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翠文谈》的原文摘录

  • 唯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 于非闇开始的画也是吴昌硕式的大写意的。后来张大千告诉他:“现在画吴昌硕式的人这样多,你几时才能出头?”他建议于非闇改画院体的工笔画。于非闇于是改画勾勒重彩。于非闇的画也被北京的市民接受了。 扬州八怪的知音是当时的盐商。 我不以为盐商是不懂艺术的。 艺术是要卖钱的,是要被人们欣赏、接受的。 红花黑叶、勾勒重彩、扬州八怪,一时成为风尚。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 小说也是这样。就是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如果他的小说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 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查看原文)
    易瀚 1赞 2023-11-29 13:42:16
    —— 引自章节:小说笔谈
  • 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了。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0:06:05
    —— 引自第3页
  • “桀之恶,不如是其甚也。”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0:18:19
    —— 引自第17页
  • 庄子云:“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0:23:15
    —— 引自第19页
  • 这也算完了一笔陈年旧帐。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回复 2019-10-07 22:14:08
    —— 引自第33页
  • 他们需要休息,‘民亦劳止,迄汔小休’,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2:14:59
    —— 引自第40页
  • 有一种说法我不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虽然这话最初大概是鲁迅说的。这在逻辑上讲不通。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2:17:57
    —— 引自第46页
  • 我本来是写小说的,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2:52:03
    —— 引自第66页
  • 卑之勿甚高论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7 22:57:36
    —— 引自第67页
  • 海明威说:冰山所以显得雄伟,因为它浮出水面的只有七分之一,七分之六在海里。一个作家在小说里写出来的生活只有七分之一,没有写出来的是七分之六。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8 17:56:58
    —— 引自第94页
  • 齐白石在他的一本画集的前面题了四句诗:“冷艳如雪箇,来京不值钱。此翁无肝胆,空负一千年。”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8 18:15:08
    —— 引自第110页
  • “水牛浮鼻渡,沙鸟点头行”……水牛浮鼻而渡,这是江南水乡随时可见到的景象,许多画家都画过。但是写在诗里却是唯一的一次。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8 19:03:48
    —— 引自第112页
  • “沙鸟点头行”尤为观察入微。这一定不是野鸭子那样的水鸟,水鸟走起来是一摇一摆的。这是长腿的沙鸟。只有长腿鸟“行”起来才是一步一点头。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8 19:03:48
    —— 引自第112页
  • 苏辙还说杜甫的《丽人行》是高明的杰作。他说《丽人行》同样是写杨贵妃的,然而却“……似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8 19:47:57
    —— 引自第130页
  • 王安石曾见一个青年诗人写的诗,绝句,写的是在宫廷中值班,很欣赏。其中的第三句是:“日长奏罢长杨赋”,王安石给改了一下,变成“日长奏赋长杨罢”,且说:“诗家语必此等乃健。”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19:35:52
    —— 引自第161页
  • 吉伯维的《先知》讲的是一些箴言。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19:47:59
    —— 引自第165页
  •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19:58:39
    —— 引自第171页
  • 似乎有点卑之勿甚高论。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20:04:41
    —— 引自第176页
  • 鲁迅,虽然说过要上下四方寻找一种最黑最黑的咒语,来咒骂反对白话文的人,但是他在一本书的后记里写的“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就很难说这是白话文。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20:20:34
    —— 引自第196页
  • 有一首著名的唐诗《新嫁娘》: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窗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并没有说这位新嫁娘长得好看不好看,但是宋朝人的诗话里已经指出:这一定是一个绝色的美女。这首诗制造了一种气氛,让你感觉到她的美。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019-10-09 20:29:19
    —— 引自第199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