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 Murder on Orient Express
译者: 郑桥
出版年: 2017-7
页数: 304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午夜小红壳纪念版
ISBN: 9787513326858
内容简介 · · · · · ·
1节豪华车厢+ 1名死者+12名嫌疑人=阿加莎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列火车真是座无虚席啊!”
本书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林白之子绑架案”为蓝本。
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
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他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着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作者简介 · · · · · ·
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几经周折,作品于一九二○年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克里斯蒂辉煌的创作生涯。一九二六年,《罗杰疑案》由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 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侦探文学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捕鼠器》...
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几经周折,作品于一九二○年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克里斯蒂辉煌的创作生涯。一九二六年,《罗杰疑案》由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 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侦探文学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捕鼠器》,已经成为世界上公演场次最多的剧目;而在影视改编方面,《东方快车谋杀案》为英格丽•褒曼斩获奥斯卡大奖,《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造的小胡子侦探波洛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于英国牛津郡沃灵福德家中,被安葬于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享年八十五岁。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第四章 暗夜惊叫
第五章 罪行
第六章 一个女人
第七章 尸体
第八章 阿姆斯特朗绑架案
第二部 证词
第一章 列车员的证词
第二章 秘书的证词
第三章 男仆的证词
第四章 美国太太的证词
第五章 瑞典太太的证词
第六章 俄国公主的证词
第七章 伯爵夫妇的证词
第八章 阿巴思诺特上校的证词
第九章 哈德曼先生的证词
第十章 意大利人的证词
第十一章 德贝纳姆小姐的证词
第十二章 德国女仆的证词
第十三章 旅客证词小结
第十四章 凶器
第十五章 旅客的行李
第三部 赫尔克里•波洛静坐思考
第一章 是谁?
第二章 十个问题
第三章 启发性的几点
第四章 匈牙利护照上的油渍
第五章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教名
第六章 第二次会见上校
第七章 玛丽•德贝纳姆的身份
第八章 更多惊人内幕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63 条 )





-
出版社印刷错误和作者误写: ①P120:“女仆弗洛林·施密特”→“女仆希尔德嘉德·施密特”,名字误写。 ②P217:“她的中间名字是赫米翁”→“她的中间名字是赫麦厄妮”,名字前后翻译不一。 ③P259:“无论如何都不要怀疑托尼奥”→“无论如何都不要怀疑安东尼奥”,名字前后翻译不一。
2018-05-01 20:05 2人喜欢
-
呆毛毛吖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一个本来打算好好睡一觉的下午,却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出版前言"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在暖暖的阳光下读阿加莎的小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惬意的享受,也是一种态度。" 我躺在被窝里看,好像有点浪费,但是我不想动。 现在写点儿东西,因为觉得现在的自己可能明天就记不得今天看了什么,或者忘了此刻的想法,又成了一个空虚的稻草人。所以,不管什么,记录下来,之后回看的时候,明白今天这一天是真实过去的,留下了些痕迹。 ...2020-03-25 19:27 1人喜欢
在一个本来打算好好睡一觉的下午,却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出版前言"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在暖暖的阳光下读阿加莎的小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惬意的享受,也是一种态度。" 我躺在被窝里看,好像有点浪费,但是我不想动。
现在写点儿东西,因为觉得现在的自己可能明天就记不得今天看了什么,或者忘了此刻的想法,又成了一个空虚的稻草人。所以,不管什么,记录下来,之后回看的时候,明白今天这一天是真实过去的,留下了些痕迹。
关于东方列车谋杀案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最初印象,是锵锵行天下里面第一站到的伊斯坦布尔以及阿加莎写作的酒店房间。我对于这个作者是谁,东方列车究竟是什么没有概念。只知道,这里的东方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终点是伊斯坦布尔,东方的起点。
今天,拿起这本书,惊讶于阿加莎生于1890年,1976年逝世,1934年44岁写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是,阿加莎享年85岁,她的作品最全的合集是85本小说。
近史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不仅仅是这个,总觉得记忆很差,所以为了修复我这个脑子,把我自己脑子里地知识碎片捞起来,背二十四节气歌,努力地去记自己老是记不住的名字。就比如这本书里面侦探的名字 赫尔克里·波洛。
这本书几个有意思或者很有意思的描写:
1.送站中尉与侦探波洛的尴尬社交描写。
别的话,他早就想好了,直到最后一分钟终于派上了用场,说得很是漂亮优雅。波洛先生不甘落后,回答得同样优美⋯⋯ 引自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2.对两个英国人聊天方式的吐槽。
他的视线在赫尔克里•波洛身上短暂地停顿了片刻,又毫不在意地移开了。波洛明白这个英国人的想法,知道他准会这么自言自语:“只不过是个该死的外国佬。” 不愧是这个民族的,两个英国人并没有闲聊,只是简单地说了两句,女子就起身回自己的车厢了。 引自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3.对被害人雷切特在初次相遇时候的特征描写。
“在餐厅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终于开口了,“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只野兽,一只凶残的野兽,从我身边窜了过去。凶残的,你明白吗?” “可他看起来是一副受人尊敬的样子。” “没错!他的身体——那笼子——怎么看都那么令人尊敬,可是透过栏杆,那只野兽却在盯着你。” 引自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4.我们平常也会有的感觉,把这样的一个场景作为出发点展开故事情节。后面剧情发展把故事的引子也就是复仇审判的案件定位在美国,因为只有这个国家能在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中涵盖这么多国家和不同身份。
这适合传奇的氛围,我的朋友。我们周围的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年龄段,三天的旅程把这些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吃住,谁也离不开谁,三天后,他们各奔东西,也许再也不会见面了。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5.对老公主的外貌描写。后面随着剧情发展,对老公主的描写逐渐从外貌到仪态,再到意志力“夫人您的力量在您的意志而非手臂”,整个人物在读者心里越来越饱满,甚至当这位老公主说出:“我没有力气,一点儿也没有”的时候,我还对这个老公主那种没落产生了一种同情。
在一张小桌子旁边,笔挺地坐着一位他见所未见的丑到极点的老太太。那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丑陋,与其说令人厌恶,还不如说是令人不解。她腰板儿挺得很直,脖子上戴着一条硕大的珍珠项链,看着不像是真的。两只手戴满了戒指。貂皮大衣披在肩上,一顶小巧、珍贵的无檐丝绒帽和下面那张蜡黄的、癞蛤蟆似的脸极不相称。 她正在跟餐车服务员说话,声音清晰、礼貌,但透着一种专横。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然而我了解也深爱索妮亚•阿姆斯特朗。那么你怎么想?难道我不会杀死卡塞蒂这种流氓来弄脏自己的手吗?唉,也许你是对的。” 她沉默了一两分钟,接着又说: “像这种人,你知不知道我更想怎么处置?我要召集所有的仆人,对他们说:‘打死这个人,把他扔到垃圾堆上去!’这是我年轻时的做事方式,先生。” 他仍旧没说话,只是专注地听着。 她忽然急躁地看着他。“你什么也不说,波洛先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他用率直的目光看着她。“我想,夫人,您的力量在您的意志而非手臂。”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那瘦小、裹在黑衣服里的手臂,还有鸡爪般枯黄的、满是戒指的手指头。 “说得没错,”她说,“我没有力气——一点也没有。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 引自 第十五章 旅客的行李 6.美国老太太嫌弃车上没有依云和薇姿的水,哈哈,那个年代这俩牌子都这么出名了。
7.波洛拒接案子的态度令人羡慕。
“你不明白,先生。我在事业上很走运,所赚的钱完全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要和各种任性的想法。我现在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 “容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不喜欢你那张脸,雷切特先生。”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8.十二个“陪审团”审判坏人雷切特,令人拍案叫绝,也让我联想到了群体作恶,而这里的十二个人却是以正义的出发点去审判。正义的目的和邪恶的手段。
“雷切特在美国逃脱了审判。毋庸置疑,他犯了罪。我想象着有十二个人自己组成一个陪审团,宣判雷切特死刑。由于情况紧急,他们不得不担任他的死刑执行人。基于这一假设,整个案子瞬间就一目了然了。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十二个人依次从哈巴特太太的房间进入雷切特黑漆漆的房间里,刺了他一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刀杀死了他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9.揭晓哈巴特太太(一个塑造成女儿奴的,什么事情都是我女儿说)就是被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因小女孩被害一尸两命的母亲的妈妈。
为了演好她要扮演的角色——一个非常自然的、有些荒谬可笑的、宠爱女儿的美国母亲——确实需要一个艺术家。然而有个艺术家跟阿姆斯特朗一家关系密切: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一个女演员⋯⋯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10.和《无人生还》一样的,一场无法由法律判决的犯罪的再次审判。
回应 2020-03-25 19:27 -
白的假牙这些都展示了他随和的性格。只是那双小眼 睛露了馅儿一一眼窝深陷,眼神十分狡诈。还不止这些。 他跟他年轻的同伴说话时,扫了一眼房间,瞪了波洛片 刻,就在这一瞬间,脸上流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毒神情,透 着不自然的紧张。 随后,他站起身。 “结账去,赫克托。”他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柔软中含有古怪和危险的意味。 波洛在休息室遇见他的朋友时,之前那两个人正准备离开旅馆。他们的行李被送到了楼下,年轻的那位...
2020-04-07 17:28
白的假牙这些都展示了他随和的性格。只是那双小眼 睛露了馅儿一一眼窝深陷,眼神十分狡诈。还不止这些。 他跟他年轻的同伴说话时,扫了一眼房间,瞪了波洛片 刻,就在这一瞬间,脸上流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毒神情,透 着不自然的紧张。 随后,他站起身。 “结账去,赫克托。”他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柔软中含有古怪和危险的意味。 波洛在休息室遇见他的朋友时,之前那两个人正准备离开旅馆。他们的行李被送到了楼下,年轻的那位在打理这些事,没多久,他打开玻璃门,说道: 都准备妥当了,雷切特先生那老人咕哝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接着便走了出去。“那么,”波洛说,“你怎么看这两个人?” “他们是美国人。”布克先生说。 “的确是美国人。我是说,对他们的性格你怎么看?” “那个年轻人挺有礼貌的。” 另一个呢?”“实话说,我的朋友,我没怎么留意他。他给我的即象不太好。你觉得呢?” 赫尔克里・波洛停了一会儿,オ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餐厅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终于开口了,“我有种寄的成 只凶残的野兽,从 引自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回应 2020-04-07 17:28
-
1.我嘛,不到最后一分钟,每个人都有嫌疑。 2.不要进行得太快,我们所做的假设不能多于我们实际知道的。 3.“然后,先生们,我忽然明白了,他们都牵涉其中。这么多与阿姆斯特朗家有关系的人,坐同一趟火车旅行,纯属巧合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这不是偶然,而是计划好的。我想起阿巴思诺特上校关于陪审团的一句话。一个陪审团由十二个人组成——有十二位旅客——雷切特被刺了十二刀。那么,一直困扰我的事情——在一年中的淡季,...
2019-11-12 10:26
1.我嘛,不到最后一分钟,每个人都有嫌疑。
2.不要进行得太快,我们所做的假设不能多于我们实际知道的。
3.“然后,先生们,我忽然明白了,他们都牵涉其中。这么多与阿姆斯特朗家有关系的人,坐同一趟火车旅行,纯属巧合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这不是偶然,而是计划好的。我想起阿巴思诺特上校关于陪审团的一句话。一个陪审团由十二个人组成——有十二位旅客——雷切特被刺了十二刀。那么,一直困扰我的事情——在一年中的淡季,一群不寻常的人挤满了斯坦布尔-加来的车厢——就解释清楚了。”
4.“我看到了一幅完美的镶嵌图案,每个人都扮演着分配给他或她的角色。一切都安排得如此巧妙,要是有任何人受到怀疑,其他一个或几个人就会为他澄清,并把问题搅乱。一旦有画面之外的人涉嫌犯罪,又不可能提供不在场证明,那哈德曼的证词就很必要了。斯坦布尔车厢里的旅客是不会有危险的。他们证词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整件事就是个设计巧妙的拼图玩具,每发现一片新的线索,案子就困难一分。正如我的朋友布克先生所说,这案子简直离奇得无法想象。而这正是作案人想要给人的感觉。”
回应 2019-11-12 10:26
-
白的假牙这些都展示了他随和的性格。只是那双小眼 睛露了馅儿一一眼窝深陷,眼神十分狡诈。还不止这些。 他跟他年轻的同伴说话时,扫了一眼房间,瞪了波洛片 刻,就在这一瞬间,脸上流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毒神情,透 着不自然的紧张。 随后,他站起身。 “结账去,赫克托。”他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柔软中含有古怪和危险的意味。 波洛在休息室遇见他的朋友时,之前那两个人正准备离开旅馆。他们的行李被送到了楼下,年轻的那位...
2020-04-07 17:28
白的假牙这些都展示了他随和的性格。只是那双小眼 睛露了馅儿一一眼窝深陷,眼神十分狡诈。还不止这些。 他跟他年轻的同伴说话时,扫了一眼房间,瞪了波洛片 刻,就在这一瞬间,脸上流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毒神情,透 着不自然的紧张。 随后,他站起身。 “结账去,赫克托。”他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柔软中含有古怪和危险的意味。 波洛在休息室遇见他的朋友时,之前那两个人正准备离开旅馆。他们的行李被送到了楼下,年轻的那位在打理这些事,没多久,他打开玻璃门,说道: 都准备妥当了,雷切特先生那老人咕哝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接着便走了出去。“那么,”波洛说,“你怎么看这两个人?” “他们是美国人。”布克先生说。 “的确是美国人。我是说,对他们的性格你怎么看?” “那个年轻人挺有礼貌的。” 另一个呢?”“实话说,我的朋友,我没怎么留意他。他给我的即象不太好。你觉得呢?” 赫尔克里・波洛停了一会儿,オ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餐厅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终于开口了,“我有种寄的成 只凶残的野兽,从 引自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回应 2020-04-07 17:28 -
呆毛毛吖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一个本来打算好好睡一觉的下午,却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出版前言"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在暖暖的阳光下读阿加莎的小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惬意的享受,也是一种态度。" 我躺在被窝里看,好像有点浪费,但是我不想动。 现在写点儿东西,因为觉得现在的自己可能明天就记不得今天看了什么,或者忘了此刻的想法,又成了一个空虚的稻草人。所以,不管什么,记录下来,之后回看的时候,明白今天这一天是真实过去的,留下了些痕迹。 ...2020-03-25 19:27 1人喜欢
在一个本来打算好好睡一觉的下午,却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出版前言"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在暖暖的阳光下读阿加莎的小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惬意的享受,也是一种态度。" 我躺在被窝里看,好像有点浪费,但是我不想动。
现在写点儿东西,因为觉得现在的自己可能明天就记不得今天看了什么,或者忘了此刻的想法,又成了一个空虚的稻草人。所以,不管什么,记录下来,之后回看的时候,明白今天这一天是真实过去的,留下了些痕迹。
关于东方列车谋杀案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最初印象,是锵锵行天下里面第一站到的伊斯坦布尔以及阿加莎写作的酒店房间。我对于这个作者是谁,东方列车究竟是什么没有概念。只知道,这里的东方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终点是伊斯坦布尔,东方的起点。
今天,拿起这本书,惊讶于阿加莎生于1890年,1976年逝世,1934年44岁写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是,阿加莎享年85岁,她的作品最全的合集是85本小说。
近史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不仅仅是这个,总觉得记忆很差,所以为了修复我这个脑子,把我自己脑子里地知识碎片捞起来,背二十四节气歌,努力地去记自己老是记不住的名字。就比如这本书里面侦探的名字 赫尔克里·波洛。
这本书几个有意思或者很有意思的描写:
1.送站中尉与侦探波洛的尴尬社交描写。
别的话,他早就想好了,直到最后一分钟终于派上了用场,说得很是漂亮优雅。波洛先生不甘落后,回答得同样优美⋯⋯ 引自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2.对两个英国人聊天方式的吐槽。
他的视线在赫尔克里•波洛身上短暂地停顿了片刻,又毫不在意地移开了。波洛明白这个英国人的想法,知道他准会这么自言自语:“只不过是个该死的外国佬。” 不愧是这个民族的,两个英国人并没有闲聊,只是简单地说了两句,女子就起身回自己的车厢了。 引自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3.对被害人雷切特在初次相遇时候的特征描写。
“在餐厅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终于开口了,“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只野兽,一只凶残的野兽,从我身边窜了过去。凶残的,你明白吗?” “可他看起来是一副受人尊敬的样子。” “没错!他的身体——那笼子——怎么看都那么令人尊敬,可是透过栏杆,那只野兽却在盯着你。” 引自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4.我们平常也会有的感觉,把这样的一个场景作为出发点展开故事情节。后面剧情发展把故事的引子也就是复仇审判的案件定位在美国,因为只有这个国家能在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中涵盖这么多国家和不同身份。
这适合传奇的氛围,我的朋友。我们周围的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年龄段,三天的旅程把这些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吃住,谁也离不开谁,三天后,他们各奔东西,也许再也不会见面了。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5.对老公主的外貌描写。后面随着剧情发展,对老公主的描写逐渐从外貌到仪态,再到意志力“夫人您的力量在您的意志而非手臂”,整个人物在读者心里越来越饱满,甚至当这位老公主说出:“我没有力气,一点儿也没有”的时候,我还对这个老公主那种没落产生了一种同情。
在一张小桌子旁边,笔挺地坐着一位他见所未见的丑到极点的老太太。那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丑陋,与其说令人厌恶,还不如说是令人不解。她腰板儿挺得很直,脖子上戴着一条硕大的珍珠项链,看着不像是真的。两只手戴满了戒指。貂皮大衣披在肩上,一顶小巧、珍贵的无檐丝绒帽和下面那张蜡黄的、癞蛤蟆似的脸极不相称。 她正在跟餐车服务员说话,声音清晰、礼貌,但透着一种专横。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然而我了解也深爱索妮亚•阿姆斯特朗。那么你怎么想?难道我不会杀死卡塞蒂这种流氓来弄脏自己的手吗?唉,也许你是对的。” 她沉默了一两分钟,接着又说: “像这种人,你知不知道我更想怎么处置?我要召集所有的仆人,对他们说:‘打死这个人,把他扔到垃圾堆上去!’这是我年轻时的做事方式,先生。” 他仍旧没说话,只是专注地听着。 她忽然急躁地看着他。“你什么也不说,波洛先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他用率直的目光看着她。“我想,夫人,您的力量在您的意志而非手臂。”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那瘦小、裹在黑衣服里的手臂,还有鸡爪般枯黄的、满是戒指的手指头。 “说得没错,”她说,“我没有力气——一点也没有。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 引自 第十五章 旅客的行李 6.美国老太太嫌弃车上没有依云和薇姿的水,哈哈,那个年代这俩牌子都这么出名了。
7.波洛拒接案子的态度令人羡慕。
“你不明白,先生。我在事业上很走运,所赚的钱完全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要和各种任性的想法。我现在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 “容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不喜欢你那张脸,雷切特先生。” 引自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8.十二个“陪审团”审判坏人雷切特,令人拍案叫绝,也让我联想到了群体作恶,而这里的十二个人却是以正义的出发点去审判。正义的目的和邪恶的手段。
“雷切特在美国逃脱了审判。毋庸置疑,他犯了罪。我想象着有十二个人自己组成一个陪审团,宣判雷切特死刑。由于情况紧急,他们不得不担任他的死刑执行人。基于这一假设,整个案子瞬间就一目了然了。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十二个人依次从哈巴特太太的房间进入雷切特黑漆漆的房间里,刺了他一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刀杀死了他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9.揭晓哈巴特太太(一个塑造成女儿奴的,什么事情都是我女儿说)就是被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因小女孩被害一尸两命的母亲的妈妈。
为了演好她要扮演的角色——一个非常自然的、有些荒谬可笑的、宠爱女儿的美国母亲——确实需要一个艺术家。然而有个艺术家跟阿姆斯特朗一家关系密切: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一个女演员⋯⋯ 引自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10.和《无人生还》一样的,一场无法由法律判决的犯罪的再次审判。
回应 2020-03-25 19:27
论坛 · · · · · ·
为什么要给雷切特写恐吓信呢 | 来自🌧 | 2020-05-15 | |
伯爵夫人的真实姓名到底叫什么 | 来自不见不念 | 2 回应 | 2020-04-19 |
新星出版社的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译哪个好 | 来自灰灰 | 2 回应 | 2018-08-09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6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9.0分 160091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 (2001)9.0分 1576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13)8.9分 84959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8.9分 10361人读过
-
暂时无货, 3天前曾上架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已注销] 2017-07-19
新星这样出书有意思吗
4 有用 zzmz 2017-08-16
红壳精装
2 有用 A-sun* 2017-11-06
精巧的正义故事。
4 有用 居民奎 2017-11-18
观影前的补习(._.)
103 有用 黄磊 2017-08-29
也许是自己与文学无缘,评价如此高的侦探小说也没使得心里泛起多大波澜。有一点是极有趣,没想到一百年前的欧洲竟然与世界水乳交融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巴格达、旁遮普、伊斯坦布尔在日不落帝国公民的出行计划中都是稀松平常的,这些黄金年代写下的文字更像是落日余晖,也难怪中国成了世界的孤岛。
0 有用 钰钰子 2021-03-09
推演很厉害,但没能让人感觉一切合情合理。
0 有用 LHW 2021-03-08
结局竟然是全员谋杀!
0 有用 袁困困 2021-03-08
啊.... 我怎么也想不出这个结局
0 有用 L 2021-03-06
让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0 有用 格叽格叽 2021-03-06
虽然已经看过电影版了,再看小说还是觉得波洛好聪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