乌克兰脱离苏联后,中亚各国也要离开。并且,与其他欧洲帝国一样,将公民权,尤其是投票权,扩大至苏联各共和国居民,才是帝国无法继续以现有形式存在的原因。 虽然戈尔巴乔夫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平衡,但是竞选民主最后还是与苏联国家的继续存在无法调和。人们常常忽视了苏联解体是竞选政治的结果。自1917年圣彼得堡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后,这是第一次在罗曼诺夫王朝曾经统治的地方引入半自由形式的竞选,不到几年,苏联这个巨人轰然倒下。苏联的覆灭是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公投的直接结果,有超过90%的乌克兰人投票支持独立。投票推翻了前一次(1991年3月)公投的结果,当时有超过70%的乌克兰人投票支持在广泛改革的条件下继续留在苏联。苏联的存亡取决于民众的选票。即使是1991年12月3位斯拉夫国家总统秘密做出的解散苏联的决定,也获得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选议会多效的批准。与此相反。试图挽救旧式苏联的努力并没有通过民主渠道以政变的形式进行,政变3天后就在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台阶上失败了。 其主选举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苏联的政治面貌,影响了领导人的决理导的决策 × 引自 欧亚国家的诞生 回应 2022-01-25 15:03:31 -
中央斗争的结果其实早在1991年12月1日鸟克兰举行公投和当年M 以》苏8日《别洛方日协议》签订之前就已见分晓了。事实证明,在苏国的最后几周里,俄罗斯与苏联第二大共和国克兰之间的关系,雨不与奄一息的苏联中央的关系,才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克拉夫丘克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指挥了乌克兰的独立运动,这个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与波罗的海共和国极其相似。乌克兰西認与波罗的海共和国一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都不属于苏...
2022-01-03 13:02:24
中央斗争的结果其实早在1991年12月1日鸟克兰举行公投和当年M 以》苏8日《别洛方日协议》签订之前就已见分晓了。事实证明,在苏国的最后几周里,俄罗斯与苏联第二大共和国克兰之间的关系,雨不与奄一息的苏联中央的关系,才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克拉夫丘克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指挥了乌克兰的独立运动,这个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与波罗的海共和国极其相似。乌克兰西認与波罗的海共和国一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都不属于苏联,1990年的民主选举将当地曾经的精英分子悉数赶出了政府。乌克兰西部是在1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被苏联兼并的,一直没有被苏联这个巨人完全化。如果斯大林当初没有在1939年8月与希特勒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得到半个东欧,不难想象苏联今日仍然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斯大林在雅尔塔接受了罗斯福将利沃夫市归于波兰的建议,虽然没有了波罗的海各省,苏联却仍然可能还在。斯大林坚持将该市交给鸟克兰。20世纪80年代末,利沃夫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动员独立的中心。很难想象一个有利沃夫的乌克兰会走向独立,正如人们很难想象19年秋冬之交,苏联去了乌克兰。 如果说乌克兰西部的情况让人想到波罗的海各国,东部则与莫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和俄罗斯矿业地区的情况很相似。乌克兰中东部初就是苏联的一部分,旧日的共产党精英为了生存,镇压了顿巴抛区A矿工人罢工和开明知识分子领导的日益激烈的反对运动,这场运动李了几个大工业中心的市政府。因世目 部还是在西部,的 引自 后 记 回应 2022-01-03 13:02:24
论坛 · · · · · ·
英文原版下载 | 来自西出阳关无故人 | 1 回应 | 2022-03-07 13:10:52 |
政变的果实被叶利钦摘了? | 来自星星的番茄蛋汤 | 2020-10-11 15:23:35 | |
怎么会有人觉得这书夸大了美国的作用 | 来自白日梦枕貘 | 2020-08-13 20:55:58 | |
这本书怎么写的,怎么没有被和谐。 | 来自雨落倾城「夏」 | 1 回应 | 2020-03-08 15:57:04 |
想读。 | 来自喜欢初夏 | 4 回应 | 2018-04-29 13:39:4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Basic Books (2014)7.8分 25人读过
-
天地出版社 (2020)7.5分 82人读过
-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1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天地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铁幕后的苏俄 (晴夜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国的崩溃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1997xhp 2017-07-07 10:26:16
戈氏的改革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群三心二意地帝国捍卫者用一次失败的政变成全了行动能力超强的酒鬼叶利钦。叶利钦只记得自己的野心而忘了其他人也有野心,结果帝国解体。
5 有用 韬子@Tower 2018-04-22 06:16:29
专业科班出身的业界人士写的书,还是不一样。风格偏纪实和观点论证,写得相当的剽悍的一本书。整个书最大的印象就是老苏和老美两个好基友在相爱相杀的最终阶段,彼此之间还是惺惺相惜难舍再见的。老苏的情况确实复杂,老美的外力,国际形势的变化,加上自身复杂的民族历史和经济,尤其是经济上的原因,最后被怼成渣也就是成了历史必然。搭配看《二手时间》阅读最佳体验,两本书感觉像互文。以上。35/96
12 有用 巴亚金 2017-09-07 13:29:07
“苏联并未失去大家对它的喜爱,因为大家本就不喜欢它。” “您明白超级大国的竞争是多么愚蠢,使自己的国家孤立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又是多么愚蠢。” “无论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都无法单独决定苏联究竟是存在还是灭亡。真正的冲突其实是独立的俄罗斯与其他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冲突。”
7 有用 郑宁素 2017-07-07 17:41:15
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很原本的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真相。苏联的解体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大事件,而造成其解体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本书谈到了许多,有助于了解当时台前幕后的林林总总,强力推荐。
5 有用 Bamboo Insight 2017-07-05 21:01:17
民族关系很重要,但是很难想象用民族关系作为唯一的解释。全书血肉丰润,骨架却过于清瘦。译者辛苦,译文质量高,特别赞扬一下。
0 有用 卷心菜王 2022-08-09 08:01:37
这本书是以布什家族档案馆新开放的文件为依据写成的,从基础上就感觉是有失偏颇的,但从普史的角度讲,还是get到知识的,原来从1990年就出问题了,先是苏联政体无法维系,戈尔巴乔夫破除冷战主张新联盟,动了旧有势力的蛋糕,被政变,叶利钦带着俄罗斯这个逆子突破重围,两虎相争,乌克兰这个长工闹独立,其他中亚小国就像没权没势的非婚子,被抛弃,以及被迫加入独联体。啪,1991年12月29日,苏联,没了。
0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2-08-08 12:58:49
作为苏联解体及俄罗斯变革时期第二阶段阅读第一本书,本书的内容虽然总体上仍然是偏向于西方视角进行宏观叙事。但在具体内容上,仍有一些亮点值得阅读。本书主要聚焦于美苏的高层交往以及苏联民族问题及地方势力发展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几次改革让苏联从计划经济迅速地向市场经济进行过渡。对苏联经济造成的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在人事任命方面,戈尔巴乔夫个人对权力还是较为推崇,在要害之位放的只是听命于戈尔巴乔夫... 作为苏联解体及俄罗斯变革时期第二阶段阅读第一本书,本书的内容虽然总体上仍然是偏向于西方视角进行宏观叙事。但在具体内容上,仍有一些亮点值得阅读。本书主要聚焦于美苏的高层交往以及苏联民族问题及地方势力发展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几次改革让苏联从计划经济迅速地向市场经济进行过渡。对苏联经济造成的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在人事任命方面,戈尔巴乔夫个人对权力还是较为推崇,在要害之位放的只是听命于戈尔巴乔夫而自身能力却不足以胜任这一职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进步与之亦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在戈尔巴乔夫与反对派的斗争之中,也有较为强硬的一面,当时曾让叶利钦又回去当包工头(不过在后来放宽政党活动之后,叶利钦又旋风归来。在得选议长后退出苏共,自成一派【得到美国与国内劳工代表支持】并重回权力争斗)。 (展开)
0 有用 小学生不爱看书 2022-08-07 23:32:52
内因、外因相互交织!各方试图改革,维持!但一连续尝试,导致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分裂!
0 有用 Linty 2022-08-02 01:50:47
就是一本流水账,关于苏联为何崩溃讲的很少。易中天评价秦帝国是虽死犹存,亡的悲壮,但清却是无力回天,亡的窝囊。因为制度落后了,该淘汰了。所有人包括统治者都觉得它不应该存在了,确实窝囊,自己弃疗了。苏联这个红色帝国也是如此。更加窝囊的是,死了都三十多年了,还不断被拖出来鞭尸,成为灯塔国耀武扬威最重要的道具。
0 有用 Karen 2022-07-31 00:05:28
91年还是个小学生,对于苏联的解体只有非常模糊的认知。这本真实还原了解体前5个月很多细节,各方的政治博弈,放不下的大国心态,注定了当时和现在的太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