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稍有不通透之处,但很有道理。作者提出了“第三生命”的概念,并将以此为基的世界观称为“animism”(相关观点也在《群岛文明与大陆文明》中提及)。作者认为,孔子是“animism”的信奉者,而孟子和道家是具有普遍性的“泛灵论”、“shamanism”的信奉者。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知觉映像”的创造与积累,而后者注重通过“气”等“灵的物质”的媒介来认识宇宙,与宇宙相通。在本书中,作者将“仁”处理... 稍有不通透之处,但很有道理。作者提出了“第三生命”的概念,并将以此为基的世界观称为“animism”(相关观点也在《群岛文明与大陆文明》中提及)。作者认为,孔子是“animism”的信奉者,而孟子和道家是具有普遍性的“泛灵论”、“shamanism”的信奉者。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知觉映像”的创造与积累,而后者注重通过“气”等“灵的物质”的媒介来认识宇宙,与宇宙相通。在本书中,作者将“仁”处理为“第三生命”,认为“仁”产生于确立的个体之间,具有偶发性,无法定义。而经由在“行”中积累“知觉映像”(“学”),人们可以培养在适当之“时”令“仁”熠熠生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便是“君子”。“礼”也是能更有效地使“仁”熠熠生辉的方式。大概,孔子出身贫贱,故而看重“乡党”中的人情世故,是为其思想。 (展开)
小仓这本论语新解运用了〈animism〉和〈shamanism〉的概念,用第一到第三生命分别解释肉体、魂气与自然。日本文化的根本属于「第三生命」,即「万物有灵」,而孔子最初的思想也是基于乡党社会展开的基于「知觉」的对「第三生命」的展开。「仁」不是道德也不是人格,也不能定义,而是在日常的「知觉」中形成的偶发性,这种偶发性教养的积累是生成「君子」的路径(所谓「君子儒」),「小人」则是基于shamani... 小仓这本论语新解运用了〈animism〉和〈shamanism〉的概念,用第一到第三生命分别解释肉体、魂气与自然。日本文化的根本属于「第三生命」,即「万物有灵」,而孔子最初的思想也是基于乡党社会展开的基于「知觉」的对「第三生命」的展开。「仁」不是道德也不是人格,也不能定义,而是在日常的「知觉」中形成的偶发性,这种偶发性教养的积累是生成「君子」的路径(所谓「君子儒」),「小人」则是基于shamanism的「小人儒」。秦汉统一帝国是否定「第三生命」的感知而推崇「第二生命」的普遍化的,孟子到朱子学都是向着「第二生命」发展而肯定「魂气」普遍性作用而不提及最原初的知觉性认识的,就「子在川上」关于水的比喻比较就可见一斑,在小仓看来这种普遍道德主义对「第三生命」的覆盖无疑是事实上对原典的延误与令人惋惜的。 (展开)
本书创造了“第三生命”这一概念,即人与事物的互动中出现的生命力。以此为落点解读论语非常独特。另外,这也能作为“学术的自圆其说”之范本。
> 3人读过
> 2人想读
订阅关于新しい論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razyAlpaca 2021-07-09 14:18:42
稍有不通透之处,但很有道理。作者提出了“第三生命”的概念,并将以此为基的世界观称为“animism”(相关观点也在《群岛文明与大陆文明》中提及)。作者认为,孔子是“animism”的信奉者,而孟子和道家是具有普遍性的“泛灵论”、“shamanism”的信奉者。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知觉映像”的创造与积累,而后者注重通过“气”等“灵的物质”的媒介来认识宇宙,与宇宙相通。在本书中,作者将“仁”处理... 稍有不通透之处,但很有道理。作者提出了“第三生命”的概念,并将以此为基的世界观称为“animism”(相关观点也在《群岛文明与大陆文明》中提及)。作者认为,孔子是“animism”的信奉者,而孟子和道家是具有普遍性的“泛灵论”、“shamanism”的信奉者。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知觉映像”的创造与积累,而后者注重通过“气”等“灵的物质”的媒介来认识宇宙,与宇宙相通。在本书中,作者将“仁”处理为“第三生命”,认为“仁”产生于确立的个体之间,具有偶发性,无法定义。而经由在“行”中积累“知觉映像”(“学”),人们可以培养在适当之“时”令“仁”熠熠生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便是“君子”。“礼”也是能更有效地使“仁”熠熠生辉的方式。大概,孔子出身贫贱,故而看重“乡党”中的人情世故,是为其思想。 (展开)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5-04-19 23:20:12 福建
小仓这本论语新解运用了〈animism〉和〈shamanism〉的概念,用第一到第三生命分别解释肉体、魂气与自然。日本文化的根本属于「第三生命」,即「万物有灵」,而孔子最初的思想也是基于乡党社会展开的基于「知觉」的对「第三生命」的展开。「仁」不是道德也不是人格,也不能定义,而是在日常的「知觉」中形成的偶发性,这种偶发性教养的积累是生成「君子」的路径(所谓「君子儒」),「小人」则是基于shamani... 小仓这本论语新解运用了〈animism〉和〈shamanism〉的概念,用第一到第三生命分别解释肉体、魂气与自然。日本文化的根本属于「第三生命」,即「万物有灵」,而孔子最初的思想也是基于乡党社会展开的基于「知觉」的对「第三生命」的展开。「仁」不是道德也不是人格,也不能定义,而是在日常的「知觉」中形成的偶发性,这种偶发性教养的积累是生成「君子」的路径(所谓「君子儒」),「小人」则是基于shamanism的「小人儒」。秦汉统一帝国是否定「第三生命」的感知而推崇「第二生命」的普遍化的,孟子到朱子学都是向着「第二生命」发展而肯定「魂气」普遍性作用而不提及最原初的知觉性认识的,就「子在川上」关于水的比喻比较就可见一斑,在小仓看来这种普遍道德主义对「第三生命」的覆盖无疑是事实上对原典的延误与令人惋惜的。 (展开)
0 有用 Midori. 2020-12-20 14:28:55
本书创造了“第三生命”这一概念,即人与事物的互动中出现的生命力。以此为落点解读论语非常独特。另外,这也能作为“学术的自圆其说”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