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从《辩证法的历险》牵线到这本。主体性是“人在非知状况下重复他对生活世界的整体化构建”,这种概念已经明显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影响的影子。论证不复杂,但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可能因为萨特对卢卡奇(卢卡奇是决定论者?)和对结构主义(共时性结构是意识的物质化与惰性派生?)的解读很奇怪。导致不少地方像是一边驳斥着论敌在他想象中的简单化版本,一边又暗中吸收他们的思路,换个术语表达出来。顺带一提,这本内容是罗马报告的讲稿,时间在《辩证理性批判》发表后,推荐语“萨特存在主义入门书”是彻头彻尾的误导。
这本书是萨特的一篇演讲,同时里面有很多与意大利哲学家(德拉沃尔佩,柯莱蒂等)的讨论。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是非知和去存在,正是通过这一特征让主体性脱离了主观主义和主客二分,而达到了实在性,主要是批评卢卡奇的唯心主义的主体性,认为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后溯的总体的主体性。萨特的哲学从《自我的超越性》开始就一以贯之,阿尔都塞当年给萨特定性为死人,但是萨特研究的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仍然有着他的意义。而且萨特的这篇演讲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结构主义,两者之间或许可以合流。
萨特反对孤立、抽象的主体性概念,他认为主体性具有一种“非知”的特性,无法被预设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情境不断调节、进行总体化来作用于客体。萨特对主体性的这个解释很像结构主义+黑格尔辩证法,永恒地在结构中进行重新定位来实现“正反合”的历史过程。
读一半觉得懂了,全读完又懵了……
我不知道评论区怎么那么多说萨特的和结构主义合流的废话。我们只需这么说,萨特的主体性是一个在两种客观性之间的反思的功能的环节,是一种总在直接在场与直接在场之间拉开距离的不断的总体化,是客观性所依赖的必须的去成为的介入,而且萨特的非知混淆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记忆和行为主义的反射活动以及前精神分析的机能性无意识。我们可以说,相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萨特是更为黑格尔主义的,这正是后面部分萨特和德拉沃尔佩的争论如此精彩的原因——萨特虽然重视了索绪尔语言学,却误将结构视为总体的分化,符号意义的总体的附从是萨特口中的结构总体不可能被视为结构主义的结构的原因。况且萨特从个体人和主体间性出发建立结构的历史的人学的努力,显然是福柯的靶子。
逃过了福柯,也没能逃离胡塞尔,很明显萨特的理论要追溯到胡塞尔的现象学。“主体性的本质,就是只有从外部,通过其自身的创造,才能认识自己,而从内部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从萨特举例福楼拜的例子看来,人只有在尽可能将自我客观化才有可能实现主体性的加强,主体性是在反思和超越中凸显的。
主体性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换言之,主体性是存在对自身的偏移。(萨特并感)
主体性是一个过渡环节,当我们谈论主体性,其实是外部的内在化系统的变形,反而成了客体,讨论的是客观性。
主体性在萨特那里仅仅是一个活动中介项,这个中介项同时关联于两端的外部性(也即是存在)——而缺少了这个中介项,两端两项之间的转化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对此,詹明信的描述是相当准确的:“主体性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主体性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存在对自身的一个偏移,而这个偏移在任何的情势中似乎都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这个偏移,这个活动本身又被固定在了一个意识中(或者说必须通过一个有机体来完成)。偏移不再与纯粹的、事实性层面上的偶然性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实践、自由与意识活动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是萨特和之后的法国哲学家们之间最为关键的差别。
主体在情景中,他就是知觉的人,他在投射自身,在外物上显现自己的形象,并在折射过来的信息中认知自身,可是,物的环境是确定的,构建好了主体的位置,主体占据并行为,而这样的主体如何把握到阶级斗争的总体性?他们所置身其中的情景决定了他们的阶级意识,情景已经划定了意识的边界。
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心理现象:反省的2个角度 当人进行自我反省时,我意识我,第一个我是主体性,第二个我是客观性; 自我反省带来了自我认知的改变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都是很明显的事实,20世纪还从哲学上进行研究有点小题大做。
主体性没脱离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的讲解,主要是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比较有意思,这次讨论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上不直接处理主体性的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哲学要不要「改造世界」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改造世界」的「难题」。所以个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是没有历史沉淀的,进而在毛眼里,重要的不是受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愚弄的中国人民是不是愚昧落后,有没有主体性的「问题」,而是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分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推翻「三座大山」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难题」。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把个人的主体性和政体的主体性绑定起来是不合理的,从这个角度也解释了目前的一些个体的痛苦。
我们永远不能要求一件艺术品成为对一个时代的客观记录。我们要求它成为一种更复杂的记录,它不再是一些客观的记录,而是与一个时代的重叠,它带着自己全部盲目的可能性、自己所有的偏见去看自己,但同时它又经历自己,不是吗?它只是代表了在个体或一群个体——是他或他们创造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下对这个时代的总体化。
如果哲学著作翻译的水准都能够达到这本小册子的高度,那我觉得喜欢、或者起码愿意尝试阅读哲学著作的读者会更多
看懵
内容还是挺丰富的,但正如詹明信的评论所言,依然是用黑格尔的框架在处理问题:“萨特在这里(这可能是讨论中最让人吃惊的环节)强调主体性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一个几乎一出现马上就会重新消失在客观性、世界以及在世界中行动之中的环节。不过,这种强调付出了一种特别高昂的代价:黑格尔主义的代价。”
误打误撞翻到
所有外在性的事实,都被内在化进一个总系统中,并获得一种内在意义。
萨特的主体性关乎非知(non-savoir)与主体性再总体化时刻即转化成的客体(残存的黑格尔主义)之间的互动,距离的消除跟(微小的)拉开,这个过程是实践与创造的关键,也是对海的上手状态跟本真生存的一种杂糅跟实用化。论战跟后记很好,原本有的实在、共在方面的问题都被提出了,简言之这两方面萨特做的都是策略性的调和,故而如后记所言,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对于主体如何成为中介的阐发(重点在于时间性、实践、反复沉入晦暗的部分),在其指导(尤其是当今)行动上意义有限。
如果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萨特的确提供了某种反思主体在历史结构中可能性的某种路径。但也正如詹明信在评论中与译后记中所说的,演讲中所谓的"非知"可能是在概念层面的一大误解:因为这种将无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生物体的反应杂糅的观点反倒让萨特对主体的思考从实践倒回了对语言本身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这也进一步让萨特的关注点从本应聚焦的“主体性的实践”变为了“主体性的阐释与展演”)。在这种意义上,萨特自身的叙述中也就难免带上了强烈的启蒙感——只有当主体被“客体化”(或被某种外在的定义包裹),并意识到这种过程时,主体性则会在这一瞬间作为一种过程被激发出来,并基于当下的境况产生反应或行动。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萨特的意义上,主体性永远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主体性,这种暗含其中的自反省或许对当下最具启发。
> 什么是主体性?
20 有用 十目果 2019-09-18 20:53:51
从《辩证法的历险》牵线到这本。主体性是“人在非知状况下重复他对生活世界的整体化构建”,这种概念已经明显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影响的影子。论证不复杂,但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可能因为萨特对卢卡奇(卢卡奇是决定论者?)和对结构主义(共时性结构是意识的物质化与惰性派生?)的解读很奇怪。导致不少地方像是一边驳斥着论敌在他想象中的简单化版本,一边又暗中吸收他们的思路,换个术语表达出来。顺带一提,这本内容是罗马报告的讲稿,时间在《辩证理性批判》发表后,推荐语“萨特存在主义入门书”是彻头彻尾的误导。
17 有用 יוֹחָנָן 2017-12-05 19:09:26
这本书是萨特的一篇演讲,同时里面有很多与意大利哲学家(德拉沃尔佩,柯莱蒂等)的讨论。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是非知和去存在,正是通过这一特征让主体性脱离了主观主义和主客二分,而达到了实在性,主要是批评卢卡奇的唯心主义的主体性,认为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后溯的总体的主体性。萨特的哲学从《自我的超越性》开始就一以贯之,阿尔都塞当年给萨特定性为死人,但是萨特研究的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仍然有着他的意义。而且萨特的这篇演讲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结构主义,两者之间或许可以合流。
8 有用 顾小拧巴 2018-06-09 19:06:27
萨特反对孤立、抽象的主体性概念,他认为主体性具有一种“非知”的特性,无法被预设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情境不断调节、进行总体化来作用于客体。萨特对主体性的这个解释很像结构主义+黑格尔辩证法,永恒地在结构中进行重新定位来实现“正反合”的历史过程。
10 有用 homo silvester 2017-12-03 16:09:50
读一半觉得懂了,全读完又懵了……
11 有用 Platzanweiser 2020-04-27 20:09:40
我不知道评论区怎么那么多说萨特的和结构主义合流的废话。我们只需这么说,萨特的主体性是一个在两种客观性之间的反思的功能的环节,是一种总在直接在场与直接在场之间拉开距离的不断的总体化,是客观性所依赖的必须的去成为的介入,而且萨特的非知混淆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记忆和行为主义的反射活动以及前精神分析的机能性无意识。我们可以说,相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萨特是更为黑格尔主义的,这正是后面部分萨特和德拉沃尔佩的争论如此精彩的原因——萨特虽然重视了索绪尔语言学,却误将结构视为总体的分化,符号意义的总体的附从是萨特口中的结构总体不可能被视为结构主义的结构的原因。况且萨特从个体人和主体间性出发建立结构的历史的人学的努力,显然是福柯的靶子。
2 有用 巴斯光喵 2022-05-05 11:27:32
逃过了福柯,也没能逃离胡塞尔,很明显萨特的理论要追溯到胡塞尔的现象学。“主体性的本质,就是只有从外部,通过其自身的创造,才能认识自己,而从内部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从萨特举例福楼拜的例子看来,人只有在尽可能将自我客观化才有可能实现主体性的加强,主体性是在反思和超越中凸显的。
3 有用 路觉觉觉觉觉觉 2023-01-16 14:23:14 广东
主体性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换言之,主体性是存在对自身的偏移。(萨特并感)
1 有用 喃风 2022-06-30 01:15:59
主体性是一个过渡环节,当我们谈论主体性,其实是外部的内在化系统的变形,反而成了客体,讨论的是客观性。
3 有用 Ludwigsama 2021-09-14 10:21:45
主体性在萨特那里仅仅是一个活动中介项,这个中介项同时关联于两端的外部性(也即是存在)——而缺少了这个中介项,两端两项之间的转化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对此,詹明信的描述是相当准确的:“主体性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主体性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存在对自身的一个偏移,而这个偏移在任何的情势中似乎都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这个偏移,这个活动本身又被固定在了一个意识中(或者说必须通过一个有机体来完成)。偏移不再与纯粹的、事实性层面上的偶然性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实践、自由与意识活动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是萨特和之后的法国哲学家们之间最为关键的差别。
1 有用 山川せんせい 2019-03-13 10:58:40
主体在情景中,他就是知觉的人,他在投射自身,在外物上显现自己的形象,并在折射过来的信息中认知自身,可是,物的环境是确定的,构建好了主体的位置,主体占据并行为,而这样的主体如何把握到阶级斗争的总体性?他们所置身其中的情景决定了他们的阶级意识,情景已经划定了意识的边界。
0 有用 王永林 2020-08-16 16:18:40
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心理现象:反省的2个角度 当人进行自我反省时,我意识我,第一个我是主体性,第二个我是客观性; 自我反省带来了自我认知的改变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都是很明显的事实,20世纪还从哲学上进行研究有点小题大做。
4 有用 叶左 2022-03-10 15:37:15
主体性没脱离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的讲解,主要是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比较有意思,这次讨论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上不直接处理主体性的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哲学要不要「改造世界」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改造世界」的「难题」。所以个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是没有历史沉淀的,进而在毛眼里,重要的不是受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愚弄的中国人民是不是愚昧落后,有没有主体性的「问题」,而是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分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推翻「三座大山」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难题」。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把个人的主体性和政体的主体性绑定起来是不合理的,从这个角度也解释了目前的一些个体的痛苦。
1 有用 贩卖小诗 2021-10-18 09:48:09
我们永远不能要求一件艺术品成为对一个时代的客观记录。我们要求它成为一种更复杂的记录,它不再是一些客观的记录,而是与一个时代的重叠,它带着自己全部盲目的可能性、自己所有的偏见去看自己,但同时它又经历自己,不是吗?它只是代表了在个体或一群个体——是他或他们创造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下对这个时代的总体化。
1 有用 行空 2021-12-11 15:44:10
如果哲学著作翻译的水准都能够达到这本小册子的高度,那我觉得喜欢、或者起码愿意尝试阅读哲学著作的读者会更多
0 有用 蓝锦 2022-01-15 19:05:37
看懵
0 有用 ICO 2021-11-23 21:05:11
内容还是挺丰富的,但正如詹明信的评论所言,依然是用黑格尔的框架在处理问题:“萨特在这里(这可能是讨论中最让人吃惊的环节)强调主体性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也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个环节,一个几乎一出现马上就会重新消失在客观性、世界以及在世界中行动之中的环节。不过,这种强调付出了一种特别高昂的代价:黑格尔主义的代价。”
0 有用 贰炮重生版 2023-11-30 21:19:20 江西
误打误撞翻到
0 有用 南部珍妮 2023-10-28 03:44:45 美国
所有外在性的事实,都被内在化进一个总系统中,并获得一种内在意义。
0 有用 Tricia 2022-05-14 04:28:39
萨特的主体性关乎非知(non-savoir)与主体性再总体化时刻即转化成的客体(残存的黑格尔主义)之间的互动,距离的消除跟(微小的)拉开,这个过程是实践与创造的关键,也是对海的上手状态跟本真生存的一种杂糅跟实用化。论战跟后记很好,原本有的实在、共在方面的问题都被提出了,简言之这两方面萨特做的都是策略性的调和,故而如后记所言,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对于主体如何成为中介的阐发(重点在于时间性、实践、反复沉入晦暗的部分),在其指导(尤其是当今)行动上意义有限。
0 有用 Daytun 2022-12-06 11:02:33 美国
如果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萨特的确提供了某种反思主体在历史结构中可能性的某种路径。但也正如詹明信在评论中与译后记中所说的,演讲中所谓的"非知"可能是在概念层面的一大误解:因为这种将无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生物体的反应杂糅的观点反倒让萨特对主体的思考从实践倒回了对语言本身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这也进一步让萨特的关注点从本应聚焦的“主体性的实践”变为了“主体性的阐释与展演”)。在这种意义上,萨特自身的叙述中也就难免带上了强烈的启蒙感——只有当主体被“客体化”(或被某种外在的定义包裹),并意识到这种过程时,主体性则会在这一瞬间作为一种过程被激发出来,并基于当下的境况产生反应或行动。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萨特的意义上,主体性永远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主体性,这种暗含其中的自反省或许对当下最具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