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勇敢悍然,读完最深刻的便是这四个字,为丁玲女士,也为寥寥数笔所写的丁玲女士的母亲。
《记丁玲》的佳处是把三个年青少男少女那种不管不顾的、青春年少才特有的那种不分彼此的友情,以及除了彼此眼中再无世界的爱情描画的无比真切; 《记丁玲续》则是用白描手法把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和那个特殊时期下的人心写得让人读了,仿佛亲见。 通读全书,沈从文对丁玲的肯定、褒扬,以及对照部分后来材料未尝不做了少许春秋笔法的含蓄回护的苦心,都无法忽视。更何况,即使抛开这些,单单当年三个人堵在寓所里,吵的吵架,和的和事的过往;沈从文陪着丁玲上南京,闯龙华,带着孤儿寡母远赴湖南这些种种记忆,又怎么能够通通抹掉呢? 所以,放下书,真希望自己并不知道后来的事情。
2022.12.13。从沈的角度可以看到丁玲的一面,但绝非全面。
认识一个作者的捷径就是读他的作品//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读书≠读作者(完全懂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毕竟自己都不一定认识自己)
很幸运在长沙的书店遇到了这本书,让我得以遇见如此聪慧的、鲜活的、勇敢的丁玲女士。她的肉身虽然不在了,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生命给予了我和太多的人无限的鼓舞。谢谢丁玲女士,也谢谢把丁玲女士记录下来的沈从文先生。
沈的文风,写人物传记更加好看,“优雅”八卦了一番丁玲。
丁玲为什么这么反感这本书?就因为其中透露出她和胡也频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如果从丁玲作为一个政治者来说,其实倒是可以理解的。她后来为何恼羞成怒,逐条批驳这两本小书。都要从丁玲忠于革命的主观意愿入手。沈从文的客观,是建立在表面观察上的客观,他没有真正理解丁玲本身的转变。也许从丁玲被胡也频影响的那个时期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丁玲的气质了。
原来沈从文和丁玲间还有这样一段交情。唉,对胡也频君的遭遇表示哀悼。又及,看到评价里说丁玲看到沈从文写自己的文字勃然大怒,于是上网检索了一下,啊呀,我的八卦心又热烈燃起了呀。沈这个人胆小是肯定的,又在文章里说丁玲胖>_<
一个人能记出那么长的东西,那是真的有在意过
这套书六本,读的第一本。丁玲被人谈的少,是很奇怪的事情。
沈从文笔下的丁玲,热诚勇敢可爱美丽,一点不矫情。可惜老太太居然不喜欢,沈老写的多好呀,他笔下的丁玲不知比世人所知的丁玲可爱了几百倍。不知道这些干GM的,是不是都特别怕回顾自己的青葱岁月?你们磨练成钢铁的意志了,就想抹杀过去那些青涩的人性,那些不成熟在我们俗人眼里是多美丽,多可贵呀。
两位年轻人的爱情,由旁观者沈从文写来,委实动人,尤其是丁玲和胡也频在泥田中看夜星那一片段。不知为何丁玲对好友写的这本传记勃然大怒,是因为沈对两位的革命思想报以不赞许的态度吗。
竟然有这么天真浪漫的人儿,尤其是陷在软泥田里望星子,还平生好星月,只有这么一次。
看样子是从《沈从文全集》第十三卷抽出。沈从文三十出头写的《记丁玲女士》。他十九岁与丁玲相识,比丁玲大两岁。【2023.8.27更新:有些错误感觉,已删,主要还是读书太少。】
不是这个版本。在这里做个标识。巴金这篇回忆沈从文长文,动人。少年时代对巴金作品醉心过,之后越来越看淡看低其作,但对他的赤子之心和垂暮之年的坦诚真实勇气,还是动容。
三点五吧,感觉沈从文就是个泼冷水的朋友,这不行那不行,自己也不出头做点行的事。
纵使沈从文极尽褒奖之词将丁玲描写得刚毅生动,也还是能透过某些细节处感知些许放荡和蛮横,也难怪丁玲本人会厌恶这本传记。从文章中也许不足以窥见一个真实的丁玲,但却能够了解作者这个人。阅读过程中一直感觉沈从文应该跟我一样是个INFJ型人格,认为世界与世人皆不是理想的模样,一旦需要做点什么时,行动之前总是顾虑重重,于是还未开始,心里的退堂之鼓便会敲个不停。
从同乡友人的角度看这样一位传奇女作家从崭露头角到坚定理想方向的几年青春,也蛮有意思的。对丁玲和海军学生的爱情描写好浪漫,看得出对他们感情深厚。
一位女性在爱情滋养下,随时代浮沉的成长与蜕变。爱情的样子,差不多。人的才华、性情、认识、志向、选择就各异了。 如果不是看到那位豆友的抱怨,一直以为成句的XXXX是我找的电子书版本有问题……
不喜欢沈从文的语调,虽充满友人的担心与关怀,但全文借丁玲与胡也频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且始终认为丁与胡对社会的认识浅薄感性不够理智。
> 记丁玲 记丁玲续集
2 有用 张飞三顾星巴克 2022-10-26 21:10:28 广东
勇敢悍然,读完最深刻的便是这四个字,为丁玲女士,也为寥寥数笔所写的丁玲女士的母亲。
2 有用 iClaud 2018-09-22 20:37:54
《记丁玲》的佳处是把三个年青少男少女那种不管不顾的、青春年少才特有的那种不分彼此的友情,以及除了彼此眼中再无世界的爱情描画的无比真切; 《记丁玲续》则是用白描手法把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和那个特殊时期下的人心写得让人读了,仿佛亲见。 通读全书,沈从文对丁玲的肯定、褒扬,以及对照部分后来材料未尝不做了少许春秋笔法的含蓄回护的苦心,都无法忽视。更何况,即使抛开这些,单单当年三个人堵在寓所里,吵的吵架,和的和事的过往;沈从文陪着丁玲上南京,闯龙华,带着孤儿寡母远赴湖南这些种种记忆,又怎么能够通通抹掉呢? 所以,放下书,真希望自己并不知道后来的事情。
0 有用 江南水乡 2022-12-13 21:31:10 浙江
2022.12.13。从沈的角度可以看到丁玲的一面,但绝非全面。
0 有用 Tom and Tony 2023-10-14 10:33:10 云南
认识一个作者的捷径就是读他的作品//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读书≠读作者(完全懂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毕竟自己都不一定认识自己)
0 有用 sgyb 2025-03-28 09:41:48 天津
很幸运在长沙的书店遇到了这本书,让我得以遇见如此聪慧的、鲜活的、勇敢的丁玲女士。她的肉身虽然不在了,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生命给予了我和太多的人无限的鼓舞。谢谢丁玲女士,也谢谢把丁玲女士记录下来的沈从文先生。
0 有用 Kilimanjaro 2018-08-02 13:59:57
沈的文风,写人物传记更加好看,“优雅”八卦了一番丁玲。
0 有用 小泽君 2018-07-10 17:44:42
丁玲为什么这么反感这本书?就因为其中透露出她和胡也频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如果从丁玲作为一个政治者来说,其实倒是可以理解的。她后来为何恼羞成怒,逐条批驳这两本小书。都要从丁玲忠于革命的主观意愿入手。沈从文的客观,是建立在表面观察上的客观,他没有真正理解丁玲本身的转变。也许从丁玲被胡也频影响的那个时期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丁玲的气质了。
0 有用 伪注销 2017-07-28 11:04:21
原来沈从文和丁玲间还有这样一段交情。唉,对胡也频君的遭遇表示哀悼。又及,看到评价里说丁玲看到沈从文写自己的文字勃然大怒,于是上网检索了一下,啊呀,我的八卦心又热烈燃起了呀。沈这个人胆小是肯定的,又在文章里说丁玲胖>_<
0 有用 番茄盖饭 2020-12-24 11:39:31
一个人能记出那么长的东西,那是真的有在意过
0 有用 田子Amon 2021-07-07 15:17:01
这套书六本,读的第一本。丁玲被人谈的少,是很奇怪的事情。
0 有用 棠梨煎雪 2021-05-26 08:48:59
沈从文笔下的丁玲,热诚勇敢可爱美丽,一点不矫情。可惜老太太居然不喜欢,沈老写的多好呀,他笔下的丁玲不知比世人所知的丁玲可爱了几百倍。不知道这些干GM的,是不是都特别怕回顾自己的青葱岁月?你们磨练成钢铁的意志了,就想抹杀过去那些青涩的人性,那些不成熟在我们俗人眼里是多美丽,多可贵呀。
0 有用 优雅的混蛋 2021-10-11 10:34:13
两位年轻人的爱情,由旁观者沈从文写来,委实动人,尤其是丁玲和胡也频在泥田中看夜星那一片段。不知为何丁玲对好友写的这本传记勃然大怒,是因为沈对两位的革命思想报以不赞许的态度吗。
0 有用 Fi 2021-09-25 22:48:03
竟然有这么天真浪漫的人儿,尤其是陷在软泥田里望星子,还平生好星月,只有这么一次。
1 有用 神萍寫雨齋 2021-11-12 21:32:32
看样子是从《沈从文全集》第十三卷抽出。沈从文三十出头写的《记丁玲女士》。他十九岁与丁玲相识,比丁玲大两岁。【2023.8.27更新:有些错误感觉,已删,主要还是读书太少。】
0 有用 我的名字叫红 2025-01-22 13:42:53 上海
不是这个版本。在这里做个标识。巴金这篇回忆沈从文长文,动人。少年时代对巴金作品醉心过,之后越来越看淡看低其作,但对他的赤子之心和垂暮之年的坦诚真实勇气,还是动容。
0 有用 鲁苏 2020-07-17 18:40:00
三点五吧,感觉沈从文就是个泼冷水的朋友,这不行那不行,自己也不出头做点行的事。
1 有用 爾琪 2023-11-09 17:25:33 广东
纵使沈从文极尽褒奖之词将丁玲描写得刚毅生动,也还是能透过某些细节处感知些许放荡和蛮横,也难怪丁玲本人会厌恶这本传记。从文章中也许不足以窥见一个真实的丁玲,但却能够了解作者这个人。阅读过程中一直感觉沈从文应该跟我一样是个INFJ型人格,认为世界与世人皆不是理想的模样,一旦需要做点什么时,行动之前总是顾虑重重,于是还未开始,心里的退堂之鼓便会敲个不停。
0 有用 川流 2020-03-20 23:32:32
从同乡友人的角度看这样一位传奇女作家从崭露头角到坚定理想方向的几年青春,也蛮有意思的。对丁玲和海军学生的爱情描写好浪漫,看得出对他们感情深厚。
0 有用 坎莫森 2020-08-11 23:10:37
一位女性在爱情滋养下,随时代浮沉的成长与蜕变。爱情的样子,差不多。人的才华、性情、认识、志向、选择就各异了。 如果不是看到那位豆友的抱怨,一直以为成句的XXXX是我找的电子书版本有问题……
0 有用 豆友sXOApVs2wk 2022-05-27 11:43:36
不喜欢沈从文的语调,虽充满友人的担心与关怀,但全文借丁玲与胡也频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且始终认为丁与胡对社会的认识浅薄感性不够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