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和现代社会中理性资源的匮乏,本书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 对现代心理学这门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空前关注心灵层面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作者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
作者简介 · · · · · ·
金木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及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旅居海外。作者视野开阔,文笔轻松,自幼爱好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佛学、哲学、心理学,擅于理性地介绍佛学的原理与方法。另著有《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该书侧重佛陀的方法,而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目录 · · · · · ·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 · · · · · (更多)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 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 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 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 才有生命
21.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 · · · · · (收起)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试读 · · · · · ·
你拿起了一本书, 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第一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第二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悉达多的心理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本书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实际上先讲了“悉达多”,后讲了“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
喜欢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正念生活,减压之道 8.1
-
- 正念的心理治疗师(万千心理) 8.2
-
- 卡尔.罗杰斯:对话录 8.3
-
- 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 8.7
-
- 人生脚本(万千心理) 8.0
-
- 弥散的心智 8.0
-
- 存在主义世界的幸福 8.2
-
- 心理学的批判 7.5
-
- 荣格心理学 8.6
-
- 佛陀的古道 9.7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佛学的理性价值——读金木水《悉达多的心理学》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几乎无所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显得“高高在上”。吕大吉先生将宗教定义为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由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 (展开)
一本佛学心理学跨学科著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日里,读到作家金木水写的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著作——《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受益良多,感触很深。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说佛教是一门“悲观”的学说,并分析了佛教作为“苦”的世界级专家,是如何看待和解析“苦”这门学问的。佛陀... (展开)
对“苦谛”之认识 ——读金木水《悉达多的心理学》有感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花林窟 2019-03-27 18:51:11
对于行文喜欢用感叹号的没有太多好感
0 有用 首席备胎 2018-07-22 12:51:34
not bad
0 有用 司马良木 2021-05-05 12:57:43
同道。视野宽思考深的人才能把问题琢磨透,学术界和佛教界充满和其他圈子一样懵圈小气懦弱的人,这是真理不畅、不能被充分探讨的原因。只要诚心求真一往无前,就可能被真理之光照耀,美妙。
0 有用 不明天气现象 2022-05-23 17:48:09
蛮不错的“科普”和“入门”,但相当多的地方的推理都非常粗暴。感觉作者阅读量非常大,并且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思维,但没有形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去对他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合。读完这本书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对心理学和佛学的一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仍一头雾水。
0 有用 Sternenknabe 2024-07-30 23:42:01 广东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欣赏作者结合佛学思考现代心理学弊病的初心,可惜本书在两方面的理解都不够深入。佛学的部分暂且按下不表,我了解的也不多,只不过需要悉达多时就将之搬出来奉为圣旨、无法自圆其说时就大谈不必如此深入或是经典范围有限云云,这种论证逻辑着实吊诡。心理学的部分基本是本科心理学史概述的水平,谈学术而不谈科研实践,谈治疗而不谈社会系统。但凡作者不是只知道APA有五十多个门类而是了解过学术共同体...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欣赏作者结合佛学思考现代心理学弊病的初心,可惜本书在两方面的理解都不够深入。佛学的部分暂且按下不表,我了解的也不多,只不过需要悉达多时就将之搬出来奉为圣旨、无法自圆其说时就大谈不必如此深入或是经典范围有限云云,这种论证逻辑着实吊诡。心理学的部分基本是本科心理学史概述的水平,谈学术而不谈科研实践,谈治疗而不谈社会系统。但凡作者不是只知道APA有五十多个门类而是了解过学术共同体的运作逻辑,或是实际感受过咨询伦理、咨询市场和政府监管之间的张力,想必都能有更深的思考。整本书实际上只是以作者的逻辑提出心理学不必是科学(这个OK,然后呢?对于心理学的哲学性质、心理治疗的艺术性质的讨论从未止息,作者似乎不曾了解啊),以及佛学可以与当代心理学相结合(怎么结合?有何实际启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