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延伸与转折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祝馀 2019-01-14 20:58:32

    一个时代自我爆破后的倦容。

  • 1 榕楠雅记~ 2020-03-03 15:35:10

    尚可,80年代的倦容在如今显得却是热情。

  • 0 Kant 2022-12-11 20:31:37 四川

    个人觉得很不错啊。语言像我的老师上课一样漂亮,线索比我的老师丰富比我的老师清晰。

  • 0 momo 2023-11-01 21:45:17 广东

    写得好有意思,一个盛大又落寞的时代

  • 0 胡尘 2023-03-21 08:49:17 四川

    抒情太多,时代局限

  • 0 nomo 2023-03-21 11:56:02 山东

    “重写文学史”总系补完计划1/11,作为一个文学史的门徒也许算是一个温和的开始,返回现场当然是一个伪命题,但至少是一个善良的尝试。提供了很多参考书目以及有价值的学术评论,十分感谢。

  • 0 继革 2019-01-30 23:40:32

    我发现豆瓣都很看不上这本书啊,为什么我觉得还行?尤其是民族国家文学和主体性的神话两章,很不错啊。

  • 0 俱往矣 2018-02-10 15:53:04

    2017.6.13 雨 2018.3.7 晴

  • 0 自己的园地 2019-07-09 20:08:16

    阅读这本书因为期末考试原因战线耗太长,已经记不太得前面的内容了。但是还算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平行式结构吧,把寻根文学、先锋性、第三代诗歌、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讲的很详细,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命题像城乡叙事、主体性等,所以对于了解80年代文学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总体而言其实与这一系列不太符合,毕竟1985的篇幅太少,被扩大到整个80年代了),最后一章借1989年对整个80年代风云变幻的文学思潮做总结“革命激情的消退,同时就意味着现代性冲动的减弱,意味着艺术从广泛的社会影响中的撤出。也许,这是个好的兆头,因为艺术可能由此不再扮演顶替的角色,而回到原先的岗位上来。边缘化或许不是坏事”突然开始期待读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1993

  • 0 Neil 2018-06-18 22:54:16

    当当19,20180126。

  • 0 2021-07-31 10:18:25

    读到《人生》对那代青年的影响,想起了美学老师忆当年的奋斗史,然后对着他不停的擦眼泪,那节课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不亚于他们第一次读路遥。|前半部分主观性强,也有收获,后面梳理了一下思潮和代表人物,比较乏味,没有新意。

  • 0 历史小学生 2021-09-07 21:13:26

    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 0 黄思量 2024-05-12 23:19:48 广东

    跟文学没关系,烂书一本

  • 0 一念 2020-05-31 23:04:13

    个人觉得 到中国的乡下去看看吧,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主体性的神话,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这四章写得比较精彩,由问题意识引出讨论和思考,其它章节有点像文学史,问题意识不强。

  • 1 己注销 2019-07-22 17:48:17

    能感受到作者努力的“思考”,试图在1985各种主义之后找到动机,思辨性很强,写得过于“用力”了。

  • 0 Ark 2018-08-15 22:49:56

    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

  • 1 不会读书的猴子 2018-12-01 15:18:40

    这本书把有关80年代的很多问题都谈的很细致。比如:“现实主义问题”,他将现实主义放在历史谱系中考察,从1920年代“新现实主义”到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以及80年代初的现实主义回潮,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等等。同时,他的观点颇具启发性,对“文学失却轰动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对80年代知青返城,城乡关系的书写,展现知青一代返城后想念乡村,不过是他们想看看,而不是真的想回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颇具哲学思辨,将海德格尔的“在者之在”运用分析“主体性”的神话等等。在触及问题的时候,总是能注意到被我们忽略掉的另一面。很喜欢这本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