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此书别名可称《文革前传》。 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废寝忘食马不停蹄地读完,实在太好了! 读此一书,终身圈粉!
看钱老的《天地玄黄》心情激荡泪如雨下,1948,玄黄未定,万象纷纭,知识分子在转折点的彷徨、空虚与期待都在钱老悲悯的文字中被娓娓道尽,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学到钱老半分便是感恩了。
钱老的文风仿佛是自己锻造出来适应论述的,引号、括号、冒号都用得那么奇崛而有道理。
文学不必服务于政治,但必须屈服于政治。文字的力量既伟大又渺小,一切取决于权力的枷锁。即使对此洞若观火,试图明哲保身,也不免难逃一劫。古今王朝更替之际,全身而退者寥寥,实乃天命。
有些书,是需要多读上几遍的,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要记下它的每一段文字。钱老以类型多元的丰富史料、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的写作立场写就了一部流畅易读的文学史著作,但并不仅限于文学,更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们作为历史的在场者无法预料历史的后果,但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更是延宕至今天,乃至将来。
“有情”的文字,“含泪”的历史。
共和国的一切,早已有迹可循。在转折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新世界,真诚地投向代表新方向的党,愿意接受农民和集体的审美,唯一的坚持可能就是保留最起码的个人意识和自由,可他们想不到,连内心的私字一闪念也不被允许。左右必须站队,连隐逸之途也已绝,没有路可给知识分子走了。
这是一本有情的书,关注的不仅是大时代,还有大时代中个体流泪的心灵。一个对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控制、统一计划管理的体制正在建立,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今天看待现代中国作家,也正是在体认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及其后果。太好了,太好的研究和写作了,不仅是智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文本不是你研究的全部,你的问题会从文本里跳出来,向你大喊大叫,要你正视它、回答它。主体投入的研究方式耗费颇多,是心血,是血泪。
这本书的优点就是真实客观,详尽讲述了那个年代,那一年中国发生的各种大事,光是文艺界的,还有电影界的,政治界的都在其中,而且交叉在中间,让你读起来感觉很详实。缺点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以叶圣陶,他的日记做注音,每一章都以他的日记开头,因为他真的不是大众很熟悉的一个作家,在那个年代也好,在后面的历史中也好,都没有说表现出多么的闪光点来。还有就是有些章节,内容罗列的过于像档案,过于的学术性,导致这个书有点枯燥。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系列最佳。材料洪富,分析透彻,而笔锋常带感情,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每章前以叶圣陶日记起首的设计很妙,叶的日记多细节,不仅限于文学一域,更涉及当时实际生活,且越读到后面就越觉触目惊心,这也就是代后记中所说的由此及彼的一个窗口。很多事情若不能身临其境,就难以真正理解当时人的选择,就如当年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选择留下,今人难免觉得不智,但在当时又哪是那么容易看清的呢?这里且不仅有理智的权衡,亦有情感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很多人更是抱着自己会“消失”的觉悟留下的,只不过当时人多以为最坏不过又一个苏联,至于其还能“远迈前人”,就没几个人能预料得到了。
1949的前夜,却也是未来20年的预告。一个注定失败的时代要结束了,一个绝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时代即将开启。离开的人并不是预言者,留下的却也不全是勇士。1948:天地玄黄,从此善恶如此分明,正邪绝不两立。20世纪的中国人,即将开启下半叶,一个与之前50年同样漫长的新时代。
后来的一些事情早在当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1948年,革命的触角就像泼撒在历史镜鉴上的水流,从西面八方奔涌而来,在历史与个人的十字路口,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留守,离开的从此思念故土,留守的未来故土受难
山河易改的时代,已经变成淡漠的回忆。从未经历过的后来人,只能从书本,影片或其他记忆载体上感受到某种微淡的悲哀。
知识分子该如何与政治相处,不同的人的不同选择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引人深思。 文学史写作:过去与现在的双重视角;一个年代看一个时代。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3部曲之一” 就像钱老自己评价自己的写作策略一样“从中间拎起,带动两端”,他也着实做到了绝对的客观评价。对于1948年的故人而言,这是一个需要选择和需要妥协,甚至需要流浪的一年,在解放文学和国统文学的地域划分下,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在大局玄黄未定之时,作品的意识形态也决定着作者今后的命运,郭沫若矛盾等北上,胡适、陈寅恪等人南下,“南下”还是“北上”?这到底是一场知识分子的拯救还是自掘坟墓?然而,在1948后,有些作者便永远消失在了文坛,有些人隐居山林,也有人开始再次拿起笔杆子在文坛挥舞着,他们或许是因为不甘于让文学服从于政治,又或者不屑于屈从于苏俄式角色。但是在钱老师看来,在这场争论和分化之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便不分地域隔阂了,这到底是文坛的胜利还是妥协?
在194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老旧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连同这老旧中国的子民,一起被推向风起云涌的时代变局之中。在本书每章开始之初引用的叶圣陶的日记可以看出,在那个炮火连天,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之下,百姓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安稳,天灾连同人祸,都一起倾泻到他们头上。然而正在他们挣扎于生离死别的悲欢之中时,一个从这将死未死的老旧中国之上冉冉升起的新实体即将全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在历史舞台上留有身影的知识分子们。 无论是丁玲,周立波,萧军,赵树理,还是胡风,沈从文,朱光潜,朱自清……他们在这个旦夕变色的时代都会显得局促不安,并且怀着巨大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左翼知识分子,还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都将经历他们始料不及的酸甜苦辣和离合悲欢。
五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再看的时候就像第一次看似的,我这脑子是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
始于一声冬夜里的咳嗽,终于一篇《农夫与蛇》的寓言,过去凡是以一个“思”字出发,今后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阅读的过程自是不易,但不妨碍我投入其中。
押韵的一塌糊涂。
> 1948:天地玄黄
22 有用 胡铁梅 2019-06-29 20:21:23
此书别名可称《文革前传》。 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废寝忘食马不停蹄地读完,实在太好了! 读此一书,终身圈粉!
18 有用 半掩门儿的~ 2017-04-19 23:56:28
看钱老的《天地玄黄》心情激荡泪如雨下,1948,玄黄未定,万象纷纭,知识分子在转折点的彷徨、空虚与期待都在钱老悲悯的文字中被娓娓道尽,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学到钱老半分便是感恩了。
12 有用 Haering 2017-09-26 13:05:07
钱老的文风仿佛是自己锻造出来适应论述的,引号、括号、冒号都用得那么奇崛而有道理。
16 有用 Madol 2020-05-14 21:20:28
文学不必服务于政治,但必须屈服于政治。文字的力量既伟大又渺小,一切取决于权力的枷锁。即使对此洞若观火,试图明哲保身,也不免难逃一劫。古今王朝更替之际,全身而退者寥寥,实乃天命。
2 有用 欧阳殉 2024-02-26 17:28:54 湖北
有些书,是需要多读上几遍的,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要记下它的每一段文字。钱老以类型多元的丰富史料、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的写作立场写就了一部流畅易读的文学史著作,但并不仅限于文学,更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们作为历史的在场者无法预料历史的后果,但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更是延宕至今天,乃至将来。
1 有用 红橘子在浮潜 2022-11-01 14:02:04 云南
“有情”的文字,“含泪”的历史。
1 有用 魏春亮 2020-10-28 11:56:17
共和国的一切,早已有迹可循。在转折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新世界,真诚地投向代表新方向的党,愿意接受农民和集体的审美,唯一的坚持可能就是保留最起码的个人意识和自由,可他们想不到,连内心的私字一闪念也不被允许。左右必须站队,连隐逸之途也已绝,没有路可给知识分子走了。
1 有用 假作真时真亦假 2024-04-28 23:13:56 天津
这是一本有情的书,关注的不仅是大时代,还有大时代中个体流泪的心灵。一个对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控制、统一计划管理的体制正在建立,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今天看待现代中国作家,也正是在体认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及其后果。太好了,太好的研究和写作了,不仅是智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文本不是你研究的全部,你的问题会从文本里跳出来,向你大喊大叫,要你正视它、回答它。主体投入的研究方式耗费颇多,是心血,是血泪。
1 有用 时间旅行者 2024-06-17 22:38:59 河北
这本书的优点就是真实客观,详尽讲述了那个年代,那一年中国发生的各种大事,光是文艺界的,还有电影界的,政治界的都在其中,而且交叉在中间,让你读起来感觉很详实。缺点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以叶圣陶,他的日记做注音,每一章都以他的日记开头,因为他真的不是大众很熟悉的一个作家,在那个年代也好,在后面的历史中也好,都没有说表现出多么的闪光点来。还有就是有些章节,内容罗列的过于像档案,过于的学术性,导致这个书有点枯燥。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1 有用 井一二三 2024-06-20 23:20:55 山东
系列最佳。材料洪富,分析透彻,而笔锋常带感情,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每章前以叶圣陶日记起首的设计很妙,叶的日记多细节,不仅限于文学一域,更涉及当时实际生活,且越读到后面就越觉触目惊心,这也就是代后记中所说的由此及彼的一个窗口。很多事情若不能身临其境,就难以真正理解当时人的选择,就如当年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选择留下,今人难免觉得不智,但在当时又哪是那么容易看清的呢?这里且不仅有理智的权衡,亦有情感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很多人更是抱着自己会“消失”的觉悟留下的,只不过当时人多以为最坏不过又一个苏联,至于其还能“远迈前人”,就没几个人能预料得到了。
2 有用 浙哲 2024-06-30 00:35:44 浙江
1949的前夜,却也是未来20年的预告。一个注定失败的时代要结束了,一个绝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时代即将开启。离开的人并不是预言者,留下的却也不全是勇士。1948:天地玄黄,从此善恶如此分明,正邪绝不两立。20世纪的中国人,即将开启下半叶,一个与之前50年同样漫长的新时代。
2 有用 crayon 2020-03-29 21:35:31
后来的一些事情早在当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0 有用 傻圆儿 2020-09-18 10:02:33
1948年,革命的触角就像泼撒在历史镜鉴上的水流,从西面八方奔涌而来,在历史与个人的十字路口,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留守,离开的从此思念故土,留守的未来故土受难
0 有用 红豆泥 2022-04-06 17:44:47
山河易改的时代,已经变成淡漠的回忆。从未经历过的后来人,只能从书本,影片或其他记忆载体上感受到某种微淡的悲哀。
0 有用 弥业 2022-04-05 15:46:49
知识分子该如何与政治相处,不同的人的不同选择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引人深思。 文学史写作:过去与现在的双重视角;一个年代看一个时代。
0 有用 袢衅 2022-02-27 17:03:29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3部曲之一” 就像钱老自己评价自己的写作策略一样“从中间拎起,带动两端”,他也着实做到了绝对的客观评价。对于1948年的故人而言,这是一个需要选择和需要妥协,甚至需要流浪的一年,在解放文学和国统文学的地域划分下,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在大局玄黄未定之时,作品的意识形态也决定着作者今后的命运,郭沫若矛盾等北上,胡适、陈寅恪等人南下,“南下”还是“北上”?这到底是一场知识分子的拯救还是自掘坟墓?然而,在1948后,有些作者便永远消失在了文坛,有些人隐居山林,也有人开始再次拿起笔杆子在文坛挥舞着,他们或许是因为不甘于让文学服从于政治,又或者不屑于屈从于苏俄式角色。但是在钱老师看来,在这场争论和分化之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便不分地域隔阂了,这到底是文坛的胜利还是妥协?
0 有用 慎徽 2022-04-24 20:31:37
在194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老旧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连同这老旧中国的子民,一起被推向风起云涌的时代变局之中。在本书每章开始之初引用的叶圣陶的日记可以看出,在那个炮火连天,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之下,百姓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安稳,天灾连同人祸,都一起倾泻到他们头上。然而正在他们挣扎于生离死别的悲欢之中时,一个从这将死未死的老旧中国之上冉冉升起的新实体即将全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在历史舞台上留有身影的知识分子们。 无论是丁玲,周立波,萧军,赵树理,还是胡风,沈从文,朱光潜,朱自清……他们在这个旦夕变色的时代都会显得局促不安,并且怀着巨大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左翼知识分子,还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都将经历他们始料不及的酸甜苦辣和离合悲欢。
0 有用 承植 2024-03-07 23:36:30 重庆
五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再看的时候就像第一次看似的,我这脑子是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
0 有用 草木有本心 2024-02-22 13:04:13 浙江
始于一声冬夜里的咳嗽,终于一篇《农夫与蛇》的寓言,过去凡是以一个“思”字出发,今后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阅读的过程自是不易,但不妨碍我投入其中。
0 有用 庐山罩紫龙 2024-03-22 19:06:57 江苏
押韵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