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国度 短评

热门 最新
  • 24 把噗 2017-06-24 19:12:16

    诗人写随笔,最好的典范:轻·浮,中了当代法国文学的流行病毒。(仿胡老师)

  • 10 玲自体 2019-06-02 14:32:49

    我没有阅读法语原文的能力,仅仅从中文体系看待,我非常怀疑译者缺少中文语法的历练,尤其关于文体的对称性以及语言的轻重比例问题,比如“尽管”这种让步用法,流畅度受到影响,以及词语的搭配,抽象的具象化与具象的抽象化(好像冷与热东与西混在一起的不伦,某种不伦)我怀疑作者是否有将外文适当转化为母语的思维能力。(我不怀疑他的法文理解力,我怀疑的是:转化。 也是一个译者与一个读者的区别,因为他们的外语水平可以相当。) 不太好的阅读体验。 但无法阻挡原作者的思想魅力,尤其是短小句子,这个具有准确性。 整本书密度不大,除了翻译作祟。 对我最近思考的母语问题具有启示性,语言是一种建筑,数字是一种音乐,方言拓展了人类情感的可能性(未知性 然而,意大利艺术知识的贫乏显然让我在更好更充分接受这本书的工作上,力不从心。

  • 5 ParisPatient 2017-11-09 15:58:45

    对于博纳富瓦,追寻美的道路如同一场流亡,一场海难,梦中的伊萨卡岛是永恒的幻景,漂泊的尽头宣告着某种决绝。美在距离、破碎与遗失当中。谁敢于追随他,谁又能经受得住他手势的闪光。

  • 2 一曲微茫 2017-08-11 08:42:35

    看完这本书确定了自己没有诗人的思维.想来绘画和大地的风景如果硬要转化成文字也有可能会是这样吧,果真如此的话还不如直接去看画册好了.

  • 3 废人王亮 2017-07-03 16:59:58

    呓语写作,散文与诗的拉郎配

  • 3 落阡 2019-05-08 08:56:45

    总体上我觉得还不错,比较轻巧自由的写法,橘林那一段和ire的传递性很喜欢了。法国木心那个评价笑死我了(还是比木心强的吧)

  • 2 恶鸟 2019-12-25 07:38:29

    早课:法国·博纳富瓦《隐匿的国度》,一种未知的情感,作为一个法国一流诗人,写起意大利艺术,绘画,那种文字饱含了灵性和思索,对于透视画法赋予了一层耀眼的光辉,幻想终于可以在现实上达到一种和解,在趋近于那可见的地平线或透视点上,神,或梦想,也在那,而人,或摩西,就在近景里。

  • 2 (。-`ω´-) 2018-04-04 10:29:08

    想象力的生产要素的国度。一种法式的散文,“普鲁斯特”之后的神秘解构的画面,西班牙,佛罗伦萨,符腾堡,马尔凯...就像我们的西安,腾冲,宁波,奉贤,有点“消灭”宗教绘画的意思。

  • 2 崇光 2018-09-04 20:27:54

    对隐匿国度的执着 理直气壮可以如此纤巧华丽 艳羡能真诚表述这个话题的所有作家 毕竟所有写作的笔都要受到地心引力 但有人能将一纸诉状用天使的语言勾描 也许我还年轻 觉得博纳富瓦的文字在一个重叠嵌套的空间里做透明的堆砌 速读 有点醍醐味

  • 2 Kidz 2019-05-04 20:21:46

    全给译者!

  • 2 芒酱 2017-07-18 12:02:02

    总有一天,理性照进梦想

  • 3 ripple 2020-04-16 14:51:12

    关于这个“隐匿的国度”,作者提供了三种理解方式。首先是拉丁文的模糊,作者认为这种语言的模棱两可打开了“语言的空间”;而游记是重新打开旅行的方式,游记是一种暧昧,在真实存在与想象的表达之间提供一个隐匿的空间;透视法,是对观看的此处和“没影点”的彼处的双重提示,而没影点提供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正如作者一再强调自己是斯诺替主义者,这个“隐匿的国度”代表的是似乎正是智慧(诺斯)。而智慧就是知道如何走出梦境的魂绕却并不拒绝孕育这个梦的热情和执着,是不忘记彼处的此处。于是诗人的呓语式游记,其目的更多的是“作品本身的美”。

  • 1 Izut 2021-04-03 20:19:19

    优雅惨了。对于消失世界的意义追寻。

  • 1 夜郁 2018-03-03 10:45:21

    早几周读的,更像是一本美学笔记。精巧美丽

  • 1 布拉格扔出窗外 2018-03-13 17:59:31

    在包裹建筑的白昼的暖调中有一丝冷调,换句话说,是这白昼尽头夜的变身,无法抹去也无从抹去。意大利艺术在其顶峰时期本质上是这种清醒,这种自持。它教会我甄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 1 鸵鸟 2018-05-14 08:11:01

    无限诗意的想象律动

  • 1 2020-05-05 16:46:52

    詩人的行旅essay,但这种异域印象并不属于真实国度,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绘画在他身上唤起的,梦想的詩学。他写[透视法],画作内[景深处],被宽广的群山守护,仿佛在潜意识处被封存,却随着观看的视线[无限的拓宽],目光被引诱的那一点总是在更加遥远的地方。如同西藏,“它在中亚闪亮的天空下空灵而辉煌”。 詩人在研究数学里魏尔施特拉斯逼近定理的预备定律(试图揭示点的概念及直线前后的概念)时,他談到这国度与其说是地域,不如说是一种神秘空间,一种超验的转折,是在锡耶纳和皮恩扎或蒙塔尔奇诺之间延伸的“忧郁的白垩纪山丘”。而对空间的几何化便于构筑这个形而上的彼岸,如同摈弃一切虚无的现世。 因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雕刻的《黑夜》在其[宁静石头]材质的表达中,让包裹建筑的白昼暖调里,也有一丝冷的感觉。

  • 1 珊瑚 2019-09-03 00:04:51

    诗人审美的自我投射,更像一篇抒情和艺术评论杂糅的散文

  • 2 愚人彼得潘 2019-11-06 10:23:29

    Personally我认为和Sebald有非常类似的地方,but a much pleasant reading experience。(Sebald时时remind me of我的浅陋无知)

  • 1 2019-06-03 21:31:54

    「尽管有光线,但是光线之外是一团漆黑,仿佛世界的线条在凸透镜的重压下卷了起来,一团团的颜色从表面掉落下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