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副标题: 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原作名: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译者: 宋虹
出版年: 2017-5
页数: 464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0100338
内容简介 · · · · · ·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作者简介 · · · · · ·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顶尖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他的著述丰富且有创见,曾经连续三年(2002-2005)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项。他更于2009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著有《雅尔塔—决定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最后的峰会
莫斯科会议
宴会上的不速之客
软弱的基辅演讲
第二章 8 月的坦克
克里米亚的囚徒
俄罗斯的反抗
自由的胜利
第三章 反政变
俄罗斯的复兴
独立的乌克兰
拯救帝国
第四章 走向分裂
左右为难的华盛顿
俄罗斯方舟
幸存者
第五章 人民的声音
期待
乌克兰公投
斯拉夫三国一体
第六章 再见了,帝国
森林之外
欧亚国家的诞生
莫斯科的圣诞节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 · · · · · (收起)
喜欢读"大国的崩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大国的崩溃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大国的崩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 更多书评 68篇
-
这个有极大虚构成分的解读,将冷战结束与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一解读把事态的发展看作是美国政策干预的直接结果,也是美国的重要战果。 这本书挑战了胜利者的解读方式-----他们把苏联解体视作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 1、这些最近公开的文件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什及白宫的顾问做了许多事情来延长苏联的寿命。他们担心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崛起,也担心苏联的其他共和国领导人推行独立运动。...
2017-06-03 11:19 12人喜欢
这个有极大虚构成分的解读,将冷战结束与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一解读把事态的发展看作是美国政策干预的直接结果,也是美国的重要战果。
这本书挑战了胜利者的解读方式-----他们把苏联解体视作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
1、这些最近公开的文件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什及白宫的顾问做了许多事情来延长苏联的寿命。他们担心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崛起,也担心苏联的其他共和国领导人推行独立运动。一旦苏联解体,他们希望俄罗斯成为苏联核武器的唯一继承人,并在后苏联地区,尤其在中亚各共和国中保持其影响力。
2、冷战时期美国口头上的政治说辞与其实际行为并不一致,事实是美国白宫挽救戈尔巴乔夫,因为他已被白宫视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要伙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准备容许共产党和苏联的继续存在。因为冷战事实上已经结束,所以白宫关心的不是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而是苏联可能爆发的内战。
3、把苏联的解体视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这一解读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吹嘘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恰好满足了今天俄罗斯民族主义阴谋论,他们将苏联的解体归因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
4、我认同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失控的军备竞赛、经济下滑、民主运动复兴、共产主义思想破灭,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直接苏联的解体。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并没有得到华盛顿决策者和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的顾问们的高度重视。
5、虽然苏联常常被称为“俄罗斯”,但它其实是一系列国家的集合体,是莫斯科通过武力强制和文化妥协形成的,整个苏联时期一直是依靠强权才得以维系其统治的。------直到1991年世界才真正知道苏联并不是俄罗斯。
6、我把苏联称为最后一个帝国,----而是因为苏联是最后一个在现代实行古典欧洲和欧亚帝国制度的车家。我认为帝国的法规与民主的选举制度不能共存,二者的冲突 导致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帝国的灭亡。
7、8月政变之后苏共的瓦解就意味着苏联解体。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8、(史蒂芬·科特金)他关注的是“不文明团体”,即把控苏联国内外政治 、最终又决定 背弃共产主义的共产党精英伞。-----苏联就像其之前的罗曼诺夫帝国,是自上而下崩溃的;不论是中央或地方,苏联解体的发起者与推动者都是精英。的确,街道上没有人群要求苏联解体 。----最终苏联的命运是由高层决定,是东西方主要领袖政治博弈的结果。
9、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他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在所有事件中,他可以得到最多,也可以失去最多。最终,他失去了所有——名誉、权力和国家。
10、我的主要论点是:苏联的命运是在其存续期的最后4个月中决定的。我要论述的是,决定 世界最后一个帝国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国的政策,也不是苏联中央与俄罗斯的矛盾,民不是苏联与其他加盟共和国间紧张的关系,而是苏联内部两个最大的共和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精英不愿意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终结。
11、布什对于苏联解体的贡献在于确保这一过程中没有大的冲突,核武器不会激增。
回应 2017-06-03 11:19 -
苏联解体并不是冷战中取得的胜利果实,如今的很多说法往往夸大了美国政策干预的结果 冷战的目的不是为了瓦解苏联,美国最终保证了苏联瓦解过程的整体和平 核武器时代超级大国间对抗的性质及对战争成败的定义; 美国虽然口头上要打败苏联,核武器的存在,美国反而不希望看到苏联的内战,乔治布什在后期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前,国际舞台上两位元首互为合作伙伴。 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
2019-04-15 21:37 2人喜欢
苏联解体并不是冷战中取得的胜利果实,如今的很多说法往往夸大了美国政策干预的结果
冷战的目的不是为了瓦解苏联,美国最终保证了苏联瓦解过程的整体和平
核武器时代超级大国间对抗的性质及对战争成败的定义; 引自 序言 美国虽然口头上要打败苏联,核武器的存在,美国反而不希望看到苏联的内战,乔治布什在后期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前,国际舞台上两位元首互为合作伙伴。
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引自 序言 戈尔巴乔夫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民主,任由联盟国民主选出权力的掌控者,他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制度,最终却一无所有
俄罗斯占苏联总人口的51%,乌克兰占20%;决定苏联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桀骜粗野的叶利钦,坚持乌克兰独立的克拉夫丘克;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不愿意在同一个屋檐下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终结。
回应 2019-04-15 21:37 -
良不知 (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4)
-
宣布主权和宣布独立的主要区别是:如果说宣布主权使共和国法律凌驾干苏联法律之上,那 么,宣布独立则使得共和国可以完全将苏联的法律弃之不理,只有共和国的法律才是有效的。共和国的正式独立还意味着他们的领导人将更有权势。 163 对外发表的声明内容如下:“俄罗斯联邦政府并不质疑宪法赋予每个国家及其公民的自决权。可是,边界问题是存在的,只有建立同盟关系,并且签署适当的条约,才能允许边界问题被搁置。协议一旦终止...
2018-04-22 07:29
宣布主权和宣布独立的主要区别是:如果说宣布主权使共和国法律凌驾干苏联法律之上,那 么,宣布独立则使得共和国可以完全将苏联的法律弃之不理,只有共和国的法律才是有效的。共和国的正式独立还意味着他们的领导人将更有权势。
163
对外发表的声明内容如下:“俄罗斯联邦政府并不质疑宪法赋予每个国家及其公民的自决权。可是,边界问题是存在的,只有建立同盟关系,并且签署适当的条约,才能允许边界问题被搁置。协议一旦终止,俄罗斯保留提起修改边界的权力。”声明并没有点明俄罗斯可能会和哪个国家发生边界争议,但是, 当沃夏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叶利钦考虑的是哪个国家时,他指出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他后来回忆说,争议地区包括以前曾属于俄罗斯的领土: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和顿涅茨克,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哈萨克斯坦的北部地区。
179
因此,如果您不立刻采取积极行动,我将会冻结我们之间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合作,其中包括进出口信用担保、商品信贷公司信用担保、对苏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特殊伙伴地位’ 的支持以及大部分受美国支持的技术援助项目。甚至,即使《双边投资协定》或者《税务协定》完成谈判,我也不会把它们提交给美国参议院,使其获准通过。”
搜索:
1.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中国的周朝内的各个诸侯国主权高度独立,周王为名义上的共主,跟现在的邦联制相似。邦联制(Confederation)是一种复合制的国家形式,比联邦制(federation)松散,是主权国家的联盟,通常根据条约组建。例如,北美独立革命胜利后,13个殖民地组成了邦联,但不久以后就依据宪法组成了联邦制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埃及与叙利亚等也组成过联邦。
2.联邦制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联邦国家先于各成员存在。
3.比较
联邦:“联合的国家” 邦联:“国家的联合” 范围 联邦的范围小,联邦之中无邦联 邦联的范围大,邦联之中有联邦 机构 联邦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 邦联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 职权 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地位高于组成单位;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 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国际交往 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不过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邦联不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其成员国各自保持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具有主权实体性质的仍是成员国 相同点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都属于复合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曾属于邦联的美国、瑞士、德国先后改组为联邦。相反,属于联邦的原苏联于1991年底成为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松散的邦联)
207
潘金和切尔尼亚耶夫都感到沮丧,几十年来,他们这些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开明的党政干部不得不服务于由各地方高层派驻到莫斯科的党内大佬。在戈尔巴乔夫身上,他们最终找到了一个能根据他们的标准,乐于学习并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的乡下人。但是戈尔巴乔夫现在迅速失势,就像他所热爱的国家一样濒临瓦解。摆在他们眼前的是,权力转移到了一群殖民管理者那里,他们发现这些人比以前的高层更不开化,以前的高层因为在莫斯科待了数年,已经了解了帝国的错综复杂。野蛮人正在接管苏联。
284 三位领导人保证履行苏联缔结的国际协议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但是宣布自签署该协议之时起,苏联法律在各自国家的领土上无效。协议的最后一段写道: “联合体成员国领土上的前苏联机构将终止运营。”文件开头宣布:“我们,白俄罗斯共和国、俄联邦和乌克兰,作为签署1922俄联盟协议的苏联创始国……在此宣布苏联终止其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理政治现实的存在。”
苏联的三大创始国不仅离开苏盟,还共同解散了苏联,这一想法要归功于叶利钦的法律顾问沙赫赖。苏联宪法保证共和国有权离开联盟一一3个波罗的海共和国经过了漫长的斗争之后,在1991年9月兑现了这一权利。但是沙赫赖的想法还不止这一点: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不仅要离开联盟,还要解散联盟。苏联是由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2年12月成立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后来分成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外高加索联邦。
356
戈尔巴乔夫在位的最后日子里,他所经历的曲折残酷地揭示出:他和他的政敌叶利钦互不信任,结怨已深。但是,应该正确地看待他们两人相互冲突的重要性。最后,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都无法单独决定苏联究竟是存在还是灭亡。
真正的冲突其实是独立的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冲突。无论怎样,乌克兰离开了苏联,叶利钦和他的助手面临的选择是:要么继续背负起帝国的包袱,要么抛弃帝国。他们选择了后者。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竞争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362
虽然戈尔巴乔夫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平衡,但是竞选民主最后还是与苏联国家的继续存在无法调和。
人们常常忽视了苏联解体是竞选政治的结果:自1917年圣彼得堡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后,这是第一次在罗曼诺夫王朝曾经统治的地方引入半自由形式的竞选,不到几年,苏联这个巨人轰然倒下。苏联的覆灭是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公投的直接结果。有超过9成的乌克兰人投票支持独立。投票推翻了前一次1991年3月公投的结果,当时有超过7成的乌克兰人投票支持在广泛改革的条件下继续留在苏联。苏联的存亡取决于民众的选票。 即使是1991年12月三位斯拉夫国家总统秘密做出的解散苏联的决定,也获得 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选议会多数人的批准。与此相反,试图挽救旧式苏联的努力并没有通过民主渠道,而是以政变的形式迸行,政变三天后就在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台阶上失败了。
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表明,现代革命往往会自食其果。
回应 2018-04-22 07:29
-
乔治·布什“将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和办联红旗的降下视为美国40多年来对抗社会主义的胜利。而且,布什将苏联共产主义的崩溃与冷战结束起来,庆祝美国人民的价值观赢得了胜利”-----世界曾为两个军事阵营,现在剩下唯一一个卓越无比的强国,那就是美利坚共和国“----此处的"共和国"应为”合众国“
2017-06-03 10:59 1人喜欢
-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与第一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高水平会晤”。 俄国著名剧作家安东·契科夫曾言,若是戏剧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枪,下一幕它将开火。 敌对国双方如果都拥有足以把对方从地球上彻底消灭的武器,就必须进行谈判,这样才能保住两个国家。 《削减核武器条约》就要签署了,好似黎明之光,照亮了新的时代。疯狂裹挟世界太久了,这是理智对疯狂的胜利。老布什事后回忆说:“这次签字仪式...
2018-03-07 15:49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与第一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高水平会晤”。
俄国著名剧作家安东·契科夫曾言,若是戏剧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枪,下一幕它将开火。 敌对国双方如果都拥有足以把对方从地球上彻底消灭的武器,就必须进行谈判,这样才能保住两个国家。 《削减核武器条约》就要签署了,好似黎明之光,照亮了新的时代。疯狂裹挟世界太久了,这是理智对疯狂的胜利。老布什事后回忆说:“这次签字仪式真的让我兴奋不已。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仪式,它让全世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理想主义没有死去。”戈尔巴乔夫的激动之情并不逊于他的座上宾。当老布什在演讲中提到,半个世纪以来美苏军备一直在增长时,戈尔巴乔夫评论说:“用俄语说就是,感谢上帝,我们阻止了这一切。”他把这次条约称为“影响全球的重要事件,因为我们正在宣告,我们碾碎了恐惧的基石,这恐惧主宰着世界,如此强大,消灭它又是如此艰难”。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8-03-07 15:49 -
I♡SH (>^ω^<)
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长大,专攻东欧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 一句话讲书 如果这世界上有谁比俄罗斯人更应该关心苏联解体的历史,那就是我们。 本书重点知识 1.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8月19日政变之前,是解体的序幕。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宪法权力,多国开始了谋求独立的过程。 (2)第二阶段:“8·19”政变失败...2018-11-01 21:22
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长大,专攻东欧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
一句话讲书
如果这世界上有谁比俄罗斯人更应该关心苏联解体的历史,那就是我们。
本书重点知识
1.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8月19日政变之前,是解体的序幕。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宪法权力,多国开始了谋求独立的过程。
(2)第二阶段:“8·19”政变失败,苏联走向瓦解。苏共保守派发动“8·19”政变,被叶利钦挫败。政变失败的原因:没有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屈服,错判了民众的态度。挫败政变后,叶利钦权势大涨,开始架空苏联中央政府,并谋求主宰整个联盟。乌克兰议会通过了独立方案。其他加盟共和国在尝试挽救苏联的同时继续增加本国的自主权。
(3)第三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25日,联盟加速瓦解,独联体取而代之。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拒签新的联盟条约。乌克兰全民公投一边倒支持独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自行组织独联体,之后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并加入独联体,苏联正式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国家结构。苏联是由一个主体国家(俄罗斯)通过武力强权控制其他国家而形成国家集合体,即传统的“帝国”模式。“帝国”只能靠强权来维持,一旦开始接受现代民主政治,各个民族就会逐渐产生自主意识,要求独立,甚至拥有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也不愿继续承担帝国的重担,因此分家是必然的。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2)具体的推动力: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作为苏联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支撑起苏联;当乌克兰决心独立时,俄罗斯也无法独自领导联盟,只能另建独联体以取代之。其他加盟共和国是别无选择的。
(3)美国的作用:美国没有预料到,也并不支持苏联解体。但美国将苏联解体作为自己赢得冷战的胜利标志加以宣传,甚至导致了本国政界的误判,在苏联解体后盲目干涉全球局势,最终陷入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泥潭。
重要观点
1.苏联的国家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的国家集合体,天然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这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
2.苏联的根基,其实是继承了沙皇俄国,是由俄罗斯、乌克兰等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如果少了乌克兰的支持,俄罗斯面对中亚的五个穆斯林加盟共和国,影响力会大大降低,因此不仅苏联政府不能同意乌克兰独立,连俄罗斯也不答应。
3.“8·19”政变失败后,苏联这个联盟开始走向瓦解。
4.俄罗斯在内部架空苏联政府,乌克兰从外面掀起独立的高潮,内外夹击之下,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就跟他所捍卫的苏联一样,更加摇摇欲坠。
5.在苏联各国中,只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拥有核武器。哈萨克斯坦加入独联体,让俄罗斯可以顺利接收其他三国的核武器,这也让担心各国独立后会导致核武器扩散的美国人松了一口气。
6.乌克兰坚决要独立,而俄罗斯则不愿意领导一个没有乌克兰的苏联,在无法挽回乌克兰的时候,俄罗斯选择了用“独联体”这个更加灵活的框架取代苏联。可以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变化,是苏联解体的具体推动力量。
7.美国并非苏联解体的背后推手,原因之一是,更符合美国利益的其实是一个统一但衰落的苏联,而不是数个不稳定的独立国家。
撰稿:赵擎寰
回应 2018-11-01 21:22 -
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人造卫星,说明其导弹可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世界自此进入了美苏对抗的时代。 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自此发现了他们已处于战争的边缘。于是双方于1963年签署《有限核禁试条约》,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美国将导弹撤出土耳其。 1972年5月,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79年,吉米·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2019-03-29 20:47
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人造卫星,说明其导弹可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世界自此进入了美苏对抗的时代。
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自此发现了他们已处于战争的边缘。于是双方于1963年签署《有限核禁试条约》,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美国将导弹撤出土耳其。
1972年5月,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79年,吉米·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订《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签订不久,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于次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里根又试图在越南战败后重塑美国影响力。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克里姆林宫又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导致国际形势陡然紧张。
1984年,里根与苏联双方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权益,又转向和平之路。
1985年,老布什为美国副总统,而苏联迎来了他们的新一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88年,老布什成为美国总统。
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启动了多项改革,强调“公开性”,“新思维”,“民主”,主要措施有“弱化苏联共产党对经济的控制,同时引入了一些新的市场要素;启动了开放的政策,弱化了苏共对媒体的控制,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戈尔巴乔夫并未带来良好的效果,经济改革与民主化进程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经济改革打破了旧的经济结构,但并未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结束对媒体的垄断,激怒了很多党内人士;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苏联的权力不再集于一人之手,不再由莫斯科单独掌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内存在许多反对的声音,例如总理瓦连京·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等。
1991年,老布什飞往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进行磋商。老布什希望帮助戈尔巴乔夫继续执政,把苏美的蜜月期维持下去。而戈尔巴乔夫除了要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外,还希望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因此,他命令国防部长商讨签订一份让步很大的武器条约。
1991年7月30日,戈与老布什正式会面,签订了《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7月31日晚,老布什夫妇于美国大使馆宴请苏联领导人,包括俄罗斯领导人鲍里斯·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的最大政敌。
宴会期间,老布什竭尽全力地夸赞戈尔巴乔夫,希望能维护其地位。但是反对戈的,不仅有保守派,还有改革派,叶利钦就是后者之一。
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的攀升之路靠的是农业,以及讨好莫斯科政坛大佬;叶利钦靠的是工业和建筑业。
叶利钦于1987年秋天痛斥戈尔巴乔夫手下政治局的保守派代表利加乔夫,也顺带批判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中的问题,并谴责政治局委员对戈的谄媚。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反击,他解除了叶利钦掌管莫斯科市党委组织的权力,取消了他的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资格。叶利钦被逐出,表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阵营中自有力量遭受挫败,党内保守派获得胜利。
虽然政治局失去了一个最激进的声音,但是苏联新兴的民主运动却找到了一位领导者——叶利钦。
1989年,戈尔巴乔夫执行其改革:允许苏联共产党以外的组织进行政治活动,结束了苏共在政治领域60余年的垄断。苏联引入了第一次竞争性选举,实权从党委书记转移到了地方苏维埃委员会和共和国议会。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将苏联宪法中授予苏共在苏联国家和社会中特殊地位的条款给删除了。大会还选举了戈尔巴乔夫为其新创造的职位——苏联总统,同时他仍然担任苏共总书记一职。
1990年7月,叶利钦公开切断了他与苏共的一切关系,他宣布脱离共产党。这一年,苏共失去了270万党员。
虽然叶利钦公开脱共,但是他并未失去俄罗斯议会长的职务,这就等于告诉社会,入党并不再是展开职业生涯的前提。而日内瓦部分苏联人和叶利钦团体关系紧密,他们正在酝酿在日内瓦建立“俄罗斯共和党”的分支。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议会会长,并于几个月后提出了俄罗斯拥有政治主权的想法,赢得了三分之二的支持。
1990年夏,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议会宣布了俄罗斯的主权,赋予俄罗斯法律优先于苏联法律的权力。同年,雷日科夫向政治局汇报,他所有的命令都无法执行。随机,戈尔巴乔夫重组了内阁。1992年12月,在人大召开期间,近400名立法代表投票赞成戈尔巴乔夫辞职,但是未得到大多数人都支持。但是戈的占有——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泽纳辞职。
1991年1月,戈尔巴乔夫授权克格勃局长留奇科夫和国防部长亚佐夫采取措施,组织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主权独立运动。
1月14日,内务部特别部队和克格勃突击队,向支持立陶宛独立的反对派所占据的电视塔发起了攻击,15人在冲突中丧生。
1月20日,内政部军队又向拉脱维亚共和国的首都加里开火,4人丧生
1月25日,苏联政府发布法令,内务部队和苏联军队将对城市进行联合巡逻。
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和其他共和国领导人同意达成新的协议。
1991年4月24日,苏共中央会议上,全国党委会都要求戈辞去总书记一职。作为回应,他准备辞职,但是苏共的领导人又犹豫了,因为如果失去了戈,他们的党也在劫难逃。戈是最后一名能够保护他们对抗叶利钦及民主党派的人。
1991年6月,叶利钦赢得了总统竞选,并且承认加强俄罗斯主权,苏联帝国摇摇欲坠。
在老布什访问前夜,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达成新的联盟条约:加盟共和国是自己领土内所有资源的唯一主人;联盟政府仍然掌控军队;但是对外政策将通过共和国协商决定;改革政府,与戈作对的强硬派将走人,纳扎巴耶夫将组建和领导新内阁。
苏联的种族冲突历史:
1988年初,苏联的种族冲突发生在位于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这是一次阿塞拜疆人和纳美尼亚人之间的冲突。多达两百多万人每月都参加示威活动,示威主要发生在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政府不得不以武力平息。
但是苏联面对的主要威胁还是波罗的海各省,这些地方于1940年被苏联占领,直到二战后才并入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的独立组织发起了“波罗的海之路“大示威活动,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次示威是希望世界关系其历史遭遇——即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秘密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三国被苏联占领。
1989年下半年,立陶宛共产党宣布独立,脱离苏共中央。同一年,苏联宪法修正案提案印发了波罗的海和外高加索共和国的抗议,主要是因为该法案授权苏联议会,当发现加盟共和国法律与苏联法律有不符之处,或者加盟共和国单方面决定从苏联分裂出去的话,苏联议会可以凌驾于任何共和国的法律之上。
1990年3月,立陶宛议会宣布立陶宛共和国从苏联独立;夏天,苏联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包括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都宣示了主权(叶利钦为了),这意味着共和国法律已凌驾于苏联法律之上。
回应 2019-03-29 20:47
论坛 · · · · · ·
政变的果实被叶利钦摘了? | 来自星星的番茄蛋汤 | 2020-10-11 | |
怎么会有人觉得这书夸大了美国的作用 | 来自白日梦枕貘 | 2020-08-13 | |
这本书怎么写的,怎么没有被和谐。 | 来自雨落倾城「夏」 | 1 回应 | 2020-03-08 |
想读。 | 来自喜欢初夏 | 4 回应 | 2018-04-29 |
英文原版下载 | 来自棕色老鼠 | 2018-04-27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Basic Books (2014)7.8分 22人读过
-
天地出版社 (2020)7.9分 21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暂时无货, 8天前曾上架
-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1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天地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国的崩溃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会心一笑 2017-10-29
所谓的苏联帝国就是笑话,人民都到吃不饱饭、御不了寒的地步,核武器有什么用?共和国要独立,俄罗斯要当新的老大,老戈还要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美国最关心核安全,静观其变。 结果,变得太快,美国也没想到。
4 有用 Bamboo Insight 2017-07-05
民族关系很重要,但是很难想象用民族关系作为唯一的解释。全书血肉丰润,骨架却过于清瘦。译者辛苦,译文质量高,特别赞扬一下。
8 有用 Alpha-知澄 2017-07-12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重现苏联解体前最后六个月的政治争斗。更像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而不是严谨的历史读物。过于强调美国在此过程的影响,有失客观。[55本]★★
2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9-09-12
已购实体书&亚马逊电子书。苏联的命运是在其存续期的最后4个月中决定的。这4个月指从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到1991年12月21日苏联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召开会议时为止。决定世界最后一个帝国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国的政策,也不是苏联中央与俄罗斯的矛盾(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矛盾为代表),也不是苏联与其他加盟共和国间紧张的关系,而是苏联内部两个最大的共和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俄罗... 已购实体书&亚马逊电子书。苏联的命运是在其存续期的最后4个月中决定的。这4个月指从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到1991年12月21日苏联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召开会议时为止。决定世界最后一个帝国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国的政策,也不是苏联中央与俄罗斯的矛盾(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矛盾为代表),也不是苏联与其他加盟共和国间紧张的关系,而是苏联内部两个最大的共和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精英不愿意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オ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终结。布什个人对戈尔巴乔夫有好感,布什政府希望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尽量延长生命,虽然美国后来未能如愿,但促成了苏联的和平解体。政变部分写得惊心动魄! (展开)
4 有用 石小po 2017-08-15
好看!这段历史自己完全是空白,读完感觉哎呦我去,历史的车轮真是任性,哪需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个月就任性的把你从高处给荡下来直接碾压。
0 有用 橡皮擦 2021-03-01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读得有些艰难。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复杂,难得的是“和平的崩溃”。
0 有用 大涛大吉大利 2021-02-28
铁幕落下!
0 有用 七王国的骑士 2021-02-28
写的太细了,看了感兴趣的大概一半多,注释就占了10%。挺不错的,非常详细。
0 有用 Gordis 2021-02-26
就像德鲁克预言的那样,苏联的崩溃是一个必然,而且民族问题是其主要原因。此书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解体过程发生的各种故事,以时间为顺序,因此重点不是很突出。但它讲述地很具体,让人明白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克拉夫丘克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尤其是老布什的摇摆与犹豫,更是出乎人的意料。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当事人的想法和事情的结果,以及后人的揣测大相径庭。无论如何,苏联因为解体而不复存在,但它为人类带来的灾难会永远持... 就像德鲁克预言的那样,苏联的崩溃是一个必然,而且民族问题是其主要原因。此书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解体过程发生的各种故事,以时间为顺序,因此重点不是很突出。但它讲述地很具体,让人明白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克拉夫丘克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尤其是老布什的摇摆与犹豫,更是出乎人的意料。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当事人的想法和事情的结果,以及后人的揣测大相径庭。无论如何,苏联因为解体而不复存在,但它为人类带来的灾难会永远持续下去,成为整个人类的痛苦记忆。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其崩溃的过程是文明的,尤其是相比于其血腥而恐怖的诞生。 (展开)
0 有用 肖爱福 2021-02-22
太啰嗦~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复杂,政治经济交织,内困外压交织,不管是美帝视角的掘墓人,还是作者首肯的俄乌关系,都很难说是根源~倒是改革失败,经济社会陷入困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政权合法性的根基动摇,是苏联解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根山一般重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