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女丰宛音:“备忘录”教她成“纸迷”
193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嘉兴杨柳湾金明寺弄里一所老宅子里,丰子恺的次女林仙从父亲书房里捧出一大沓漫画原稿,坐在台阶前的一张椅子上,双脚放在横牚上,聚精会神地翻看。她听见父亲说了一声“好了!”也不知怎么回事,便抬起头来,原来父亲刚刚把她专注看画的神态画了下来。这幅画就是丰子恺第四本漫画集《儿童漫画》里的最后一幅画“此画的原稿的读者——林仙十一岁之象(像)”。
1921年10月6日,在日本留学的丰子恺听闻次女出生,岳父徐乃宣赐名“麟先”。日后丰子恺撰文写道:“知道外公的用心了:‘麟之趾,振振公子。’麟是男儿,先是先行,麟先就是男儿的先行。外公的意思,这女儿是将来的男儿的先锋。换言之,我们的阿二非为自己做人而投生,只是为男的阿三报信而来的。”长大后的麟先非常讨厌这个重男轻女的名字,于是自己改名林仙,后又改名宛音。
宛音平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写字写得不满意就把纸一揉,往字纸篓里一扔,重新写一张,不满意再一揉一扔。一天,她在屋里写作文,丰子恺发现字纸篓里堆满了白纸,惋惜道:“这么多白纸啊,太可惜了!”第二天宛音去父亲房间,看到书桌上放着一本父亲自己装订的小本子,封面上写着“备忘录”三个字,右下角还画了一簇淡紫色的牵牛花,几片翠绿的叶子衬托着,一根花藤从右边蜿蜒而上,巧妙地挽住了“备忘录”三个字,十分可爱。宛音翻开封面,不禁怔住了。这本精美的小本子竟是利用她丢在字纸篓里的“废纸”裁成的!她感到一阵羞愧,从此改掉了浪费纸张的习惯,直到晚年还注意利用废纸,成了子女心中的“纸迷”。
抗战流亡期间,丰子恺为了孩子们的学业,聘请了几位浙大的学生来做家庭教师,其中有后来成为宛音丈夫的宋慕法。他们于1941年9月7日在遵义举行婚礼,丰子恺亲自书写结婚证书,浙大教授苏步青担任证婚人,浙大校长竺可桢送了一条绣花被面,被拿来披在新娘身上作婚纱。丰子恺的朋友、在遵义的很多文化界名人出席了婚礼。
宛音后来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语,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市复兴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退休后投入丰子恺研究事业,写了很多回忆父亲的文章,并结集成《父亲丰子恺轶事》一书。
2007年2月17日,丰宛音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