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译者: 陈超
出版年: 2017-6
页数: 224
定价: 4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奥威尔作品全集
ISBN: 9787532774654
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愿意深入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份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读来分外真实,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愿意深入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份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读来分外真实,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目录 · · · · · ·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巴黎伦敦落魄记》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奥威尔小说全集
《缅甸岁月》
《牧师的女儿》
《让叶兰继续飘扬》
《上来透口气》
《动物农场》
《一九八四》
奥威尔散杂文全集(1—4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过同样的生活,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你可以继续看你的书,保持你的想法,只用对自己说:“我在这儿是个自由的人。”他敲敲自己的额头,“你就会过得挺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0页 -
假如我们都认为洗碗工干的活多少说来毫无用处,那么又要问了:为什么会有人想让他继续干下去?我现在试着从直接经济原因之外来探讨,并衡量一下在想到有人洗了一辈子盘子时,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舒服。因为无疑,人们——那些养尊处优的人 ——想到这里确实感到舒服。马库斯·加图说过,奴隶不睡觉时就该干活。他干的活需不需要无所谓,可是他一定得干,因为干活本身是好的——至少对奴隶而言是这样。这种心理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它堆起了无用苦工的大山。 我相信让无用工作永远存在的本能根本而言,只是害怕群氓。群氓(对他们的想法如此)是这样一种低等动物,让他们闲下来会带来危险,让他们忙得没时间思考才更安全些。如果有一位有钱人刚好心直口快,要是有人问他对于改进工作环境有何意见,他通常会这样说: “ 我们知道贫困不好过,事实上,既然我们离贫困这么远,我们很喜欢忧心忡忡地考虑它的不好过之处。但是别指望我们会为此做什么。我们同情你们下层阶级,就像我们同情一只长了癣的猫,可是我们会拼命抵制对你们的处境做任何改善。我们觉得你们像现在这样让人觉得更安全些。现状适合我们,我们不准备冒险让你们自由,每天多休息一个小时也不行。所以,亲爱的兄弟,因为显然你们必须得流汗,才能让我们有钱去意大利,那你们就流汗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特别是那些具有才智和有修养的人,他们就持这种态度,在上百篇文章里,你都能读出这种意思。有修养的人很少一年收入不足四百镑,他们自然跟富人站到一起,因为他们觉得跟穷人有关的任何自由对他们自身的自由都构成了威胁。对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换个思路,他们预见到了否则会来的令人心悸的马克思式乌托邦,所以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他有可能不是很喜欢富人同侪,然而他觉得和穷人比起来,就算那些富人中最为粗俗者,对他的舒服感造成的威胁也要小一点,那些人跟他声气相投,所以他最终跟他们站在一起。就是因为害怕想像出来的危险性群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伦敦落魄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3 条 )



一个正直而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底层体验——读《巴黎伦敦落魄记》

-
刚刚接触贫穷感觉很奇怪。在此之前你一直在幻想贫穷是什么样子——这辈子你一直在害怕挨穷,而你知道迟早你会沦为穷人,但事实上,挨穷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回事。你以为挨穷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贫穷的生活非常复杂。你以为挨穷会很痛苦,但其实挨穷只是很肮脏无聊罢了。最开始的时候你体验到的是成为穷人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它让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你变得很吝啬,连面包屑也不放过。 比方说,你会发现你得为自...
2020-08-18 16:37:57 1人喜欢
刚刚接触贫穷感觉很奇怪。在此之前你一直在幻想贫穷是什么样子——这辈子你一直在害怕挨穷,而你知道迟早你会沦为穷人,但事实上,挨穷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回事。你以为挨穷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贫穷的生活非常复杂。你以为挨穷会很痛苦,但其实挨穷只是很肮脏无聊罢了。最开始的时候你体验到的是成为穷人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它让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你变得很吝啬,连面包屑也不放过。 比方说,你会发现你得为自己的穷困潦倒保密。突然间你只能靠每天六法郎过日子,但是,你当然不敢承认这一点——你不得不假装活得和以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你编织出一堆谎言,一堆你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谎言。你不再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衣店的女老板在街上遇见了你,追问你不再光顾的原因。你嘟囔着搪塞的理由,她认定你把衣服送到别的店里去了,从此一辈子痛恨你。香烟贩子也一直追问你怎么戒烟了。你想给别人回信,但信寄不出去,因为邮票太贵了。你还得吃饭——吃饭是最难瞒骗的。每天到了吃饭时间,你就出门假装去一间饭馆用餐,却跑到卢森堡花园待了一个小时看鸽子,然后把食物藏在口袋里偷偷带回家。你吃的东西只能是面包和人造黄油,或面包和红酒。连吃什么东西都得受制于谎言。你只能买黑麦面包,而不是普通的面包,因为黑麦面包虽然贵一些,却是圆形的,可以藏在口袋里偷偷带进旅馆。这让你每天得多花一法郎。有时为了维持体面,你得花六毛钱喝个小酒,结果只能削减食物的开支。你的内衣开始发臭,而肥皂和剃须刀片都用完了。你的头发得剪了,你试着给自己理发,却剪出个难看的发型,还是不得不到理发店里去,将一天的伙食费都搭了上去。你整天都在撒谎,而这些谎言都很费钱。 你发现一天只花六法郎是很不靠谱的事情,总是会有一些小状况发生,让你没东西吃。你花了最后八毛钱买了半升牛奶,就着煤油灯把牛奶烧开,这时一只臭虫顺着你的前臂往下爬,你用指甲弹开它,它却扑通一声掉进了牛奶里。你只能将牛奶倒掉,没得喝了。 你去面包店买一磅面包。店里的女孩正在给别的顾客切一磅面包,于是你等候着。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切出来的面包不止一磅。“对不起,先生,”她说道:“我想您不介意多给两分钱吧?”面包卖一法郎一磅,而你就只有一法郎。你想到自己也可能得多给两分钱,而你只能承认自己给不起这点钱,于是你吓坏了,下次再去面包店的时候,你总得彷徨踌躇上好几个小时才敢进去。 你去蔬果店,花一法郎买一公斤土豆。但那堆硬币里有一个是比利时硬币,店员不肯要,你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店铺,再也没脸进去。 这三个星期过得是相当的窝囊,而更糟糕的情形显然还在后头,因为我的房租很快就要到期了。但是,情况并没有我原先所预料的那么糟糕,因为当你沦为赤贫时,你将会有一样重大发现。你会发现贫穷意味着无聊,意味着得千方百计省钱,意味着开始挨饿。但你也发现,原来贫穷可以为你带来救赎:你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钱越少,你的烦恼也就越少。当你有一百法郎的时候,你会担心这担心那。而当你只有三法郎时,你会满不在乎,因为三法郎可以让你活到明天,而你不会想到比明天更长远的未来。你很无聊,但你不会觉得害怕。你心里会想:“再过一两天我就得挨饿了——太可怕了,不是吗?”然后,你的思绪就跳到别的事情上去了。在某种程度上,靠面包和人造黄油果腹也算得上是在服用安慰剂。 贫穷还带来另一种莫大的安慰。我相信每个身无分文的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那是一种释怀的感觉,几乎令人快乐,因为你知道自己终于沦落到真正落魄潦倒的地步了。你以前总是说自己会落魄潦倒——现在你真的是落魄潦倒了,而你完全可以接受。这让你少了许多烦恼。 假如小工的工作确实没有意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还会有人让他们继续工作下去呢?我希望能超越直接的经济动机,探讨一下当一个人想到小工们没日没夜地洗盘子时,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快乐。因为那些养尊处优的人确实从这样的想法中获得快乐。马尔库斯·加图[插图]曾说过,奴隶没有在睡觉的时候就应该工作。他的工作有没有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工作,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奴隶来说是这样。这一观点流传至今,造成了许多根本毫无意义的辛苦的劳动。 我相信让毫无意义的辛苦劳动一直继续下去的本能源自对暴民的恐惧。暴民们(这个想法认为)是如此下贱的牲畜,一旦他们闲下来就会构成威胁,因此让他们一直忙碌无法思考会比较安全。如果问一个有钱人关于改善工作条件的问题,而他能诚实回答的话,他可能会这么回答: “我们知道贫穷是件很悲惨的事情。事实上,由于贫穷离我们很遥远,我们都很喜欢幻想穷日子的种种苦楚,并为此感到痛苦。但不要指望我们会采取任何行动。我们为你们这些下层阶级的人感到难过,就像我们会为一只癞皮猫感到难过一样,但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反对改善你们的条件。你们一直处于这种窘境,我们便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对现在的情况感到很满意,我们不会冒险让你们获得自由,即使一天少干一小时也不行。所以呢,亲爱的兄弟们,你们必须挥汗劳动,这样我们才能去意大利度假,你们必须挥汗劳动,然后见鬼去吧。” 关于乞丐的社会地位,我要多说几句,因为当你和他们混熟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而你不禁会觉得很吃惊:为什么社会会对他们抱以那样的态度。人们似乎觉得乞丐和普通的“劳动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似乎是一个单独的族群——就像罪犯和娼妓一样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劳动者靠“劳动”生存,而乞丐不“劳动”。他们是寄生虫,对社会毫无价值。一个砌砖匠或一个文学批评家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谋生,而乞丐不是靠劳动“挣钱”谋生,因此他们理所当然被视为社会的累赘。我们容忍他们,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时代,但究其本质,他们都是可鄙的人。 但如果你深入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其实乞丐的谋生方式和大部分体面的人没什么不同。有人会说乞丐们不事工作。那么,什么是工作?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是搬运货物。一个会计师的工作是加减数目。一个乞丐的工作是风雨无阻地站在街头,最后患上静脉曲张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这份工作对社会没有贡献——但许多体面的工作对社会也没有贡献。比起其他职业,当乞丐其实并不丢人。比起大部分卖专利药品的商家,乞丐们在道德上更加诚实;比起周日报纸的老板,他们的品行更为高洁;比起分期付款货品的推销员,他们要更加和蔼友善——说得简单一点,他们是寄生虫,但起码对社会无害。他们只向社会索讨勉强糊口的钱财,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直生活在苦难中,按照我们的伦理观念,这已经足以洗清他们的污点。我认为,乞丐和其他人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利鄙视他们。 而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乞丐们会被鄙视?因为他们的确普遍被人鄙视。我认为原因很简单:他们没办法挣到足够的钱,体面地活下去。事实上,没有人在乎工作到底有没有贡献,是靠自食其力还是靠剥削寄生。唯一重要的就是,工作必须能挣到钱。现在流行谈论能源、效率、社会服务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挣钱,合法地挣钱,大把地挣钱”。金钱成了衡量价值的最高标准。以这一点衡量,乞丐们都是失败者,因此他们受众人鄙视。要是一个人靠着乞讨每星期能挣到十英镑,那乞丐立刻就会成为广受尊敬的职业。实际上,乞丐其实也是一门职业,和许多从事其它职业的人一样,阴差阳错就入了行。他们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尊严,他们只是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找了一份无法变变成有钱人的职业。 听听他呜咽的声音——没有在吃东西的时候说起话来他总是在呜咽——你就会意识到失业对他来说是多么可怕的摧残和折磨。人们以为失业的人只会担心丢了饭碗,但他们想错了。恰恰相反,一个目不识丁的男人,骨子里习惯了工作,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忍受强加于身的闲散生活,而闲散堪称是贫穷最可怕的不幸之一。而对于像帕迪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其他方式消磨时间,他们一失业就像小狗被绑在铁链上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那种说“真正值得可怜的人是那些曾经风光如今却落魄潦倒的人”的论调其实是无稽之谈。真正值得怜悯的人是那些从一出生就穷困潦倒的人,面对贫困,他们根本无能为力,茫然失措。
三十六章 在此我想说说对流浪汉大体上的感受。流浪汉是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在英国居然有数以万计的人就在国内像犹太人一样流离失所。虽然这件事值得我们好好思索,但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克服心中的某些偏见。这些偏见源自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每个流浪汉事实上都是恶棍,从而在我们的心目中形成了对流浪汉的成见——他们不仅恶心,而且非常危险,宁死也不愿工作或洗澡,除了乞讨、酗酒和偷鸡摸狗之外啥都不肯干。其实把流浪汉妖魔化和杂志里把中国人抹黑的离奇故事一样都是虚构的,但一个人很难摆脱这种思维定式。只要提起“流浪汉”这个词就会勾起他的联想。而这个想法影响了他对于流浪问题的探究。 关于流浪有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流浪汉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很少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人流落街头。而且由于对流浪汉的妖魔化想象,种种离奇的理由都想得出来。比方说,有人认为流浪汉之所以流浪是为了逃避工作,乞讨更容易,寻找机会犯罪,甚至——虽然这种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是因为他们喜欢流浪。我曾读过一本犯罪学的书,里面说流浪是一种返祖行为,是回归人类在游牧时代的本能。其实导致流浪的理由是那么明显,就在你的眼前。流浪当然不是什么游牧时代的返祖行为——你也可以说旅行推销是一种返祖行为。一个流浪汉之所以流浪,不是因为他喜欢流浪,而是出于与汽车必须靠左边行驶一样的原因:因为按照法律的规定他不得不流浪。一个沦为赤贫的人,如果没有得到教区的帮助,就只能到收容所寻求救济。而每间收容所只能让他待一个晚上,所以他只能不断地迁徙。他四处漂泊是因为按照法律的规定,他不这么做就得挨饿。但人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了妖魔化流浪汉的熏陶,因此他们认定流浪汉们之所以流浪,必定是出于或多或少邪恶的动机。 事实上,对于流浪汉的妖魔化根本经不起推敲。以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流浪汉都是危险人物”这个观念为例吧。撇开事实经验不谈,仅凭逻辑推理,一个人也可以笃定地说只有极少数流浪汉是危险人物,因为要是他们真的危险的话,人们早就把他们当作危险人物对待了。一间收容所一晚上要接纳上百名流浪汉,而往往最多只有三名门卫负责看守他们。三名没有武装的人员根本不可能控制上百个恶棍。事实上,当你目睹了流浪汉是如何被收容所的官员凌辱欺负时,你就会知道他们是最逆来顺受萎靡不振的可怜虫。再以“所有流浪汉都是酒鬼”这个观念为例——这个观念一听就知道十分荒唐。的确,许多流浪汉如果有机会的话会酗酒买醉,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现在那种叫做“啤酒”的淡如清水的酒精饮品在英国要卖七便士一品脱。要喝醉起码得花半克朗,而花得起半克朗的人怎么会是流浪汉呢。有一种观念认为流浪汉都是厚颜无耻的社会寄生虫(身强力壮的乞丐),这种观念根本是空穴来风,只有极少极少一部分流浪汉是这样。那种刻意为之、愤世嫉俗的寄生行为,就像杰克·伦敦[插图]的小说所描写的美国式流浪与英国式流浪根本不是一回事。英国人是讲究良知的民族,对贫穷怀有深深的罪恶感。你绝对想象不到一个普通的英国人会故意变成寄生虫。这种国民性不会因为一个人失业而改变。事实上,只要你记住,流浪汉其实是失业的英国人,迫于法律不得不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那么对于流浪汉的妖魔化想象便不攻自破了。当然,我不是在说大部分流浪汉都是道德上的完人,我只是想表明他们是普通人,如果他们真的比其他人卑劣,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结果,而并非他们天性邪恶。 因此,一般人对流浪汉所抱有的那种“他们是罪有应得”的态度其实并不公允,就好比鄙薄残疾人一样。你了解了这一点,你才可以站在流浪汉的角度,理解他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那种日子极其无聊苦闷。关于收容所我已经进行了描述——那种生活是流浪汉的家常便饭——但有三桩特别的不幸需要讲述一番。首先,几乎所有的流浪汉都在挨饿。收容所提供的食物根本不足以果腹。要多吃一点就只能去乞讨——而这又是违法的行为。结果,几乎每个流浪汉都营养不良,你只要到任何一间收容所看看在外面排队的人就知道了。流浪汉生活的第二桩不幸——乍一看似乎没有第一桩那么可悲,但仔细一想并不是这么回事——就是,他们完全与女性没有接触。关于这一点需要解释一下。 流浪汉与女性没有接触,首先是因为在他们当中几乎没有女人。你或许会以为赤贫人口的男女比例和其他人群一样是均衡的,但情况并非如此。事实是,你可以说当社会阶层低贱到一定的程度时,其成员几乎都是男性。以下数字取自伦敦市政局在1931年2月13日的夜间人口普查,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赤贫人口的男女比例。露宿街头者,男60名,女18名。[插图]入住收容所及无牌寄宿旅馆者,男1057名,女137名。投宿圣马丁教堂地窖者,男88名,女12名。入住伦敦市政局收容所和招待所者,男674名,女15名。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寄居慈善机构的人当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大概是十比一。或许这是因为失业对女性的影响比起对男性的影响要小一些,或许是因为任何长相还过得去的女人可以找一个男人照顾他。对于一个流浪汉而言,结果就是,他永远都得忍受独身的折磨。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流浪汉在身边的群体中根本找不到女人,而要找到那些地位比他高的女人——即使只是高出些许——可以说比登月还难。几乎没有女人愿意委身下嫁比自己穷的男人,个中原因根本无须探讨,没有任何疑惑。因此,当一个人流落街头时,他就注定要过独身的日子。他完全没有讨到老婆、情人或任何女人的希望——除非他能挣到几个先令,去嫖娼召妓——但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显然,这种情况演变的后果就是同性恋和时而发生的强奸案。但比这更为深层的是一个男人知道自己根本不配结婚那种屈辱的感觉。性欲的冲动——无须将它拔高——是基本的人性冲动,性饥渴与肉体上的饥渴一样令人堕落疯狂。贫穷的不幸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摧残不亚于对其肉体上的摧残。毫无疑问,性饥渴对这一腐化的过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被断绝与女性的交往之后,流浪汉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与残疾人或疯子一样的人,再没有能比这更打击男性自尊的侮辱了。 第三桩不幸就是,流浪汉必须忍受无所事事的日子。按照我们针对流浪汉的法律所规定,如果流浪汉没有流落街头,那他就只能待在收容所里,要不然就是躺在地上等着收容所开门。显然这是让人十分泄气而又萎靡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除了这三点之外,你还可以列出许多小一些的不幸——在此只列举一桩,那就是和流落街头的日子密不可分的不适。我们得记住,一个流浪汉除了身上穿的那身衣服之外就没有别的衣物了,而且靴子很不合脚,一连好几个月没有坐过椅子。但重要的是,流浪汉所承受的折磨完全没有意义。他的生活艰苦得无以言状,而且失去了生存的目标。事实上,再没有能比从一间收容所走到另一间收容所,一天花十八个小时在牢房里或在路上行走更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英国至少得有好几万个流浪汉,每天耗费了无数尺磅[插图]的能量——这些力气足以开垦上千亩土地,铺设好几英里的道路,建起好几十座房屋——却全部耗费在了无用的走路上。每一天这些人盯着牢房墙壁的时间加起来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们每个人每星期要花费英国一英镑的公帑,却完全没有作出回报。他们不停地玩着兜圈子这种无聊的游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法律让这种事情日复一日地发生,而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对此见怪不怪了。但这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流浪汉的生活毫无意义,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改善这一状况。显然这是可行的,比方说,让收容所变得更加适宜居住。而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真的正在发生。去年有的收容所已经有所改善——如果那些描写是真实的话,几乎可以用面目全非加以形容——而且据说所有的收容所都会进行修缮。但是这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流浪汉从无聊的、浑浑噩噩的游民转变为自尊自爱的个体。仅仅让他住得舒服一些是不足够的。就算看守所变得十分豪华(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插图],一个流浪汉的生活照样会荒废掉。他仍然是一个被救济的人,不能结婚,没有家庭生活,对社会毫无贡献。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摆脱受救济的命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帮他找到一份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他可以从中受益的工作。目前在大多数收容所里,流浪汉们无所事事。有一度他们被命令去碎石,以此挣口饭吃,但后来他们捣碎的石头几年都用不完,还使得碎石工人失业了,于是碎石工作只能叫停。现在流浪汉们在收容所里游手好闲,因为似乎没什么可以让他们干的。其实要他们变成有用的人很简单:每间收容所可以办一个小型农场,或至少经营一个蔬果园,每个到那里寄宿的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必须干一天活儿。农场或田园的收成可以供应给流浪汉作为伙食,再差也比吃面包和人造黄油加茶水好。当然,收容所不大可能实现自给自足,但它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或许从长远的角度看会带来好处。我们必须记住,在当前的体制下,流浪汉们对国家和社会根本没有一点贡献,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工作,而且他们的饮食注定会摧毁健康。因此,现在的体制不仅在赔钱,而且还在害命。让他们吃得好一些,同时让他们能生产出至少一部分供自己享用的粮食,应该值得尝试一下。 有人或许会反对说,靠流浪汉的劳动根本不足以经营农场或田园。但谁说流浪汉们只能在每间收容所里待一天呢?如果他们可以在里面工作的话,他们可以待上一个月,甚至一年。流浪汉不停地迁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结果。目前流浪汉是社会的负担,因此每间收容所的目的是将他们赶到下一间收容所那里去,因此政策规定他只能待一个晚上。而要是还没过一个月他又回来的话,他会被判入狱一个星期。由于收容所里的生活和蹲监狱差不多,他当然会不停地迁徙。但如果他能为收容所提供劳动,而收容所能为他提供好的伙食,情况则另当别论。收容所可以发展成半自给自足的机构,流浪汉们在各个收容所安定下来各尽其能,那他们就不再是流浪汉了。他们将作出相对有意义的贡献,换取像样的食物,过上安定的生活。如果这个计划运作良好的话,渐渐地他们就不需要社会的救济了,可以结婚,在社会上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想法,一定会遇到许多反对意见。但是,这确实是改善流浪汉的处境又不至于增加新负担的法子。不管怎样,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就是类似这样的举措。因为当前的问题是,对于那些衣食无着、无所事事的人,该拿他们怎么办?答案就是——让他们努力劳动,实现丰衣足食。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回应 2020-08-18 16:37:57 -
-
披着能皮的猫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P011原文: 人类的快乐是多么贫乏而令人失望!因为在现实中——但是在现实中,爱的最高境界可以维持多久呢?就只有短短的那么一刹那,大概也就是一秒钟的心醉神迷,之后呢——就像尘土一样空虚寂寥。 P016原文: 贫穷可以为你带来救赎:你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钱越少,你的烦恼也就越少。 P178原文: 闲散堪称是贫穷最可怕的不幸之一。2019-02-12 11:58:28 1人喜欢
-
披着能皮的猫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P011原文: 人类的快乐是多么贫乏而令人失望!因为在现实中——但是在现实中,爱的最高境界可以维持多久呢?就只有短短的那么一刹那,大概也就是一秒钟的心醉神迷,之后呢——就像尘土一样空虚寂寥。 P016原文: 贫穷可以为你带来救赎:你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钱越少,你的烦恼也就越少。 P178原文: 闲散堪称是贫穷最可怕的不幸之一。2019-02-12 11:58:28 1人喜欢
-
旅馆里住了一些怪人。巴黎的贫民窟是怪人集中地一一这些人破落潦倒,过着孤独癫狂的生活,连维持外表的正常或体面都顾不上了。由于生活穷苦,他们的行为标准无法以常理判断,就像人们一有钱就可以不用工作一样。我住的这家旅馆有几个房客过着光怪陆离的生活,几乎无法用言语加以描述。
2019-03-21 16:53:36
-
这三个星期过得是相当的窝囊,而更糟糕的情形显然还在后头,因为我的房租很快就要到期了。但是,情况并没有我原先所预料的那么糟糕,因为当你沦为赤贫时,你将会有一样重大发现。你会发现贫究意味着无,意味着得千方百计省钱,意味着开始挨饿。但你也发现,原来贫穷可以为你带来救赎:你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钱越少,你的烦恼也就越少。当你有一百法郎的时候,你会担心这担心那。而当你只有三法郎时,你会满不...
2019-03-21 16:55:43
这三个星期过得是相当的窝囊,而更糟糕的情形显然还在后头,因为我的房租很快就要到期了。但是,情况并没有我原先所预料的那么糟糕,因为当你沦为赤贫时,你将会有一样重大发现。你会发现贫究意味着无,意味着得千方百计省钱,意味着开始挨饿。但你也发现,原来贫穷可以为你带来救赎:你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钱越少,你的烦恼也就越少。当你有一百法郎的时候,你会担心这担心那。而当你只有三法郎时,你会满不在乎,因为三法郎可以让你活到明天,而你不会想到比明天更长远的未来。您很无聊,但你不会觉得害怕。你心里会想:“再过一两天我就得挨饿了 太可怕了,不是吗?”然后,你的思绪就跳到别的事情上去了。在某种程度上,靠面包和人造黄油果腹也算得上是在服用安慰剂 贫穷还带来另一种莫大的安慰。我相信每个身无分文的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那是一种释怀的感觉、几乎令人快乐,因为你知道自己终于沦落到真正落魄潦倒的地步了。你以前总是说自己会落魄潦倒一一现在你真的是落魄潦倒了,而你完全可以接受。这让你少了许多烦恼。 引自第16页 回应 2019-03-21 16:55:43
-
L2022 (DON'T PANIC, ABSOLUTELY)
-
L2022 (DON'T PANIC, ABSOLUTELY)
-
才过了一个星期,我们个个都累得疲惫不堪,神经衰弱,只有朱尔斯例外,因为他总是偷懒。原本餐馆时不时才吵一架,现在我们吵个没完。每个人总是絮絮叨叨,隔几分钟就会大吼大叫一场。厨师老是嚷嚷着:“给我把那个炖锅拿下来,你个蠢货!”(她个子太矮,够不着放炖锅的架子。)“要拿你自己去拿,你个老婊子。”我会反唇相讥。一接触到厨房里的空气,这些话几乎就会脱口而出。 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吵得不可开交。比方说,为...
2022-04-27 13:32:34
才过了一个星期,我们个个都累得疲惫不堪,神经衰弱,只有朱尔斯例外,因为他总是偷懒。原本餐馆时不时才吵一架,现在我们吵个没完。每个人总是絮絮叨叨,隔几分钟就会大吼大叫一场。厨师老是嚷嚷着:“给我把那个炖锅拿下来,你个蠢货!”(她个子太矮,够不着放炖锅的架子。)“要拿你自己去拿,你个老婊子。”我会反唇相讥。一接触到厨房里的空气,这些话几乎就会脱口而出。 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吵得不可开交。比方说,为了那只垃圾桶怎么摆放我们就老是吵个没完一一照我的意思摆放,它占了厨师的道,照她的意思摆放,它就横在我和水槽之间。有一回她老是唠叨个不停,最后我为了刁难她,把垃圾桶举起来,放在厨房中间,挡住她的道。 “好了,老婊子,你自己搬吧。”我说道。 那个可怜的老女人根本搬不动垃圾桶,一屁股坐了下来,把头搁在桌子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而我则对她大肆嘲讽。疲劳过度就会让人变得这么可怕。 引自 《巴黎伦敦落魄记》 老婊子……
回应 2022-04-27 13:32:34
论坛 · · · · · ·
希望大家推荐点类似的书 | 来自V | 3 回应 | 2022-01-11 04:16:12 |
推荐一本类似的书 | 来自纷扰就读书 | 3 回应 | 2021-08-07 14:51:5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2006)8.3分 4448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1)8.7分 20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0)8.6分 808人读过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8.9分 66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冯涛策划编辑图书目录(2) (judetheobscure)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巴黎伦敦落魄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何意 2020-10-05 00:56:26
书中提到底层人民劳碌但无意义的工作,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丝毫没有改变。
36 有用 渡边 2017-10-09 15:29:22
从头到尾,满篇只写了一个字——穷。从来没看过一本书,能如此真实细致饿虎扑食一般地描写穷。但奥威尔其实并不穷,这本纪实作品是奥威尔为了贯彻其信仰的社会主义体制而在巴黎伦敦两地体验底层生活的田野调查笔记。虽然奥威尔所提出的解决穷困的方法不足取,但这种投身体验式的写作态度值得赞叹。
18 有用 東郷柏 2018-01-14 23:59:45
人类经历过启蒙从无知的黑暗来到文明照耀的大地 而消灭无知之后接下去的敌人又是什么呢?读完这部作品答案很明确—贫穷;贫穷对人造成的伤害不仅在肉体 更悲惨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贬低否定人的存在价值;如今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那么多文人知识分子选择社会主义信仰 通过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群众有过切身实地的接触才可能建立更靠近正确的认知 而非固有的偏见造成的判断 就凭奥威尔这种亲力亲为的纪实写作的... 人类经历过启蒙从无知的黑暗来到文明照耀的大地 而消灭无知之后接下去的敌人又是什么呢?读完这部作品答案很明确—贫穷;贫穷对人造成的伤害不仅在肉体 更悲惨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贬低否定人的存在价值;如今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那么多文人知识分子选择社会主义信仰 通过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群众有过切身实地的接触才可能建立更靠近正确的认知 而非固有的偏见造成的判断 就凭奥威尔这种亲力亲为的纪实写作的行为与勇气就值得肯定与敬佩;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 涉及到贫穷这种四海皆有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它是每一种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必要存在 每个社会内部的既得利益阶层不会轻易为绝大多数受压迫者而去放弃他们的既得秩序 于是导致贫困会一直存在 而在这种秩序下的底层群众却毫无办法;贫穷对人性的扭曲比饥饿带来的伤害更大 (展开)
1 有用 hellopity 2021-09-25 13:03:26
绝对不捡烟屁股的奥威尔
7 有用 Reci_睿兮 2021-02-08 17:10:20
奥威尔曾经也是三和大神
0 有用 -V1 2022-05-17 17:37:54
更喜欢巴黎的部分
0 有用 Huaray- 2022-05-17 09:39:56
落魄并不是主动的选择
0 有用 我是最漂亮 2022-05-15 23:07:41
做人不能狭隘,乞丐是社会的原因。
0 有用 EvaBaccano 2022-05-14 15:52:39
巴黎伦敦版“破产兄弟”
0 有用 四喜丸子 2022-05-14 12:01:27
是奥威尔的亲身经历,读起来也分外真实。他描写酒店忙乱的供餐过程好生动形象。更难得的是,奥威尔也思考了为什么,虽然对社会劳动现象的解释和帮助流浪汉自立的解决方法流于表面,但却很真诚。读完对去餐厅吃饭持保留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