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 短评

热门 最新
  • 425 Westerlund 2017-06-19 02:27:39

    难过至死。寂寞如斯。深情至此。写绝了知识分子身上那流进血液深处的精神气节,那句“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太寂寞了,太伟大了。

  • 272 潘允嫒 2019-01-07 14:54:09

    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

  • 165 Anonymous fish 2018-01-13 22:23:21

    冯婉喻和陆焉识的爱情故事很感人,等待是他们的关键词,但更想说一说小说除了爱情之外的东西。 严歌苓总是将小人物的命运放到时代的洪流里面,批判性质也很容易读出来: 一家人的悲剧命运都怪陆焉识,可陆焉识又有什么错(这个人物的设置让我想起了当时的自由主义作家),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小人物,错在谁呢?算是时代的悲哀吧,那个年代多少人才就这样被湮没。 解放后的那些批判留给人们心里的阴影是无法通过一道公函,一个会议来抹除的,冯子烨也正是千千万被“平反”家属的缩影,迫害始终在他们心里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而所谓的“平反”也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对“反革命”者依然心怀抵触,这些“文革”烙印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 对于“没用场的人”,这可能就是以后的自己吧(叹气)

  • 161 南特拉维夫 2019-01-22 00:32:50

    “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 51 蓝色雨 2019-03-10 14:18:38

    陈道明老师确实是最适合的扮演者。

  • 87 落花生 2020-02-17 22:29:23

    时代给了陆焉识多大的残忍,冯婉喻就给了陆焉识多大的温柔。

  • 50 印璇Aletta 2018-08-24 17:16:35

    我很少看小说,也是第一次看严歌苓。写得好细腻,细腻得每个人物都能浮现在眼前,但也因为写得太细了,连一层让读者想象的窗户纸都几乎没有。

  • 34 Onism 2019-03-12 19:49:43

    看得我要哭死了。陆焉识和冯婉喻简直就是“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的最好诠释。个人的是非对错和悲欢离合,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太微不足道,于是窒息压抑之下,深情至此尽是寂寞,温情背后愈发悲凉。“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冰与雪,周旋久。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 37 CAUP小杜 2018-09-18 12:26:52

    比芳华好看多了,更有深度和厚度。陆焉识就是一个典型的被时代裹挟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模样,没有卑躬屈膝,招致的是命运的不幸。在中国,善良的内核也需要外在的通融才能生存将自己的善良最大化。除此之外,书中焉识和婉喻的爱情也是纯真,令人尊敬的。

  • 26 不快乐的小丑 2019-04-25 23:34:11

    一生的画卷,铺展在眼前。陆焉识这个名字听来就让人有无限的遐想。不是纯粹的言情,但也有不少令人动容的真情。焉识对婉喻,邓指对老陆……前半段我一直在想,陆焉识年轻的时候那么风流的人,到老了,深陷囹圄了,孤苦无依了,才想起爱的是婉喻,这也太牵强了。可是当他最终获释,回到上海,再见婉喻的时候,我又觉得那是真的爱。婉喻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懵懂青涩的时候遇到了那么耀眼夺目的人,以后怎么可能再有其他人入得了眼呢?等待就成了执念,为之甜,为之苦,为之甘之如饴,为之无怨无悔。我也遗憾那个年代,多少“没用场”的人,因为心中的那点执念,含恨而终。

  • 35 绿色月亮 2019-10-08 22:44:31

    80/100。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 30 唐·葛朗台 2018-12-11 11:25:48

    我读严歌苓的第一本书,感叹她真的很会写,很多句子都非常精妙,富有艺术感。刚开始读的时候甚至对她的这种“炫技”有些反感,但读着读着也就习惯了这样一个文字氛围,琢磨出它对严歌苓讲故事的必要性来。她讲故事实在太细了,你仿佛可以看到电影画面一帧一帧地往下移动,同时还能听到画外音讲解,无怪乎她的小说被改编成那么多电影了。小说的主题是自由,讲一个人怎样经历了最不自由的环境,然后怎样明白了他在最自由的国家里寻而不得的自由的真谛。又讲另一个人怎样用安静和顺从抵抗一切外部的动荡,从而保全了自己最本质的自由。

  • 28 Mr. Infamous 2020-04-28 20:06:55

    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小说,忽地读完却没了个准数。冯婉喻划入空灵的自在,陆焉识走向荒芜的自由,留下那扰攘不休的一家子,聒噪着柴米油盐三分地。故事是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如同宏大而细腻的连续剧,语言亦丰饶顽强,日渐抓人,最繁华的胜地与最萧条的炼狱,抑或最繁华的炼狱与最萧条的胜地,各表一枝地推着时间与心境,把这两个人的心心愿愿铺展得动魄惊心,到头来一声惊木,二十年蹉跎,他记起她的好,她却忘了他的在。是苍凉叹息,也是古典爱情的工笔雕镂,让那滋长出的厮守巴望,茁壮出天荒地老的韵味。是有那么的执着,那么的不计。看得人心疼,心焦,心酸,心悸。冯婉喻,你真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很多时候,就是那种盲目的守与攻,节制与波动,看得人百感交集。严歌苓真是强韧的,文字触觉如此通透,什么都在股掌中的样子,最末一收笔,仍嫌未读够。

  • 18 一碗冰糖 2019-05-07 16:12:59

    【中国是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睡不睡是态度问题,能否睡得着是水平问题。】

  • 13 没时间的美食家 2018-12-22 05:38:20

    刚开始以为是一本写的更透彻的倾城之恋,另一个范柳原和白流苏...看到后来发现并不仅止于此,作者不仅想写倾城之时,她写了两个人的一辈子,让这个爱情故事圆满了,而不仅仅停留在“香港的陷落成就了白流苏”。严歌苓不愧是好莱坞编剧,故事写得特别精彩,很多段落值得一再细品。结尾也好,我以为这么多的苦难,前面风雨欲来的铺垫,两人的相见该是多么悲怆呢?结果并不是,他俩在自己有限的狭窄的空间里默默爱着,简直浪漫到了极致...最终结局如此简单轻盈,她过世了,而他失踪了,两个神仙眷侣消失了,又似乎结伴去了远方。奇异地,想起姜文《邪不压正》的结局,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壮美的爱情、生活过如此伟大的人儿呢?

  • 19 依隐于世 2019-02-01 13:13:47

    写得这般切齿而悲凉

  • 15 光明奥利奥 2018-06-15 20:19:34

    时间和空间的切换驾驭得很好,冷静地叙事平衡着悲凉和幽默,在哭与不哭之间踱步。

  • 23 料峭 2019-03-22 02:39:05

    整本书里大家都在站队,前面看时还觉得不稀奇,毕竟是那个年代,但到了结尾,丹珏的继子们一同仇视“老几”时,我真的生气了。即使现在也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剔除异类,他们忽视人的本性,只为利益着想,宁愿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畸形的话语,也不肯用自己的心去发掘真相,他们早已抛弃了自己的主见,变成了一群纯粹的家畜。这大概就是恩娘和焉识提过的“本事”吧。而且结尾看得人一肚子脏话,如果不愿在这群吃人的人中间周旋,居然只能躲到大草漠上去?什么时候这群人能死绝啊cnm(别想了永远不可能的呵呵

  • 12 Good Joe 2018-07-19 12:46:31

    浪子啊浪子,老几的前半生挥霍时光,后半生遭受时光的折磨,当我读至婉喻得了阿尔海默茨综合征,不禁怆然涕下,本以为是熬出了头了,可是到头来却更是得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喜欢严歌苓这样的严肃文学,剧中没有好坏之分,就算是冯子烨,你也不能说,他不应该这样子去对待亲生父亲,在那个时代,人人都不容易,人人心中的苦水都不应该去忽视。马未都说过,最佳的艺术形态的构成是 战争+爱情 。那个时代尤是。

  • 13 坏嗓子 2018-12-02 15:29:41

    此书最诛心的地方在于,抛开时代依然能在自己身边看到书中个人的面孔。严歌苓有时候克制得真像理科生,对于美丽女人的幻想,丝毫不陶醉于辞藻,总在里面生发出力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