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本书写出了我的心声,因为从小就讨厌无处不在的watching所以选择出了国,然而发现国外五年多的生活跟我的期望相差甚远,自己陷入了跟自己的斗争,希望能尽快像轻云一样放下很多执念,能够踏实的做一些事情
非常好
总体感觉一般吧,就我个人而言,前面80年代的故事很吸引我,中间时候父亲的经历与当事人的经历交织进行让人跨越时间看到了或深或浅的联系,但是后半本精神病式的抽搐和逃避,我觉得是烂尾了,虽然尽力去理解故事中女主角的境遇和年轻时的迷惘,但还是感觉太过蛋疼了,看到后半本都让人有放弃读完的想法了
想写时代背景却不痛不痒,写自己,装逼莫过如此 了,亲身经历?对不起,我没感受到。而且这种酸腐之气太重。我再也不买当当网推荐第一了。
堪称我的年度之书啦(去年),阅读是如此私密的体验,当拥有共鸣是多么幸运。会有那么一瞬、一点,都极度珍贵。年度最爱小说,除了重读滴,新小说里…
在无法对书中角色的痛苦感到共鸣的情况下阅读,就觉得这本书真是琐碎,唠叨,不够简洁,其中的内容其实只要2章就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一年半之前点了<想读>被选中赠书,出版社给寄到父母处,可惜期间两次回国都忘记带回来,这次终于在回程飞机上一口气读完大部分,昨日收尾。两条主线,父辈和“我”。作为和“我”同一年代的人,确实有些写到心里去的部分,或者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真实生活。读完才看到这与〈北京折叠〉是同一作者。
历史感不足,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矫情。叙述多少有些拖沓,表面上是细腻但实际上是个人的呻吟。叙事视角的切换较为干净,这可能是唯一一点优点吧。
非自传的自传。并不觉得说是无病呻吟。我去过那样一个世界,大二的时候。还好走出来了。 比她的科幻小说好看反正。
前半段很吸引我,也很对我的现况,后半部分开始看不明白了,为啥从那段意识流的文字过后她就顿悟了…?
坦白讲,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并不认同作者的很多观点,但作者真的真诚,以至于真诚到了有点笨拙的地步。一个试图以个人去探讨大的背景和大的问题的故事,行文的形式感也很强,但那种焦虑太真实了,以至于有些失去节奏。读完后记,我非常理解作者说的表面的相似毫无意义,作者在故事架构之下,有很强的自问自答的感觉。她可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也可能只是一个未完成态,但我和她都明显的感受到了历史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一切,真实而且很多时候带着痛苦和失落。作者说她不想解决世界的问题,只想解决个人的问题。事实上,她是在个人的有限性上看到了无限的世界展开的图景,个人具体的遭遇与具体的承受,最终让个人的人生路径再无回头之地。在轻云的朋友中,作者交代的,是各种可能性,对于语焉不详的爸爸妈妈和长辈,也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虚假投影
好!好!好!对我的意义远超麦田的守望者。
恰好看到郝景芳的微信推文《人类群星璀璨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为什么很多经典句子,经常让人有内心强烈共鸣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被一些陌生人的话语所激动?他们明明远在另一个时空,生活在我们从来都没去过的小镇,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他们的文字和画面,为什么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 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典中的很多话,用最凝练的语言,讲出最普遍的原理。它们讲到了某些“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事物。” 你的痛苦并不孤独,你的困惑并不孤独,感受将我们链接,通过阅读被庇护收容,成为有一天跨越痛苦的价值
“我有时候在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相这个东西,是不是所有真相其实都是某种图景?后来我想,不管有没有,我都还是可以找。如果有真相,就找真相。如果没有,我就去找尽可能多的图景。”
作者的视角感觉一直没有走出自己,不管写哪个角色,最后都像是在写自己,看不到真实的人。
好看,半自传,和我的感受挺像的
因为《北京折叠》和对80后生活的好奇让我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我追求自己的生活,对身边的人,有着自己的观察,她的存在仿佛是她周围人生活的打字机,写着他们的人生脚本,而主人公没有自己的脚本,茫然不知所措。
很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本小说,有人说看书就是为了一个时刻——you are not alone.
同样的年纪,只不过我的迷惘发现的晚一些,想找到答案也得不到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惘。
1984,本不是特别遥远的年代,却有种“上一代”的隔膜感,有时又会心有戚戚。
> 生於1984
9 有用 小竹竹 2017-08-23 10:06:28
这本书写出了我的心声,因为从小就讨厌无处不在的watching所以选择出了国,然而发现国外五年多的生活跟我的期望相差甚远,自己陷入了跟自己的斗争,希望能尽快像轻云一样放下很多执念,能够踏实的做一些事情
2 有用 名字里都有个狐 2017-06-29 09:46:07
非常好
5 有用 hobby 2018-01-09 17:11:50
总体感觉一般吧,就我个人而言,前面80年代的故事很吸引我,中间时候父亲的经历与当事人的经历交织进行让人跨越时间看到了或深或浅的联系,但是后半本精神病式的抽搐和逃避,我觉得是烂尾了,虽然尽力去理解故事中女主角的境遇和年轻时的迷惘,但还是感觉太过蛋疼了,看到后半本都让人有放弃读完的想法了
2 有用 機器貓 2017-09-17 20:28:44
想写时代背景却不痛不痒,写自己,装逼莫过如此 了,亲身经历?对不起,我没感受到。而且这种酸腐之气太重。我再也不买当当网推荐第一了。
2 有用 阿蛮 2018-01-01 00:26:46
堪称我的年度之书啦(去年),阅读是如此私密的体验,当拥有共鸣是多么幸运。会有那么一瞬、一点,都极度珍贵。年度最爱小说,除了重读滴,新小说里…
1 有用 tracy 2018-01-01 11:45:30
在无法对书中角色的痛苦感到共鸣的情况下阅读,就觉得这本书真是琐碎,唠叨,不够简洁,其中的内容其实只要2章就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0 有用 [ e c h o ] 2018-01-25 23:32:52
一年半之前点了<想读>被选中赠书,出版社给寄到父母处,可惜期间两次回国都忘记带回来,这次终于在回程飞机上一口气读完大部分,昨日收尾。两条主线,父辈和“我”。作为和“我”同一年代的人,确实有些写到心里去的部分,或者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真实生活。读完才看到这与〈北京折叠〉是同一作者。
1 有用 方竹 2018-02-01 22:50:18
历史感不足,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矫情。叙述多少有些拖沓,表面上是细腻但实际上是个人的呻吟。叙事视角的切换较为干净,这可能是唯一一点优点吧。
1 有用 姗崽 2019-05-06 22:40:33
非自传的自传。并不觉得说是无病呻吟。我去过那样一个世界,大二的时候。还好走出来了。 比她的科幻小说好看反正。
1 有用 江洋 2019-09-23 08:56:01
前半段很吸引我,也很对我的现况,后半部分开始看不明白了,为啥从那段意识流的文字过后她就顿悟了…?
2 有用 胖肉酥 2018-04-23 23:37:21
坦白讲,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并不认同作者的很多观点,但作者真的真诚,以至于真诚到了有点笨拙的地步。一个试图以个人去探讨大的背景和大的问题的故事,行文的形式感也很强,但那种焦虑太真实了,以至于有些失去节奏。读完后记,我非常理解作者说的表面的相似毫无意义,作者在故事架构之下,有很强的自问自答的感觉。她可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也可能只是一个未完成态,但我和她都明显的感受到了历史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一切,真实而且很多时候带着痛苦和失落。作者说她不想解决世界的问题,只想解决个人的问题。事实上,她是在个人的有限性上看到了无限的世界展开的图景,个人具体的遭遇与具体的承受,最终让个人的人生路径再无回头之地。在轻云的朋友中,作者交代的,是各种可能性,对于语焉不详的爸爸妈妈和长辈,也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虚假投影
1 有用 霸王龙吃土豆 2020-12-22 01:50:59
好!好!好!对我的意义远超麦田的守望者。
1 有用 疯人院里的Isis 2020-04-06 20:33:06
恰好看到郝景芳的微信推文《人类群星璀璨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为什么很多经典句子,经常让人有内心强烈共鸣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被一些陌生人的话语所激动?他们明明远在另一个时空,生活在我们从来都没去过的小镇,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他们的文字和画面,为什么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 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典中的很多话,用最凝练的语言,讲出最普遍的原理。它们讲到了某些“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事物。” 你的痛苦并不孤独,你的困惑并不孤独,感受将我们链接,通过阅读被庇护收容,成为有一天跨越痛苦的价值
0 有用 Ginanana 2019-05-04 00:23:05
“我有时候在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相这个东西,是不是所有真相其实都是某种图景?后来我想,不管有没有,我都还是可以找。如果有真相,就找真相。如果没有,我就去找尽可能多的图景。”
1 有用 hidecloud 2017-11-28 23:02:23
作者的视角感觉一直没有走出自己,不管写哪个角色,最后都像是在写自己,看不到真实的人。
0 有用 云胡不西 2019-09-30 22:41:19
好看,半自传,和我的感受挺像的
0 有用 Qwerty 2017-10-18 23:30:36
因为《北京折叠》和对80后生活的好奇让我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我追求自己的生活,对身边的人,有着自己的观察,她的存在仿佛是她周围人生活的打字机,写着他们的人生脚本,而主人公没有自己的脚本,茫然不知所措。
0 有用 TM 2017-08-06 14:07:24
很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本小说,有人说看书就是为了一个时刻——you are not alone.
0 有用 lucie 2019-03-09 16:53:49
同样的年纪,只不过我的迷惘发现的晚一些,想找到答案也得不到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惘。
0 有用 任扶摇 2019-04-09 21:32:15
1984,本不是特别遥远的年代,却有种“上一代”的隔膜感,有时又会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