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重新认识艺术史的方式并不是将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的限定放宽,把曾经被排除在外的女性艺术家名单加入史册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必须正视不仅仅是妇女和男子之间,而且包括女性之间的重要而复杂的差异性,要使这些差异在重塑视觉文化历史时得以展现”。再则,“女性创造的艺术究竟有何不同,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理当精确、确切地予以解答”。
C / 第一部分比较单薄,后两个部分明显有更厚重的理论底蕴,在分析艺术作品时也比第一部分有更精准更趋于流变的美学概括。整体在拓宽视野上作用很大,结构和笔法都并非传统的体系化论述。所以虽然总会觉得有些过分零散且没有依凭足够有定力的理论基础,但是局部结合史料、作品的概念捕捉又确实是精彩乃至振聋发聩的(尤其在568三章)。翻译一定要扣半星:假如我能理解哈贝马斯翻成哈波马斯、列维纳斯翻成列文娜斯的话,请问周蕾翻成雷伊·乔是什么鬼?真的非常好奇译者的知识构成了。
4.5🌟 是我想读的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在于:1、作者搭建了“历史-主体-审美”分析体系,原创性高,不是重复主流女性主义思潮观点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而是充分关注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特征。2、对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讨论放进大框架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艺术家,而是一群,她们会关注共同的话题/观念,但又有不同的呈现,连接+差异。
谈了女性又不仅仅是女性:还将女性的处境与流亡者、非裔、东方主义等联系起来,验证了女性是一种处境。让“History”不再仅仅是“his story”。
女性再现的历史,微观和局部的部分构建了宏观历史的框架,女性艺术实践使人们原先认定的元叙事得以重组。
“女性生成——主体”而不是“生成——女性”;不要忽视女性主体的差异性
56 这个系列的书对我来说还是阅读门槛有点高,但还是有很多受益的地方。作者从历史、主体、审美等问题出发,对世界五大洲的女性艺术进行颇为深入的研究,不为女子另立标准,探究艺术史的本质。涉及的艺术家很多都不甚了解,慢慢补课。
女性群体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单一且同质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时甚至比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更大,本书列举种种作品来证明这个观点。不看这本真的不知道女性艺术家其实有着各种类型的杰出创作,只是如同女性在其它行业一般地,被普通、主流的认知观念隐没了。还是有很多语言不理解,感觉以后会重新看一遍(P.S.喜欢一位艺术家制作的美丽的…批(?)以为自己批眼看什么都是批,但其实就是批 (?
选读
扫
主体这部分非常精彩 拓宽了一些关照艺术的角度和视野 但更多还是雁过不留痕的读完了
观点和宗旨都相当清晰,也即采取在特定社会/历史和审美体系下、更为不偏不倚地评判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恰如绪论所言的、那是一种更具偶发性的生成本身:一种更为去蔽的视角手段,也就是一种还原;然而麦斯基蒙采取的方法论就相对清水而温和了,对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历史环境下的探究都写得浮光掠影,并且哪怕有着自始至终的去男性中心化意识和期盼女性生成主体、且正视并摹写那个主体的愿景,照旧是在细部做得过于迎合男性历史的潜在话语了(不妨说,一种反调必然需要先有正调,然而正调则不见得而是更彻底的漠视),故而只能当做一种近乎方法论的介绍和看见而已;“被看见”总归是好的,评判则需要更为慎重,恰如伊利格瑞或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问题所做的那样。
女性艺术
“她们能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燃
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去读原版吧,一些关键名词翻译有硬伤会妨碍理解。
一部女性艺术历史
>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5 有用 落欢 2022-05-09 00:54:44
重新认识艺术史的方式并不是将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的限定放宽,把曾经被排除在外的女性艺术家名单加入史册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必须正视不仅仅是妇女和男子之间,而且包括女性之间的重要而复杂的差异性,要使这些差异在重塑视觉文化历史时得以展现”。再则,“女性创造的艺术究竟有何不同,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理当精确、确切地予以解答”。
7 有用 寒枝雀静 2019-11-12 19:46:54
C / 第一部分比较单薄,后两个部分明显有更厚重的理论底蕴,在分析艺术作品时也比第一部分有更精准更趋于流变的美学概括。整体在拓宽视野上作用很大,结构和笔法都并非传统的体系化论述。所以虽然总会觉得有些过分零散且没有依凭足够有定力的理论基础,但是局部结合史料、作品的概念捕捉又确实是精彩乃至振聋发聩的(尤其在568三章)。翻译一定要扣半星:假如我能理解哈贝马斯翻成哈波马斯、列维纳斯翻成列文娜斯的话,请问周蕾翻成雷伊·乔是什么鬼?真的非常好奇译者的知识构成了。
2 有用 树 2024-09-13 12:08:52 上海
4.5🌟 是我想读的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在于:1、作者搭建了“历史-主体-审美”分析体系,原创性高,不是重复主流女性主义思潮观点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而是充分关注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特征。2、对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讨论放进大框架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艺术家,而是一群,她们会关注共同的话题/观念,但又有不同的呈现,连接+差异。
1 有用 Arnold_Yuan 2023-03-14 17:15:23 重庆
谈了女性又不仅仅是女性:还将女性的处境与流亡者、非裔、东方主义等联系起来,验证了女性是一种处境。让“History”不再仅仅是“his story”。
1 有用 祝羽捷 2022-01-09 22:02:26
女性再现的历史,微观和局部的部分构建了宏观历史的框架,女性艺术实践使人们原先认定的元叙事得以重组。
1 有用 Chamomile 2021-11-07 12:11:37
“女性生成——主体”而不是“生成——女性”;不要忽视女性主体的差异性
0 有用 Zhuziweiart 2022-10-08 09:41:48 北京
56 这个系列的书对我来说还是阅读门槛有点高,但还是有很多受益的地方。作者从历史、主体、审美等问题出发,对世界五大洲的女性艺术进行颇为深入的研究,不为女子另立标准,探究艺术史的本质。涉及的艺术家很多都不甚了解,慢慢补课。
0 有用 金色荒原 2023-10-12 18:45:17 江苏
女性群体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单一且同质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时甚至比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更大,本书列举种种作品来证明这个观点。不看这本真的不知道女性艺术家其实有着各种类型的杰出创作,只是如同女性在其它行业一般地,被普通、主流的认知观念隐没了。还是有很多语言不理解,感觉以后会重新看一遍(P.S.喜欢一位艺术家制作的美丽的…批(?)以为自己批眼看什么都是批,但其实就是批 (?
0 有用 jeremyist 2024-11-16 01:19:13 广西
选读
0 有用 辀鹧 2020-11-16 17:31:03
扫
0 有用 蘑菇力 2024-08-25 02:34:03 广东
主体这部分非常精彩 拓宽了一些关照艺术的角度和视野 但更多还是雁过不留痕的读完了
0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4-10-17 11:48:02 山东
观点和宗旨都相当清晰,也即采取在特定社会/历史和审美体系下、更为不偏不倚地评判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恰如绪论所言的、那是一种更具偶发性的生成本身:一种更为去蔽的视角手段,也就是一种还原;然而麦斯基蒙采取的方法论就相对清水而温和了,对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历史环境下的探究都写得浮光掠影,并且哪怕有着自始至终的去男性中心化意识和期盼女性生成主体、且正视并摹写那个主体的愿景,照旧是在细部做得过于迎合男性历史的潜在话语了(不妨说,一种反调必然需要先有正调,然而正调则不见得而是更彻底的漠视),故而只能当做一种近乎方法论的介绍和看见而已;“被看见”总归是好的,评判则需要更为慎重,恰如伊利格瑞或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问题所做的那样。
0 有用 ban 2022-10-12 14:30:47 北京
女性艺术
0 有用 Psycho 2023-05-02 00:08:43 重庆
“她们能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燃
0 有用 lynn 2023-12-30 12:28:18 四川
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去读原版吧,一些关键名词翻译有硬伤会妨碍理解。
1 有用 疯画匠 2019-02-16 15:46:23
一部女性艺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