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原作名: Culture
译者: 张舒语
出版年: 2018-11-1
页数: 180
定价: 32.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69175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作者简介 · · · · · ·
[英]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英国学者、批评家,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在学术界,伊格尔顿是一位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的左派理论家,他最驰名的作品《文学理论导论》,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学入门必读经典。目前,他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英语文学的特聘教授。
几十年来,他的作品是一代人文读者的乐趣和灵感之源。由于文才广博、作品丰富,有人说伊格尔顿生涯中“写了三辈子的作品”。他凭借《文学理论导论》《人生的意义》《文学阅读指南》几本极具感染力的通俗读物,成为全球人文学生乃至广大年轻读者的导师。其更为严肃的理论著作,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理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审美意识形态》等,在文学和文化研究界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19世纪的农民和一个现代工厂中的工人有什么不同。在传统的家庭小农场中,劳动和家庭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在一个工业城镇中,工业生产是一码事,家庭生活是另一码事。农民生养孩子,一方面是效仿其他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长大后可以帮忙耕地、赡养老人,最终继承一丁点土地。孩子不仅看着可爱,而且象征着劳动力、福利体系以及农场未来的延续。在现代文明中就很难说人们为什么生养孩子了。他们也不工作,有些也不怎么能装点门面,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照顾婴儿简直是人类最艰难的活儿之一。即使这样,现代人还能坚持繁衍后代,真是让人颇为震惊。毕竟对于农民而言,孩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这种将工业社会等同于非文化的看法,来自带有偏见的观察者(比如弗里德里希·席勒、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同时,这也是D·H·劳伦斯的观点,他把工业化的英国描述成对自然之美和生活愉悦的完全否定,认为其缺乏鸟兽皆有的追求形态美的本性。现今,文明成了一种事实性的问题,而文化则成了一种价值观上的问题。价值观意义上的文化,似乎如今只存在于不可挽回的过去。文化成了我们失掉的天堂,我们被无礼地从幸福花园中逐出,文化是那刚刚消失在历史地平线上的有机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论文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论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论文化和展开讲讲和文化相关的一二三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论文化》和Terry的其他评论/文集一样,有着相似的困境:作为文学评论家,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字数内把问题讲清楚。Terry在开头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他想要从文化的概念说起,但这一愿望在第二章节就已经被抛弃了。如果要作为文化研究的读本,用Raymond Williams入门要适合得多。... (展开)
reading notes | 论文化

王尔德的那部分特别有趣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迟迟不见伊格尔顿新书 | 来自时间的俘虏 | 7 回应 | 2021-01-31 18:47: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9.0分 13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与你促膝长谈,实则三生有幸 (墨梓)
- 看一本少一本 (寡人有疾)
- 民俗学(包括民俗史、民俗学史、民间文学史) (南池子)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8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论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espionage 2020-12-05 10:20:51
Claude Levi-Strauss:感受其他文化有利于更完全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到规约着我们自己的象征世界那一套法则呈现出一种陌生而迷人面貌。因为这些法则被陌生化,是为了让我们从中获得新鲜的发现。然而正因为我们和他人有着一些共同的基础,这种自我疏离才得以可能。如果仅有差异性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这样有变革力量的对话。因此,在与另一种文化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与自己... Claude Levi-Strauss:感受其他文化有利于更完全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到规约着我们自己的象征世界那一套法则呈现出一种陌生而迷人面貌。因为这些法则被陌生化,是为了让我们从中获得新鲜的发现。然而正因为我们和他人有着一些共同的基础,这种自我疏离才得以可能。如果仅有差异性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这样有变革力量的对话。因此,在与另一种文化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与自己身上那一点根深蒂固的他者性( otherness )相遇,通过将他人视作我们的近亲来以新的眼光凝视我们自身的活动。我们必须将自己视为“他者中的他者”( an other among others )。 (展开)
2 有用 孔默 2019-07-22 19:39:57
文化是什么?新宗教(cult—culture),生活方式(cultivate—culture),反机械的精神力量,商品……没有标答。但可以肯定的大概是,在“文化产业”大兴的今天,不是文化将产业文化化了,而是文化被产业产业化了。 ps:论述立足于老爷子本民族的爱尔兰文化传统。
1 有用 爱吃蓝莓火龙果 2019-02-16 20:46:53
奔着读《文学阅读指南》的快感来读这本书的,老爷子依旧很幽默,不过读到后面有点失望,可能是开头调子起高了。
5 有用 Mr. C 2019-01-05 16:56:03
本着物质主义的批判原则,伊格尔顿试图 将文化政治拉下当今学术讨论的热门榜,认为文化批评的诸多问题要么只是虚假的故作姿态(对国家,财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剥削问题的刻意回避),要么本质是基于物质问题之上的政治经济地缘冲突罢了。
3 有用 须臾 2019-04-19 20:59:22
我爱这老头!太幽默风趣刻薄机智了。本书也可以叫《伊格尔顿教你写文献综述》。#20
0 有用 Norwegian wood 2023-03-23 20:31:35 湖北
对文化概念的区分/反驳文化相对主义/将文化作为一种政治美学来谈论,它既能在描述的层面上维持一种政治的幻觉,又能在判断的层面上对现实进行批判。/埃德蒙·伯克、赫尔德、王尔德的文化观念/文化产业的发达,并不是美学的魅力所致,而是资本主义对于文化的利用/许多政治问题,将其归结为文化问题是一种逃避的策略,有时文化仅仅是其中不重要的一小部分。
0 有用 洛兹尼茶 2023-03-06 17:34:21 江苏
这书说了很多我们文化拉胯的原因。
0 有用 Joachim 2023-03-02 23:45:56 山西
不知道文化是什么,知道了文化不是什么,不知道文化能做什么,知道了文化不能做什么
0 有用 Rottentail 2023-02-15 13:10:30 内蒙古
已购
0 有用 戴心台 2023-02-13 05:18:38 德国
探讨得比较深入的是第三章。文化以隐匿的方式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框架,使得我们把“他者”根植于自身,当作与生俱来习以为常的东西,无论是习俗或者信仰。文化使“自我”服从“第二天性”,这种社会无意识可能成为政治的中介,和权力的工具。但相反相成,也只有文化作为连结空间和社会的统一体,才可能成为政治的对立面。如此,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无意识,即破坏又守护,即保守又激进,即固着又完全敞开。 以后会展开阅读的,是文化差... 探讨得比较深入的是第三章。文化以隐匿的方式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框架,使得我们把“他者”根植于自身,当作与生俱来习以为常的东西,无论是习俗或者信仰。文化使“自我”服从“第二天性”,这种社会无意识可能成为政治的中介,和权力的工具。但相反相成,也只有文化作为连结空间和社会的统一体,才可能成为政治的对立面。如此,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无意识,即破坏又守护,即保守又激进,即固着又完全敞开。 以后会展开阅读的,是文化差异进而延展出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论题。第五章用好几本小说的例子提到了文化碰撞的后果,背景是血腥和黑暗的欧洲殖民史。一点题外话,读的时候,想到了黑塞的短篇小说《罗伯特·阿吉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