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的原文摘录

  • Especially when he sees—and it is revealed—that the person doing the talking, having the overheard thoughts, is another man, with a woman in a cute little fur cape. Uh-oh! The talker is still going on about how insufferably boring everything is. She asks him about the Bermuda Triangle. He goes on some more about how boring everything is, reckons that maybe even the Zone is boring, that it might have been more interesting to have lived in the Middle Ages. What does he mean by this? Is he saying, effectively, that he’d rather have been in Andrei Rublev than Stalker? Which wouldn’t make sense, because he’s Tarkovsky’s favourite actor, Anatoli Solonitsyn—and thirteen years earlier he was Andrei Rublev in Andrei Rublev! She, on the other hand, looks like a refugee from the Antonioni set. Not on... (查看原文)
    Efkfra 1赞 2013-06-22 23:06:40
    —— 引自章节:Part One
  •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为美国男人睡觉时总是穿着内衣。没想到这只是电影行业的约定俗成,这样男人们在银幕上一早起床时不至于裸体。 (查看原文)
    李可笑 2019-06-19 16:00:47
    —— 引自第12页
  • 无论从任何标准来看,对一部电影而言,这都是一个节奏缓慢的开篇。苏联电影业最高政府机构——电影艺术委员会的官员们,为此也抱怨过,希望电影能“多一点活力,尤其是在开头”。塔可夫斯基回敬:开头当然要慢一点,无聊一点,这样走错放映厅的人才有时间在剧情展开之前离开。 (查看原文)
    李可笑 2019-06-19 16:00:47
    —— 引自第12页
  • 《乡愁》还有一个很不错的笑话。一个男人碰到有人似乎是在泥泞的池塘里溺水,便把他拉出来,救了他。那个被救的男人却说:“你在干什么?我住在这里。”我猜这就是“乡愁”的意思。这是塔可夫斯基回顾他在苏联那泥泞小池塘里的时光的笑话吗?在脱离了那里之后,摆脱了令人窒息的电影审查限制重获自由之后,他现在满心怜爱地看着它。 (查看原文)
    李可笑 2019-06-19 16:14:47
    —— 引自第22页
  • 把《潜行者》的黑白形容为黑白就像在描述彩虹时给它染色。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浓缩的深棕色是因为拍摄时用了彩色胶片而冲洗成黑白片。这也是一种黑白的效果,光谱被压缩了,成为能量的来源,就像石油一样,甚至颜色也跟石油一样黑暗,但有一种金色的光泽。 (查看原文)
    啊看到没电脑 2019-12-31 13:30:22
    —— 引自第9页
  • 1852年,福楼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写“一本关于虚无的书,一本完全不依赖外部事物的书,仅仅依靠内部力量的支持;这本书几乎没有主题,或者如果可以的话,至少主题几乎是隐形的”。依据这个方向,福楼拜相信“艺术的未来”:“再没有任何正统,形式与它的创造者的意愿一样自由。”对比以内容为导向的好菜坞电影,这番话好像是对塔可夫斯基在《镜子》中所作所为的预言(他在拍《潜行者》之前拍了那部片子):不是关于虚无的电影(甚至可以称作是一部关于一切的电影),但独特地符合导演的风格——“创造者的意愿”——而非故事叙述的机械需求或者“传统的负担”。福楼拜对此的总结与塔可夫斯基日记中的话一致:“从纯艺术的立场,你可以建立一条公理:没有主题这种东西——风格是看待事物的绝对方式。” (查看原文)
    乌鸦咧咧 2021-03-22 10:33:53
    —— 引自第28页
  • 苏联电影业最高政府机构一一电影艺术委员会的官员们,为此也抱怨过希望电影能“多一点活力,尤其是在开头”。塔可夫斯基回敬:开头当然要慢一点,无聊一点,这样走错放映厅的人才有时间在剧情展开之前离开。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12页
  • 也许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之就是快速的无聊一比如速溶咖啡一而不是逐步显现、慢慢令人窒息的感觉。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20页
  • 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有人喝酒,我立刻会产生自己也来一杯的欲望。某些国家—某些国家的电影令某种酒看起来格外诱人。可以想见,法国电影造就了对红酒的渴望,但是带城堡酒标的白葡萄酒看起来也不错。威士忌在西部片里恰到好处。(“男人大摇大摆地走进酒吧,赶牲口让他口干舌燥。”)啤酒在哪里都适用,而且不仅仅在电影中。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即使是最糟糕的国家,你也能搞到一杯所谓还能入口的啤酒。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27页
  • 1852年,福楼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写“一本关于虚无的书,一本完全不依赖外部事物的书,仅仅依靠内部力量的支持;这本书几乎没有主题,或者如果可以的话,至少主题几乎是隐形的”。依据这个方向,福楼拜相信“艺术的未来”:“再没有任何正统,形式与它的创造者的意愿一样自由。对比以内容为导向的好菜坞电影,这番话好像是对塔可夫斯基在《镜子》中所作所为的预言(他在拍《潜行者》之前拍了那部片子):不是关于虚无的电影(甚至可以称作是一部关于一切的电影),但独特地符合导演的风格一“创造者的意愿”一而非故事叙述的机械需求或者“传统的负担”。福楼拜对此的总结与塔可夫斯基日记中的话一致:“从纯艺术的立场,你可以建立条公理:没有主题这种东西一风格是看待事物的绝对方式。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28页
  • 这暂时符合了反切镜头的惯例,潜行者和作家都盯着对方。但是看起来好像他们正盯着我们看。这直接造背了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在“直视双眼 文中提出的原则,但直视镜头一一观众一一在静态的照片中也是允许的,在电影里“演员直视摄影机是严格禁止的”。巴特自己的原则就是“将这个禁忌作为电影的特殊性…如果银幕上的视线落在我身上,那么整部影片都将失败”。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30页
  • 其中有一个很长的片段,是在火车上拍摄的镜头,前景是疾驶而过、模糊不清的景物,远景依然清晰。云朵堆积在一片银灰色的天空:风景壮。树木、小路,还有空地,更多的树和草地。落叶林。十字路ロ。奇怪的路标与房屋,但没有人或车辆的痕迹。风景很原始,但没有异常,也没有任何恶兆。没有大灾难的迹象,也许刚刚被清理了。所有关于含义的线索都是空的。不知道这列火车是什么车,将驶向哪里。飞驰而过的风景中没有关于发生过什么的任何提示。树和天空都充满灵气。然后是黑暗。剧终。与哈内克的中立相符合,没法说他暗指了《潜行者》一一这是把他尽力避免的具体意象加诸镜头之上。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48页
  • 我们在这里。我们在“区”里。 这里的一切与潜行者所说的一样可爱同时也一样普通。鸟鸣嚶嚶,林木飘摇,流水潺潺。薄雾透着谈淡的绿。杂草与植被在微风中摇摆。倾斜的电线杆上,电线一团乱麻。车辆的残骸锈迹斑斑。我们正身处个世界,这个世界正感知到空前的专注。这样的景色在塔可夫斯基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却从未被以这样的方式审视。塔可夫斯基重新设置了这个世界,让这些风景一一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一被感知。很多风景都是依赖于特定的艺术家、作家或者艺术活动才被人发现它们的美,让我们这些人看到那里到底有什么[比如浪漫主义之于山峦,约輸・C。范岱克( John C。 Van Dyke)之于美国西部荒漠]。但并非只有永恒的自然世界需要这样的媒介。沃克・埃文斯( W alker Evans)让我们睁开双眼一一潜行者很快也将用到这一类教师或向导的措辞一看到20世纪30年代摇摇欲坠的棚屋,废弃的汽车和美国衰退的标志。某种程度上,范岱克已经预计到布列松在《电影艺术摘记》( Notes on the Ginematograpar)中对自己的提醒:“让那些没有你也许就从未被感知的事物被关注到。”后来,布列松又为这一抱负加上了注解:“没有艺术存在的新世界允许被想象。”有两个问题:如果没有塔可夫斯基,我们是否会认为这些废弃的汽车,倾斜的电线杆和树木还是一样的美?除了电影,是否还能有其他媒介让这些景物被发现?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52页
  • 他已经从极端的怀疑转变为恐惧的相信。也许这正是信仰的本质。也许无恐惧即无信仰——恐惧那种信仰所带来的结果。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120页
  • 根据阿伦・瓦茨( Alan Watts)的《心之道》( The Wisdom of Insecurity),其中的区别是“一旦事实与其预想的观点或希望一致,信任者将面向事实敞开心胸。而信仰则是无论事实如何,都毫无保留地开放心胸。信仰没有偏见;它投身于未知。信任需要依附,而信仰无所谓。” (查看原文)
    🥕 2022-01-28 23:50:06
    —— 引自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