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是美国FBI行为科学部创始人(沉默的羔羊Jack Crawford的原型人物),文笔很老练,叙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美国各个行业人写回忆录的文采都不差,更何况是高端探员,头脑格外清晰,逻辑性强),前72页都是个人成长经历,跟探案关系不大,但后面的内容很精彩,一开始是作者跟美国各大监狱的真实连环杀手进行访谈,后半部则是实地探案过程(亚特兰大案和卡拉谋杀案最扣人心弦),尺度比较大,属于全球刑侦领域的宝贵原始资料,结合迈克尔斯通的《剖析恶魔》一起读更容易理解人性的黑暗面。PS:大卫芬奇执导的神剧《心灵猎人》虽然都说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但只截取了书中前半部的几页内容,大部分都是美剧原创故事
CM爱好者表示仿佛看到了Rossi或者Gideon……
译文够呛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的这段话:『25年的观察还告诉我,罪犯是“后天造就的”而非“先天形成的”,这意味着在他长大成人的某个阶段,有个人给他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也说明如果有人对他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他也许不会犯罪。所以我笃信,在需要更多的财力、警察和监狱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爱。这并非将问题简单化,而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翻译烂透了…
书里面的每一个详细描写过的案子都足以拍成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了,非常期待后面播出的美剧第二季。关于孤胆侠客和银质子弹的比喻真是看得我又燃又感动。真正能够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不是警察监狱和司法,而是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
我也想吐槽一句翻译实在是太烂了
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说到底,依靠的还是统计学,和占星学异曲同工哈哈哈。连环杀人犯基本是男性,而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深挖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成因,基本是小时候形成的,父母的影响占据主要原因。父亲缺席,母亲无法对外释放的压力和怒气往往会发泄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心理逐渐扭曲。男孩长大就会把怨气外放,成为杀人犯……恶性循环。悲剧到来的时候,任何性别都不能独善其身。
内容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但写作技巧上不怎么样。
连环杀手相关的影视小说太多了,加上同名电视剧,好多案子都好像看过,但不会有最后一分钟救出受害人的奇迹,所以非常可怕。作者看起来相当擅长交流,坚定外向,与影视剧中常见角色不同,大概因为虚构故事要表现人与黑暗邪恶的纠缠,而现实中,这种性格才能保持自我不深陷其中。
吐槽官僚机构的低效,以及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外,记录了许多自己与连环变态杀人犯之间的接触。作者认为这些变态都是畸形家庭的产物,而死刑不可废除。(案例都是正面的,也就是成功的分析案例,那么有没有作者分析失误的案例呢?)
因为看过电视剧所以来看一下书 电视剧第一季只拍了前面的一小部分 看得出来电视剧改编的很成功 看完书再一次感叹世间险恶 恶魔在人间
1. 科普部分比期望中少很多,不知是否有保密的需求?;2. 有些地方可以“展开”讲讲,作者都一带而过,比如这个部门如何逐渐从零开始建立,他以及他的同事是怎么把这种方法发展起来的;3. 案例挺详实的,但是部分描写引起了我个人不适,确实看的时候需要注意调整,可能这部分也难把握,一方面一些细节可以指引线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受害者和家属的尊重,需要平衡;4. 作为《犯罪心理》的剧迷,为这本书加一星
“几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系列杀手都是男性。”几乎是自传,跟他另一本比较起来不值得浪费时间读完。
很精彩 还有对犯罪分子的分析研究 几乎没有一个犯罪分子是在家庭氛围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
译文系列选的作品都很棒,这一本直译心灵猎人,同名美剧也用了这个名字。我看了一下吐槽翻译的,的确,很多翻译在现在看起来都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开膛手杰克和白教堂血案,翻译成了碎尸者杰克和怀特查普尔血案…后来我搜到1999年出版的另一本书,发现翻译也是闫和王。估计是直接把译本买下来重新出了一本书。译本沿用之前的,所以有些不通顺。 整体而言,在美国一个废死氛围浓厚的国家,作者用25年的一线从业经历,坚决反对。除了前几章在讲自己是如何从一名涉世未深的空军士兵进入fbi以外,大量篇幅在讲述轰动全美的连环杀手缉凶过程。非常精彩,哪怕放到现在在看,也极为震撼人心。 沉默的羔羊的上映,也间接让行为科学变成了办案过程中的一项新手段。 很精彩,也大概明白为啥犯罪心理系列经久不衰了。
翻开前期待读些详实有趣的犯罪心理分析案例,进度没过半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作者职业生涯总结”这一角度还是能支撑到愉快完读,人如何从经历中发掘自己的特长与能力,又如何在喜爱且有意义的工作中发挥出来(发挥不了就创造出条件再发挥),好看,提气儿。罪犯心理画像真有种福尔摩斯即视感,可作平替。几个fun facts: 20世纪90年代后种族歧视现象改善导致跨种族凶杀案增加(有点子地狱捏);心理治疗在犯罪者行为判定上的作用相当有限;“至于说到车辆,我认为本案凶手开的依旧是杀人犯喜爱的常备用车:大众甲壳虫车”,风评大被害!
底层、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狩猎对象。后天形成的犯罪分子往往有一个不甚愉快的童年。【有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系列杀人犯都有受过性虐待或身心虐待的经历、吸毒或者酗酒等机能障碍以及与之有关的毛病。在处于同样糟糕背景的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虐待或者猥亵。为什么没有多少女孩像男孩长大后那样去犯罪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把握性还不大,因为人们还没有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正如有些人所猜测的,它可能与睾丸素水平以及其他荷尔蒙和化学物直接有关。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经验肯定一点,女子似乎使她们经受的紧张性刺激内在化了。她们不向他人发泄,而往往以酗酒、吸毒、卖淫和自杀的方式来自惩。】
前面部分略无聊 但描述分析案情的太精彩了!侧写也让人惊叹 连凶手的职业甚至是开的车都能侧写出来 叹为观止 / 虽然龙有时候会取胜但也要加油破案哦 / mind hunter还是很还原书里的描写的
事情并不会总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它们也有可能完全不会好转
> 心理神探
41 有用 笑望江湖 2019-07-03 20:22:00
作者是美国FBI行为科学部创始人(沉默的羔羊Jack Crawford的原型人物),文笔很老练,叙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美国各个行业人写回忆录的文采都不差,更何况是高端探员,头脑格外清晰,逻辑性强),前72页都是个人成长经历,跟探案关系不大,但后面的内容很精彩,一开始是作者跟美国各大监狱的真实连环杀手进行访谈,后半部则是实地探案过程(亚特兰大案和卡拉谋杀案最扣人心弦),尺度比较大,属于全球刑侦领域的宝贵原始资料,结合迈克尔斯通的《剖析恶魔》一起读更容易理解人性的黑暗面。PS:大卫芬奇执导的神剧《心灵猎人》虽然都说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但只截取了书中前半部的几页内容,大部分都是美剧原创故事
40 有用 夏白夏- 2018-05-14 12:51:19
CM爱好者表示仿佛看到了Rossi或者Gideon……
25 有用 . 2018-12-30 10:19:51
译文够呛
9 有用 梦 2019-08-26 08:45:35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的这段话:『25年的观察还告诉我,罪犯是“后天造就的”而非“先天形成的”,这意味着在他长大成人的某个阶段,有个人给他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也说明如果有人对他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他也许不会犯罪。所以我笃信,在需要更多的财力、警察和监狱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爱。这并非将问题简单化,而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10 有用 多餘的人 2019-01-18 10:32:20
翻译烂透了…
20 有用 carening 2018-11-14 22:47:37
书里面的每一个详细描写过的案子都足以拍成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了,非常期待后面播出的美剧第二季。关于孤胆侠客和银质子弹的比喻真是看得我又燃又感动。真正能够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不是警察监狱和司法,而是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
7 有用 夏陌 2020-05-18 12:09:20
我也想吐槽一句翻译实在是太烂了
6 有用 🐾Z 2019-10-13 10:49:33
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说到底,依靠的还是统计学,和占星学异曲同工哈哈哈。连环杀人犯基本是男性,而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深挖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成因,基本是小时候形成的,父母的影响占据主要原因。父亲缺席,母亲无法对外释放的压力和怒气往往会发泄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心理逐渐扭曲。男孩长大就会把怨气外放,成为杀人犯……恶性循环。悲剧到来的时候,任何性别都不能独善其身。
3 有用 蒙托利沃 2018-09-26 15:20:52
内容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但写作技巧上不怎么样。
1 有用 三 2019-04-30 19:56:31
连环杀手相关的影视小说太多了,加上同名电视剧,好多案子都好像看过,但不会有最后一分钟救出受害人的奇迹,所以非常可怕。作者看起来相当擅长交流,坚定外向,与影视剧中常见角色不同,大概因为虚构故事要表现人与黑暗邪恶的纠缠,而现实中,这种性格才能保持自我不深陷其中。
3 有用 赤道無風帶 2019-09-10 00:01:03
吐槽官僚机构的低效,以及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外,记录了许多自己与连环变态杀人犯之间的接触。作者认为这些变态都是畸形家庭的产物,而死刑不可废除。(案例都是正面的,也就是成功的分析案例,那么有没有作者分析失误的案例呢?)
1 有用 tgibik 2018-05-18 17:08:39
因为看过电视剧所以来看一下书 电视剧第一季只拍了前面的一小部分 看得出来电视剧改编的很成功 看完书再一次感叹世间险恶 恶魔在人间
1 有用 炕上大猫 2023-08-12 17:37:15 北京
1. 科普部分比期望中少很多,不知是否有保密的需求?;2. 有些地方可以“展开”讲讲,作者都一带而过,比如这个部门如何逐渐从零开始建立,他以及他的同事是怎么把这种方法发展起来的;3. 案例挺详实的,但是部分描写引起了我个人不适,确实看的时候需要注意调整,可能这部分也难把握,一方面一些细节可以指引线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受害者和家属的尊重,需要平衡;4. 作为《犯罪心理》的剧迷,为这本书加一星
1 有用 camille828 2023-08-08 01:06:06 湖南
“几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系列杀手都是男性。”几乎是自传,跟他另一本比较起来不值得浪费时间读完。
1 有用 Z 2022-10-30 22:14:42 甘肃
很精彩 还有对犯罪分子的分析研究 几乎没有一个犯罪分子是在家庭氛围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
1 有用 周安吉 2024-01-14 12:15:40 广东
译文系列选的作品都很棒,这一本直译心灵猎人,同名美剧也用了这个名字。我看了一下吐槽翻译的,的确,很多翻译在现在看起来都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开膛手杰克和白教堂血案,翻译成了碎尸者杰克和怀特查普尔血案…后来我搜到1999年出版的另一本书,发现翻译也是闫和王。估计是直接把译本买下来重新出了一本书。译本沿用之前的,所以有些不通顺。 整体而言,在美国一个废死氛围浓厚的国家,作者用25年的一线从业经历,坚决反对。除了前几章在讲自己是如何从一名涉世未深的空军士兵进入fbi以外,大量篇幅在讲述轰动全美的连环杀手缉凶过程。非常精彩,哪怕放到现在在看,也极为震撼人心。 沉默的羔羊的上映,也间接让行为科学变成了办案过程中的一项新手段。 很精彩,也大概明白为啥犯罪心理系列经久不衰了。
1 有用 momo🦫 2024-02-14 11:54:37 吉林
翻开前期待读些详实有趣的犯罪心理分析案例,进度没过半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作者职业生涯总结”这一角度还是能支撑到愉快完读,人如何从经历中发掘自己的特长与能力,又如何在喜爱且有意义的工作中发挥出来(发挥不了就创造出条件再发挥),好看,提气儿。罪犯心理画像真有种福尔摩斯即视感,可作平替。几个fun facts: 20世纪90年代后种族歧视现象改善导致跨种族凶杀案增加(有点子地狱捏);心理治疗在犯罪者行为判定上的作用相当有限;“至于说到车辆,我认为本案凶手开的依旧是杀人犯喜爱的常备用车:大众甲壳虫车”,风评大被害!
1 有用 ( ̄∇ ̄) 2024-03-06 13:08:28 北京
底层、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狩猎对象。后天形成的犯罪分子往往有一个不甚愉快的童年。【有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系列杀人犯都有受过性虐待或身心虐待的经历、吸毒或者酗酒等机能障碍以及与之有关的毛病。在处于同样糟糕背景的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虐待或者猥亵。为什么没有多少女孩像男孩长大后那样去犯罪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把握性还不大,因为人们还没有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正如有些人所猜测的,它可能与睾丸素水平以及其他荷尔蒙和化学物直接有关。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经验肯定一点,女子似乎使她们经受的紧张性刺激内在化了。她们不向他人发泄,而往往以酗酒、吸毒、卖淫和自杀的方式来自惩。】
1 有用 Miko 2019-09-04 23:18:14
前面部分略无聊 但描述分析案情的太精彩了!侧写也让人惊叹 连凶手的职业甚至是开的车都能侧写出来 叹为观止 / 虽然龙有时候会取胜但也要加油破案哦 / mind hunter还是很还原书里的描写的
1 有用 珠糅桃 2019-08-27 13:16:46
事情并不会总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它们也有可能完全不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