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短评

热门
  • 8 2018-05-24 22:11:20

    常读常新。15年后又来一发。没看过的赶紧看。

  • 5 海生花 2019-04-08 07:53:41

    确实是王文融老师翻译的吗?有不少错,且译文多处不通顺。

  • 4 冷库鲨首 2019-07-25 09:40:13

    自觉最厉害的部分是提出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在结构上的对称。觉察作为讲述的故事的技巧或许并不难,但理论化叙事中陈述行动/陈述/文本世界的近乎透明/崎岖的边界则非精微观察与小心拿捏而不可得。至于法国哲学家的表达么,能看懂几句话就能得多少启发。看完这本,立刻去重读陈东东的《流水》。

  • 3 Little Icarus 2018-07-30 23:49:38

    终于再版;价格也公道。

  • 2 复峰 2022-04-06 05:33:39

    利科无敌啊,涉及问题与文献之多令人咋舌,夹杂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私货(本色)。有些艰涩,格雷马斯要负一定责任,符号矩阵这种五十年前的东西真像古董。吸收了德国形态学(有待开发),获得有机论的部分支撑;想着斯坦泽尔,然后真出现了;金特·米勒对照译名表才反应过来。凯特·汉堡格又一次让人期待(等待)中译本。兼顾了伟大的塔尔图学派包括洛特曼与乌宾斯基,又逆推到杰出的巴赫金。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在符号学深层结构的无时性面前捍卫情节编排的叙述智力/理解;保持文本向生活时间的开放,藉此文本世界贮存着时间的虚构经验,成为一种为读者而潜在的内在超验性。第四章文本解读极为精彩,把人的激情从缤纷的理论拉回瑰丽的作品。 译本总体可读,但为啥把文献全译成中文了? 虽想抽时间看一三卷英译但暂时实在没精力。 继续读热奈特咧

  • 2 Pakchenko 2019-09-11 16:33:02

    利科的亚里士多德啊。预塑形—塑形—再塑形。全卷在哪呢?(有人能告诉我他在哪里提了下昆德拉吗,我好像跳过了?)103对快慢的速度概念是否为时间本身的特点作出反驳,近景值的集中/大量未完成的过去时—快/慢。注释作为补充阅读非常快乐。150对视角和语态做了个可爱的总结。看了N个托马斯·曼相关之后,合理猜测西林讨厌曼和反感司汤达是同质的。至于对普鲁斯特的时间(绕不过去的P啊)的分析……怎么说呢,虽然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赌注不是时间而是真理这一观点(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只是驳倒了一种诠释,但我觉得他(追忆似水年华:被穿越的时间)真的就透着股德勒兹风味。普鲁斯特与符号与时间与叙事与诗学?不过,Tolle!Lege!拿起来读吧!(只要叙事学不尝试绝对量化和体系化文学创作,那我真的也还行。)

  • 0 孟冬 2019-05-06 22:38:47

    太难读了,从萨特提出叙事和生活想起之前囤的这本书,原本以为作者也是写这个命题,那刚好可以趁此加深对这个命题的理解,但我误会了,压根不是,而是以解剖般、分解话语般的冰冷的去解读文学的虚构(可能是翻译原因),然后想起书架上还有一本同时囤的利科的《解释的冲突》……真·怵了😢

  • 1 山鸟岛 2021-04-02 12:27:39

    每一场追寻都是对过去隐喻的即将认出。不过对隐喻或者空间碎片的辨认只是一首田园牧歌,因为生活摧残了虚构。可是,也是生活给予拯救,因为死亡尚未到来,我们一直在相认的路上。(前几章真是味同嚼蜡

  • 2 Aura 2021-11-28 18:31:56

    前三章主要对一些结构主义叙事学观点进行了梳理,最后一章选取了三部小说来演绎其“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变形,包括《达洛维夫人》中的“宏伟时间”和各个人物灵魂时间的碰撞与断裂,《魔山》中山上山下两重世界下时间的交汇与个人命运的书写,《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的失去与寻回。时间在情节中压缩或绵延,拓宽了小说的可能性。

  • 0 唐皮约特。 2023-04-19 19:00:45 江苏

    为什么要把叙事学变成语言学呢?不喜欢

  • 0 philo-sophiee 2023-05-30 12:06:28 江苏

    因为热奈特的缘故,只看了第三章,虽然有figures III打底,但我觉得我还是需要一个预导读。。。翻译也不是很流畅,有些句子拗口的令人几近想放弃。。。

  • 0 Augenblick_ 2023-07-30 21:51:17 北京

    隔而又隔。

  • 0 周叶 2023-10-17 18:54:02 湖南

    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有趣。对亚里士多德情节概念的现代辩护。心理活动也是一种享受行动,情节编排依然符合古典的论法。而第四章就像是对这一条评论的文本支撑。文本分析对我很有用。中间梳理理论的部分有点无聊,但是和热奈特隔空对话那部分有意思。利科清楚叙述行为和叙述之间的区别,在做文本分析的时候似乎把写作者和叙述者等同了起来。这点对我很有帮助,被问过好几次了。我终于找到了反驳的理论支持

  • 2 Diaspora 2022-05-13 09:41:05

    怎么说呢…《魔山》你等着

  • 0 安全地 2022-11-23 20:34:32 山西

    我真的读不懂...哭了 过两年再来吧

  • 0 皓月 2023-07-19 19:34:52 陕西

    割裂来看,可能只是局限于虚构文本的叙事问题,然而置放在“时间与叙事”的体系命题中,就是在构筑一个庞大的哲学以及人类生存的本质性命题,时间在叙事中塑形,叙事在时间中形成,虚构与历史以情节构造的为本质而以求真之不同为区别。从而生活在被讲述的时间中。

  • 0 KryseScalpel 2022-05-27 17:39:58

    Bildung-Umbilung,很可惜的是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平行的部分没有展开,不过利科也说得很明白了,两种叙事的亲缘之处在于情节编排,而对异质时间时间的综合恰恰就是形式最极端的情节编排。叙事为时间塑形为的是可理解性,是把本无意义的事情引入意义的世界。讲述行为时间/被述时间/生活时间互相区分,但被述的时间同时也就是生活的时间。对普鲁斯特的那段分析(追忆似水年华卷一卷六的对比)简直过于精妙,对过去时间的经验先是失去,又被寻回,但寻回失去时间的同时“我”也就寻回了死亡,于是这两卷前后对比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也是咬住尾巴的乌洛波洛斯。

  • 0 言寺 2024-04-12 14:29:16 江苏

    或许在了解过亚里士多德、普罗普、歌德、米勒、热奈特等的叙事学相关论述后再读会更好理解一点。

  • 0 w 2024-02-19 16:24:20 广东

    利科可真是读了不少小说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