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应该是这套译诗选里最好的译本,但依然不到推荐的基准,因为这个时候的米沃什已经不那么动人了。
品味用非汉语写作的诗人的作品,完全得依赖翻译。这本诗集中,还是有许多令我惊奇觉醒沉醉的地方,也有让我怀疑翻译不正确的地方,但是我无法验证,这是令人挫败的。诗人关注秩序,关注往事,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例如《蜘蛛》。我开始明白写诗应该着重刻画一个事物,用准确诗意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我需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本领。
以一句话为家,这句话似乎是钢铁锻打。这愿望从何而来?不是为了令人入迷。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
若一遍不过瘾,那就再读一遍
老年的沉思,更多不是依赖于内在的激情,而是源自对记忆的琢磨。冲动所能缔造的诗情,在深邃而灰色的沉思中冷淡下来。虽然,深邃自有其好处:历史的浮渣撇除后,剩下的是残酷的世界真相。面对真相,诗歌有气无力。这是何等惨烈的领悟。如诗人自己所言:“面对现实,我们有何计可施?现实在词语里?刚闪烁一下就已经消失。”
除了少数篇目外,多是思想、宗教呓语,似乎证明了“以思害诗”,又没有注释,翻译又差,让这本译诗集出版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诗体的六次演讲
感觉比林洪亮前两本好点。
“平凡日子相同的辉煌,罐子里的牛奶和新鲜的樱桃。” 🍒🍒🍒
《黎明》、《一八八零年返回克拉科夫》、《城市》、《准备》、《意识》、诗体讲座之四、《继承者》…米沃什是中东欧故事永恒的裂痕,现在读大约“应景”:“一个名字丧失/永远地/无法追回”… 【内容的话这册展现了米沃什对诗体多样的运用,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用来辨析和阐述形而上的信念,反对概括化的历史,是诗人的无限形。】
没有前两本那么触动。以及到底怎样才能把碎片化的印象转化为对诗人的整体认识啊…
搞点很私人的书籍短评。在考教资的前一晚躺在床上翻完了这本放在床头架上两年多、与其他社科著作格格不入的诗集,竟然觉得自己触碰到了语言的边界——看到那些跳跃的、破碎的、可理解的和不可理解的,被溶解在一个个意象和象征里,“啪”地一下被拍到书页上,然后意识到生活本身好像确实不是那么有逻辑、有秩序的。一直不是很懂诗,也不是很懂生活,但感觉它们,是一些,蛮有趣的东西。
米沃什诗集卷三,这本翻译虽避免过于松弛的弊病,但我有些倦了。当“狐狸即将学会狐狸的技艺”,诗人却出于“愤怒和恻隐”而无法做到“妥帖叙事”“平心静气”“风格均衡”,读者即便能因同样的愤怒和恻隐有所触动,可这不是忽略客观存在的教条和技术上贫乏的理由。对必然性的反驳、对秩序的强调、六篇诗体讲座、追忆故土和往事能给予我们教益和抚慰,但传授不了更深的技艺,能学到的很有限。米沃什似乎被批评德不配位,嘴上说“我不追求智慧老年的尊严”“我无须做到完美或崇高”,身体诚实地走向一种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中,并认定形而上学正在其中(那宗教的呓语又算什么呢?)暮年的诗人呆板教条,充满矛盾,虽然见证者之诗仍有份量,纪念碑也固然有其意义,但避免沦为一尊乏味的塑像或许才是诗人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米沃什处理的似乎并不成功
你看,吊车在清理瓦砾堆。
但是書籍將會站在書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書籍一下子出現,嶄新,還有些濕潤,像秋天栗子樹下閃閃發亮的落果,受到觸摸、愛撫,開始長時生存,儘管地平線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遠征途中,行星在運行。「我們永存,」書籍說,即使書頁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我常想象已經沒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聲。但是書籍將會竪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W。跳看
诗写到这个年纪,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信手拈来。写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怎么写才是。这就是诗艺。成熟的诗艺。而大师的诗艺,注定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览一切,自省,而享受着。我们不能怀疑大师的真诚。那种已经内化了的真诚的努力,以及对真相和人性所进行的显而易见的探求。但仍然是无可救药的“大师范”。用他那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驾轻就熟的语言。“善良的诗人不容易学会艺术的花招。”也许不尽然,因为大师是例外。而末了,大师又通过“思想互搏”的实证告诉我们:用诗歌来追求所谓深刻思想,都是扯淡。
杨德友的译笔蛮流畅的,估计是四本中最好的。绝大部分诗作是在获诺奖后写的,已过古稀之年,重返故国,在欧洲旅行,亲友离世,米沃什更加感伤,带着忏悔感,凝望世界,被记忆侵袭。若是习惯他哲思入诗的写法,《故土追忆》和《纪事》还是很好的。
夏娃为什么是从亚当肋骨取出来? 因为肋骨靠近心脏 心是一己之爱的别称 亚当认识夏娃 在她身上爱他自己
第一印象不喜欢米沃什,这个译者多少带点儿责任的
> 故土追忆
5 有用 晁澄伟 2018-10-03 19:57:54
应该是这套译诗选里最好的译本,但依然不到推荐的基准,因为这个时候的米沃什已经不那么动人了。
4 有用 丁火小师妹 2018-12-29 23:54:13
品味用非汉语写作的诗人的作品,完全得依赖翻译。这本诗集中,还是有许多令我惊奇觉醒沉醉的地方,也有让我怀疑翻译不正确的地方,但是我无法验证,这是令人挫败的。诗人关注秩序,关注往事,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例如《蜘蛛》。我开始明白写诗应该着重刻画一个事物,用准确诗意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我需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本领。
2 有用 司徒佩德 2018-11-05 22:13:43
以一句话为家,这句话似乎是钢铁锻打。这愿望从何而来?不是为了令人入迷。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
1 有用 西西弗斯 2019-05-09 21:35:37
若一遍不过瘾,那就再读一遍
2 有用 庄蝶庵 2020-03-11 22:40:46
老年的沉思,更多不是依赖于内在的激情,而是源自对记忆的琢磨。冲动所能缔造的诗情,在深邃而灰色的沉思中冷淡下来。虽然,深邃自有其好处:历史的浮渣撇除后,剩下的是残酷的世界真相。面对真相,诗歌有气无力。这是何等惨烈的领悟。如诗人自己所言:“面对现实,我们有何计可施?现实在词语里?刚闪烁一下就已经消失。”
1 有用 WZM 2021-02-02 22:27:38
除了少数篇目外,多是思想、宗教呓语,似乎证明了“以思害诗”,又没有注释,翻译又差,让这本译诗集出版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1 有用 那希索斯 2018-10-22 05:13:32
诗体的六次演讲
1 有用 卡西莫多 2018-10-30 16:00:31
感觉比林洪亮前两本好点。
1 有用 荷尔德森 2018-10-02 20:25:38
“平凡日子相同的辉煌,罐子里的牛奶和新鲜的樱桃。” 🍒🍒🍒
0 有用 呐 2022-02-26 18:30:38
《黎明》、《一八八零年返回克拉科夫》、《城市》、《准备》、《意识》、诗体讲座之四、《继承者》…米沃什是中东欧故事永恒的裂痕,现在读大约“应景”:“一个名字丧失/永远地/无法追回”… 【内容的话这册展现了米沃什对诗体多样的运用,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用来辨析和阐述形而上的信念,反对概括化的历史,是诗人的无限形。】
0 有用 在那七片树林里 2021-12-12 12:12:49
没有前两本那么触动。以及到底怎样才能把碎片化的印象转化为对诗人的整体认识啊…
0 有用 我素大王椰 2021-10-29 22:30:48
搞点很私人的书籍短评。在考教资的前一晚躺在床上翻完了这本放在床头架上两年多、与其他社科著作格格不入的诗集,竟然觉得自己触碰到了语言的边界——看到那些跳跃的、破碎的、可理解的和不可理解的,被溶解在一个个意象和象征里,“啪”地一下被拍到书页上,然后意识到生活本身好像确实不是那么有逻辑、有秩序的。一直不是很懂诗,也不是很懂生活,但感觉它们,是一些,蛮有趣的东西。
0 有用 天行 2023-07-12 12:04:02 安徽
米沃什诗集卷三,这本翻译虽避免过于松弛的弊病,但我有些倦了。当“狐狸即将学会狐狸的技艺”,诗人却出于“愤怒和恻隐”而无法做到“妥帖叙事”“平心静气”“风格均衡”,读者即便能因同样的愤怒和恻隐有所触动,可这不是忽略客观存在的教条和技术上贫乏的理由。对必然性的反驳、对秩序的强调、六篇诗体讲座、追忆故土和往事能给予我们教益和抚慰,但传授不了更深的技艺,能学到的很有限。米沃什似乎被批评德不配位,嘴上说“我不追求智慧老年的尊严”“我无须做到完美或崇高”,身体诚实地走向一种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中,并认定形而上学正在其中(那宗教的呓语又算什么呢?)暮年的诗人呆板教条,充满矛盾,虽然见证者之诗仍有份量,纪念碑也固然有其意义,但避免沦为一尊乏味的塑像或许才是诗人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米沃什处理的似乎并不成功
0 有用 C_MłS 2023-05-11 23:18:13 安徽
你看,吊车在清理瓦砾堆。
2 有用 非虛構 2023-10-24 21:37:20 北京
但是書籍將會站在書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書籍一下子出現,嶄新,還有些濕潤,像秋天栗子樹下閃閃發亮的落果,受到觸摸、愛撫,開始長時生存,儘管地平線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遠征途中,行星在運行。「我們永存,」書籍說,即使書頁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我常想象已經沒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聲。但是書籍將會竪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0 有用 冥王星(Ojas) 2023-11-17 15:14:37 河南
W。跳看
0 有用 欧罗巴海 2022-10-07 17:05:51 北京
诗写到这个年纪,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信手拈来。写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怎么写才是。这就是诗艺。成熟的诗艺。而大师的诗艺,注定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览一切,自省,而享受着。我们不能怀疑大师的真诚。那种已经内化了的真诚的努力,以及对真相和人性所进行的显而易见的探求。但仍然是无可救药的“大师范”。用他那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驾轻就熟的语言。“善良的诗人不容易学会艺术的花招。”也许不尽然,因为大师是例外。而末了,大师又通过“思想互搏”的实证告诉我们:用诗歌来追求所谓深刻思想,都是扯淡。
0 有用 冬至 2022-04-09 21:04:08
杨德友的译笔蛮流畅的,估计是四本中最好的。绝大部分诗作是在获诺奖后写的,已过古稀之年,重返故国,在欧洲旅行,亲友离世,米沃什更加感伤,带着忏悔感,凝望世界,被记忆侵袭。若是习惯他哲思入诗的写法,《故土追忆》和《纪事》还是很好的。
0 有用 BV1090 2022-04-15 16:20:08
夏娃为什么是从亚当肋骨取出来? 因为肋骨靠近心脏 心是一己之爱的别称 亚当认识夏娃 在她身上爱他自己
1 有用 MrLemon 2022-12-06 18:00:58 美国
第一印象不喜欢米沃什,这个译者多少带点儿责任的