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3岁初入官场,张居正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却在亲历腥风血雨的内阁斗争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从此踏上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道路。
他不顾同僚鄙夷,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他通过大收贿赂安抚戍边将领,起用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边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以辞官为由,胁迫小皇帝下旨,将反对者一一铲除,从而顺利推行新政,一举扭转帝国财政危机。
只要有助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张居正便毫不在乎手段的正义与否。这让他一方面成为政敌眼里卑鄙的弄权小人,一方面又成为百姓心中伟大的救国英雄。
让我一起领略帝王师张居正如何用偏执的手段实现神圣的理想。
作者简介 · · · · · ·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作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神童
第二章:严嵩还是徐阶
第三章:徐阶的时代
第四章:弱肉强食的内阁
第五章:俺答封贡
第六章:拯救徐阶
第七章:首辅张居正
第二部:拯救帝国
第一章:大调整
第二章:考成法:集权的第一步
第三章:盗者必获,获者必诛
第四章:整顿驿递
第五章:用人之道
第六章:刘台事件
第七章:义无反顾
第三部:巅峰之后
第一章:不许孝
第二章:身在老家心在京
第三章:与天下士绅战
第四章:与天下公知战
第五章:钱!钱!钱!
第六章:不许辞职
第七章:结局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帝王师:张居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帝王师:张居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终于明白穷酸书生为什么是穷酸书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是两年多以前朋友送的,当时一起收到的还有物理和书法相关的书目。收到之后,也就感动了一下,于是就尘封书柜了。这几天,突然联系上了那位朋友,才想起了这本书。被杂事折磨得七零八碎的心,想要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好好换换脑子。于是就拿起了这本书:语言风格很像《明... (展开)
如果海瑞当十年首辅,成就能够超过张居正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答,在问清官海瑞如果在政治上取代了张居正的地位,那么他在成就上能够超过张居正吗? 这个问题隐藏了长久以来普通大众对官员的一种潜在评价标准,清廉正直的官员就是好官,好官就能够为民众谋福祉的父母官。 把道德等同于能力、施政水平和治理水平,... (展开)
谢明语:在这么好的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依然无法改变小皇帝朱翊钧的天性

治国有多难,看张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国是历代王朝的缩影

力挽狂澜的优秀的管理者

得罪权与贵 只为心中理
> 更多书评 20篇
-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
2022-05-12 15:17:40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偏见,就造成了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比如西汉的文帝刘恒和武帝刘彻,刘恒喜欢用老家伙,刘彻喜欢用年轻人,这就是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有疑心,有疑心就会被奸佞小人的言语所摇动。咱们帝国的开国帝王师刘伯温说的‘谗不自来, 因疑而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人者一定要控制情绪, 减少偏见,任用人不敢有爱憎之私,任用之后不轻信别人对他的谗言。必须要做到‘廉而爱人',才能得人。”
张瀚迷惑地重复了一遍: “廉而爱人,此话怎讲?”
张居正回答:“所谓廉,就是不要做卑鄙的事,还要有一颗高尚的公心。 所谓爱人,并非是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是有一种视人如己的恕心。能用人之长,恕人之短;用其刚正,恕其峭直;用其恢弘,恕其豪放;用其坚强,恕其拘执;用其明敏,恕其疏略;用其大节,恕其小疵。能够有这种恕心,就不愁得不到真人才!”
回应 2022-05-12 15:17:40 -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
2022-05-12 15:04:54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学识。 他能轻而易举地让一万个莽夫俯首, 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力量。 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应对,不会刻意为之; 遵循着规律而前进,不会心存功利。 这种人能在征兆未现时,及时处理掉危机;能在情况朦胧不明时, 一眼看透本质并迅速解决。 当他做了不世之功后, 百姓居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还以为他每天只是坐在衙门里发呆呢。” ……
“可惜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第二种人才。这种人才智力超群,能精准解读国家政策,在狂澜既倒时可出奇力挽救,创造不可一世的政绩,为官一方,就造福一地,百姓顶礼膜拜。”
……
张居正回答:“每个人求才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只就我的经验来谈吧。这几年来,无论中枢还是边关,也算是用人得当。我是如何发现这么多人才的呢?首先应该有个正确心态,求才不可有私心,一旦良知被私心蒙蔽,所求的才就必有问题。有的人才是在酒桌上得来的;有的人才,我只需看他的意态;而有的人才,我根本就没有见过,只是察了一下他的行事。所以很多人都说,张居正突然就提拔了一个人,这肯定是他的亲信或是老乡。实际上,我在背地里用了多少功夫,他们根本不知。我推荐了谁,升了谁的官,很不希望当事人知道,这就是公心;倘若我提拔一人就让其知道, 这就有收揽人心之嫌,就是私心了。”
回应 2022-05-12 15:04:54 -
张居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又对权力无限热爱,在孝和权力上,他最终选择了权力。可良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他的忧虑和不安正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实际上,他不是个对权力本身极度热衷的人,他只是把权力当成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也可算作是他的良知。正是这两种良知的交互作用,使得他一会儿觉得被夺情是天经地义的,一会儿又觉得不回家守孝有违人性。 人所以强大,是良知的力量,而有时候脆弱,也是良知所...
2022-05-12 15:00:16
-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
2022-05-12 15:17:40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偏见,就造成了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比如西汉的文帝刘恒和武帝刘彻,刘恒喜欢用老家伙,刘彻喜欢用年轻人,这就是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有疑心,有疑心就会被奸佞小人的言语所摇动。咱们帝国的开国帝王师刘伯温说的‘谗不自来, 因疑而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人者一定要控制情绪, 减少偏见,任用人不敢有爱憎之私,任用之后不轻信别人对他的谗言。必须要做到‘廉而爱人',才能得人。”
张瀚迷惑地重复了一遍: “廉而爱人,此话怎讲?”
张居正回答:“所谓廉,就是不要做卑鄙的事,还要有一颗高尚的公心。 所谓爱人,并非是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是有一种视人如己的恕心。能用人之长,恕人之短;用其刚正,恕其峭直;用其恢弘,恕其豪放;用其坚强,恕其拘执;用其明敏,恕其疏略;用其大节,恕其小疵。能够有这种恕心,就不愁得不到真人才!”
回应 2022-05-12 15:17:40 -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
2022-05-12 15:04:54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学识。 他能轻而易举地让一万个莽夫俯首, 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力量。 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应对,不会刻意为之; 遵循着规律而前进,不会心存功利。 这种人能在征兆未现时,及时处理掉危机;能在情况朦胧不明时, 一眼看透本质并迅速解决。 当他做了不世之功后, 百姓居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还以为他每天只是坐在衙门里发呆呢。” ……
“可惜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第二种人才。这种人才智力超群,能精准解读国家政策,在狂澜既倒时可出奇力挽救,创造不可一世的政绩,为官一方,就造福一地,百姓顶礼膜拜。”
……
张居正回答:“每个人求才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只就我的经验来谈吧。这几年来,无论中枢还是边关,也算是用人得当。我是如何发现这么多人才的呢?首先应该有个正确心态,求才不可有私心,一旦良知被私心蒙蔽,所求的才就必有问题。有的人才是在酒桌上得来的;有的人才,我只需看他的意态;而有的人才,我根本就没有见过,只是察了一下他的行事。所以很多人都说,张居正突然就提拔了一个人,这肯定是他的亲信或是老乡。实际上,我在背地里用了多少功夫,他们根本不知。我推荐了谁,升了谁的官,很不希望当事人知道,这就是公心;倘若我提拔一人就让其知道, 这就有收揽人心之嫌,就是私心了。”
回应 2022-05-12 15:04:54 -
张居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又对权力无限热爱,在孝和权力上,他最终选择了权力。可良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他的忧虑和不安正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实际上,他不是个对权力本身极度热衷的人,他只是把权力当成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也可算作是他的良知。正是这两种良知的交互作用,使得他一会儿觉得被夺情是天经地义的,一会儿又觉得不回家守孝有违人性。 人所以强大,是良知的力量,而有时候脆弱,也是良知所...
2022-05-12 15:00:16
-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
2022-05-12 15:17:40
张瀚皱眉道:“如何用人呢?”
张居正回答:“奖能力强的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张瀚又皱眉:“我怎么知道谁能力强,谁能力差呢?”
张居正回答:“试之以事,高下立分。试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强弱昏明,可谓得人,但不一定能使其尽才。”
张瀚很困惑:“这又是为何?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您所说,只要出于公人才就必会被用。”
张居正摇头道:“人事错综复杂,彼说长,此说短,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用人者免不了会有主观的好恶之见,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偏见,就造成了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比如西汉的文帝刘恒和武帝刘彻,刘恒喜欢用老家伙,刘彻喜欢用年轻人,这就是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有疑心,有疑心就会被奸佞小人的言语所摇动。咱们帝国的开国帝王师刘伯温说的‘谗不自来, 因疑而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人者一定要控制情绪, 减少偏见,任用人不敢有爱憎之私,任用之后不轻信别人对他的谗言。必须要做到‘廉而爱人',才能得人。”
张瀚迷惑地重复了一遍: “廉而爱人,此话怎讲?”
张居正回答:“所谓廉,就是不要做卑鄙的事,还要有一颗高尚的公心。 所谓爱人,并非是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是有一种视人如己的恕心。能用人之长,恕人之短;用其刚正,恕其峭直;用其恢弘,恕其豪放;用其坚强,恕其拘执;用其明敏,恕其疏略;用其大节,恕其小疵。能够有这种恕心,就不愁得不到真人才!”
回应 2022-05-12 15:17:40 -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
2022-05-12 15:04:54
张居正正色道:“天生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人才是因用人者的眼光而产生,更由用人者的器量而出。所以天下是否有人才,还在于你这个用人者的眼光和器量。人才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其行与能不同于庸众,若以看待庸众的方法来看待人才,就必然难得到人才。得不到人才,必然会用奴才,奴才多了,人才便越来越少。” 其实政治的好坏,不必全方位细究,只看用人。
……
“第一等人才是这样的,他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学识。 他能轻而易举地让一万个莽夫俯首, 却不必使用自己的力量。 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应对,不会刻意为之; 遵循着规律而前进,不会心存功利。 这种人能在征兆未现时,及时处理掉危机;能在情况朦胧不明时, 一眼看透本质并迅速解决。 当他做了不世之功后, 百姓居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还以为他每天只是坐在衙门里发呆呢。” ……
“可惜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第二种人才。这种人才智力超群,能精准解读国家政策,在狂澜既倒时可出奇力挽救,创造不可一世的政绩,为官一方,就造福一地,百姓顶礼膜拜。”
……
张居正回答:“每个人求才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只就我的经验来谈吧。这几年来,无论中枢还是边关,也算是用人得当。我是如何发现这么多人才的呢?首先应该有个正确心态,求才不可有私心,一旦良知被私心蒙蔽,所求的才就必有问题。有的人才是在酒桌上得来的;有的人才,我只需看他的意态;而有的人才,我根本就没有见过,只是察了一下他的行事。所以很多人都说,张居正突然就提拔了一个人,这肯定是他的亲信或是老乡。实际上,我在背地里用了多少功夫,他们根本不知。我推荐了谁,升了谁的官,很不希望当事人知道,这就是公心;倘若我提拔一人就让其知道, 这就有收揽人心之嫌,就是私心了。”
回应 2022-05-12 15:04:54 -
张居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又对权力无限热爱,在孝和权力上,他最终选择了权力。可良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他的忧虑和不安正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实际上,他不是个对权力本身极度热衷的人,他只是把权力当成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也可算作是他的良知。正是这两种良知的交互作用,使得他一会儿觉得被夺情是天经地义的,一会儿又觉得不回家守孝有违人性。 人所以强大,是良知的力量,而有时候脆弱,也是良知所...
2022-05-12 15:00:1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7.9分 458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7.2分 123人读过
-
限时抢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 ◎读客◎知识小说文库 (ミラじゅん)
- 书单|书名含有“张居正”(2011—2020) (布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帝王师:张居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夏天的风 2021-10-30 20:26:12
手机上看完此书,一般都是在吃早点的时候读一会。还不错······
0 有用 炒不熟的大米 2022-05-12 21:30:55
这本书带给我一样的体验,到底算是小说,还是历史科普呢? 先说说好的地方,覆盖的历史长度有,进度快,高潮事件接踵而至,读起来很过瘾。另外,其中张居正对识人用人和阳明新学的点滴言辞值得回味。 但由于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又让人有一种一直处于高潮的疲惫感,同时有的地方转折的有些大,文笔一般,人物塑造的也不够细腻,阅读体验感一般,也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张居正的人物经历了。
0 有用 崩溃的宕机 2017-08-08 15:19:23
以小说的方式叙述,文笔幽默,读起来爱不释手。还不错呢
0 有用 swanix 2018-12-21 17:38:42
看过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再看这本书就是些细节上的补充。作者表达主观看法太强烈引起不适。缺少正经的多方面文献分析。
0 有用 阿尔汉格尔斯克 2018-12-12 15:32:07
15:30,读完。
0 有用 炒不熟的大米 2022-05-12 21:30:55
这本书带给我一样的体验,到底算是小说,还是历史科普呢? 先说说好的地方,覆盖的历史长度有,进度快,高潮事件接踵而至,读起来很过瘾。另外,其中张居正对识人用人和阳明新学的点滴言辞值得回味。 但由于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又让人有一种一直处于高潮的疲惫感,同时有的地方转折的有些大,文笔一般,人物塑造的也不够细腻,阅读体验感一般,也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张居正的人物经历了。
0 有用 夏天的风 2021-10-30 20:26:12
手机上看完此书,一般都是在吃早点的时候读一会。还不错······
0 有用 木易 2020-12-19 23:47:17
虽有些许偏颇,但还算公正。
0 有用 waiting 2018-12-30 23:32:14
不能说是历史,但作为启蒙书激发兴趣还是可以的。里面有不少应该都是作者增加的,全书张居正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完人,过于片面了。
0 有用 swanix 2018-12-21 17:38:42
看过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再看这本书就是些细节上的补充。作者表达主观看法太强烈引起不适。缺少正经的多方面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