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谜》的原文摘录

  • 秦哀公派遣秦军救楚时,曾经亲自赋诗《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被保留在《诗经·秦风》里,大意是:谁说没有衣裳? 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要起兵, 我修整戈矛, 与你共同对敌。谁 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 我修整矛戟, 与你 共同备战。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 我修 整甲兵, 与你共同赴阵。比喻同一战壕的战友之情的“袍泽之亲” 的语源, 就是出自这里。历史侦探奉命补写《秦外戚列传》到这里 的时候, 情不自禁, 生发一句概括性的感慨: “秦楚袍泽之亲, 于兹 为盛矣!” (查看原文)
    日刻 3赞 2020-09-01 17:49:25
    —— 引自章节: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郡国并行权制的西汉联合帝国。历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复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两千年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由统一帝国和民众暴乱交替而来的王朝循环,也是源出于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 天意和民意,是我们洞察历史的两束光源,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开去,我们不但可以将秦帝国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历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们的明处和暗处,他们的光辉和黑暗,看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伟大和渺小。 (查看原文)
    文景社科君 3赞 2020-09-01 12:10:00
  • 通观古往今来有关遗诏的种种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总结:所谓的遗诏问题,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说话,体现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说得好,活人接着说;死人没有说,活人代他说;死人说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说。 (查看原文)
    请叫我麦兜兜儿 1赞 2018-10-14 02:31:55
    —— 引自第196页
  • (三)丞相的反叛 这种做法,是历代集权政府的惯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封锁消息。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18-11-23 15:32:05
    —— 引自章节: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 细节在历史中的意义,宛若文物一般。 (查看原文)
    尔尔 2015-05-25 17:33:36
    —— 引自第30页
  • 幸运的是,不时有不可思议的遗物,实实在在地穿越时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遗物既属于当今,可以把玩触摸,又属于过去,可以牵连回想,将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给我们。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1-05 11:01:54
    —— 引自第91页
  • 不变的人性,相通的人情,是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过去的古人,现在之所以能够知晓过去的认知基础。用我们今天的常识和常情所不能理喻的往事,一定不会是原样真实的;违情失理的地方,一定有它特殊的因由,这些特殊的因由,常常是历史的真相所在。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1-05 11:03:45
    —— 引自第172页
  • 从嬴政的出生一直到他成人,他一直生活在华阳太后的庇护和掌控之下。不仅他,连他父亲的政治生命,都掌握在以华阳太后为核心的楚系外戚(华阳大姐、阳泉君、昌平君、昌文君、扶苏)手中,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始终威临他的身后,成为他生存的基本环境。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作如芒在背。这种如芒在背的滋味,是又爱又恨又怕,宛若儿童长期在长者的威压管教之下不得不自我压抑,强忍心中愤懑,一旦时机来临,将会一一发泄出来。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1-05 11:06:29
    —— 引自第206页
  • 连接史料和往事,通过解读史料来重现往事、构筑史实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人类的智力,去作超越时空、由小见大的推想。推想必须合理。合理的推想,一是要有史料的依据,否则就成了空想;二是要合于逻辑,否则就成了臆想。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1-05 11:11:04
    —— 引自第209页
  • 这个规定,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并不陌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家庭出身,解放后复活继承了,所谓红五类、黑五类、地富反坏右、革干工农兵,都是从这儿来的,都是封建专制的余毒。 (查看原文)
    好烦的小海君 2017-05-22 10:30:10
    —— 引自第30页
  • 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称之为史真,史真是历史的第一世界,或者叫第一历史。以我们追查的疑案内容而言,两千年前以前,在关中华北地区,有吕不韦、子异、赵姬、嬴政、华阳太后、昌平君、茅焦等一些人,他们曾经交往相处,相爱相恨,有过种种活动。这些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已经消失;这些曾经活着的人们,已经死去,都不可能再次出现了,后人也是不可能亲眼看到了。 不过,有关这个第一历史的信息,却通过口述传承、文字记录和遗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了。这些东西,我称之为史料。史料是史真的遗留信息,是历史学的第二世界,或者叫做第二历史。也以本书的内容而言,吕不韦和华阳太后、子异和赵姬——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和帝太后、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们的坟墓都还在,我们可以去凭吊,可以去勘察,甚至可以去挖掘。有关他们当时情况的一些文字材料,我们近来也发现了不少,比如出土的秦代竹简,我们可以去阅读理解,可以去研究解释,甚至可以去触摸感受。这些都是最可靠的史料。 根据这些史料写的各种历史著作,我称之为史著。史著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或者叫作第三历史。《史记》,就是这样一本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就是一位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学家。《史记》是一部通史,从传说时代的远古一直写到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武帝时代。对于司马迁来说,他出生以前的所有历史,都是他没亲历过的,他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来编撰书写。所以我们说,《史记》不是史料,而是根据史料编撰的史著。如果无分析无批判地将《史记》作为史料来看的话,就是还没有入历史学之门的门外汉了。 有了以上的三个世界,或者说三个历史以后,历史学的基础就算是奠定了。 进而,如果有人读了《史记》,根据《史记》的叙述写了一本历史书,比如书名为《史记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就是历史学基础世界之外的延申,...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 古往今来,历史在演变,人物在更替,不变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这是今古之间能够理解沟通的基础。侦查当今疑案的刑警侦探,必须深入案发现场;破解过去疑案的历史侦探,必须深入历史现场。深入历史现场,一是用脚,深入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现场,也就是到古代遗址去脚踏实地,去走去看去观察;二是用脑,深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现场,也就是穿越时空做历史学的联想,去设身处地体验当时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4. 从女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 孟老夫子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读书,一定要知道作者,因为作品必然会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可以在作者的履历中找到解读的线索。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 点滴史料和无穷史实之间的落差,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10. 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往事已经在时间中消失,今天的我们不能再回去验证。史料是往事的遗留,是连接今天的我们与消失了的往事的唯一中介。但是,在现存的史料和消失了的往事之间,横亘着时间的隔绝,在古代史的领域,这种间隔动辄数百上千年,如何穿越得过去? 同时,消失了的往事无穷无尽,现存的史料点滴有限,这种差异,到了古代史的领域,只能用大海和浪花来比喻,用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的往事与万分之零点零零一的史料来形容,如何连接得起来? 历史侦探的回答是:连接史料和往事,通过解读史料来重现往事、构筑史实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人类的智力,去做超时空、由小见大的推想。推想必须合理。合理的推想,一是要有史料的依据,否则就成了空想;二是要合于逻辑,否则就成了臆想。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1.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 在世袭制社会当中,出身决定了地位,亲族关系更是个人发展的首要条件。把握住了秦始皇的亲族关系,一个逼近历史真实的、人性的秦始皇的形象,便有了复活的可能。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4. 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 历史是永恒的谜,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于真的美;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于美的真,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查看原文)
    祖天德 2021-03-19 20:39:40
    —— 引自章节:结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述四件疑案的发生,都起源于《史记》。或者是出于《史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或者是出于《史记》记载的含糊,或者是出于《史记》的失载,或者是出于《史记》的误载,说到根子上,还是那句话,都是司马迁惹的祸。 (查看原文)
    柏拉图什么 2021-08-09 10:54:53
    —— 引自章节:1. 新的嫌疑人
  • 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毛泽东曾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一世界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是政治家眼中的国际政治世界,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波普尔曾经宣称宙有三个世界:第一是物质世界,第二是精神世界,第三是知识世界。这是哲学家眼中的哲学世界,正在随着信息这种奇特物质的兴 (查看原文)
    柏拉图什么 2021-08-09 10:54:53
    —— 引自章节: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 起而成为现实。 作为历史学家,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历史学的世界划分。受 人先贤的启发,我深“三”是一个有趣的好数字,历史学也与 三”有缘。在这次疑案的追查中,我终于认识到,历史学世界是 个“3+N"的世界。“3”是历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我分别称它 们为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N是历史学的多个延伸世界, 作为三个基础世界的延伸,历史学的N可以有第四、第五甚至更多 的世界。 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称之为史 真,史真是历史学的第一世界,或者叫作第一历史。以我们所追查 过的疑案内容而言,两千多年以前,在关中华北地区,有吕不韦、 子异、赵姬、赢政、华阳太后、昌平君、茅焦等一些人,他们曾经交往相处,相爱相恨,有过种种活动。这些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已经消失;这些曾经活着的人们,已经死去,都不可能再次出现了,后人也是不可能再亲眼看到了。 不过,有关这个第一历史的一些信息,却通过口述传承、文字记录和遗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这些东西,我称之为史料。史料是史真的遗留信息,是历史学的第二世界,或者叫作第二历史。也以本书的内容而言,吕不韦和华阳太后、子异和赵姬一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和帝大后、赢政一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们的坟墓都还在,我们可以去凭吊,可以去勘察,甚至可以去发掘。有关他们当时情况的一些文字材料,我们近来也发现了不少,比如出土的秦代竹简,我们可以去阅读整理,可以去研究解释,甚至可以去 (查看原文)
    柏拉图什么 2021-08-09 10:54:53
    —— 引自章节: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