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因为是论文集,所以不同作者文章质量也不同,但整体还是非常非常值得读的。属于可读性很强的学术类,要是能配上清晰一些的彩色大图再版就好了,很值得收藏。
研討會實錄太厲害了
艺术史 名家众多
为了颜娟英老师来的
墓葬艺术需要整体性思考、图像与仪式空间的整体联系、丧葬仪式过程的图像化、道经插画对存想的指示和规限作用
写硕论时的参考
图像史
个人比较感性趣的是宋辽金墓地中主人画像,在研讨中郑岩也有回答,主人画像并不一定都是在生前画,生前死后都有。论据是,可以看到一桌三椅形式中,可能画了两个人,第三人或许在世,就没有画。 联想到泉州墓地,墓碑上夫妇二人名字否刻上,但是在世之人,会用纸把名字盖住,不知宋墓墓主人绘画是否也会如此,先画好,在世之人画像先用其他掩盖……
细读其中几篇,尤其关于凉州瑞像和佛教转轮王,啃出了一些新理解。
黄士珊的道教图像研究挺好!看了两篇她的文章,都是从物质宗教(Material Religion)出发,讨论了神圣空间(坛与幕)、鬼神空间的图像建构。尹崔琪以个案切入,看得不太投入…
看完一半,结尾附上各位的讨论很好。详细见读书笔记。
研究领域非常细,读过有收获
圆桌讨论的内容真是太棒了…方法范式真的很重....当然基本文献资料能力要过关、
有几篇简直像是读书笔记和综述。孙英刚、颜娟英、林圣智、黄士珊诸篇尤有启发。
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圆桌讨论的部分。艺术史该怎样定位?怎样交汇与融合?图像究竟是仪式的记录还是设计?小川裕充那篇文章提到欧阳炯文中的“八卦殿”的壁画配置,很有意思。
有关图像文化史建构的尝试。作为一本研讨会的结集自然不可避免的出现文章参差不齐的问题,但同时,本书也收录了许多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文章,比如颜娟英与黄士珊两位先生的文章,分别从“杂糅的空间”与“物质宗教”的角度来探讨佛教与道教美术,不仅在本书中属于一流的文章,放在整个宗教美术的研究中也可谓是扛鼎之作,甚至可以说是巅峰(道教美术研究我不甚了解,但颜先生那篇的确是如此的)。 以及,文末附的研讨会实录特别精彩,其中许多关于美术史定位、图像塑造仪式及仪式中的声音的讨论都是十分值得认真阅读并反复思考的,也是全书最为闪光之处。光是阅读文字自已心潮澎湃,难以料想当时会议现场是怎样一番盛况,不知道以后能不能遇到同样或是更加精彩的美术史会议。
此书方法论的启迪尤大,如质疑以魂魄二元论理解汉代墓葬、强调道教灯仪对汉代传统的继承、主张佛教王权观对中古政治的影响、借鉴“物质宗教”说对道教仪式空间的分析等。最后讨论与提问环节,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墓葬绘画并非对活人表意,而是自身在冥间发挥其主动积极的象征仪式性功用。任何仪式,无非是在于通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走过场”来促使某一个体在短短时间内突发性地完成一个象征性的由此及彼的状态转换和过渡,乃至激变。为让亡者死后有个好的结果,亲友后代可借丧葬仪式,如招魂之类象征性行为来帮助死者过这一生死大关。既然死是一变化过程,生人同样亦可以通过图像程序来帮助完成由此及彼的状态转换。生人在墓葬图绘中经营位置,希望一劳永逸,借此规划的人物事件过程可以在冥冥中永无休止地发生效用。从生人角度出发,要干预墓主死后命运,力所能及的便是在墓葬图绘中预先安排、假设一些合阴阳二气的场景,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
《粤剧神功戏与庙宇瓦脊公仔装饰》一篇,这种论文集其实非常不便查找,且主题各异,时间跨度大,这方面看还是期刊好多了,起码可以检索。
厉害!
> 图像与仪式
0 有用 子文东🤪👻 2019-03-15 17:31:22
因为是论文集,所以不同作者文章质量也不同,但整体还是非常非常值得读的。属于可读性很强的学术类,要是能配上清晰一些的彩色大图再版就好了,很值得收藏。
1 有用 尹嘤嘤 2018-06-02 09:26:11
研討會實錄太厲害了
0 有用 桥头莫兰特 2021-11-05 11:37:16
艺术史 名家众多
0 有用 沙漠高处有人哭 2023-05-22 20:33:53 甘肃
为了颜娟英老师来的
0 有用 梧悠 2022-10-19 14:12:52 广东
墓葬艺术需要整体性思考、图像与仪式空间的整体联系、丧葬仪式过程的图像化、道经插画对存想的指示和规限作用
0 有用 秋月夏时 2023-03-08 15:23:15 浙江
写硕论时的参考
0 有用 qwe 2024-04-22 16:01:32 北京
图像史
0 有用 绯色の鲑鱼🐟 2023-05-15 02:00:48 江苏
个人比较感性趣的是宋辽金墓地中主人画像,在研讨中郑岩也有回答,主人画像并不一定都是在生前画,生前死后都有。论据是,可以看到一桌三椅形式中,可能画了两个人,第三人或许在世,就没有画。 联想到泉州墓地,墓碑上夫妇二人名字否刻上,但是在世之人,会用纸把名字盖住,不知宋墓墓主人绘画是否也会如此,先画好,在世之人画像先用其他掩盖……
0 有用 贫僧法号三俗 2022-04-29 23:17:44
细读其中几篇,尤其关于凉州瑞像和佛教转轮王,啃出了一些新理解。
0 有用 Leo 2020-10-22 20:21:38
黄士珊的道教图像研究挺好!看了两篇她的文章,都是从物质宗教(Material Religion)出发,讨论了神圣空间(坛与幕)、鬼神空间的图像建构。尹崔琪以个案切入,看得不太投入…
0 有用 Still Water 2017-08-17 22:38:15
看完一半,结尾附上各位的讨论很好。详细见读书笔记。
0 有用 stealsomething 2021-01-12 22:57:37
研究领域非常细,读过有收获
0 有用 爬爬听雨 2018-09-05 21:26:18
圆桌讨论的内容真是太棒了…方法范式真的很重....当然基本文献资料能力要过关、
0 有用 云吐月 2020-10-10 17:50:26
有几篇简直像是读书笔记和综述。孙英刚、颜娟英、林圣智、黄士珊诸篇尤有启发。
0 有用 索芝麻麻麻 2019-07-28 15:44:01
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圆桌讨论的部分。艺术史该怎样定位?怎样交汇与融合?图像究竟是仪式的记录还是设计?小川裕充那篇文章提到欧阳炯文中的“八卦殿”的壁画配置,很有意思。
0 有用 #1748 2020-04-01 22:37:14
有关图像文化史建构的尝试。作为一本研讨会的结集自然不可避免的出现文章参差不齐的问题,但同时,本书也收录了许多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文章,比如颜娟英与黄士珊两位先生的文章,分别从“杂糅的空间”与“物质宗教”的角度来探讨佛教与道教美术,不仅在本书中属于一流的文章,放在整个宗教美术的研究中也可谓是扛鼎之作,甚至可以说是巅峰(道教美术研究我不甚了解,但颜先生那篇的确是如此的)。 以及,文末附的研讨会实录特别精彩,其中许多关于美术史定位、图像塑造仪式及仪式中的声音的讨论都是十分值得认真阅读并反复思考的,也是全书最为闪光之处。光是阅读文字自已心潮澎湃,难以料想当时会议现场是怎样一番盛况,不知道以后能不能遇到同样或是更加精彩的美术史会议。
0 有用 三清喵 2020-11-20 13:53:37
此书方法论的启迪尤大,如质疑以魂魄二元论理解汉代墓葬、强调道教灯仪对汉代传统的继承、主张佛教王权观对中古政治的影响、借鉴“物质宗教”说对道教仪式空间的分析等。最后讨论与提问环节,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1-01-14 12:38:34
墓葬绘画并非对活人表意,而是自身在冥间发挥其主动积极的象征仪式性功用。任何仪式,无非是在于通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走过场”来促使某一个体在短短时间内突发性地完成一个象征性的由此及彼的状态转换和过渡,乃至激变。为让亡者死后有个好的结果,亲友后代可借丧葬仪式,如招魂之类象征性行为来帮助死者过这一生死大关。既然死是一变化过程,生人同样亦可以通过图像程序来帮助完成由此及彼的状态转换。生人在墓葬图绘中经营位置,希望一劳永逸,借此规划的人物事件过程可以在冥冥中永无休止地发生效用。从生人角度出发,要干预墓主死后命运,力所能及的便是在墓葬图绘中预先安排、假设一些合阴阳二气的场景,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
0 有用 ren 2024-04-08 16:27:59 广东
《粤剧神功戏与庙宇瓦脊公仔装饰》一篇,这种论文集其实非常不便查找,且主题各异,时间跨度大,这方面看还是期刊好多了,起码可以检索。
0 有用 摇光 2025-03-08 21:39:39 湖北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