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奥威尔钱之怨念之二:没钱,上帝也不能保佑你吃饱饭啊姑娘,哪怕你是牧师的女儿,什么宗教仪式、信仰、女权,通通见鬼去吧……
全书共五章:一、多萝西失忆失踪前的死水般的生活;二、失忆后偶遇诺比几人并随之到农场摘啤酒花的经历;三、多萝西流浪及入狱记;四、堂亲帮助其出狱后在一所四流学院里的教学生涯;五、拒绝沃波顿求婚回归昔日生活。尽管奥威尔称本书为为了钱而创作的作品,内容也有不少和作者其他作品重复的内容(如流浪情节),但书中仍有几处就算在现在看来依然有着思考意义的地方,如信仰在人生中是否不可或缺、人生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沃波顿在书中算是个中性但偏贬义的角色,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人活着的意义的看法居然不落俗套。另,小说中插入一幕剧本的形式也挺有趣。总体三星半。
又名落魄少女流浪记,不认同奥学专家说的这是奥威尔创作生涯中地位较低的作品,奥威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对宗教、教育、风土人情的见解植入多罗西的脑内,对全盘了解奥威尔的创作历程意义重大。译者在其中一个章节用了四五六次乖乖隆地咚,实在烦人
最后,我差点以为多萝西会嫁给沃波顿先生,可她毅然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让我不解也让我佩服。也许我会嫁给他的。
第一章写牧师的女儿的一天,简直在写她的一生,乔治奥威尔很喜欢这种写法。流浪、摘啤酒花、乞讨、在广场露宿过夜很是写实,让人感觉是巴黎伦敦落魄记的流浪生涯重现。还有教学生涯发生的转变和被开除。奥威尔喜欢把自己的经历放在主人公身上,论述其改变,我们简直从多萝西身上看到一个欧也妮,不过这是不相信并且最后承认自己背弃信仰的欧也妮。 尖酸刻薄的奥威尔描写过多萝西的少女般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她内心巨变做出的说教都是在其他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奥威尔也写钱,描写贫穷的时候入木三分,但是跟巴尔扎克的炉火纯青地写钱相比,他闲得青涩,只注重那点来来回回的流量,而巴尔扎克注重流量和存量的结合,这种力度是不同的,大概奥威尔比较贫穷顾及不到这一层。 她没有接受那个offer,回到原来的生活。还是继续自我催眠。 读了5.5H
译文好多出戏的成语......扎眼
奥威尔就没想明白自己想说什么
讨论信仰问题-英国风俗志
骗稿费的
不该回头
信仰是什么?每一天都尽力做好当下的事,直到死亡来的那一刻
看了几本奥威尔的小说后,我已经完全get这位同志的be美学。只要有“良善主角的结局糟糕至极”的预期,读完甚至有获得宽慰的可能!在此摸着良心剧透一点,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书最后都没有交代那段空白的时光里在多萝西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一般般
这本书居然是乔治奥威尔的练习之作,我看起来已经觉得很有深度了,好的作品就是可以让人思考。
你为什么改变了 因为你内心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
“毕竟 你多么胆怯地在心底对自己失去了一个信仰而感到遗憾——你就是想信仰某样你打骨子里不相信的事情”
很压抑的人生戏
上帝也解救不了贫穷
信仰能拯救你么
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结束,那么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希望和意义。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牧师的女儿》一书中,奥威尔将信仰、舆论、教育、婚姻等宏大叙事融入一个小小的“私奔”故事里,让我们跟着多萝西走过一段为期数月的“奇幻漂流”。 在我看来,虽然奥威尔自谦这是一部练笔之作,但每一段叙事提出的问题都足够引起深思。此外,译者指出这本书中写到的多萝西的经历,其实正是奥威尔本人的经历,这与其后续参加西班牙内战、缅甸岁月等,一起构成了奥威尔的人生,而这,也正是通向《1984》之路。
> 牧师的女儿
10 有用 阿布 2018-03-08 15:13:14
奥威尔钱之怨念之二:没钱,上帝也不能保佑你吃饱饭啊姑娘,哪怕你是牧师的女儿,什么宗教仪式、信仰、女权,通通见鬼去吧……
5 有用 披着能皮的猫 2019-04-10 19:29:12
全书共五章:一、多萝西失忆失踪前的死水般的生活;二、失忆后偶遇诺比几人并随之到农场摘啤酒花的经历;三、多萝西流浪及入狱记;四、堂亲帮助其出狱后在一所四流学院里的教学生涯;五、拒绝沃波顿求婚回归昔日生活。尽管奥威尔称本书为为了钱而创作的作品,内容也有不少和作者其他作品重复的内容(如流浪情节),但书中仍有几处就算在现在看来依然有着思考意义的地方,如信仰在人生中是否不可或缺、人生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沃波顿在书中算是个中性但偏贬义的角色,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人活着的意义的看法居然不落俗套。另,小说中插入一幕剧本的形式也挺有趣。总体三星半。
2 有用 小百合爱吃肉 2022-11-15 22:24:28 山西
又名落魄少女流浪记,不认同奥学专家说的这是奥威尔创作生涯中地位较低的作品,奥威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对宗教、教育、风土人情的见解植入多罗西的脑内,对全盘了解奥威尔的创作历程意义重大。译者在其中一个章节用了四五六次乖乖隆地咚,实在烦人
1 有用 小飞机 2023-05-15 17:01:53 贵州
最后,我差点以为多萝西会嫁给沃波顿先生,可她毅然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让我不解也让我佩服。也许我会嫁给他的。
2 有用 青台居追梦人 2020-04-19 18:42:13
第一章写牧师的女儿的一天,简直在写她的一生,乔治奥威尔很喜欢这种写法。流浪、摘啤酒花、乞讨、在广场露宿过夜很是写实,让人感觉是巴黎伦敦落魄记的流浪生涯重现。还有教学生涯发生的转变和被开除。奥威尔喜欢把自己的经历放在主人公身上,论述其改变,我们简直从多萝西身上看到一个欧也妮,不过这是不相信并且最后承认自己背弃信仰的欧也妮。 尖酸刻薄的奥威尔描写过多萝西的少女般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她内心巨变做出的说教都是在其他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奥威尔也写钱,描写贫穷的时候入木三分,但是跟巴尔扎克的炉火纯青地写钱相比,他闲得青涩,只注重那点来来回回的流量,而巴尔扎克注重流量和存量的结合,这种力度是不同的,大概奥威尔比较贫穷顾及不到这一层。 她没有接受那个offer,回到原来的生活。还是继续自我催眠。 读了5.5H
1 有用 A Kun 2018-09-29 09:48:21
译文好多出戏的成语......扎眼
0 有用 XantheQ 2019-12-03 22:56:06
奥威尔就没想明白自己想说什么
0 有用 意识边界⦿⃤ 2020-08-17 23:41:35
讨论信仰问题-英国风俗志
0 有用 爬行钢炮 2020-10-01 19:37:08
骗稿费的
0 有用 Depeche 2022-03-24 01:58:39
不该回头
0 有用 Suppercat 2022-03-14 15:55:08
信仰是什么?每一天都尽力做好当下的事,直到死亡来的那一刻
0 有用 向左向右也向前 2022-02-03 14:51:28
看了几本奥威尔的小说后,我已经完全get这位同志的be美学。只要有“良善主角的结局糟糕至极”的预期,读完甚至有获得宽慰的可能!在此摸着良心剧透一点,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书最后都没有交代那段空白的时光里在多萝西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0 有用 没名字 2021-12-13 10:23:38
的确一般般
0 有用 夜明猪 2022-01-05 21:32:02
这本书居然是乔治奥威尔的练习之作,我看起来已经觉得很有深度了,好的作品就是可以让人思考。
0 有用 fraysa 2022-05-19 11:49:32
你为什么改变了 因为你内心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
0 有用 街灯没有晚餐 2022-06-04 23:54:39
“毕竟 你多么胆怯地在心底对自己失去了一个信仰而感到遗憾——你就是想信仰某样你打骨子里不相信的事情”
0 有用 … 2022-11-16 18:33:32 江西
很压抑的人生戏
0 有用 夯昊 2022-09-24 17:58:49 北京
上帝也解救不了贫穷
0 有用 不懂大牌 2022-09-26 12:57:42 北京
信仰能拯救你么
0 有用 纠结的凉拌豆腐 2022-10-03 16:47:49 北京
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结束,那么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希望和意义。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牧师的女儿》一书中,奥威尔将信仰、舆论、教育、婚姻等宏大叙事融入一个小小的“私奔”故事里,让我们跟着多萝西走过一段为期数月的“奇幻漂流”。 在我看来,虽然奥威尔自谦这是一部练笔之作,但每一段叙事提出的问题都足够引起深思。此外,译者指出这本书中写到的多萝西的经历,其实正是奥威尔本人的经历,这与其后续参加西班牙内战、缅甸岁月等,一起构成了奥威尔的人生,而这,也正是通向《1984》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