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之歌 短评

热门 最新
  • 57 胡如隐 2017-09-08 11:47:26

    龚古尔已经变成畅销榜。作者语言不够克制,经常刻意引导读者情绪,积极迎合社会热点。保留空白使读者的思考有迹可循,和无法处理自己在文字中表现出的问题,这是两回事

  • 47 火山 2017-07-23 21:29:36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路易丝病了,而是她身处的那个社会病了;我们想要追问的也不仅仅是路易丝为什么杀人,而是什么杀死了路易丝……所以蕾拉很聪明,她从一开始就把结局写给你:“婴儿已经死了。” 可是《情感宣言》起草一百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女性的诉说还是要经由死亡沉闷的回声?

  • 41 离岸海盗 2018-03-21 12:42:35

    《温柔之歌》被《纽约客》评价为“一部征服了法国的小说”。这是高级黑吧,毕竟从二战中的表现来看,法国真的非常容易被征服。小说本身幼稚单薄,读起来像一篇写的很差的新闻特稿,或者说10w+?蹭热点的水平倒的确是一流,建议作者赶快放弃小说去搞新媒体,大有前途。译者在后记里提到了包法利夫人,两本小说都是取材自社会新闻,差别如此之大当然首先是因为福楼拜的才华及付出的努力都远超蕾拉,同样重要的是,福楼拜就是包法利夫人,而蕾拉永远不可能是路易斯。中产阶级通过文学无知地书写着底层的血泪,从而变得更加“成功”。

  • 27 不是过去 2017-10-10 22:16:01

    读这本也是恶趣味… 不一会就读完了,非常顺,故事太抓人。作者有控制力,如果她用词和设计稍微再铺张一点就媚俗了,但是她悬崖勒马了喔,就稳停在文学境内。

  • 16 豆友50517461 2017-08-01 19:25:25

    这么年轻的作家有这么透彻、冷峻的笔法。温柔之歌如一阵风吹过幽暗的秘密森林。

  • 18 cassarino 2018-01-11 01:37:36

    雅典之行后一落千丈,能感受到作者硬挺着写完了后面的部分。全部依靠内心活动推进故事,最后人物还是垮了,一些心理挺细腻,但过分煽情,情绪化,作者想通过这些癫狂情绪积累一次谋杀,但是这口气不够使,到最后谋杀动因就有点可笑了。以及,后面大量的重复,可能作者真的没啥说的了。

  • 9 57 2017-12-29 14:24:31

    作家的经验狭窄至此。和看完一篇社会新闻的感受几乎没有区别。

  • 10 fushia 2018-03-01 01:56:57

    龚古尔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书里所有人物的塑造都非常扁平单一 人物情感态度转变缺乏铺垫 太突兀了 导致后面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 写怀孕体验的部分最好 然而感觉作者也只有这部分体验了 其他辅助人物除了添乱似乎都没起到什么作用 法国中产现在的阅读品味就是这样而已吗?

  • 12 金风细雨 2018-01-12 16:51:48

    拥有社会学意义的小说。在所有职业中,保姆的情感意义远胜其他,孩子的尿布和奶瓶搭建了虚化的窥视镜,低阶级的女性毫无障碍地打量着更加体面、富足的家庭生活。男女主人为了展示自己天然或者造作出来的友善与爱心(后者通常是为了让保姆厚待孩子们),常常对她施加种种恩惠,或许是一顿美餐,或许是一件首饰,甚至是书中的一场异国旅行,这是恩义,也是残忍,当保姆褪下玛丽泼平斯的围裙,回到她的茅屋时,华服美酒、蓝天沙滩的迷雾萦绕于梦境,她可能会产生自己成为这个家庭新成员的错觉,孩子会长大,保姆不甘远去。扬起笑脸的男女主人们,永远不要低估人类追逐金钱与安稳的欲念,维持生活的界限感,否则有一天,黑暗会在你的屋檐下孵化出罪恶。

  • 6 Darwin/Adam 2017-08-12 23:09:22

    生活详尽表面的背后是极大的不真实,每个人都悬在它表里之间的断层上。

  • 8 森森 2017-08-11 13:09:23

    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冷峻又精准的笔下剥离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两难困境、以及爱与占有的脆弱感情的捕捉,思考更深层次里的阶级、文化、金钱、地位等等不一的尖锐的社会问题,以文学之姿,为女性发声

  • 6 海生花 2017-09-14 22:35:01

    对巴黎中产阶级的刻画入木三分。除此之外,对人性的理解与表达,都有些单薄。有一点失望。

  • 4 冬惊 2017-12-14 22:52:21

    感谢出版社编辑老师赠书,慕名已久,今天终于有时间看了。非常好看,一晚上读完。故事很精彩,悬疑的铺设和谜底的一步步揭开可谓扣人心弦。从多个视角切入的写法使人物逐渐丰满,避免了上帝视角和叙事的单一。翻译也很流畅,把女性的绝望之感传达的让人感同身受。个别细节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在我看来译者用词还可以更讲究、更规范一点,这样读起来就不那么突兀。比如游乐场里的“游乐器具”这种中文表达看起来就很奇怪。另外必要的地方还是应该加个注释的吧!译后记写的很好,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以前看相关文章对袁教授的一些翻译理念不是很赞同,但译后记的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

  • 7 Bonbon和猫 2018-02-23 23:03:47

    16年下半年粗略读了法语版,当时这本书尚未获得龚古尔奖;时隔一年多之后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中文版(懒癌如我),据说已经畅销到连超市里都有了。至于畅销原因,也不难总结:女性题材备受关注,日常琐事贴近生活,叙述手法使用恰当,细节处理恰到好处。整本书情节推进扣人心弦,人物轮廓明晰,再加上描写很有画面感,所以我不禁脑洞大开,猜测拍成电影应该会很好看~ 以及,袁老师的译后记写得真棒,学习了。

  • 7 Emeline 2018-03-21 00:18:28

    既然想以人物为出发,那最差劲的还是要数人物塑造了,就像在硬捏一个形态僵硬的泥人一般还要使劲的操控他的行为,就是这种感觉。还有什么“她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她再也不会爱了。她已经耗尽了内心的所有温柔。再也没有地方容她落下手,轻轻抚摸”这种矫情空洞cliche的写法是什么啊新概念作文啊?

  • 3 #暗蓝# 2018-05-15 00:21:10

    很锋利的一部作品,有一个很出色的切口:温柔乃是恨意的积蓄,它终将爆发出可怕而荒诞的力量。作者的写法很讨巧,所以它的风行也不难解释。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无论是锋利的切入,还是讨巧的情节转换,都有失厚重。底层和中产的“分界”,移民与巴黎的若即若离,都被作者拿来当做摆盘道具,至于真正的料理,似乎就只有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与悲哀。

  • 3 日暮倚修竹 2017-10-03 20:03:31

    点出,现代女性的困境。但是更多地,说的是底层人的绝望。10.3。

  • 3 平顺健康快乐 2017-08-15 23:13:01

    开头设下一个悬念吸引读者,不同章节通过不同的人物与路易斯的互动从侧面以及正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温柔顺服忧郁而又个性鲜明的角色。流畅易读,几个小冲突和矛盾累积,最后爆发的时候却并没有彻底揭示路易斯的结局,只有一段文字能正面解释这种行为,算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吧。

  • 1 赫恩曼尼 2018-03-18 00:40:56

    小说家的语言控制力真是惊人呐,几个短促简单词句的排列,就能牢牢抓住你,将你拖入事件的漩涡,与笔下的人物共同呼吸。细节决定一切。

  • 6 5Yu 2017-08-26 09:23:36

    路易丝倾尽自己的爱在雇主的两个孩子身上,这种爱近乎偏执和疯狂,这是她努力营造的乐园,是她扮演另外一种生活的舞台,是她想要停留的港湾,当她发现这份爱有不再被需求的可能,被放逐的恐惧加上自身所面临的困境,让她内心的温柔坍塌,变成了愤怒和绝望,她决定摧毁这个梦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