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短评

热门
  • 17 芳煙 2020-08-12 06:44:54

    只能说海德格尔用诗化的语言创造出众多新的概念,拨开诗性的迷雾能看到此在,时间,世界,自由,烦神,操劳,沉沦等被全然重新定义与诠释的概念若隐若现地闪耀。海德格尔披上了一丝东方的玄学色彩,意象的光晕里总笼罩着某种他想极力言说却又不可言说的东西。对我而言,我只能说海德格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迷离的,诗性的哲学意境,而至于雾蒙蒙的意境中蕴含了什么,我须要更持久的学习才可能找到答案,只是在我研读海德格尔时时常有一种不安:或许那团迷雾到头来真的就只是迷雾而已。

  • 5 缘督 2021-01-16 17:13:10

    很清晰的导论,对于目前我这个层次来说已经足够了。以前总不能坚定读海氏,这次找到了一些相对感兴趣的点,比如时间性下推演的历史性(感觉还可以深挖,陈师的一些解读颇有科林伍德之风…),第八章存在史与主体史的区隔和对照,其实有点正话反说的感觉。发现主体,是治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伴生物,也是存在之思堕落的必然。

  • 5 南渡 2018-05-01 12:05:05

    4.3 中国研究海德格尔还是要读陈嘉映的,更为精简清晰相较其他人,有些透析不错,开头与结尾的论述。关于时空的分析可以省略 抽出主要的即可

  • 1 初音未来 2024-02-06 17:51:26 四川

    陈嘉映极为难得地为中国人勾勒了晚期海德格尔。尽管我只能看懂一点。存在、时间、思、天地神人、“本是”,海氏无愧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作为向存在发起登顶的冲刺,我们已经看到他遁入山巅,然而存在真的能被究诘吗?几乎是爆炸般的思想升华。人类正因为有了海德格尔才显其伟大。在宇宙中有一颗伟大的脑袋思考“本是”。漫漫中夜那束光从柏拉图的衣角敛去,复在我们的世纪绽出一瞬……

  • 2 零下一度 2022-11-10 22:00:13 吉林

    后期海德格没怎么读过,应该找来读一读了。

  • 0 CeCi 2021-12-15 13:05:47

    喜欢陈嘉映的文字,说人话的哲学表达方式。这种写法虽然有可能带来精准性的损伤,却增加了领会空间,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海氏原文为求准确而对文字可读性的超越。但整体来说,海德格尔还是太难懂了,泪目

  • 1 Maybe 2021-10-30 15:43:34

    非常好,感谢

  • 0 觉非 2021-11-24 16:53:08

    读过海德格早期部分(此在与时间),先放下了,转读《存在与时间读本》。本书可能是我读过的最艰涩的书(没有之一),海德格本来就艰涩,陈老师论过一遍后有时候显明了,有时候往往更费解。那差不多是因为本书的写作方式是把自己的追问过程剖开来看,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求索的道路。嗯,“哲学是道路”。 另外,读到显明的地方,就像诗。有缘再续后期了。

  • 3 Dasein 2021-11-17 21:41:59

    从第四章开始就看不懂了,但还是得看。最后附录的比在白描写的甚好。要读懂海德格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得多阅读,多思考,多体验。

  • 1 我不爱🎵和🎬 2021-11-14 16:30:41

    勉强为之读了一遍,太难懂了,第二遍尝试看了看,又放下了,等有能力再尝试

  • 1 Stevada 2022-09-19 11:18:26 美国

    “走到头来还是道路,问到头来还是追问,思的努力提出思的任务。”

  • 0 余三味 2022-09-25 16:48:12 浙江

    读了两年才读完。但也不敢说读完了。

  • 1 文孟先生 2022-10-02 01:16:31 湖北

    经典作品。

  • 0 FishmansDub 2022-04-15 19:54:36

    事物要被看见,必须得以显现,显现需要光,光基于疏明之地。海德格尔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十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思存在——思考存在者何以存在,其实也就是在思“que”。存在,此在,生存的结构;朝向未来的时间模型;真理作为疏明之地,作品(物)兀然地中断我们;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形而上学的堕落历史。 海德格尔的许多思想是具有启发性的,他试图用诗性的语言来表述思想,他的术语可能不能被称作术语,因为它们不带来明晰而带来启示。疏明之地与蹩脚的诗性,就是海德格尔。陈嘉映老师的描述也是蹩脚的,尤其是生存论部分丧失了其语言本该具有的力量。指出的海德格尔的内在矛盾都是细枝末节的,繁复的纠缠将他与海德格尔的蹩脚放大到极致,造成遮蔽。所以,真正有力和明晰的其实是最后一章,因为它是连续的思。 PS:海德格尔是个蹩脚的诗人。

  • 1 槿. 2023-06-06 22:53:34 湖南

    1. 不懂德语,就不会明白海氏问之精妙(比如es gibt)更不谈做其研究。 2. 某些地方不是陈老师啰嗦,是原文本就晦涩难明。 3. 人在伟大之中思考,寻回真理之故乡。

  • 1 2023-10-04 00:14:27 法国

    运伟大之思者,行伟大之迷途。海德格尔穷极一生最终走上了迷雾森林中的蜿蜒小路。究竟如何找到“被给予性”(donation)之根基?——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根基。

  • 0 Fitzgerald 2023-09-03 22:21:26 广东

    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西方哲学一直研究的都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这造成了长时间的“存在性遗忘”。而存在需要通过此在来揭示出来,此在因“畏”而先行到死,进入本真的生存。 海德格尔对于非本真的生存共在的沉沦之批判是很入木三分的,陈嘉映也提示在其他现代性社会批判中也能见到刀斧之痕。 笛卡尔主客相分式的认识论是极坏的。海德格尔借林中空地的意象来比喻认识的过程。存在者去蔽对此在的敞开为认识的过程,然而去蔽也会向后隐去(这是否造成一种不可认识)

  • 1 文侠 2022-07-25 19:02:48

    “运伟大之思者,行伟大之迷途”。 海德格尔的哲学带给世界的魅惑力远甚于胡塞尔哲学带给他个人的魅惑力。而这种魅惑力终究是存在本身的魅惑力,显现为语言,显现为思,自深林之中露出,我们会本能地以为那是道路。故而海德格尔又魅惑了自己,一生的存在之思,留下的亦不过是无尽的谜团。 但如陈嘉映老师所说“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罢,若有会焉。

  • 1 南极旅行家 2022-08-26 15:11:27 上海

    相比高二初读时基本看不懂,现在还算是有进步的。 或许可以思考的是回退与坎陷之间有意思的联系。像大道敞开,在思中迷误,谁说泰然任之不是一种智的直觉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